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山有路“巧”为径,学海无涯“乐”作舟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obi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加强课堂教学改革,构建高效课堂!”新一轮课改的春风吹拂而来,我有幸加入全区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整体推进改革实验之路,这是一次机遇,也是一种挑战。
  我校根据学校的校情和学生的学情制定了“乐学、会学”生本课堂实践研究的思路:课堂就是要让学生快乐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不断让学生思考,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会如何学习。课堂上,教师要精讲、学生要多练,留出时间和空间给学生,创造学生乐学、会学的课堂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应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影响学生发展的三个因素是:兴趣、方法、智商,学生的智商是由遗传决定的,无法改变,但我们可以改变学生的兴趣和学习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乐学”——生动愉快地学好数学,使学生“会学”——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经过一个学期的尝试,下面笔者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模式课堂,“动”得有效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教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有些课堂,学生在老师的调动下似乎也“动”起来了,课堂气氛似乎也很热烈,但最终学生单独面对数学问题时还是不能很好地解决。有鉴于此,我校做出了以下尝试:根据工作思路制定了课堂“1 5 15”的操作模式:“1”指课堂教学目标学生清楚;“5”指课堂提问控制在5个以内;“15”指课堂作业不少于15分钟。把教师教的过程变成学生学的过程,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力求构建高效课堂。
  二、重组课堂,“活”得有效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气息”表现在课堂上就是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活”起来,想说也爱说,课堂显得生机勃勃。但与此同时,面对这“活”起来的课堂,一些教师又产生了新的问题与顾虑:时间还给了学生,学生爱发表意见了,教学进度完不成怎么办?面对学生各种意见和问题,教师怎么办?对此,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提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不仅是知识的‘呈现者’、对话的‘提问者’、学习的‘指导者’、学业的‘评价者’,更应是教学过程中呈现出的信息的重组者。她认为:只有通过教师对学生‘活’起来的‘动’的重组,才能使教学过程真正呈现出动态生成的创生性质,使课堂教学实现师生积极、有效、高质量的多项互动。”例如,教师应该有弹性地设计教案,学会倾听学生的想法,哪怕是错误的想法,都是一种很好的教育资源,关键要看教师怎样恰如其分地利用和开发这些资源。
  事实上,教学中如果教师的心思不仅是放在教材、教案这些既定的内容上,而更关注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状态,在变动不已的课堂中发现、捕捉、判断、重组信息,并自觉地尊重、理解、接纳和充分利用这些生成性资源,见机而作,适时调整教学进程和教学内容,形成新的教学步骤,就必然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拓展思维的空间,彰显生命的力量,促进高质量的动态生成。
  三、激趣课堂,“乐”得有效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为主要形式,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他们对具体形象的内容,生动活泼的形式,新奇动人的事物比较敏感。针对这一心理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直观形象的教具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寓知识教学于活动之中,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师可用编儿歌的形式帮助学生学。例如,三年级“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教学中,学生总结归纳了除法法则,但比较凌乱,这时教师可编一首儿歌:“除数是一位,先看前一位,一位不够看两位,除到哪位商哪位,每次除后要比较,余数要比除数小,如商不够1,别忘0占位。”这样学生可以经常诵读,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和掌握计算的方法。再如,三年级认识东南西北时,由于初次学习四个方位概念,学生感觉比较抽象,这时教师可利用学生已有的前、后、左、右空间方位知识编儿歌:“早晨起床,面向太阳,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东西相对,南北相对。”这样就能让学生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现实生活中的四个方向。我们还可以把游戏引入课堂,巧妙地设计新颖、有吸引力的练习形式,创设轻松活泼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好数学。
  教师要更多地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上下工夫,要通过自己的教学智慧和教学艺术,充分展示数学的亲和力,拨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原动力,使学生对数学由厌学到乐学,最终会学。
  四、探究课堂,“思”得有效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经常采用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交流等方式学习,让学生学习前带上几个问题,学习中思考几个问题,学习后提出几个问题,这样才能让他们学有所得。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与其教学生解题方法不如教学生学习方法,针对学生选择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不仅适宜而且有效。例如,3位老师带50名学生去参观植物园,成人10元/人,学生5元/人,团体(10人以上)6元/人,怎样买票合算?学生经过独立思考计算,小组探究交流,得出多种解法:①3×10 50×5=280(元);②(3 50)×6=318(元);③(50-7)×5 (3 7)×6=275(元),最后在比较中选择最佳方案。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在体验中思考,锻炼思维,在思考中创造,培养、发展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读书如蜜蜂采蜜,思考如蜜蜂酿蜜,只有既采又酿,才能得到香甜的“知识蜂蜜”。课堂中,教师应多引发学生数学思考,有思考才会有问题,才会有反思,才会有思想,才能真正感悟到数学的本质和价值,也才能在创新意识的培养上得到发展。
  总之,巧思妙想出灵感,实践探索出成果。沐浴着新课改的阳光,我们教师只不过是学生自我发展的引导者和促进者。而学生学习数学是以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的认知和经验,尝试解决新问题、理解新知识的有意义的过程。教师要以新课标精神为指导,用活用好教材,进行创造性地教,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充分体验数学学习,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信心,从而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学习中要荡起“乐学”和“巧思”的双桨,倡导“书山有路巧为径,学海无涯乐作舟”的学习态度和方法,这样学生才能学得生动活泼、融会贯通!
