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教育之“道”就是语文的本质属性。语文教学之“技”就是根据语文课程性质和课堂教学目标而进行的教学设计及在教学中采取的方式方法。语文教学设计应该是语文教学之“技”的综合体现,需要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之“道”的指导下,对课堂教学内容及教学活动进行系统合理的安排。
【关键词】语文课堂 本质属性 “道”与“技”
从中国文化传统看,“道”与“技”起源于道家,同时为儒家所用,其内涵非常复杂:“道”是万事万物发展都必须遵循的原则和规律,“技”是“道”的现实形态。道家和儒家在阐述“道”与“技”的关系时,都主张寓“道”于“技”、以“道”统“技”、由“技”达“道”。
在语文教育中,同样存在着“道”与“技”的问题。
一、 语文教育之“道”就是语文的本质属性
语文的本质属性是什么?自清末语文单独设科以来,语文界一直争论不休,先后出现过“实用性”“工具性”“应用性”“思想性”“科学性”“文学性”“民族性”“综合性”“言语性”“审美性”“言语生命性”“文化性”“复合文化性”“人文性”“虚无性”“悬置论”等提法,并多次进行过“文”“道”之争、“工具性”与“人文性”之争。最新颁布实施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表述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时,仍然认为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对语文课程的性质却避而不谈。
语文的性质决定了语文教学的目的、内容、方法、效果等,如果不弄清楚语文学科的性质,就不能实现语文教学改革,真正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因此,语文界又提出了“真语文”这一问题。2012年11月,在福建泉州聚龙外国语学校举办的一次语文研讨会上,与会代表观摩了著名特级教师贾志敏的“本真语文”的现场教学,并发表了《聚龙宣言》,提出“语文教学最该真实、真诚、真情、真切”,要使语文回归本真状态。
笔者认为,要想破解语文之质,我们必须从“汉字”入手,研究汉字的本质特征,研究“文”在汉民族经验世界和精神世界中的本源性,由“文”而“字”,而“辞”,而“质”,而“道”,而“文化”。语文课程的“文本性”是汉民族文化养育中生成的有关语文教学的观念和认识,是中国本土语文教学思想内在的精神力量,是蕴涵着蓬勃生命力的真实的原创,是实现语文教学创造力的根基,也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本体基础。坚持语文教学的“文本性”,是语文教学合适的文化选择;中国厚重的文化根基应该生成本土教学思想。
根据语文课程的这一性质特点,我们在教学中,应当采取相应的“技”。
二、 语文教学之“技”就是根据语文课程性质和课堂教学目标而进行的教学设计及在教学中采取的方式方法
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学之“道”与语文教学之“技”是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关系。语文教学之“道”是一种理念,是对语文教学性质和特点的本质认识,客观地反映了语文教学的规律,具有指导性和规范性。而语文教学之“技”,则是指语文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的运用。
教学设计应该是语文教学之“技”的综合体现,需要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之“道”的指导下,对课堂教学内容及教学活动进行系统合理的安排。
教学设计之“技”应重视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够在感官接受语言信息的基础上提炼生成表达力、表现力乃至创造力,使语言表达回归心灵,造就“人”“文”归一和“言”“文”融合的新境界,要义就是释放母语的表达力。
在语文教学目标的确定上,不能主体错位,以“教师”为中心;不能贪多求全,使教学目标泛化;不能含糊笼统,使目标虚化。目标设定之“技”,应基于学生的实际情况,应基于教材的单元要求,应基于核心教学内容,应基于三个维度,应基于外显性动词的运用。
语文教学内容设计之“技”,抓学习起点的分析,契合学生经验与教材内容;抓学习状态的诊断,提高问题解决的内驱力;抓对言语形式的理解和感悟,引导学生在言语世界里塑造自我;抓文本中有意义的信息价值,引导学生提高捕捉信息的能力;抓文体教学,引导学生掌握文体特征;抓语体教学,引导学生形成语用的实践经验;抓语文知识教学,奠定学生的语文基础;抓言语表达,提高学生的表达水平。总之,语文教学内容设计的一个独特的“技”就是依据文本体式确定教学内容。
