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前后纳粹集中营中的音乐活动对比研究

来源 :大东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zzi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化史的研究长期处于历史学的边缘领域,我国对纳粹时期德国文化的研究更是如此。当代越来越多的历史学家将非传统研究范畴的历史元素视作新的历史资源和材料来看待,通过对集中营内不同时期的音乐创作的研究,我们不仅能够了解集中营里发生的事情,更能够全方位有代入感地体验集中营囚徒所遭受到的处境。
  关键词:【音乐】、【集中营】、【纳粹】
  前言
  纳粹集中营的历史被通常以1936年为界划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其重要标志是党卫军全面接管集中营,建立了以萨克森豪森营为代表的新集中营。两个阶段的集中营呈现出明显不同的特点,前一阶段的集中营主要关押对象是德国本土囚徒,除了刑事犯以外占绝大多数的是政治反对者,共产主义、青年运动领袖。早期的集中营被称作“监护性拘留部”(Schutzhaftabteilungen),有着魏玛时期司法福利体制保留的深远影响。而1936年后,随着党卫军全面接管,集中营的统治变为恐怖,二战爆发后,被占领地的各民族囚徒也被关押进了集中营,取代德国政治犯成为集中营的主体,这使得第二阶段集中营历史呈现出许多与第一阶段不同的特点。
  一、第一阶段集中营音乐的特点
  音乐从第一天开始就在伴随集中营的历史。初入营的囚徒最早听到的音乐是在“欢迎仪式”上听到取笑的歌曲,伯根摩尔(Boergermoor)营的老囚徒取笑新囚徒“这里是地狱”,“你们被教会怎么唱歌了吗” 。入营后,守卫会命令囚徒在点名和行进等各种唱歌。因为囚徒多为政治异见者,迫使他们唱其所属群体的歌曲借之嘲笑成为了常用的羞辱方式,如令共产党人唱国际歌等 。当然也会命令他们合唱纳粹歌曲和爱国歌曲。守卫通过营地的广播设备播放希特勒演讲和洗脑式宣传稿以外,也会播放纳粹歌曲,一方面是希望教化、驯化政治犯,另一方面则是在有些时候掩盖囚徒受刑发出的惨叫。
  看守者命令组建了一些合唱团和乐队,除了出于个别看守者的个人喜好——或者是假装喜爱音乐以彰显自己的文化素养——更多的是为了粉饰集中营内的生存状况。囚徒常常被要求在营地边界位置或者是营地开放日对外人和访客合唱、奏乐,这成为了一种典型的纳粹宣传方式。
  最能体现囚徒自身生存状态的是囚徒自发演作的音乐,这些音乐是在极其困难的环境下产生的。囚徒们自发的音乐活动脱胎于他们入营前的生活和文化背景。德国历史学家法尔克·平格尔(Falk Pingel)就此提出了“营前要素”(Vorkonzentrationaer)对囚徒音乐的重要影响:男性囚徒习惯在军队或政党集会上歌唱,各政党皆有类似形式用以表达团结,囚徒会倾向于本群体的歌,这些歌曲绝大部分所作歌曲多来自于营前生活,少部分創新也仅限于旧曲新填词 。无论创作和演唱都是以集体进行,带有强烈的集体认同感。又由于战前营乐中,工人与青年占主导,政治犯居多,职业音乐人很少,因此这些歌曲呈现出曲调简单、技巧性低、音域有限、多为主音、节奏简单明快的特点,适合大规模合唱。更多的是,囚徒们忽略音乐的美学价值,不计质量,重视同志兄弟情谊,它们让囚徒找寻困境中的解脱。音乐同时也抑制了囚徒的反抗情绪,娱乐了守卫。因此可以想见,合唱演出并不是全面非法的,官方会组织和审查此类表演,一些表演官方默许的灰色地带。只有鲜明政治主题的表演会被禁,但是仍有证据表明囚徒们进行了地下活动。
  二、第二阶段集中营音乐的特点
  1936年开始新的一批集中营建成,形成了真正党卫军的集中营。
  在大多数集中营,党卫军为便于管理划分囚徒阶层,德国政治犯和刑事犯组成了上层,而其他族裔的囚徒则组成了下层。不同身份的囚徒在撒营中全方位遭受到了不平等待遇,通过观察不同群体的音乐活动,我们能对第二阶段集中营音乐产生全局性认识
  1、德国政治犯的歌曲