其他文献
《长正方体表面积》是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的内容,在观察课堂及与执教老师的交谈中,发现教师在执教此课时会有如下困惑。  例题:教材P17练习四的第1题(如图)。  对于此题,教师在教学时通常会采用两种方式:一是在教学完例题后再来完成,二是开门见山地先解决再教学例题。两种方式各有其可取性,前者倾向于培养学生独立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后者考虑到能求每个面面积是正确计算表面积的前提,为新知学习作了能力的铺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进行,各种新的教学方法不断涌现,众多的一线教师及教育专家都在寻找一种更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以便更好地贯彻素质教育。随着“兴趣教学法”“学案教学法”“活动单导学法”等学习方法的试用及成功,我们发现,好的教学方法都是以挖掘学习主体的学习潜能,发挥主体的积极作用为前提的,这同传统的“以讲促学”的教学模式大相径庭。新时期,我们必须以新的教学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要勤于学习,敢于尝试。笔者从事
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学过的一篇课文《珍珠泉》吗?那珍珠泉里有珍珠吗?为什么?  生:没有。是因为珍珠里喷出的水珠,像珍珠一样美。  师:今天,我们来读一读《同步阅读》中关于我们安徽的珍珠泉。这里的珍珠泉怎么样呢?  (生读题《寿县的珍珠泉》)  师:请你们自由读文章。读的时候,希望能找出好词、佳句,并说说你的理解。  生:边读边画。  师:读后,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1:寿县的珍珠
用明媚的色彩成就艺术的笔触,无论是淋漓尽致的挥洒铺陈,還是抽象或具象的描绘,都是新的灵感绘成的春之风尚。
观摩过多次《天鹅的故事》的公开教学,每堂课几乎都有这一幕:学生沉浸在老天鹅的壮举中,铿锵有力地读着,有的甚至还用双手模仿老天鹅在桌面上拍打,在“克噜——克哩——”的叫声中体验震撼。每当此时,我都会自问:孩子们的激情点燃了,声音抬高了,小手拍红了……这就算好课吗?《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学习,令我醍醐灌顶,修订稿把语文课程的特质聚焦在“语言文字运用”上,凸显了“实践性”和“综合性”。像以上
【案例背景】  1.我校数学县级课题——如何培养高年级学生预习的习惯。学生通过预习,对书上的例题有所了解,初步感受了正比例。  2.正比例概念抽象难懂,大多数学生学完后,只是机械地模仿,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3.书后练习出现这样一道习题:  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只能照葫芦画瓢,不能理解应用。  【案例描述】  (课件出示金字塔的图片)这是什么图片?  请同学们自己默读这段文字:  众所周知,埃
“重视积累”已经成了语文新课程改革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语文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部分就强调“丰富语言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在总目标中又要求在阅读方面注意“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然后在各阶段目标中再对此加以具体化,导向是很明确的。语文的学习是很难做到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没有积累,就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也绝不会有真正的听说读写能力,当然就学
纵观当下的小学英语课堂,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以组织游戏、歌曲等活动活跃课堂气氛,并使用大量的视频、动画等直观性的媒体技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些都只是从学生外在的感官上吸引学生,却失去了许多从学生的内在思维过程中主动感受语言本身魅力的宝贵机会。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学生纪律差缺乏专注力、过度使用媒体使学生感官疲劳、课堂过分花哨实效性低等问题一直困扰着教师。英语课堂中的孩子表面看似活跃,却很少认
有句广告语说得好,“简约而不简单”。在当今的课堂中,我们常常有这样的感受,为了上好一堂公开课,我们往往会考虑很多:情境如何别出心裁,手段如何新颖,环节如何合理紧凑,语言如何精雕细琢……在不断追求完美中,原本简单的数学课堂变得千头万绪。这样的课堂表面看来很完整,很丰满,但许多时候,往往是老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学得不扎实。其教学效果并不比一节简单的、朴素的家常课效果好。伴随着课程改革的步步深入,删繁就简
常常听到老师抱怨:“现在的教材真难教,总有一些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距太远的话题。无论是课文还是作文,都是如此。”对此我总是微微一笑:“要是有电脑,能用多媒体,这问题不就解决了吗?”教师首先要创设一个富于激发儿童情绪、情感和思想的情境,将儿童引到特定的情境之中,当儿童的情感被激发,并产生愿意学习的愿望时,学习才能收到好效果。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李吉林的情境教学,就非常重视一课开始富有情感的导语激发,她以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