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前,许多职业学校把“校企合作”模式作为一种办学方向,而且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取得了良好的办学效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各方进一步加以完善。本文试就技工学校开展“校企合作”的必要性、办学模式以及各方需要做的工作作了简要阐述。
【关键词】职业学校;校企合作;办学模式
时下,“校企合作”成了许多职业学校的热门话题。应该说开展校企合作是一种双赢战略,对国家、对学校、对企业都是有益的。但由于各个学校、各种企业合作的情况不同,其效果也不同。有的的确开展的很好,達到了双赢。但有的成了“鸡肋”,学校和企业合作的积极性都不高。但总的来说,校企合作是大势所趋,已经引起各个层面的高度关注。技工学校也要抓住机遇,迎难而上,尽量发挥好自己的优势,加快发展,以期在校企合作的大潮中收到更好的效益。
1 校企合作的必要性
校企为什么要合作?当一种事物被人们一致认同的时候,就说明它存在的必要性。这也是许多学校在办学过程中进行的有益探索和尝试。其实这种合作在国外早已有之,在中国也不乏前例。只是现在,各个层面对它有了普遍认同。企业需要的是大量的高中级技术工人,是懂技术,有素养的人才。而高职类学校培养的大多是重理论轻实践的人,这种脱节造成了企业急需技能人才,而学校又送不出去的怪圈,造成了学校资源浪费,企业竞争力普遍不高的状况。当然企业既需要懂技术、会研发的高端人才,也需要大量的实际加工操作人才。而技工学校就是培养高中级技术工人的园地。所以发挥好技工学校的优势,与企业进行密切合作,既解决了困扰学校的生源问题,对学校的长期有序发展也大有益处。
但由于我国对技工类学校教育的投入不足,学校长期在低水平的条件下运行,教学质量不高,人才质量难以保证,加上企业随着市场的变化,生产工艺的改进,生产设备的更新速度之快,学校没有足够的财力和人力保证实训条件跟上企业改进更新的速度。再者,学校的校园氛围和企业的生产环境也有很大的不同,课堂教育和现场培训的效果有很大不同,只有通过校企合作,才能把企业的技术、设备、管理体制、企业文化等因素成功的嫁接到学校的教育体系中来,从而让学生逐步培养成符合企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对企业来说,校企合作有利于企业的发展,提升企业的竞争力。随着科技进步和产业结构的升级,特别是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需要一大批有一定理论基础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对于第一线企业来说,其最迫切需要的是有某种职业技能的有专长的、又具有创新精神的技能型高素质劳动者。通过校企合作,可以为企业储备优秀的可用之才,通过校企合作培训机制可以有效提高企业职工队伍的素质。
总之,校企合作能使学校更好的了解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的需求及发展趋势,不断促进学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使技工教育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促使学校把对学生的培养过程与企业对一线工艺技术人员的要求有机结合起来,使培养的人才更适应企业、行业、社会的需要,缩短员工和企业的磨合期,降低企业的培训成本和劳动成本,能有力的提升企业的竞争力。所以,校企合作于学校、于企业是一种双赢战略,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2 合作办学模式
由于各个学校的情况不同,其合作模式可以灵活多样,但大致有以下几种:
2.1 “订单”式培养培训
这是一种比较普遍的做法。学校招生时与企业签订联办协议,实现招生与招工同步,教学与生产、实习与就业联体。比如我校前期与济宁技师学院联合招生,同山东新目标纺织有限公司协议联办,就采用这种形式。如何培养培训完全由学校确定。缺点是企业参与的少,换句话说也是学校代企业招工,学生所学技能可能达不到企业的要求。
2.2 “校企互动式”
这是一种双方全方位参与的做法。由企业提供实习基地、设备、原料,参与学校的教学计划制定,并指派专业人员指导学校专业教学。学生实习在企业,做到五个合一:车间、教室合一;学生、学徒合一;教师、师傅合一;理论、实践合一;课题、产品合一。教师的教学活动主要在企业,把专业理论教学带到实习生产车间。当然,必要的文化素养及思想品德教育也可以在学校完成。这种全方位的合作,是最理想的合作方式,企业所需要的技能人才,可以在企业直接培养,无需从学校到企业的磨合,学生毕业后可直接到工作岗位,无需试用。对学校来说,既解决了实习设备不足问题,又让学校的师资直接参与生产过程,达到真正的理论与实践结合,实现真正的“一体化”教学,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是不言而喻的。实现了真正的双赢。这种方式的缺点是企业有顾虑,怕影响生产,消耗成本大。但从长远看,这种培训方式,对企业还是利大于弊,企业效益会逐渐得以显现。
2.3 “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式。
