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化作文教学的三点心得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w5656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改变作文教学环境——走出课堂,走进生活
  
  怎么让学生不厌倦作文,谈作文而色变?试想,没有观察测量、查找资料,怎么去写说明文呢?没有生活的见闻感受、体验思索,又怎么能写出感人的记叙文及见解独特的说理文?正如宗白华的《诗》:“啊,诗从何处寻?在细雨下,点碎落花声!在微风里,飘来流水音!在蓝空天末,摇摇欲坠的孤星!”这道出了作文来源于自然、来源于生活的道理。著名作家张抗抗说:“生活对于一个作家来讲是一种非数码形式的信息,这种感性的形象几乎是无处不在的,甚至充满在空气当中,充满在我们的视线当中,那么写作的人就是一台接收器,无数的丰富的信息被接受进来之后,要经过删除和处理,哪些东西是被保留、粘贴和提炼的,主要是取决于写作者心灵的感受,我也是被这样的理论驱使我到北大荒去的——一个有出版的文学家一定要到生活中去。”作家如此,学习写作的学生更应如此。
  作为老师,作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把学生带出课堂,带进生活。首先要引导学生去感受和热爱生活。感受名山大川、小桥流水、风雨雷电等自然风物,感受亭台楼阁、雕塑绘画这些人文景观,感受霸王别姬、围魏救赵、千金一笑等历史事件和人物,以及对现实世界、生活细节的感受。只有这样,才能认识社会,增强感悟,发而为文;才能思如泉涌,挥洒自如,形象生动,见解独到,情真意切。其次,引导学生留心和关注生活。要写好文章仅仅是热爱还不够,必须留心生活的方方面面,关注生活中热点话题。惟有用心体味,于平淡中见出真奇,于混乱之中捕捉有意义的瞬间,于感知表象的同时唤起内心的情感方能在面对具体表象时发现甚至是挖掘出新意来。第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没有生活的沃土,就没有艺术之花的灿烂开放。只有对生活的执著并积极参与,才会诞生出华美的篇章。许许多多文学大家都是那个社会的一面旗帜,一名优秀的吹鼓手和呐喊者,屈原、李白、鲁迅、林语堂、海明威、巴尔扎克莫不如是。
  
  二.改变作文教学模式及训练方式——走出课本,走进社会
  
  老师应该正确对待和处理课本,写作教学应该走出课本,应带领学生走进时代。应指导学生有针对性地阅读古代文学作品,汲取中国古代文化精华;广泛阅览近现代有影响的文章,学习写作技巧;大胆涉猎现当代各种文学刊物、社团同龄人的优秀篇章,铸就自己的写作个性。课本只能作为阅读与写作的一部分,而不能是全部。要正确处理好课本与课本外的关系。
  第一,重视课本,但不迷信。课本是根据课程标准编写的,具有权威性,而且也是命题的主要依据,所以不可轻视。教师应认真地指导学生学透学精,学习名家名篇的作文技法。但课本上所选文章,出自不同时代不同作家,体现出不同的生活经历和文化背景,有着不同的风格特点。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自己去感悟、体验,而不可强求学生效仿写作。应充分尊重学生的写作自由,照顾学生的写作兴趣,课本上的作文训练若学生不喜欢,就应该允许学生自由命题进行写作。鼓励学生写真话、诉真情。教师命题的首要条件便是“要能引起学生的兴趣”。目前,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下,一些学生为应试而作文,束缚了手脚,写作动机不能,写作兴趣全无,把写作视为畏途。这种局面,必须迅速改变。
  第二,关注时局,发展个性。任何文学作品都是社会时代的产物,《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提出:“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中小学生容易接受新鲜信息,喜欢赶潮流。那么教师就应引导学生多了解新闻,多阅览报刊杂志,多了解国内外最新信息,收集相关素材。要培养学生做读书笔记、资料卡片的良好习惯。在指导学生写作时,应确立时代主题,关注社会热点,把握舆论导向。不仅要求学生“为自己写作”而且要“为不同读者写作”。同时还要崇尚写出个性。“扬个性”一直是作文追求的一个境界,也是崇尚个性的时代的要求。杜诗的厚重,李诗的飘逸,欧·享利的幽默,鲁迅的辛辣,苏轼高唱“大江东去”,柳永细歌“杨柳岸,晓风残月”。这些无不是个性的表达。要发展学生的写作个性,就必须发展学生的思维个性。在作文教学中应少一点“角色行为”,多一些“自主行为”;要提供充分的写作“自由”,要调动学生的写作激情,激发学生内在动力;要尽量拓展学生的认识深度,炼铸学生的语言艺术。冰心说过:“能‘表现自己’的文字,是创造性的、个性的。”展示出自己的个性,也就体现了文章的价值和自己的价值。
  第三,注重课程资源开发,充分发挥创造性。《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为了弥补教材的不足,为了迎接作文教学所面临的新的挑战,教师应充分利用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可自编作文辅助教材,如《名人成长记录》、《文言典故辞典》、《名言警句词典》、《中学生文库》等;可建立班级图书馆;可开办文艺创作兴趣小组师应创造性地开发利用资源库。同时对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创新意识,应充分肯定,鼓励学生驰骋想象和联想,创造性地思维,创造性地表达。《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写作的基本理念是:“写作是运用书面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我国古典小说就很有创意。《三国演义》写帝王将相很有特色,三绝——奸绝、义绝、智绝让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水浒传》就避开帝王将相而写一群强盗,他们被逼上梁山,赢得了读者的同情和义愤;《西游记》却脱离凡间写仙境,神仙不断降妖除魔,不断地净化心灵——成佛在西天取经路上;《红楼梦》则不写男子,写从来没有地位的女子,女子的才情令人佩服、令人心醉,女子的泪令人心痛。正因为他们独特的构思,创意的表达,才使他们出名,使作品不朽。
  
