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加强课堂教学改革,构建高效课堂!”新一轮课改的春风吹拂而来,我有幸加入全区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整体推进改革实验之路,这是一次机遇,也是一种挑战。
我校根据学校的校情和学生的学情制定了“乐学、会学”生本课堂实践研究的思路:课堂就是要让学生快乐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不断让学生思考,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会如何学习。课堂上,教师要精讲、学生要多练,留出时间和空间给学生,创造学生乐学、会学的课堂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应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影响学生发展的三个因素是:兴趣、方法、智商,学生的智商是由遗传决定的,无法改变,但我们可以改变学生的兴趣和学习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乐学”——生动愉快地学好数学,使学生“会学”——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经过一个学期的尝试,下面笔者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模式课堂,“动”得有效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教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有些课堂,学生在老师的调动下似乎也“动”起来了,课堂气氛似乎也很热烈,但最终学生单独面对数学问题时还是不能很好地解决。有鉴于此,我校做出了以下尝试:根据工作思路制定了课堂“1 5 15”的操作模式:“1”指课堂教学目标学生清楚;“5”指课堂提问控制在5个以内;“15”指课堂作业不少于15分钟。把教师教的过程变成学生学的过程,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力求构建高效课堂。
二、重组课堂,“活”得有效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气息”表现在课堂上就是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活”起来,想说也爱说,课堂显得生机勃勃。但与此同时,面对这“活”起来的课堂,一些教师又产生了新的问题与顾虑:时间还给了学生,学生爱发表意见了,教学进度完不成怎么办?面对学生各种意见和问题,教师怎么办?对此,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提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不仅是知识的‘呈现者’、对话的‘提问者’、学习的‘指导者’、学业的‘评价者’,更应是教学过程中呈现出的信息的重组者。她认为:只有通过教师对学生‘活’起来的‘动’的重组,才能使教学过程真正呈现出动态生成的创生性质,使课堂教学实现师生积极、有效、高质量的多项互动。”例如,教师应该有弹性地设计教案,学会倾听学生的想法,哪怕是错误的想法,都是一种很好的教育资源,关键要看教师怎样恰如其分地利用和开发这些资源。
事实上,教学中如果教师的心思不仅是放在教材、教案这些既定的内容上,而更关注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状态,在变动不已的课堂中发现、捕捉、判断、重组信息,并自觉地尊重、理解、接纳和充分利用这些生成性资源,见机而作,适时调整教学进程和教学内容,形成新的教学步骤,就必然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拓展思维的空间,彰显生命的力量,促进高质量的动态生成。
三、激趣课堂,“乐”得有效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为主要形式,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他们对具体形象的内容,生动活泼的形式,新奇动人的事物比较敏感。针对这一心理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直观形象的教具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寓知识教学于活动之中,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师可用编儿歌的形式帮助学生学。例如,三年级“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教学中,学生总结归纳了除法法则,但比较凌乱,这时教师可编一首儿歌:“除数是一位,先看前一位,一位不够看两位,除到哪位商哪位,每次除后要比较,余数要比除数小,如商不够1,别忘0占位。”这样学生可以经常诵读,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和掌握计算的方法。再如,三年级认识东南西北时,由于初次学习四个方位概念,学生感觉比较抽象,这时教师可利用学生已有的前、后、左、右空间方位知识编儿歌:“早晨起床,面向太阳,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东西相对,南北相对。”这样就能让学生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现实生活中的四个方向。我们还可以把游戏引入课堂,巧妙地设计新颖、有吸引力的练习形式,创设轻松活泼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好数学。
教师要更多地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上下工夫,要通过自己的教学智慧和教学艺术,充分展示数学的亲和力,拨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原动力,使学生对数学由厌学到乐学,最终会学。
四、探究课堂,“思”得有效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经常采用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交流等方式学习,让学生学习前带上几个问题,学习中思考几个问题,学习后提出几个问题,这样才能让他们学有所得。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与其教学生解题方法不如教学生学习方法,针对学生选择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不仅适宜而且有效。例如,3位老师带50名学生去参观植物园,成人10元/人,学生5元/人,团体(10人以上)6元/人,怎样买票合算?学生经过独立思考计算,小组探究交流,得出多种解法:①3×10 50×5=280(元);②(3 50)×6=318(元);③(50-7)×5 (3 7)×6=275(元),最后在比较中选择最佳方案。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在体验中思考,锻炼思维,在思考中创造,培养、发展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读书如蜜蜂采蜜,思考如蜜蜂酿蜜,只有既采又酿,才能得到香甜的“知识蜂蜜”。课堂中,教师应多引发学生数学思考,有思考才会有问题,才会有反思,才会有思想,才能真正感悟到数学的本质和价值,也才能在创新意识的培养上得到发展。
总之,巧思妙想出灵感,实践探索出成果。沐浴着新课改的阳光,我们教师只不过是学生自我发展的引导者和促进者。而学生学习数学是以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的认知和经验,尝试解决新问题、理解新知识的有意义的过程。教师要以新课标精神为指导,用活用好教材,进行创造性地教,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充分体验数学学习,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信心,从而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学习中要荡起“乐学”和“巧思”的双桨,倡导“书山有路巧为径,学海无涯乐作舟”的学习态度和方法,这样学生才能学得生动活泼、融会贯通!
