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它关系着孩子们学习习惯的养成,为孩子们的终身学习奠定坚实基础,由此可见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性。但是在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具体怎么操作,一直是我们广大小学语文教师亟需探讨和解决的问题。我们觉得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必须给学生足够的自主学习的时间,为学生创设敢想、善思、能问的良好学习空间。
关键词:课程标准;小学语文;自主学习能力;习惯养成
语文学习的自主性要求教师确立学生的自主学习地位,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自我提高。自主学习,是指学习主体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具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的学习方式。
一、打造和谐民主的新型课堂氛围
科学实验证实;从极端恐惧或愤怒的人身上取出血液注射到天竺鼠体内,不到2分钟就会导致它们死亡,不愉快的情绪会促使大脑分泌一种思多芬的物质,抑制人的思维活动。教学过程要实现“三个沟通”——全员互动,人际沟通;教学整合,文化沟通;师生调适,心灵沟通;克服“居高临下,自以为是,卖弄学问”的倾向,善于营造情景、利用情景、促变情景,建立丰富多彩的课堂情景机制。课堂是教与学双边活动的主阵地,课堂气氛直接影响到学生能否主动参与。树立“双主体”观念,提倡平等互动交流,着眼“参与度、亲和度、自由度”,建立课堂平等交往的对话机制。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和引路人,在讲课过程中可走到学生中间,一边讲,一边与他们进行眼神交流。在教学过程中还应适时地赏识、肯定或使用表示夸奖和钦佩的手势,如伸出大拇指、鼓掌等,这样做能树立起学生的自信心,因为,在学生的心目中,老师的一句鼓励的话语或一个赞赏的微笑就是一束灿烂的阳光,足以照亮孩子整个人生。再者,不强迫学生一定要接受老师的答案,学生的意见往往有其独到的,适于孩子理解的优点。
二、为学生开辟更加广阔的自主学习空间
我们众多教师经常在口头上说要改变教育观念但是在具体操作中保留着落后的教育模式的惯性,总是不相信学生,不放心学生,认为以前讲得那么多,那么细,那么透,还有那么一部分学生不懂,要是真放手了,岂不是更糟?这是教师首先应该解决的心理问题和认识问题。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任何学习都是学习者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并不是老师讲得越多,学生就越有知识。因此,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首先要考虑如何为学生争取更多的自主学习时间。笔者认为每节课应给三分之一或三分之二的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特别是语文教学,主要是通过情感激发和语言的品味等手段来培养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世界观。老师要研究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习语文的特点,了解学生的个别差异和学习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心、求知欲和进取精神,首先就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当然要尽最大限度保证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
三、引导学生养成学会质疑的自主学习习惯
老师所设计的问题的提出要等到学生充分感知教材并有了心得体会之后才提出来,而且最好是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但是,何处寻疑?怎样质疑?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刚开始时肯定是有困难的。这就需要教师发挥主导作用,适时点拨诱导,教给方法,从扶到放,使学生学会发现,学会质疑,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首先,抓住课题质疑。要求学生仔细分析课文的标题。看标题是什么结构,中心词是什么,这样的标题适合写成什么样的文体,重点应该写什么,多问几个为什么。在语文学習中,学生从“读”到“悟”的过程,实质是一个从已知领域向未知领域探索发现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所以,教师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帮助学生寻找已知与未知之间的联系,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如果自己都能回答自己的“为什么”,就说明学生已经懂得了命题的意义,如果不能回答,这就是疑问,就需要探究。其次,就文章的整体把握质疑。要求学生学会问本文是谁写的,写了些什么,他为什么要写这些,是怎样写的,先写什么,后写什么,为什么要这样。
四、注重学习方法指导,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培养学生的能力,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比传授知识更为重要,教师要善于“授之以渔”,引导学生学会“织网”“捕鱼”的方法,让他们在知识的海洋里获取无穷无尽的知识之“鱼”,能掌握一些学习的基本方法,在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知道运用已有的条件去寻找解决问题、认识新事物、产生积极联想的途径,这是他们一个发展受用的财富。一堂好的语文课,不是看教师教了多少,而是看学生学了多少,学会多少;教师能指点一条路,学生可循此去探索思考;教师能给予一点启示,学生可以有的放矢去拓展知识;教师能引导学生归纳一些方法,学生可以举一反三去实践运用。
