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考试卷的答卷可以反映出考生的学习状况,对高考答卷进行研究也可以给我们平时的教学带来很大的帮助。2012年本人有幸参加了江苏高考历史学科的阅卷工作,在评阅试卷的过程中发现考生答题时存在着一些普遍的问题,之后我对这些问题进行了一些思考和分析,下面就以试卷第22题为例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答卷中反映出的问题
2012年江苏高考历史卷第22题考生答卷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一是审题不清。试卷第22题第(1)问要求说明“内涵”,也就是要回答“是什么”,可是不少考生回答:“因为封建势力强大,为了减少变法的阻力,康有为打着孔子的旗号宣传维新变法。”这就答非所问了。
二是历史概念不明。第22题第(1)问的回答中,有些考生答:反对君主制,主张君主立宪制。只能得1分,因为君主制包括君主专制和君主立宪制。应该表述为: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君主立宪制。
三是表述无法做到准确、具体到位。第22题第(1)问一共4分,4个要点,分别是:反对君主专制;提倡君主立宪制度或民权;宣传西学(新学);制度与思想结合。前两个着眼点是制度,即第1个是反对旧的制度,第2个是主张新的制度;第3个着眼点是思想;第4个着眼点是制度和思想的结合。有些考生知道要回答制度和思想,结果表述成:反对旧制度,主张新制度,宣传新思想等,没有具体到专制、立宪、西学、维新思想等准确表述。还有就是表述不到位,比如答“维新变法”,没有明确到是“运动”还是“思想”,指向不明,也不能得分。第22题第(2)问要求运用题干所给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以萧公权的康有为研究为例,以“时代、史家与历史认识的修正”为主题写作一篇历史小论文。本题首先要概括出论点:时代变化和史家认识变化影响历史认识的修正。然后具体论证时代和史家认识的变化是如何影响历史认识修正的。“时代变化”主要是新材料的出现,也就是“多看他的著作”和“后来看到大批有关康氏的原始材料”。“史家认识变化”主要是新旧史观(不同史观)的影响,也就是“摆脱……(某种)史观的阴影”。在写作第一点时,有些考生表述成仔细、认真、深入阅读康有为的著作,行文中没有体现出“原始材料(新材料)的出现”这一要点,在写作第二点时表述成受到了史观的影响,没有体现出受到不同史观的影响。因为表述不准确,都不能得分。
四是角度单一。答卷中若出现错误表述一般不会被扣分,所以考生答题时应该尽量多写,但是角度一定要全面。第22题第(1)问应该从旧制度、新制度、思想、制度与思想之间的关系4个角度回答,但是不少学生充分论述了制度与思想之间的关系,分了三四个小点,写了一大段文字,因为只有1个角度,最终只能得1分。
五是不能准确提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近年的高考历史卷中的试题基本上都是材料题,就是通过提供新材料创设新的问题情境,这能够很好地考查学生史论结合的学科素养。第22题第(2)问虽然形式是历史小论文,但是论文的论点和论据都在题干提供的材料中,要想得高分,首先必须能够很好地解读材料,提取出有效信息,然后加以整合,写作成文。但是很多学生严重缺乏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不能准确概括出观点和论据,无法得分。
六是行文混乱,思路不清。不少学生在写作小论文时,没有按照论点——论据——结论的思路写作,行文混乱,还有一些学生没有把论点放在文首,有些学生在文章开头说了一大段没用的废话,入题慢,致使阅卷人员不能很好地找到得分点,导致失分。
二、教学启示
基于前文的分析,为保考生在答题时游刃有余,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应该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加强训练,适应考试。现在的高考模式下,学生学业水平的认定和升学的依据仍然是考试分数,所以学生考试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加大学生考试技能的培养,特别是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切实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着重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意识,同时注意行文表述和字迹书写的规范性,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审题、解题和答题习惯。
二是严格要求,夯实基础。历史学习的基础是对大量史实的清晰掌握和历史概念的深刻理解,否则学生的答案表述不可能准确、具体、完整。所以教师平时一定要严格要求,夯实学生的基础,特别要学生重视提高历史概念的学习和理解,对于重要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要十分清楚。还应重视提高学生表达的准确性和历史感。此外还要关注到教材上的一些细节表述,对于学生平时不太注意的地方,教师要及时提醒。
三是阅读史料,提升能力。历史学科的教学时间相对比较少,学习任务又很重,所以在日常的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学生阅读材料及提取有效信息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史论结合的学科素养,切不可急功近利,要求学生死记硬背。
