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乌镇姑嫂饼是江南水乡桐乡乌镇的传统名点。姑嫂饼在乌镇至少已有数百年生产历史了。在清乾隆年间乌镇同知董世宁原修、卢学溥续修的《乌青镇志》卷二十的“土产篇”中有它的“传记”:“用极细麦粉和糖及芝麻印成圆饼,有椒盐者,有白糖者,味甘而润,远近著名。”姑嫂饼油润麻香,入口酥松脆糯,咸甜适口,不腻不寡,充满乡野滋味,但不粗砺。民间传说它是因姑嫂二人斗气而成,故名。姑嫂饼的形状酷似棋子饼,比棋子饼略大。所有配料跟酥糖相仿,也是面粉、白糖、芝麻、猪油等,但其味比酥糖果可口,具有油而不腻、酥而不散、既香又糯、甜中带咸的特点。
传说是这样的:100多年前,乌镇方家名叫“方天顺”的夫妻茶食店,祖上学得一手制作酥糖的好手艺。因其配方独特,制作精心,味道出奇得好,深受乡民的喜爱。为了保持独家经营,方家制定了关键技术传媳不传女的家规。因为女儿迟早要嫁人,祖传秘方不就让人学去了。也不知传到了第几代,这方家生有一男一女,儿子已讨了媳妇,女儿尚未出嫁。那方某当然是继承祖训,不肯将技艺传给女儿。日子久了,那姑娘不免会产生嫉恨。有一日嫂嫂配好了料,有事暂时离开了盛放作料的粉缸。在旁作下手的姑娘顺手将一包盐抖进了缸内,并且搅拌几下,指望着第二天看嫂嫂的尴尬。第二天一亮,全家人照常早起开张。顾客买去一尝后,大赞“椒盐的味道好极了!”消息传到方某的耳朵里,一时间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细细查找原因,也一无所知。当晚方某夫妇自己操作,精心制作了第二天的酥糖。不料这一日竟有不少人来买椒盐酥糖,倒将方某弄得啼笑皆非。可是做了一辈子酥糖,却无法做出像昨日的椒盐酥糖。那姑娘见“弄拙成巧”,本来提起的心,放了下来。晚饭一过,扑通一声跪倒在父母面前,说出了事情的真相,请求父母兄嫂原谅。方某听了不但不加责怪,反而大喜,连忙扶起女儿,一家人讨议开了。他们不但改进了配方,而且有模子定形,给新产品取了个意味深长的名字——姑嫂饼。次日应市,举镇轰动。
到了乌镇,看到最多的就是满街“姑嫂饼”的招牌,而且可以现场看到姑嫂饼的制作过程。站柜台的一般是年轻漂亮的女孩子,穿着蓝布衣,清清秀秀,店内做姑嫂饼的大都是中年女人,干净利索,做饼的动作娴熟而优美,见到陌生客人居然还有一丝羞涩,纯朴跃然脸上。
乌镇的特产,多数人宣传这里的杭白菊和丝绵被,但是当地的老人们却向游人推荐姑嫂饼,还向游人讲述这种饼的传奇故事。这种没什么惊人之处的传说、这种朴素的吃法,在我看来都是一种生活态度:淡淡的,也很精彩。
姑嫂饼当然不是独家经营,除了茶馆,许多店里都有卖,包装也很精致,但离开乌镇,你是不大容易见到的。
传说是这样的:100多年前,乌镇方家名叫“方天顺”的夫妻茶食店,祖上学得一手制作酥糖的好手艺。因其配方独特,制作精心,味道出奇得好,深受乡民的喜爱。为了保持独家经营,方家制定了关键技术传媳不传女的家规。因为女儿迟早要嫁人,祖传秘方不就让人学去了。也不知传到了第几代,这方家生有一男一女,儿子已讨了媳妇,女儿尚未出嫁。那方某当然是继承祖训,不肯将技艺传给女儿。日子久了,那姑娘不免会产生嫉恨。有一日嫂嫂配好了料,有事暂时离开了盛放作料的粉缸。在旁作下手的姑娘顺手将一包盐抖进了缸内,并且搅拌几下,指望着第二天看嫂嫂的尴尬。第二天一亮,全家人照常早起开张。顾客买去一尝后,大赞“椒盐的味道好极了!”消息传到方某的耳朵里,一时间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细细查找原因,也一无所知。当晚方某夫妇自己操作,精心制作了第二天的酥糖。不料这一日竟有不少人来买椒盐酥糖,倒将方某弄得啼笑皆非。可是做了一辈子酥糖,却无法做出像昨日的椒盐酥糖。那姑娘见“弄拙成巧”,本来提起的心,放了下来。晚饭一过,扑通一声跪倒在父母面前,说出了事情的真相,请求父母兄嫂原谅。方某听了不但不加责怪,反而大喜,连忙扶起女儿,一家人讨议开了。他们不但改进了配方,而且有模子定形,给新产品取了个意味深长的名字——姑嫂饼。次日应市,举镇轰动。
到了乌镇,看到最多的就是满街“姑嫂饼”的招牌,而且可以现场看到姑嫂饼的制作过程。站柜台的一般是年轻漂亮的女孩子,穿着蓝布衣,清清秀秀,店内做姑嫂饼的大都是中年女人,干净利索,做饼的动作娴熟而优美,见到陌生客人居然还有一丝羞涩,纯朴跃然脸上。
乌镇的特产,多数人宣传这里的杭白菊和丝绵被,但是当地的老人们却向游人推荐姑嫂饼,还向游人讲述这种饼的传奇故事。这种没什么惊人之处的传说、这种朴素的吃法,在我看来都是一种生活态度:淡淡的,也很精彩。
姑嫂饼当然不是独家经营,除了茶馆,许多店里都有卖,包装也很精致,但离开乌镇,你是不大容易见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