总之,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就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各方面发展开辟广阔空间,整个教学过程中必须给学生足够的自主学习的时间,为学生创设敢想、善思、能问的良好学习空间,设计适应学生发展的活动,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鼓励学生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学习。
关键词:课程标准;小学语文;自主学习能力;习惯养成
语文学习的自主性要求教师确立学生的自主学习地位,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自我提高。自主学习,是指学习主体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具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的学习方式。
一、打造和谐民主的新型课堂氛围
科学实验证实;从极端恐惧或愤怒的人身上取出血液注射到天竺鼠体内,不到2分钟就会导致它们死亡,不愉快的情绪会促使大脑分泌一种思多芬的物质,抑制人的思维活动。教学过程要实现“三个沟通”——全员互动,人际沟通;教学整合,文化沟通;师生调适,心灵沟通;克服“居高临下,自以为是,卖弄学问”的倾向,善于营造情景、利用情景、促变情景,建立丰富多彩的课堂情景机制。课堂是教与学双边活动的主阵地,课堂气氛直接影响到学生能否主动参与。树立“双主体”观念,提倡平等互动交流,着眼“参与度、亲和度、自由度”,建立课堂平等交往的对话机制。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和引路人,在讲课过程中可走到学生中间,一边讲,一边与他们进行眼神交流。在教学过程中还应适时地赏识、肯定或使用表示夸奖和钦佩的手势,如伸出大拇指、鼓掌等,这样做能树立起学生的自信心,因为,在学生的心目中,老师的一句鼓励的话语或一个赞赏的微笑就是一束灿烂的阳光,足以照亮孩子整个人生。再者,不强迫学生一定要接受老师的答案,学生的意见往往有其独到的,适于孩子理解的优点。
二、为学生开辟更加广阔的自主学习空间
我们众多教师经常在口头上说要改变教育观念但是在具体操作中保留着落后的教育模式的惯性,总是不相信学生,不放心学生,认为以前讲得那么多,那么细,那么透,还有那么一部分学生不懂,要是真放手了,岂不是更糟?这是教师首先应该解决的心理问题和认识问题。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任何学习都是学习者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并不是老师讲得越多,学生就越有知识。因此,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首先要考虑如何为学生争取更多的自主学习时间。笔者认为每节课应给三分之一或三分之二的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特别是语文教学,主要是通过情感激发和语言的品味等手段来培养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世界观。老师要研究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习语文的特点,了解学生的个别差异和学习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心、求知欲和进取精神,首先就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当然要尽最大限度保证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
三、引导学生养成学会质疑的自主学习习惯
老师所设计的问题的提出要等到学生充分感知教材并有了心得体会之后才提出来,而且最好是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但是,何处寻疑?怎样质疑?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刚开始时肯定是有困难的。这就需要教师发挥主导作用,适时点拨诱导,教给方法,从扶到放,使学生学会发现,学会质疑,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首先,抓住课题质疑。要求学生仔细分析课文的标题。看标题是什么结构,中心词是什么,这样的标题适合写成什么样的文体,重点应该写什么,多问几个为什么。在语文学習中,学生从“读”到“悟”的过程,实质是一个从已知领域向未知领域探索发现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所以,教师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帮助学生寻找已知与未知之间的联系,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如果自己都能回答自己的“为什么”,就说明学生已经懂得了命题的意义,如果不能回答,这就是疑问,就需要探究。其次,就文章的整体把握质疑。要求学生学会问本文是谁写的,写了些什么,他为什么要写这些,是怎样写的,先写什么,后写什么,为什么要这样。
四、注重学习方法指导,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培养学生的能力,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比传授知识更为重要,教师要善于“授之以渔”,引导学生学会“织网”“捕鱼”的方法,让他们在知识的海洋里获取无穷无尽的知识之“鱼”,能掌握一些学习的基本方法,在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知道运用已有的条件去寻找解决问题、认识新事物、产生积极联想的途径,这是他们一个发展受用的财富。一堂好的语文课,不是看教师教了多少,而是看学生学了多少,学会多少;教师能指点一条路,学生可循此去探索思考;教师能给予一点启示,学生可以有的放矢去拓展知识;教师能引导学生归纳一些方法,学生可以举一反三去实践运用。
总之,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就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各方面发展开辟广阔空间,整个教学过程中必须给学生足够的自主学习的时间,为学生创设敢想、善思、能问的良好学习空间,设计适应学生发展的活动,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鼓励学生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