(责任编辑庞丹丹)
一、答卷中反映出的问题
2012年江苏高考历史卷第22题考生答卷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一是审题不清。试卷第22题第(1)问要求说明“内涵”,也就是要回答“是什么”,可是不少考生回答:“因为封建势力强大,为了减少变法的阻力,康有为打着孔子的旗号宣传维新变法。”这就答非所问了。
二是历史概念不明。第22题第(1)问的回答中,有些考生答:反对君主制,主张君主立宪制。只能得1分,因为君主制包括君主专制和君主立宪制。应该表述为: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君主立宪制。
三是表述无法做到准确、具体到位。第22题第(1)问一共4分,4个要点,分别是:反对君主专制;提倡君主立宪制度或民权;宣传西学(新学);制度与思想结合。前两个着眼点是制度,即第1个是反对旧的制度,第2个是主张新的制度;第3个着眼点是思想;第4个着眼点是制度和思想的结合。有些考生知道要回答制度和思想,结果表述成:反对旧制度,主张新制度,宣传新思想等,没有具体到专制、立宪、西学、维新思想等准确表述。还有就是表述不到位,比如答“维新变法”,没有明确到是“运动”还是“思想”,指向不明,也不能得分。第22题第(2)问要求运用题干所给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以萧公权的康有为研究为例,以“时代、史家与历史认识的修正”为主题写作一篇历史小论文。本题首先要概括出论点:时代变化和史家认识变化影响历史认识的修正。然后具体论证时代和史家认识的变化是如何影响历史认识修正的。“时代变化”主要是新材料的出现,也就是“多看他的著作”和“后来看到大批有关康氏的原始材料”。“史家认识变化”主要是新旧史观(不同史观)的影响,也就是“摆脱……(某种)史观的阴影”。在写作第一点时,有些考生表述成仔细、认真、深入阅读康有为的著作,行文中没有体现出“原始材料(新材料)的出现”这一要点,在写作第二点时表述成受到了史观的影响,没有体现出受到不同史观的影响。因为表述不准确,都不能得分。
四是角度单一。答卷中若出现错误表述一般不会被扣分,所以考生答题时应该尽量多写,但是角度一定要全面。第22题第(1)问应该从旧制度、新制度、思想、制度与思想之间的关系4个角度回答,但是不少学生充分论述了制度与思想之间的关系,分了三四个小点,写了一大段文字,因为只有1个角度,最终只能得1分。
五是不能准确提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近年的高考历史卷中的试题基本上都是材料题,就是通过提供新材料创设新的问题情境,这能够很好地考查学生史论结合的学科素养。第22题第(2)问虽然形式是历史小论文,但是论文的论点和论据都在题干提供的材料中,要想得高分,首先必须能够很好地解读材料,提取出有效信息,然后加以整合,写作成文。但是很多学生严重缺乏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不能准确概括出观点和论据,无法得分。
六是行文混乱,思路不清。不少学生在写作小论文时,没有按照论点——论据——结论的思路写作,行文混乱,还有一些学生没有把论点放在文首,有些学生在文章开头说了一大段没用的废话,入题慢,致使阅卷人员不能很好地找到得分点,导致失分。
二、教学启示
基于前文的分析,为保考生在答题时游刃有余,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应该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加强训练,适应考试。现在的高考模式下,学生学业水平的认定和升学的依据仍然是考试分数,所以学生考试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加大学生考试技能的培养,特别是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切实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着重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意识,同时注意行文表述和字迹书写的规范性,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审题、解题和答题习惯。
二是严格要求,夯实基础。历史学习的基础是对大量史实的清晰掌握和历史概念的深刻理解,否则学生的答案表述不可能准确、具体、完整。所以教师平时一定要严格要求,夯实学生的基础,特别要学生重视提高历史概念的学习和理解,对于重要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要十分清楚。还应重视提高学生表达的准确性和历史感。此外还要关注到教材上的一些细节表述,对于学生平时不太注意的地方,教师要及时提醒。
三是阅读史料,提升能力。历史学科的教学时间相对比较少,学习任务又很重,所以在日常的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学生阅读材料及提取有效信息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史论结合的学科素养,切不可急功近利,要求学生死记硬背。
(责任编辑庞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