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梅石溪凫图》和《松涧山禽图》作为宋代花鸟画中既有山水画的边角之景,亦有花鸟画的写实性。通过两幅画作的比较欣赏,窥探宋代山水与花鸟题材的融合发展,了解宋代社会的审美趣味;探究它们的表现主题,如何通过物象表达画作的诗意,从而引发观看者的不同感受,达到深化主题,“言有尽,而意无穷”。
关键词:宋代;花鸟;留白;空间
宋代经济和文化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页篇章,特别是绘画方面,无论是宫廷绘画还是民间绘画,都发展出独树一帜的风貌。两幅来自宋代的绢本设色花鸟画作品就像穿越时空的同班同学,无论在作品题材上还是画幅大小上,都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但是在画意表达和画面主旨上又截然相反。
《梅石溪凫图》(页,南宋,马远作,绢本,设色,纵26.7厘米,横28.6厘米)作者为南宋马远,是典型的“马一角”取景,画面的主角是一群无忧无虑的野鸭,数量达到十只;梅花占画幅上方,一上一下,形成呼应,是作者马远的拖枝画法;山石成片集中在画幅左半角,称为“马一角”。全画意境朦胧,展现出“春江水暖鸭先知”的诗意。《松涧山禽图》(页,宋,绢本,设色,纵25.3厘米,横25.3厘米)佚名,画面山禽分布四方,或飞或停;松柏占据画幅左上角,枝干粗壮,枝叶茂盛;山石压境,溪水涛涛。全画意境紧张,展现出大自然的勃勃生机。
一、花
《梅石溪凫图》和《松涧山禽图》在物象上的描绘极尽细节。首先在树木的描绘上都下功夫。
《梅石溪凫图》中梅树枝干曲折,呈“几”字形,回旋在水面上方,两枝干生长方向一上一下,形成呼应。梅花绽放在枝头,花瓣零落在水面,波澜不惊,随野凫波清波,逐流。绿芽儿嫩黄,最寒冷的冬天已轻悄悄的离开,春天的温暖已悄然降临,万物复苏,生机勃发。梅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代表着高洁的品质,凌寒独自开的一种“另类”,是中国古代文人追求的精神状态。
《松涧山禽图》中的主体植物是松,两者都是经冬不凋,梅,迎寒开放,都具有中国传统文化中特定符号的含义——高尚人格,这是中国画的特有的比德效应。两幅画在构图上都将梅花和松柏的树躯横于画幅的上方,都从岩石中生长,从画面的左边往右,遮盖在鸟类上方,宛如庇佑生灵。一花开放,水暖凫游,一树苍茂,激流禽鸣;一温馨,一跌宕,都将观者的情绪带入画幅。它们都从峭壁上长出,一松柏一腊梅,咬定峭壁磐石,葱郁绽放。梅花树干从巖石中横空出世,曲折的树干一个迂回,一个垂向水面,互相花枝交错形成一个环,与水上的野凫互相呼应。
腊梅,钢劲曲直,顽强生命力,从溪石夹缝中脱颖而出,松针坚挺,腊梅茂发,都极尽造型之美,但是这两画幅中松柏给人一种沉稳和厚实,腊梅给人一种灵巧和坚韧。
二、鸟
十只野鸭,分成三组,一组是雌野鸭带着五只幼鸭,两只游在雌鸭前面开路,一只站在雌鸭背上,一只游在雌鸭身旁,还有一只幼鸭发现自己掉队了,赶忙挥动小翅膀奋力追上。第二组由一只雄鸭游在中间,两只雌鸭伴随左右,雄鸭机警的看向后方,雌鸭在整理自己的羽翼;第三组是一只雄鸭,他的脖处羽毛较深,看向前面两组的方向,煽动翅膀,溪水清澈可见鸭掌,作者用淡淡的磨痕,展现了野鸭游动的水下姿态。野鸭在越冬结群期间就已开始配对繁殖,一年有两季产蛋,春季3~5月为主要产蛋期,孵化由雌鸭担任,孵化期27~28天,雄鸭不关心抱卵,而是去结群换羽,野鸭喜结群活动和群栖。