  三.改变作文师授生受方式——走出传统,走进生活场景
  
  第一,把作文场景设置为生活场景,实现现实与生活的“零距离”。这样触摸生活可以减少学生与过去的生活的心理距离,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为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求创设良好的氛围。
  学习心理研究表明,学习可以视为一个迁移的过程。如果将已有的经验,无论是学习的还是生活的,移入新的学习场景中,这将大大有利于对新的学习材料的掌握,有效地提高学习的效率。把学生的生活经验恰当地引入作文课堂产生的奇妙效果,再次证明了这一理论的效用。
  如在要求学生写“感悟亲情”为话题的作文时,我要求一组同学展示自己回到家后和父母接触的一个普通的场景,然后通过这个场景进行适时的作文教学,最后达到了非常好的效果,不但学生主动参与,而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让学生写的作文与生活实现了零距离。
  第二,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实际,活用学生身边的生活素材,拓展课程资源,做到“活化生活”,将作文学习活动更明确地指向学生个体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发展实际。如我平时就要求学生在生活过程中要多搜集生活素材,有看法就动笔写下来,看身边的事,抓身边的人,仔细、细致、大胆地去接触身边的一切,然后结合实际去写作,这也实际上是有的放矢,让学生在写作的时候既有东西可写,又反映了自己对身边事情的看法,真可以说是一箭双雕。
  让我们重温陶行知先生的话“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就会别有一番感触。这对我们去解决当前中学作文教育中不同程度存在着的教育内容的过时陈旧、不符合学生生活实际、不切合学生思想认识、不能很好地为学生的将来生活服务的现象是很有启发的。因此,“生活中的作文才是作文的主体”,“生活化的作文教学”是今天中学作文教学改革中应该引起我们重视的一个重要理念。美国教育家杜威曾说:“学校的最大浪费就是学生在学校接受一种脱离生活的教育,这种脱离使学生在学校学习时就缺乏兴趣和快乐,并且使学生在步入社会后发现他所学到的东西与生活是脱节的,不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因此,课堂教学只有加强教学内容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和学生生活的联系,善于捕捉生活中的信息,充分实现作文教学生活化,才能使作文与社会教学焕发独特的魅力,达成教学目标。
  作文教学中实际上都是一些我们习以为常的忧郁的碎屑,但却散发着浓郁的源自日常生活的气味,积聚着饱满的现实感。生活可能是灰色调的,可是生活却是高于那些对他们来说虚无缥缈的概念的。张爱玲说:“因为懂得,所以慈悲。”我想,正是由于作者理解了生活,与生活在最高的程度上达成了伟大的和解,他才会祛除高贵的面具,摘下上流社会的有色眼镜,穿行在中国的土地上,给我们留下了“正统作文”。
  
  林潮,教师,现居广东深圳。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