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问搭桥 环环相扣

来源 :作文周刊·高二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lxcun3e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老师,这段时间我有了这样一个发现,古人在探讨某个问题的时候,不是像今人一样写一篇议论文从头说到位,而往往是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比如说《黄帝内经》《论语》等。
  师:首先,问答形式是一种比较生活化的探讨模式,形式灵活自由,内容不拘一格,易被读者接受;其次,问什么就答什么,主题集中,重点突出;第三,问答之间环环相扣,逻辑严密而便于探讨,也便于理解。媒体的采访类节目、沙龙类节目,学校的课堂记录等常采用这种问答形式。
  生:在作文中,可不可以采用这种形式呢?
  师:当然可以,比如《赤兔之死》就是采用了人物问答的形式——
  赤兔马哀嘶一声,叹道:“予尝闻,‘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今幸遇先生,吾可将肺腑之言相告。吾生于西凉,后为董卓所获,此人飞扬跋扈,杀少帝,卧龙床,名为汉臣,实为汉贼,吾深恨之。”
  伯喜点头,曰:“后闻李儒献计,将君赠予吕布,吕布乃天下第一勇将,众皆言,‘人中吕布,马中赤兔。’想来当不负君之志也。”
  赤兔马叹曰:“公言差矣。吕布此人最是无信,为荣华而杀丁原,为美色而刺董卓,投刘备而夺其徐州,结袁术而斩其婚使。‘人无信不立’,与此等无诚信之人齐名,实为吾平生之大耻!后吾归于曹操,其手下虽猛将如云,却无人可称英雄。吾恐今生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后曹操将吾赠予关将军;吾曾于虎牢关前见其武勇,白门楼上见其恩义,仰慕已久。关将军见吾亦大喜,拜谢曹操。操问何故如此,关将军答曰:‘吾知此马日行千里,今幸得之,他日若知兄长下落,可一日而得见矣。’其人诚信如此。常言道:‘鸟随鸾凤飞腾远,人伴贤良品质高。’吾敢不以死相报乎?”
  伯喜闻之,叹曰:“人皆言关将军乃诚信之士,今日所闻,果真如此。”
  生:老师,这种形式虽然很好,但更像是故事新编。我想问的是,能不能在一篇普通议论文中体现这种问答关系?
  師:当然可以。比如,以下这个片段就借鉴了古人的这种写作艺术——
  《<雨巷>为何选择了“巷”而不是“小路”》(节选)
  如果有人问:让戴望舒《雨巷》中的“我”徘徊在一条悠长悠长又寂寥的小路上会如何?
  一怔之后,我们立刻会想,“巷子”和“小路”都是走人的地方,二者似乎没有太大的区别。但又觉得,在这首诗中,要是把“雨巷”的意象换成“下着雨的小路”或者更简洁的“雨径”,则似乎不妥。到底是为什么呢?
  原因也许是这样的:与平展地伸向天际的“路”相比,“巷”中的一切不能够尽收眼底。因为“巷”的两边有建筑物,它限制着我们的视野,在弯弯曲曲的巷子里,有限的视野使远方的一切有了一层未知和神秘。这种未知使我们心中的种种憧憬和期待有了立足之地。可以说,巷子里行走的体验与我们对于人生的感受有某种相似性。在人生中,几乎每个人都怀有遗憾,同时又期盼着未来。在这种期盼里,时间悄然流逝,旧的遗憾未必能够消弭,而新的遗憾却又接踵而至。尽管如此,我们仍然执着地等待着那个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到来、甚至不知道会不会到来的“戈多”。这正如雨巷中那位痴痴等待着的诗人,他徘徊者,彳亍着,迎来了一个又一个失望,却又在失望里怀着憧憬看着前方。只要巷子还没有走尽,他的期盼就不会停止。
  师:你看,先提出“让戴望舒《雨巷》中的‘我’徘徊在一条悠长悠长又寂寥的小路上会如何”这样一个问题进行探讨,探讨结束后再接着提一个问题“到底是为什么呢”,继续探讨。就这样,文章始终按照“提问—思考—继续提问—进一步思考”的形式往前推进,环环相扣,有条不紊,流畅自然。
  生:确实是有问有答,但和古人的那种写法相比,已经有了一定的改变。
  师:有了什么改变?
  生:古人问答形式的双方是两个不同的人,而在这个片段中,不论问还是答,都是同一个人。
  师:对!所以说这是“借鉴”。其实,这种自问自答的形式在现代议论文中已经非常普遍了,而且有了一个专用名称:设问。用设问的方式来组织一篇议论文,已经由来已久。比如贾谊的《过秦论》中就以“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个设问句卒章显志,为提出中心论点造势。
  设问这种艺术手法虽然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偶有体现,却是在白话文兴起之后,以一种修辞格的形式被特别提出来并加以研究,而且逐渐发展成了一种组织文章的艺术形式。
  生:老师,设问到底是一种修辞格还是组织文章的艺术形式?