再来看看《松涧山禽图》中的山禽,数量上少于《梅石溪凫图》中的野凫,仅有4只山禽,且分散开来,山禽所在的4个位置点相连,形成不稳定不规则的四边形,在这方面加深了画面的不安感,相对成群结伴浮水嬉戏觅食的野凫家族,显然《松涧山禽图》中的山禽没那么“团结”了。当然《梅石溪凫图》中的野凫的位置较为集中,但是三群野凫的位置连线,也呈现了一种微弱的倒三角形,这种动感加强了野凫家族的生动形象,强化了画面温馨的主题,也给观者以趣味性。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梅石溪凫图》的着墨点在野凫和梅花上,这也暗合了中国传统的家庭观念——团圆。而《松涧山禽图》中的山禽,一只落在溪流澎湃的岩石上,这只位于画面中心的山禽独自落在激流漩涡中央的坚石上,淡定的回头看着两只被惊吓飞起来的山禽,而飞起来的两只山禽,在松柏枝桠的下方一左一右各自惊飞,第四只山禽则躲在松柏后岩石根部,静悄悄的看着溪流岩石上的山禽,更有一种“大难临头各自飞”的感觉。实事上,山禽是一种极为机警的鸟类,可见古代画家对自然观察非常的细致认真,不论在气候环境的描绘上,还花鸟造型的设计上,都符合自然界的规律和花鸟本身的特点,充分展现了宋代民间花鸟画的野趣。
三、空间
《梅石溪凫图》中春江水暖鸭先知,溪水氤氲,寒梅戴放,野凫家族浮水觅食,充满温情。近景的石礁和水渚,塘边岩壁夹缝中杂草淡墨痕,点缀在厐虬枝丫件的点点粉,点点墨绿芽儿,无不昭示着春天的脚步来临。梅花树的根攀住岩石壁,花枝绽放悬在一池春水之上。水面上落有片片梅花,暖黄色的野凫和零落的花瓣随波逐流。《梅石溪凫图》的水用线流转平和、表现出初春溪水潺潺的柔和感,溪水长流至山谷形成一湾清澈的水塘,咋暖还寒的氤氲之感;《松涧山禽图》的溪流激情澎湃,激流拍石,山涧峡谷奔流而下,展现出山涧溪水的野逸之趣,惊险刺激。激烈的溪流和平静的溪水汇聚幽潭。激流冲击坚石形成涡旋,作者通过水墨晕染,强调了水涡旋的深度,《梅石溪凫图》的水面通过晕染则表现出空濛无限的空间。在中国画中晕染技法表现出不同的诗意空间,中国画的水墨晕染并没有像西画一样走入物理的立体塑造,而是心理的诗意表达。求真而不拘谨,诗意而不失自然的真实。
《梅石溪凫图》的水占画面相较《松涧山禽图》更多,远去的溪面感受逐渐空阔,而《松涧山禽图》因山涧坚石阻挡,幽谷激流而下,感受惊心动魄。我们的观看到的这两幅画面都是高于水面的俯视效果。在山石的晕染上,《松涧山禽图》中怪石嶙峋,被急流冲出了洞,曲折坚硬,《梅石溪凫图》有一种冬雪消融的滋润,这正是构图上一角式、对角线,展现一隅空间,却构建了完整的世界,一种符合自然环境的图真,相比于全景山水,皆取局部之景。两幅画都通过画面左上方的留白来体现,此时的无声胜有声。我们可以想象《梅石溪凫图》远去的依然是烟波笼罩的深潭或浅溪,而《松涧山禽图》狭窄的山涧中,抬头一望依然是缥缈绕峡的山崖。一种是无比放松的清远,一种是压力骤来的紧迫。同样的尺寸相同的留白,这两幅画却体现出完全不同的心境。
四、结语
《梅石溪凫图》与《松涧山禽图》的自然景色的某个部分,都采取了留白的艺术手法,较为确定的诗意、精小细致、空间感强,“虚实相生”,宋代的“师造化”是“经过中晚唐沉溺声色繁华之后,士大夫们一方面仍然继续着这种沉溺,而同时又日益发现和陶醉在另一个美的世界中,这就是自然风景山水花鸟的世界。”画面的花鸟生动、具体,故事性强,引人入胜,充分体现了宋代花鸟画的艺术高度。
注释
①野鸭百度百科:https://baike.baidu.com/item/%E9%87%8E%E9%B8% AD/3462883?fr=aladdin