  德国本国政治犯是起先仍然是集中营内的主要存在,他们从在沼泽地集中营时就建立了音乐传统,又塑造了新集中营营的音乐生活,他们经受过工人、青年政治运动的洗礼,有着遍布德国的关系网,能组织、团结不同群体,又有第一阶段在监狱中反抗的经验,因此成为集中营内文化活动的主导。晚上一般有短篇演讲,朗诵和歌唱的活动,这样的活动被称之为“钟声之夜”(Schallerabende)。
  由第一阶段集中营带来的歌曲被编撰成了音乐书,歌曲继承了第一阶段的曲式简单、技巧性低的特点。作用包括提振士气,还能组织支持其他团体开展有限的文化活动。尽管政治犯的生活条件相对来说最有利于艺术创作,但他们鲜有原创作品。由于相比其他群体有着所谓的“种族优势”,德国政治犯的音乐活动得到了党卫队某种程度的许可,是一种合法和非法之间的“灰色音乐”。
  2、外族囚徒的歌曲
  政治犯们通过音乐来强化囚徒社区的力量。而相比之下吉普赛人、犹太人、同性恋者因族群而不是信仰组织起来,缺乏斗争性和行动性,也没有政治犯充裕的网络资源。
  吉尔伯特就曾经在著作中重点观察了波兰和犹太营员十分有限和零散的音乐活动。她认为同德国政治犯歌曲相比,其他族群音乐创作的关键区别在于歌词 。德国政治犯歌曲歌词少有批判性话语,没有复仇的愤怒,甚至也没有悲痛和忧伤。以亚历山大·库里兹维奇(Aleksander Kulisiewicz)为代表的波兰作曲家则坚持用详尽的细节表达同集中营生活的恐怖抗争。
  其它族裔歌曲和德国歌曲另一大不同是更加注重艺术美感和音乐技巧。波兰和犹太囚徒中存在有一定比例的职业音乐人,而普通波兰和犹太囚徒个体接触音乐的可能性极低,所以他们群体的音乐活动由这些富有音乐技艺的人主导,他们发扬犹太音乐传统创作出了一些具有鲜明民族风格的曲子。
  但是对于数量庞大的犹太囚徒而言,集中营里的音乐从来没有真正繁荣过。他们的音乐以另一种形式存在,那就是党卫军的羞辱和刑罚。他们被隔离在所谓的特别营(Sonderlager),每天傍晚都会在“点名广场”(Appellplatz)进行集会,党卫军官员会当众宣布一首歌,命令犹太囚徒合唱。这些歌曲往往是德文歌曲,而且一次合唱即长达数个小时,甚至持续到凌晨或者黎明,每天都有犹太人死于体力透支。党卫军自从建营初始就寻求对所谓“劣等民族”进行不光是肉体上的摧毁,更是文化上的征服。这种点名唱歌的形式无疑将党卫军这一目的体现得淋漓尽致。   三、两个阶段集中营音乐特点对比
  在对比1936年前后的集中营历史后,我们可以发现两个阶段的音乐创作有着各自鲜明的特点。前者创作主体是德国政治犯,歌曲多为在营前即存在的政治运动歌曲和时下流行的通俗歌曲,受限于创作主体的音乐才能,这些曲子在集中营内的改编仅仅止步于旧曲填词,歌曲也缺乏艺术美感,重视表达同志友谊,提振士气。集中营第二阶段的音乐则更加多元,在第一阶段音乐随着囚徒各地转送得到整体性保留的情况下,新出现了除德国以外其他被奴役族群的音乐创作丰富了集中营音乐的样式,体现了音乐的全流派。
  哪个阶段的音乐活动环境更为宽松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话题。随着战争发展,所谓“劣等人种”入营,集中营人数激增,生存条件急剧下降,加之战争末期德军败局已定,纳粹对集中营中音乐及其他形式的娱乐的宽容度总体上是不断下降的。然而许多文献却表明,1936年后音乐活动得到了更大范围的支持,因为党卫军成员比起之前的看守者往往更加酷爱组建囚徒乐队以显示个人修养、互相攀比,个人拥有乐队成为时尚,新建的各流派乐队林立。 战争中后期囚徒数量不断上升,党卫军反而放宽(亦无力于)囚徒日常琐事的管理,跨监区的音乐活动甚至成为可能。
  对比不同历史学家对两个阶段的判断,笔者认为,之所以出现矛盾性叙述,完全是因为个体体验与集体体验之间存在的差异性决定的。