我校根据学校的校情和学生的学情制定了“乐学、会学”生本课堂实践研究的思路:课堂就是要让学生快乐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不断让学生思考,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会如何学习。课堂上,教师要精讲、学生要多练,留出时间和空间给学生,创造学生乐学、会学的课堂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应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影响学生发展的三个因素是:兴趣、方法、智商,学生的智商是由遗传决定的,无法改变,但我们可以改变学生的兴趣和学习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乐学”——生动愉快地学好数学,使学生“会学”——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经过一个学期的尝试,下面笔者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模式课堂,“动”得有效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教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有些课堂,学生在老师的调动下似乎也“动”起来了,课堂气氛似乎也很热烈,但最终学生单独面对数学问题时还是不能很好地解决。有鉴于此,我校做出了以下尝试:根据工作思路制定了课堂“1 5 15”的操作模式:“1”指课堂教学目标学生清楚;“5”指课堂提问控制在5个以内;“15”指课堂作业不少于15分钟。把教师教的过程变成学生学的过程,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力求构建高效课堂。
二、重组课堂,“活”得有效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气息”表现在课堂上就是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活”起来,想说也爱说,课堂显得生机勃勃。但与此同时,面对这“活”起来的课堂,一些教师又产生了新的问题与顾虑:时间还给了学生,学生爱发表意见了,教学进度完不成怎么办?面对学生各种意见和问题,教师怎么办?对此,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提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不仅是知识的‘呈现者’、对话的‘提问者’、学习的‘指导者’、学业的‘评价者’,更应是教学过程中呈现出的信息的重组者。她认为:只有通过教师对学生‘活’起来的‘动’的重组,才能使教学过程真正呈现出动态生成的创生性质,使课堂教学实现师生积极、有效、高质量的多项互动。”例如,教师应该有弹性地设计教案,学会倾听学生的想法,哪怕是错误的想法,都是一种很好的教育资源,关键要看教师怎样恰如其分地利用和开发这些资源。
事实上,教学中如果教师的心思不仅是放在教材、教案这些既定的内容上,而更关注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状态,在变动不已的课堂中发现、捕捉、判断、重组信息,并自觉地尊重、理解、接纳和充分利用这些生成性资源,见机而作,适时调整教学进程和教学内容,形成新的教学步骤,就必然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拓展思维的空间,彰显生命的力量,促进高质量的动态生成。
三、激趣课堂,“乐”得有效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为主要形式,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他们对具体形象的内容,生动活泼的形式,新奇动人的事物比较敏感。针对这一心理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直观形象的教具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寓知识教学于活动之中,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师可用编儿歌的形式帮助学生学。例如,三年级“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教学中,学生总结归纳了除法法则,但比较凌乱,这时教师可编一首儿歌:“除数是一位,先看前一位,一位不够看两位,除到哪位商哪位,每次除后要比较,余数要比除数小,如商不够1,别忘0占位。”这样学生可以经常诵读,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和掌握计算的方法。再如,三年级认识东南西北时,由于初次学习四个方位概念,学生感觉比较抽象,这时教师可利用学生已有的前、后、左、右空间方位知识编儿歌:“早晨起床,面向太阳,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东西相对,南北相对。”这样就能让学生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现实生活中的四个方向。我们还可以把游戏引入课堂,巧妙地设计新颖、有吸引力的练习形式,创设轻松活泼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好数学。
教师要更多地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上下工夫,要通过自己的教学智慧和教学艺术,充分展示数学的亲和力,拨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原动力,使学生对数学由厌学到乐学,最终会学。
四、探究课堂,“思”得有效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经常采用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交流等方式学习,让学生学习前带上几个问题,学习中思考几个问题,学习后提出几个问题,这样才能让他们学有所得。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与其教学生解题方法不如教学生学习方法,针对学生选择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不仅适宜而且有效。例如,3位老师带50名学生去参观植物园,成人10元/人,学生5元/人,团体(10人以上)6元/人,怎样买票合算?学生经过独立思考计算,小组探究交流,得出多种解法:①3×10 50×5=280(元);②(3 50)×6=318(元);③(50-7)×5 (3 7)×6=275(元),最后在比较中选择最佳方案。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在体验中思考,锻炼思维,在思考中创造,培养、发展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读书如蜜蜂采蜜,思考如蜜蜂酿蜜,只有既采又酿,才能得到香甜的“知识蜂蜜”。课堂中,教师应多引发学生数学思考,有思考才会有问题,才会有反思,才会有思想,才能真正感悟到数学的本质和价值,也才能在创新意识的培养上得到发展。
总之,巧思妙想出灵感,实践探索出成果。沐浴着新课改的阳光,我们教师只不过是学生自我发展的引导者和促进者。而学生学习数学是以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的认知和经验,尝试解决新问题、理解新知识的有意义的过程。教师要以新课标精神为指导,用活用好教材,进行创造性地教,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充分体验数学学习,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信心,从而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学习中要荡起“乐学”和“巧思”的双桨,倡导“书山有路巧为径,学海无涯乐作舟”的学习态度和方法,这样学生才能学得生动活泼、融会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