这主要是对企业在职职工的培训。其实,国家在企业法中也明确规定了企业要拿出一定的资金,经常对职工进行业务技能培训,不断提高职工的技能和素质,以适应企业发展的战略需要。但现实中,许多企业的领导人对此并不加以重视,不想在职工提升业务技能上投入更多的财力,所以一些企业的竞争力迟迟不能提高,效益一直停留在低位,甚至随着市场的变化而被淘汰。人才仍然是企业生存的关键(当然还有管理)。采用这种方式,教学上可以灵活掌握,学生可以脱产到学校培训,学校也可以把教学放到企业中,利用职工业余时间,集中授课,或定期指导,把专业理论教学同生产实践紧密结合,以提高职工的素质和业务技能。如我校前期与山东微山兴玉机械制造公司合作办学,就是采用这种形式,收到了较好效果。这种方式的缺点是职工的学习积极性可能不高,他们毕竞是在职职工,有了饭碗子,就不想在吃“动脑子”这个苦。所以学校的教学一定要以解决他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实际问题为主,而不是把在学校的一般教学硬搬到企业,也可以多听听企业方或职工对教学的要求,以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2.4 企业自主办学与政府公办技校有机结合
现在许多大中企业举办了自有的技术学校,也面向社会招生,但由于受师资等方面的限制,教学质量难以保证。这样,企业的技术学校可以聘请公办技校的教师,有效利用公办技校的师资资源。公办技校也可以有效利用企业学校的实习条件。这是一种比较松散的合作,作为有益的互补。 3 抓住机遇,深化合作,迎接挑战。
要真想把校企合作办成互利共赢,长久发展的摸式,有很多的工作要做,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双方真诚合作,倾力相助。我想应做好以下工作:
3.1 创建校企合作的制度环境
校企合作不能仅仅理解为是学校和企业的事,政府在校企合作中不应是旁观者,而应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国家应制定相关政策,以行政手段来明确企业对职业教育的责任和义务,进一步规范劳动力就业市场,加快建立和完善职业资格准入制度,使职业教育与劳动就业直接挂勾,同时在资金、信贷和税收方面给予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以政策支持。目前,就这个问题国家和政府已高度重视。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大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1)提出“建立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养制度”,并要求成立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养协调指导机构,明确了该机构的职责:对职业院校、企业、政府三方在校企合作培养制度中应承担的责任进行了明确界定。2006年7月,国家劳动保障部张小建副部长在国家高技能人才东部地区培训工程2006系列活动大会上,提出要“全面建立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养制度”,并特别强调:“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养制度绝不是学校教学环节的技术问题,而是一项全新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制度。”这些指导性意见和个别领导人的讲话,只能说明已引起重视,但如何实施需要相关部门一系列政策和实施细则的进一步出臺。我想,不仅是高技能人才培养需要校企合作,担负培养大量中级技术工人的职业学校更需要校企合作。
3.2 学校和企业要全方位参与
校企合作绝不能只看作是一种合作形式,或者企业把一切都交给学校,到时候只负责接收学生,其它一概不问,或者学校把学生放到企业,而听之任之。企业要全方位参与教学和管理,共同确定培养目标,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共同参与教学过程,共同负责师资培训,共同建设实训基地。学校也要加强校内教育,包括文化知识的传授,专业理论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实训,以及思想品德的教育,当然不同的合作类型,在教学上也有所区别,不可一概而论,根据情况可随时调整。总之,双方树立正确的校企合作观,共同努力,把校企合作逐步引向有序、规范、良性发展的轨道。
3.3 资金投入
政府、学校、企业三方都要投入一定资金,包括对实训设备、师资培训、学员培训等的投入。还要构建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融合机制。德国是一个比较重视职业教育的国家,他在《职业教育法》中对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有明确规定,企业不仅承担学生的培训任务与培训费用,每月还发给学生生活津贴,企业提供高达65%以上的学生培训经费。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都投入大量的资金来搞职业教育。
现在,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高度重视是不言而喻的,我想校企合作这种培训模式,将会成为培养大量技能人才和技术工人的主要培训形式之一,只要校企双方本着国家利益、民族利益的大局,本着企业的长远发展,和提高其核心竞争力的角度,就会迎难而上,共创校企合作的美好未来!