②《宋元山水画的三种意境》李泽厚P58
作者简介
汤秀星(1990.08—),女,汉,福建福州,二级教师,硕士,福州市中小学生综合实践中心,美术学。
关键词:宋代;花鸟;留白;空间
宋代经济和文化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页篇章,特别是绘画方面,无论是宫廷绘画还是民间绘画,都发展出独树一帜的风貌。两幅来自宋代的绢本设色花鸟画作品就像穿越时空的同班同学,无论在作品题材上还是画幅大小上,都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但是在画意表达和画面主旨上又截然相反。
《梅石溪凫图》(页,南宋,马远作,绢本,设色,纵26.7厘米,横28.6厘米)作者为南宋马远,是典型的“马一角”取景,画面的主角是一群无忧无虑的野鸭,数量达到十只;梅花占画幅上方,一上一下,形成呼应,是作者马远的拖枝画法;山石成片集中在画幅左半角,称为“马一角”。全画意境朦胧,展现出“春江水暖鸭先知”的诗意。《松涧山禽图》(页,宋,绢本,设色,纵25.3厘米,横25.3厘米)佚名,画面山禽分布四方,或飞或停;松柏占据画幅左上角,枝干粗壮,枝叶茂盛;山石压境,溪水涛涛。全画意境紧张,展现出大自然的勃勃生机。
一、花
《梅石溪凫图》和《松涧山禽图》在物象上的描绘极尽细节。首先在树木的描绘上都下功夫。
《梅石溪凫图》中梅树枝干曲折,呈“几”字形,回旋在水面上方,两枝干生长方向一上一下,形成呼应。梅花绽放在枝头,花瓣零落在水面,波澜不惊,随野凫波清波,逐流。绿芽儿嫩黄,最寒冷的冬天已轻悄悄的离开,春天的温暖已悄然降临,万物复苏,生机勃发。梅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代表着高洁的品质,凌寒独自开的一种“另类”,是中国古代文人追求的精神状态。
《松涧山禽图》中的主体植物是松,两者都是经冬不凋,梅,迎寒开放,都具有中国传统文化中特定符号的含义——高尚人格,这是中国画的特有的比德效应。两幅画在构图上都将梅花和松柏的树躯横于画幅的上方,都从岩石中生长,从画面的左边往右,遮盖在鸟类上方,宛如庇佑生灵。一花开放,水暖凫游,一树苍茂,激流禽鸣;一温馨,一跌宕,都将观者的情绪带入画幅。它们都从峭壁上长出,一松柏一腊梅,咬定峭壁磐石,葱郁绽放。梅花树干从巖石中横空出世,曲折的树干一个迂回,一个垂向水面,互相花枝交错形成一个环,与水上的野凫互相呼应。
腊梅,钢劲曲直,顽强生命力,从溪石夹缝中脱颖而出,松针坚挺,腊梅茂发,都极尽造型之美,但是这两画幅中松柏给人一种沉稳和厚实,腊梅给人一种灵巧和坚韧。
二、鸟
十只野鸭,分成三组,一组是雌野鸭带着五只幼鸭,两只游在雌鸭前面开路,一只站在雌鸭背上,一只游在雌鸭身旁,还有一只幼鸭发现自己掉队了,赶忙挥动小翅膀奋力追上。第二组由一只雄鸭游在中间,两只雌鸭伴随左右,雄鸭机警的看向后方,雌鸭在整理自己的羽翼;第三组是一只雄鸭,他的脖处羽毛较深,看向前面两组的方向,煽动翅膀,溪水清澈可见鸭掌,作者用淡淡的磨痕,展现了野鸭游动的水下姿态。野鸭在越冬结群期间就已开始配对繁殖,一年有两季产蛋,春季3~5月为主要产蛋期,孵化由雌鸭担任,孵化期27~28天,雄鸭不关心抱卵,而是去结群换羽,野鸭喜结群活动和群栖。