三、语文教学中要讲究哪些“技”
一是基于汉字象形表意的特点,语文教学中要多给学生分析造字原理。汉字往往取万物之象,加工成为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能够触发人的联想和想象。因而教学时,尤其是教学文学作品时,教师要多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方法。
二是基于汉字蕴含诗意智慧的特点,要引导学生充分认识语言文字中厚植的传统文化精神,体悟其中的文化内涵。
三是基于汉字构形讲究端庄对称的特点,要引导学生重视整体性感悟,不要刻意进行语法剖析。
四是基于汉语讲究韵律、平仄和气息的强弱的特点,要多引导学生朗读和诵读。其中,朗读是基础,诵读是“通过对作者的喉舌筋骨活动技巧的模仿,在身、心方面留下痕迹,使文章的词句甚至意绪从口中心中自然流出”,教师要引导学生读出语调、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五是基于汉字言此意彼的特点,要引导学生善于品鉴经典作品,体验其丰富的意蕴,感受生生不息的生命活力。
六是基于汉字文化性的特点,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感受和体验理解文化内涵。感受,就是直观地展示汉字形体,让学生了解造字原理,沟通与生活的联系;体验,就是让学生说说汉字中的美丽故事,写写汉字的间架结构,体验汉字所呈现的审美世界。
语文课堂上的“道”与“技”,“道”对“技”起着统领和指导作用。教师对语文课程的性质把握准确了,对语文教学的理念理解深刻了,就能选择正确的语文教学方法。语文教学之“技”服务于语文教学之“道”,恰当适宜的教学之“技”,对“道”的实现能够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如今,不少教师不在文本的言语表达形式上下功夫,不在学生的主动学习感悟上下功夫,不在语文教学流程的生成上下功夫,而是把主要精力用在选图片、配音乐上,非语文的东西过多地吸引了学生的眼球,这就是没有处理好语文教学之“道”和语文教学之“技”的关系。
【参考文献】
[1]李震.语文“生命化课堂”本源探索[J].中国教育科学,2013(4).
[2]曹明海主编.语文教学本体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
(作者单位:江苏省新海高级中学)
【关键词】语文课堂 本质属性 “道”与“技”
从中国文化传统看,“道”与“技”起源于道家,同时为儒家所用,其内涵非常复杂:“道”是万事万物发展都必须遵循的原则和规律,“技”是“道”的现实形态。道家和儒家在阐述“道”与“技”的关系时,都主张寓“道”于“技”、以“道”统“技”、由“技”达“道”。
在语文教育中,同样存在着“道”与“技”的问题。
一、 语文教育之“道”就是语文的本质属性
语文的本质属性是什么?自清末语文单独设科以来,语文界一直争论不休,先后出现过“实用性”“工具性”“应用性”“思想性”“科学性”“文学性”“民族性”“综合性”“言语性”“审美性”“言语生命性”“文化性”“复合文化性”“人文性”“虚无性”“悬置论”等提法,并多次进行过“文”“道”之争、“工具性”与“人文性”之争。最新颁布实施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表述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时,仍然认为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对语文课程的性质却避而不谈。
语文的性质决定了语文教学的目的、内容、方法、效果等,如果不弄清楚语文学科的性质,就不能实现语文教学改革,真正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因此,语文界又提出了“真语文”这一问题。2012年11月,在福建泉州聚龙外国语学校举办的一次语文研讨会上,与会代表观摩了著名特级教师贾志敏的“本真语文”的现场教学,并发表了《聚龙宣言》,提出“语文教学最该真实、真诚、真情、真切”,要使语文回归本真状态。
笔者认为,要想破解语文之质,我们必须从“汉字”入手,研究汉字的本质特征,研究“文”在汉民族经验世界和精神世界中的本源性,由“文”而“字”,而“辞”,而“质”,而“道”,而“文化”。语文课程的“文本性”是汉民族文化养育中生成的有关语文教学的观念和认识,是中国本土语文教学思想内在的精神力量,是蕴涵着蓬勃生命力的真实的原创,是实现语文教学创造力的根基,也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本体基础。坚持语文教学的“文本性”,是语文教学合适的文化选择;中国厚重的文化根基应该生成本土教学思想。