作者单位
山东省微山县技工学校 山东省微山县 277600
【关键词】职业学校;校企合作;办学模式
时下,“校企合作”成了许多职业学校的热门话题。应该说开展校企合作是一种双赢战略,对国家、对学校、对企业都是有益的。但由于各个学校、各种企业合作的情况不同,其效果也不同。有的的确开展的很好,達到了双赢。但有的成了“鸡肋”,学校和企业合作的积极性都不高。但总的来说,校企合作是大势所趋,已经引起各个层面的高度关注。技工学校也要抓住机遇,迎难而上,尽量发挥好自己的优势,加快发展,以期在校企合作的大潮中收到更好的效益。
1 校企合作的必要性
校企为什么要合作?当一种事物被人们一致认同的时候,就说明它存在的必要性。这也是许多学校在办学过程中进行的有益探索和尝试。其实这种合作在国外早已有之,在中国也不乏前例。只是现在,各个层面对它有了普遍认同。企业需要的是大量的高中级技术工人,是懂技术,有素养的人才。而高职类学校培养的大多是重理论轻实践的人,这种脱节造成了企业急需技能人才,而学校又送不出去的怪圈,造成了学校资源浪费,企业竞争力普遍不高的状况。当然企业既需要懂技术、会研发的高端人才,也需要大量的实际加工操作人才。而技工学校就是培养高中级技术工人的园地。所以发挥好技工学校的优势,与企业进行密切合作,既解决了困扰学校的生源问题,对学校的长期有序发展也大有益处。
但由于我国对技工类学校教育的投入不足,学校长期在低水平的条件下运行,教学质量不高,人才质量难以保证,加上企业随着市场的变化,生产工艺的改进,生产设备的更新速度之快,学校没有足够的财力和人力保证实训条件跟上企业改进更新的速度。再者,学校的校园氛围和企业的生产环境也有很大的不同,课堂教育和现场培训的效果有很大不同,只有通过校企合作,才能把企业的技术、设备、管理体制、企业文化等因素成功的嫁接到学校的教育体系中来,从而让学生逐步培养成符合企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对企业来说,校企合作有利于企业的发展,提升企业的竞争力。随着科技进步和产业结构的升级,特别是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需要一大批有一定理论基础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对于第一线企业来说,其最迫切需要的是有某种职业技能的有专长的、又具有创新精神的技能型高素质劳动者。通过校企合作,可以为企业储备优秀的可用之才,通过校企合作培训机制可以有效提高企业职工队伍的素质。
总之,校企合作能使学校更好的了解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的需求及发展趋势,不断促进学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使技工教育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促使学校把对学生的培养过程与企业对一线工艺技术人员的要求有机结合起来,使培养的人才更适应企业、行业、社会的需要,缩短员工和企业的磨合期,降低企业的培训成本和劳动成本,能有力的提升企业的竞争力。所以,校企合作于学校、于企业是一种双赢战略,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2 合作办学模式
由于各个学校的情况不同,其合作模式可以灵活多样,但大致有以下几种:
2.1 “订单”式培养培训
这是一种比较普遍的做法。学校招生时与企业签订联办协议,实现招生与招工同步,教学与生产、实习与就业联体。比如我校前期与济宁技师学院联合招生,同山东新目标纺织有限公司协议联办,就采用这种形式。如何培养培训完全由学校确定。缺点是企业参与的少,换句话说也是学校代企业招工,学生所学技能可能达不到企业的要求。
2.2 “校企互动式”
这是一种双方全方位参与的做法。由企业提供实习基地、设备、原料,参与学校的教学计划制定,并指派专业人员指导学校专业教学。学生实习在企业,做到五个合一:车间、教室合一;学生、学徒合一;教师、师傅合一;理论、实践合一;课题、产品合一。教师的教学活动主要在企业,把专业理论教学带到实习生产车间。当然,必要的文化素养及思想品德教育也可以在学校完成。这种全方位的合作,是最理想的合作方式,企业所需要的技能人才,可以在企业直接培养,无需从学校到企业的磨合,学生毕业后可直接到工作岗位,无需试用。对学校来说,既解决了实习设备不足问题,又让学校的师资直接参与生产过程,达到真正的理论与实践结合,实现真正的“一体化”教学,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是不言而喻的。实现了真正的双赢。这种方式的缺点是企业有顾虑,怕影响生产,消耗成本大。但从长远看,这种培训方式,对企业还是利大于弊,企业效益会逐渐得以显现。
2.3 “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式。
