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不断的课程改革积极倡导教学双主动、师生互动的教学新理念,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启发、相互补充。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和见解,交流彼此的情感和观念,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英语课堂更需要师生互动,只有在不断交流的过程中才能不断提高英语水平。
关键词:英语课堂; 师生互动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3-099-001
一、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是学生主动汲取知识的发端,是教学中互动的前提。学生预习到位,课堂上才会言之有物,才会提出问题,发表观点,才能与老师的讲解对接。所以预习直接影响着课堂气氛的活跃和效率的高低,直接关系着师生互动的质量和效果。那么预习怎样才能到位,怎样才能切中教学要点及重点,进而让学生在课堂上有话可说呢?
1、预习设计要集中体现重难点。
2、课前练习的学案内容要有针对性。这样,学生在懂得了学什么之后,兴趣增强,说话的愿望随之产生,课堂上自然不愁无话可说,师生的双边活动水到渠成。
二、情境创设
1.在英语教学中,情境创设能提供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
情境创设能为教学提供互动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处在真切的语言情境中,感知语言与多媒体系统交互,自由控制整个语言情境,取得真实经验。比如在视听媒体的辅助下,虚拟学生在国外生活的情境,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得到真实的体验,在与语言情境里的人物、事物的交互过程中,学习者不仅能得到语言信息,而且能得到非语言信息。
2.情境创设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在所创设的情境中,让学生处于立体空间学习状态,促使学生手脑并用、身心投入,增强学习动力。另外,让学生在多媒体情境创设中采用多样化的方式进行学习。如采用个别化学习、合作化学习、竞争性学习等方式。情境教学中呈现的各种情境,使教学内容故事化、案例化,学生通过直观学习,使无意记忆、联想记忆成分增多,使自主学习更有趣,更容易。
3.情境创设使教师以多种形式融入教学过程
首先,教师以设计者的角色参与教学过程,即把自己的教育思想体现在外语课件中。其次,教师以虚拟形象体现在教学软件之中,教师可以解说、游客等各种人物形象出现在语言情境之中,向学生传播教授信息,引导学生活泼生动地讨论、学习完成教学活动。另外,教师与学生均以操作者的身份共同进入多媒体情境创设。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研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师生之间的关系会越来越融洽。
三、灵活运用教学手段
不同的教学手段,不仅能调动学生不同的感官,感悟丰富的知识、深邃的哲理、多彩的世界,而且能激发学生的热情与兴趣,激活学生的灵感与思维,提高课堂的效率与品位。课堂上利用投影、录音、课件、网络等辅助手段,既可增加学习内容的形象性、可感性,增强知识的稳定性、持久性,发挥课文的感染性、共鸣性,同时也使课堂容量相对加大,师生互动成为可能。
四、充分调动课堂教学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勇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要求英语课堂要给学生营造了一个宽松自由的探索空间。教师不能一味演讲、表演、朗读,而应引导、管理,应在互动中,变“一言”为“众言”,让学生自己“找水源”。使学生增强参与意识,激发学习兴趣,张扬个性,锻炼提高。
五、换位思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由于生活阅历、知识结构、思想认识及各自角色位置不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差别较大,这就往往造成教学中师生之间交流上的障碍。这就需要采取换位思考来达到师生互动。首先在围绕教学内容进行设计之前,假设自己是学生来感受学习情境,体会学习情绪,揣摩学习心理。“作为学生,我该如何去感知教材,掌握单词、理解语法和训练言语交际能力?”以此来确定突破教学难点,强化教学重点的目标,并在教学设计中得以体现。其次将“对象自我化”。把学生置于教师的位置来思考,“如果他们是教师怎样实施教学步骤,合理运用多媒体组合手段?”学生的认识规律是:从直接感知-表象-概念-概念系统,他们要求教师也应遵循这一规律,向其提供内容丰富、难度适当的感性言语材料,使之通过不断实践训练而掌握外语交际能力。同时,师生互换角色也可使课堂活泼生动,丰富多彩。我在授课时经常采用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师生互评的方式调节课堂气氛。还采用预习后,让学生将所思所疑设计成问题,向老师提问,寻求解答。这样的课堂活泼生动,轻松有效。
六、双向反馈
师生互动要求师生双方各自将自己的思维“暴露”给对方。教师准确及时把握从学生反馈来的信息,就可以对教学节奏、难度进行调整。如外语课中听力材料播放次数、语言点的解释,录像片中情境暂停的时机,由提示性句型、词组编制的对话等等,及时加以适当控制,使教学节奏与学生思维节奏相吻合。学生把握了教师的思维轨迹和攻克难点的思维方法,就会主动与教师默契配合,从而实现互动。
总之,新课程标准强调师生交往,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师生间、学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这种信息包括知识、情感、态度、需要、兴趣、价值观以及生活经验等,通过这种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师生互教互学,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关键词:英语课堂; 师生互动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3-099-001
一、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是学生主动汲取知识的发端,是教学中互动的前提。学生预习到位,课堂上才会言之有物,才会提出问题,发表观点,才能与老师的讲解对接。所以预习直接影响着课堂气氛的活跃和效率的高低,直接关系着师生互动的质量和效果。那么预习怎样才能到位,怎样才能切中教学要点及重点,进而让学生在课堂上有话可说呢?