再来看看《松涧山禽图》中的山禽,数量上少于《梅石溪凫图》中的野凫,仅有4只山禽,且分散开来,山禽所在的4个位置点相连,形成不稳定不规则的四边形,在这方面加深了画面的不安感,相对成群结伴浮水嬉戏觅食的野凫家族,显然《松涧山禽图》中的山禽没那么“团结”了。当然《梅石溪凫图》中的野凫的位置较为集中,但是三群野凫的位置连线,也呈现了一种微弱的倒三角形,这种动感加强了野凫家族的生动形象,强化了画面温馨的主题,也给观者以趣味性。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梅石溪凫图》的着墨点在野凫和梅花上,这也暗合了中国传统的家庭观念——团圆。而《松涧山禽图》中的山禽,一只落在溪流澎湃的岩石上,这只位于画面中心的山禽独自落在激流漩涡中央的坚石上,淡定的回头看着两只被惊吓飞起来的山禽,而飞起来的两只山禽,在松柏枝桠的下方一左一右各自惊飞,第四只山禽则躲在松柏后岩石根部,静悄悄的看着溪流岩石上的山禽,更有一种“大难临头各自飞”的感觉。实事上,山禽是一种极为机警的鸟类,可见古代画家对自然观察非常的细致认真,不论在气候环境的描绘上,还花鸟造型的设计上,都符合自然界的规律和花鸟本身的特点,充分展现了宋代民间花鸟画的野趣。
三、空间
《梅石溪凫图》中春江水暖鸭先知,溪水氤氲,寒梅戴放,野凫家族浮水觅食,充满温情。近景的石礁和水渚,塘边岩壁夹缝中杂草淡墨痕,点缀在厐虬枝丫件的点点粉,点点墨绿芽儿,无不昭示着春天的脚步来临。梅花树的根攀住岩石壁,花枝绽放悬在一池春水之上。水面上落有片片梅花,暖黄色的野凫和零落的花瓣随波逐流。《梅石溪凫图》的水用线流转平和、表现出初春溪水潺潺的柔和感,溪水长流至山谷形成一湾清澈的水塘,咋暖还寒的氤氲之感;《松涧山禽图》的溪流激情澎湃,激流拍石,山涧峡谷奔流而下,展现出山涧溪水的野逸之趣,惊险刺激。激烈的溪流和平静的溪水汇聚幽潭。激流冲击坚石形成涡旋,作者通过水墨晕染,强调了水涡旋的深度,《梅石溪凫图》的水面通过晕染则表现出空濛无限的空间。在中国画中晕染技法表现出不同的诗意空间,中国画的水墨晕染并没有像西画一样走入物理的立体塑造,而是心理的诗意表达。求真而不拘谨,诗意而不失自然的真实。
《梅石溪凫图》的水占画面相较《松涧山禽图》更多,远去的溪面感受逐渐空阔,而《松涧山禽图》因山涧坚石阻挡,幽谷激流而下,感受惊心动魄。我们的观看到的这两幅画面都是高于水面的俯视效果。在山石的晕染上,《松涧山禽图》中怪石嶙峋,被急流冲出了洞,曲折坚硬,《梅石溪凫图》有一种冬雪消融的滋润,这正是构图上一角式、对角线,展现一隅空间,却构建了完整的世界,一种符合自然环境的图真,相比于全景山水,皆取局部之景。两幅画都通过画面左上方的留白来体现,此时的无声胜有声。我们可以想象《梅石溪凫图》远去的依然是烟波笼罩的深潭或浅溪,而《松涧山禽图》狭窄的山涧中,抬头一望依然是缥缈绕峡的山崖。一种是无比放松的清远,一种是压力骤来的紧迫。同样的尺寸相同的留白,这两幅画却体现出完全不同的心境。
四、结语
《梅石溪凫图》与《松涧山禽图》的自然景色的某个部分,都采取了留白的艺术手法,较为确定的诗意、精小细致、空间感强,“虚实相生”,宋代的“师造化”是“经过中晚唐沉溺声色繁华之后,士大夫们一方面仍然继续着这种沉溺,而同时又日益发现和陶醉在另一个美的世界中,这就是自然风景山水花鸟的世界。”画面的花鸟生动、具体,故事性强,引人入胜,充分体现了宋代花鸟画的艺术高度。
注释
①野鸭百度百科:https://baike.baidu.com/item/%E9%87%8E%E9%B8% AD/3462883?fr=aladdin
②《宋元山水画的三种意境》李泽厚P58
作者简介
汤秀星(1990.08—),女,汉,福建福州,二级教师,硕士,福州市中小学生综合实践中心,美术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