这主要是对企业在职职工的培训。其实,国家在企业法中也明确规定了企业要拿出一定的资金,经常对职工进行业务技能培训,不断提高职工的技能和素质,以适应企业发展的战略需要。但现实中,许多企业的领导人对此并不加以重视,不想在职工提升业务技能上投入更多的财力,所以一些企业的竞争力迟迟不能提高,效益一直停留在低位,甚至随着市场的变化而被淘汰。人才仍然是企业生存的关键(当然还有管理)。采用这种方式,教学上可以灵活掌握,学生可以脱产到学校培训,学校也可以把教学放到企业中,利用职工业余时间,集中授课,或定期指导,把专业理论教学同生产实践紧密结合,以提高职工的素质和业务技能。如我校前期与山东微山兴玉机械制造公司合作办学,就是采用这种形式,收到了较好效果。这种方式的缺点是职工的学习积极性可能不高,他们毕竞是在职职工,有了饭碗子,就不想在吃“动脑子”这个苦。所以学校的教学一定要以解决他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实际问题为主,而不是把在学校的一般教学硬搬到企业,也可以多听听企业方或职工对教学的要求,以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2.4 企业自主办学与政府公办技校有机结合
现在许多大中企业举办了自有的技术学校,也面向社会招生,但由于受师资等方面的限制,教学质量难以保证。这样,企业的技术学校可以聘请公办技校的教师,有效利用公办技校的师资资源。公办技校也可以有效利用企业学校的实习条件。这是一种比较松散的合作,作为有益的互补。 3 抓住机遇,深化合作,迎接挑战。
要真想把校企合作办成互利共赢,长久发展的摸式,有很多的工作要做,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双方真诚合作,倾力相助。我想应做好以下工作:
3.1 创建校企合作的制度环境
校企合作不能仅仅理解为是学校和企业的事,政府在校企合作中不应是旁观者,而应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国家应制定相关政策,以行政手段来明确企业对职业教育的责任和义务,进一步规范劳动力就业市场,加快建立和完善职业资格准入制度,使职业教育与劳动就业直接挂勾,同时在资金、信贷和税收方面给予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以政策支持。目前,就这个问题国家和政府已高度重视。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大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1)提出“建立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养制度”,并要求成立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养协调指导机构,明确了该机构的职责:对职业院校、企业、政府三方在校企合作培养制度中应承担的责任进行了明确界定。2006年7月,国家劳动保障部张小建副部长在国家高技能人才东部地区培训工程2006系列活动大会上,提出要“全面建立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养制度”,并特别强调:“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养制度绝不是学校教学环节的技术问题,而是一项全新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制度。”这些指导性意见和个别领导人的讲话,只能说明已引起重视,但如何实施需要相关部门一系列政策和实施细则的进一步出臺。我想,不仅是高技能人才培养需要校企合作,担负培养大量中级技术工人的职业学校更需要校企合作。
3.2 学校和企业要全方位参与
校企合作绝不能只看作是一种合作形式,或者企业把一切都交给学校,到时候只负责接收学生,其它一概不问,或者学校把学生放到企业,而听之任之。企业要全方位参与教学和管理,共同确定培养目标,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共同参与教学过程,共同负责师资培训,共同建设实训基地。学校也要加强校内教育,包括文化知识的传授,专业理论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实训,以及思想品德的教育,当然不同的合作类型,在教学上也有所区别,不可一概而论,根据情况可随时调整。总之,双方树立正确的校企合作观,共同努力,把校企合作逐步引向有序、规范、良性发展的轨道。
3.3 资金投入
政府、学校、企业三方都要投入一定资金,包括对实训设备、师资培训、学员培训等的投入。还要构建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融合机制。德国是一个比较重视职业教育的国家,他在《职业教育法》中对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有明确规定,企业不仅承担学生的培训任务与培训费用,每月还发给学生生活津贴,企业提供高达65%以上的学生培训经费。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都投入大量的资金来搞职业教育。
现在,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高度重视是不言而喻的,我想校企合作这种培训模式,将会成为培养大量技能人才和技术工人的主要培训形式之一,只要校企双方本着国家利益、民族利益的大局,本着企业的长远发展,和提高其核心竞争力的角度,就会迎难而上,共创校企合作的美好未来!
作者单位
山东省微山县技工学校 山东省微山县 277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