1、预习设计要集中体现重难点。
2、课前练习的学案内容要有针对性。这样,学生在懂得了学什么之后,兴趣增强,说话的愿望随之产生,课堂上自然不愁无话可说,师生的双边活动水到渠成。
二、情境创设
1.在英语教学中,情境创设能提供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
情境创设能为教学提供互动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处在真切的语言情境中,感知语言与多媒体系统交互,自由控制整个语言情境,取得真实经验。比如在视听媒体的辅助下,虚拟学生在国外生活的情境,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得到真实的体验,在与语言情境里的人物、事物的交互过程中,学习者不仅能得到语言信息,而且能得到非语言信息。
2.情境创设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在所创设的情境中,让学生处于立体空间学习状态,促使学生手脑并用、身心投入,增强学习动力。另外,让学生在多媒体情境创设中采用多样化的方式进行学习。如采用个别化学习、合作化学习、竞争性学习等方式。情境教学中呈现的各种情境,使教学内容故事化、案例化,学生通过直观学习,使无意记忆、联想记忆成分增多,使自主学习更有趣,更容易。
3.情境创设使教师以多种形式融入教学过程
首先,教师以设计者的角色参与教学过程,即把自己的教育思想体现在外语课件中。其次,教师以虚拟形象体现在教学软件之中,教师可以解说、游客等各种人物形象出现在语言情境之中,向学生传播教授信息,引导学生活泼生动地讨论、学习完成教学活动。另外,教师与学生均以操作者的身份共同进入多媒体情境创设。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研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师生之间的关系会越来越融洽。
三、灵活运用教学手段
不同的教学手段,不仅能调动学生不同的感官,感悟丰富的知识、深邃的哲理、多彩的世界,而且能激发学生的热情与兴趣,激活学生的灵感与思维,提高课堂的效率与品位。课堂上利用投影、录音、课件、网络等辅助手段,既可增加学习内容的形象性、可感性,增强知识的稳定性、持久性,发挥课文的感染性、共鸣性,同时也使课堂容量相对加大,师生互动成为可能。
四、充分调动课堂教学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勇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要求英语课堂要给学生营造了一个宽松自由的探索空间。教师不能一味演讲、表演、朗读,而应引导、管理,应在互动中,变“一言”为“众言”,让学生自己“找水源”。使学生增强参与意识,激发学习兴趣,张扬个性,锻炼提高。
五、换位思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由于生活阅历、知识结构、思想认识及各自角色位置不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差别较大,这就往往造成教学中师生之间交流上的障碍。这就需要采取换位思考来达到师生互动。首先在围绕教学内容进行设计之前,假设自己是学生来感受学习情境,体会学习情绪,揣摩学习心理。“作为学生,我该如何去感知教材,掌握单词、理解语法和训练言语交际能力?”以此来确定突破教学难点,强化教学重点的目标,并在教学设计中得以体现。其次将“对象自我化”。把学生置于教师的位置来思考,“如果他们是教师怎样实施教学步骤,合理运用多媒体组合手段?”学生的认识规律是:从直接感知-表象-概念-概念系统,他们要求教师也应遵循这一规律,向其提供内容丰富、难度适当的感性言语材料,使之通过不断实践训练而掌握外语交际能力。同时,师生互换角色也可使课堂活泼生动,丰富多彩。我在授课时经常采用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师生互评的方式调节课堂气氛。还采用预习后,让学生将所思所疑设计成问题,向老师提问,寻求解答。这样的课堂活泼生动,轻松有效。
六、双向反馈
师生互动要求师生双方各自将自己的思维“暴露”给对方。教师准确及时把握从学生反馈来的信息,就可以对教学节奏、难度进行调整。如外语课中听力材料播放次数、语言点的解释,录像片中情境暂停的时机,由提示性句型、词组编制的对话等等,及时加以适当控制,使教学节奏与学生思维节奏相吻合。学生把握了教师的思维轨迹和攻克难点的思维方法,就会主动与教师默契配合,从而实现互动。
总之,新课程标准强调师生交往,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师生间、学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这种信息包括知识、情感、态度、需要、兴趣、价值观以及生活经验等,通过这种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师生互教互学,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