  所谓“上层囚徒”进入1936年后的新营后成为营内地位较高的群体,他们中的一小部分——尤其是刑事犯们——甚至得到了党卫军的信任,通常能参与组织各类文娱活动,甚至能分享一部分对“下层囚徒”的管理和支配权。因此对于他们来说文娱活动的管制更宽松了。第二阶段虽然音乐样式更为多元化,但是总体来说参与度和娱乐性都远不如第一阶段。后来逐渐占据人口上风的波兰、犹太囚徒来说遭受到的待遇显然比1936年前集中营人口主体的德国囚徒恶劣得多,音乐活动对于他们来说遥不可及。不同集中营的不同囚徒个体对纳粹集中营的感受是不一样的。诚如吉尔伯特所言:“集中营里的提醒我们认识纳粹治下受害者生活的丰富和多元,充满着抗争,乐观同时也有愤怒,忧伤,绝望。这是一种纪念他们更真实的方式。” 在研究中區分不同个人、团体对历史事件的不同体验是研究集中营历史的重点,新的研究趋势应当是抛弃笼统的受难者集体体验,挖掘多元而丰富的个人体验,这样才能使得纳粹集中营中的受害者——包括德国政治犯和波兰、犹太囚徒——的形象更为鲜活。
  参考文献
  1 Guido Fackler, Cultural behavior and the invention of traditions: music and musical practices in the early concentration camps, 1933-1936/7,
  2 Guido Fackler, Lied und Gesang im KZ
  3 Guido Fackler, Des Lagers Stimme: Musik im KZ; Alltag und H?ftlingskultur in den Konzentratonslagern 1933 bis 1936;
  4 Shirli Gilbert, Songs confront the past: music in KZ Sachsenhausen. 1936-1945,
  孙濛戈(1990.11.03—),男,汉族,黑龙江省齐齐哈尔人,武汉大学历史学院硕士研究生,世界历史方向。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 历史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中国山水画中所运用的笔墨是古代艺术家的伟大创造,它既能表达出自然界的神,也能使人的精神状态意志的外化,与人性高度统一。本文对于中国山水画中笔墨所蕴含的人文精神进行探讨、对其内在规律、深层机制深入挖掘。同时充分认识传统笔墨的精华所在。  关键词:山水画;笔墨;人文精神  山水画中工整认真的作品不被人重视,倒是苏东坡、米莆、倪云林、黄公望  等文人画的游戏笔墨被人看重,把倪云林所提出的“逸笔草草
期刊
摘要:由于清代考据学和近代考古学的兴起,墓志渐渐走近人们的视野,并且对它的关注逐渐增多。墓志本身具有多方面的价值,就书法而言,许多优秀的墓志成为了极为重要的书法资料和临习范本,因此,对墓志书法进行研究就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本文对北魏墓志书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书风的形成及演变、书法的风格特点及审美探析、北魏墓志书法的价值及影响等方面。  关键词:北魏;墓志书法;研究综述  北魏墓志是墓志书法中最具有
期刊
摘要:软件工程专业,是当前国内院校针对软件开发领域开设的新兴专业,对于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有着决定性作用,作为一门实践科目,软件工程的实训教学是对学生未来在专业领域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的环節。因此文章当中将针对性讨论我国软件工程专业实训教学体系的建设与改革,为专业教学领域的发展奠定理论基础,确保教学软件工程教学效果的提升。  关键词:软件工程专业;实训教学;建设与改革  软件工程,在我国当前的信息化发
期刊
摘要:书法是中国的国粹,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不可取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书法不仅可以提升个人修养、人文修养,而且还能够实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当代教育应该积极承担起书法教学的重任,要坚持不懈的将中国国粹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然而,在键盘教育背景下,人们对“拿笔写字”越来越陌生,强化和改革书法教育,提高中国书法的影响力,已经迫在眉睫。近些年,国家教育部门重视书法教育,在很多支教过程中,也开始