根据语文课程的这一性质特点,我们在教学中,应当采取相应的“技”。
二、 语文教学之“技”就是根据语文课程性质和课堂教学目标而进行的教学设计及在教学中采取的方式方法
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学之“道”与语文教学之“技”是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关系。语文教学之“道”是一种理念,是对语文教学性质和特点的本质认识,客观地反映了语文教学的规律,具有指导性和规范性。而语文教学之“技”,则是指语文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的运用。
教学设计应该是语文教学之“技”的综合体现,需要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之“道”的指导下,对课堂教学内容及教学活动进行系统合理的安排。
教学设计之“技”应重视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够在感官接受语言信息的基础上提炼生成表达力、表现力乃至创造力,使语言表达回归心灵,造就“人”“文”归一和“言”“文”融合的新境界,要义就是释放母语的表达力。
在语文教学目标的确定上,不能主体错位,以“教师”为中心;不能贪多求全,使教学目标泛化;不能含糊笼统,使目标虚化。目标设定之“技”,应基于学生的实际情况,应基于教材的单元要求,应基于核心教学内容,应基于三个维度,应基于外显性动词的运用。
语文教学内容设计之“技”,抓学习起点的分析,契合学生经验与教材内容;抓学习状态的诊断,提高问题解决的内驱力;抓对言语形式的理解和感悟,引导学生在言语世界里塑造自我;抓文本中有意义的信息价值,引导学生提高捕捉信息的能力;抓文体教学,引导学生掌握文体特征;抓语体教学,引导学生形成语用的实践经验;抓语文知识教学,奠定学生的语文基础;抓言语表达,提高学生的表达水平。总之,语文教学内容设计的一个独特的“技”就是依据文本体式确定教学内容。
三、语文教学中要讲究哪些“技”
一是基于汉字象形表意的特点,语文教学中要多给学生分析造字原理。汉字往往取万物之象,加工成为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能够触发人的联想和想象。因而教学时,尤其是教学文学作品时,教师要多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方法。
二是基于汉字蕴含诗意智慧的特点,要引导学生充分认识语言文字中厚植的传统文化精神,体悟其中的文化内涵。
三是基于汉字构形讲究端庄对称的特点,要引导学生重视整体性感悟,不要刻意进行语法剖析。
四是基于汉语讲究韵律、平仄和气息的强弱的特点,要多引导学生朗读和诵读。其中,朗读是基础,诵读是“通过对作者的喉舌筋骨活动技巧的模仿,在身、心方面留下痕迹,使文章的词句甚至意绪从口中心中自然流出”,教师要引导学生读出语调、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五是基于汉字言此意彼的特点,要引导学生善于品鉴经典作品,体验其丰富的意蕴,感受生生不息的生命活力。
六是基于汉字文化性的特点,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感受和体验理解文化内涵。感受,就是直观地展示汉字形体,让学生了解造字原理,沟通与生活的联系;体验,就是让学生说说汉字中的美丽故事,写写汉字的间架结构,体验汉字所呈现的审美世界。
语文课堂上的“道”与“技”,“道”对“技”起着统领和指导作用。教师对语文课程的性质把握准确了,对语文教学的理念理解深刻了,就能选择正确的语文教学方法。语文教学之“技”服务于语文教学之“道”,恰当适宜的教学之“技”,对“道”的实现能够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如今,不少教师不在文本的言语表达形式上下功夫,不在学生的主动学习感悟上下功夫,不在语文教学流程的生成上下功夫,而是把主要精力用在选图片、配音乐上,非语文的东西过多地吸引了学生的眼球,这就是没有处理好语文教学之“道”和语文教学之“技”的关系。
【参考文献】
[1]李震.语文“生命化课堂”本源探索[J].中国教育科学,2013(4).
[2]曹明海主编.语文教学本体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
(作者单位:江苏省新海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