期刊
摘要:缘于独立学院在高等教育中的作用愈来愈重要,为促进独立学院新生适应性体系的构建,基于天津理工大学中环信息学院新生适应性的实证研究,发现他们在人际关系和校园生活方面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在学习适应上存在的问题最大,生活的娱乐化和享受化倾向较一般院校稍高,新生对严格的管理最为不满,满意度较低。  关键词:独立学院;新生;适应性  一、问题的提出  自2003年教育部发布《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的
期刊
摘要:科学命题是一则假说,只要这则假说反映的信仰被证据支持、客观、产生于反映完整性的研究,它们就越接近科学的理想,就越能被证明是正当的。假说推理最直接地应用于做出解释,然而,情况经常是我们不能通过直接观察做出需要的解釋。所以构造假说来弄清情况,从而指导下一步的行动。既然科学命题是假说,它必然是可证伪的。  关键词:科学推理;假说方法;证伪理论  一、科学理论的特点是可证伪性  什么是科学?什么不是
期刊
摘要: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相关学科的演进,程序设计语言正在逐步从单一学科工具进化成为一种通用的实用人工语言,如何将在自然语言研究中行之有效的语言学准则和理论运用与人工语言之上是一個不可回避的问题。本文立足借助语言哲学提供的理论工具,结合语言学和计算机科学的相关理论对自然语言与程序设计语言的关系进行分析和研究,力图展示作为人造语言的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在其内部构造中映射出的与自然语言类似之处。
期刊
摘 要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科学技术爆炸式地向前发展。它越来越深刻地影响人的生产生活,关系人类的前途和命运。因此,人们对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地位和影响等方面,给予了普遍的关注。其中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哈贝马斯就表述了科学技术的两重性思想。一方面科学技术作为“第一位的生产力”的确成为社会发展主要推力量之一,另一方面科学技术也正成为一种新形式的“意识形态”,成为一种统治形式或统治力量。  关键词
期刊
【摘要】数据新闻改变了传统新闻生产模式和整个运作体系,给传媒业注入新的理念,成为新闻界创新发展的趋势。通过立足数据新闻本土化 实践,分析数据新闻在中国的发展历程,探究当前数据新闻发展现状,对我国数据新闻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局限进行思考。  【关键词】 数据新闻 发展现状 问题 对策  数据新闻又称“数据驱动新闻”,是大数据时代新闻业不断适应媒介环境变化而探索出的新闻生产的新方式,开放的数据、严谨的叙事
期刊
摘要:今天的设计师应当建立清醒的环保意识,让材料本体叙事,唤起人们或遥远、或飘忽于眼前的记忆,激起人们文化或情感上的呼应。本文在前人对绿色包装设计研究的基础上,探讨绿色观念通过材料语言在包装设计中实现的可能性。  关键词:包装设计,绿色观念,方法论  当今是市场经济的时代,很多企业越来越开始注重商品的包装材料。然而,在产品的包装设计的过程当中仍然存在某些问题.如何通过绿色包装设计中的材料设计体现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