  师:既是修辞格,也是组织文章的艺术形式。我们今天重点讨论的是作为文章组织形式的设问艺术。
  生:老师,作为文章的组织形式,它有什么好处?
  师:除了我们前面提到的那几点之外,设问在议论文中作为文章的组织形式,主要还有以下三点好处:①用设问做文章的标题,能吸引读者,启发读者思考,使其更好地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②用在一段或一节文章的开头或结尾,能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③在关键性的内容上设问说理,可以使论证过程重点突出,层层深入。
  在运用设问这种组织形式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①设问句要用在节骨眼上,不需要强调时就不要提问;②设问是自问自答,问答之间要合理贴切,不能答非所问;③提问的时候要紧承上文,问题不可横空而来,否则,将会破坏文章的论证逻辑。
其他文献
素材一:2017年底镇江将建设20个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小区  江苏省镇江市京口区梦溪路7号的朝阳门小区内,设有新式的生活垃圾分类亭,亭内分别放置红色有害垃圾桶、蓝色可回收垃圾桶和两只深灰色其他垃圾桶,桶上方悬挂着垃圾分类指引图片和一张写有责任人姓名、联系电话等信息的纸。该垃圾分类亭的责任人“黄帽子”贾世美说,经过一段时间的宣传,现在小区已有70%的居民能够做到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对于错误投放的垃圾,她
期刊
【素材快递】  广州动物园动物行为展示馆9月1日正式闭馆,并将规划建设成为非营利性的科普展馆,面向公众免费开放,这意味着,已有24年历史的广州动物园马戏表演就此谢幕。  随着广州动物园动物行为展示馆的关闭,曾经为广州市民带来无数欢乐的猴子走钢丝、黑猩猩打鼓、鹦鹉骑车等动物表演将不复存在。广州市民罗先生称,小时候父亲曾带他来过几次动物园看马戏,这是他儿时最深刻、也最快乐的记忆之一。现在马戏表演没有了
期刊
天空灰蒙蒙的。在这烟雨朦胧之中,我回到了许久不见的老屋,门前的草地依然郁郁葱葱,门口挂着的红灯笼却积满了灰尘。邻居家的狗朝我摇着尾巴,吠了几声,看来它还是记得我的。  有些日子没回来了——因为上学等各种原因,我们一家搬到城里,这里已许久无人问津。年后闲来无事的我,回到了这里。  亲爱的老屋,别来无恙?  缓缓地扭动钥匙,没有想象中木门的吱呀声,只有锈掉的金属门框与地面的摩擦声——这多少次出现在我梦
期刊
说话,是每个人生来就应该具有的本能。只有通过说话,我们才会对这个世界由一无所知到逐渐了解它、认识它、触摸它、融入它。于是,我们就会真正成为了一个“人”,从孤独到欢愉,成为这个世界的一部分。但让我们仔细想想,在我们学会说话的背后是不是存在着一种孤独?  贾平凹是名人,但他不爱说话,甚至不愿说话。他宁愿拎一个聋哑学校赠送的包,把学校的标志露在外边,以此作为保护自己的盔甲,也不愿向这个世界多透露一个字。
期刊
【读诗】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李白《将进酒》  谈诗  时光流逝,如江河入海一去不复返;人生苦短,看朝暮之间青丝成白雪。生命的渺小似乎是个无法挽回的悲剧,能够解忧的唯有美酒珍馐——这便是李白式的悲哀:悲壮,哀而不伤,极愤慨而又极豪放。表面是在感喟人生易老
期刊
沿那河向下,便是一个不大的村庄。  绿油油的村庄中,坐落着十几座小平房,炊烟袅袅,恬静安谧。不宽的溪流穿过青石筑的弯桥洞,流入那方溢着甜香的葡萄园。  奶白色的墙,墨青色的棚。几支竹竿组成的架子上,安宁与幸福顺着葡萄叶的枝条伸到围墙外去了。房子的主人是一个可爱的女孩和她的外婆,她们一起打造了这个小小的家。  每到仲夏夜,女孩就跟外婆搬个小板凳,坐在满架的葡萄叶下乘凉。有时候,女孩会拿一片翠绿的叶子
期刊
“题眼”,即题目中的关键词。审题时只有抓住题眼,才能明确写作的重点。词语式题目审题时,不仅要理解该词的字面意思,还要认真挖掘其内在的含义,分析词语的内涵和外延。如“父辈”,就是写与父亲同一个辈分的人,而且父辈不是一个人,是代表一批人。短语式题目审题时,审读题眼尤为重要,一定要重视题目中的修饰限制性词语。如“诗意地栖居”,题眼是“诗意地”,其隐含的信息是,生活本身不全是美好的、一帆风顺的,还有太多的
期刊
【素材一】  海洋不是“排污场”  海洋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息息相关,它不仅是全球气候“调节器”,还为人类提供各类水产资源,承载2/3以上国际货物运输,但随着沿海和海上经济活动迅速扩张,一方面人类向海洋索取资源的数量和种类急剧增加,另一方面又滥用海洋自净能力,让蓝色海洋不堪重负,中国国家海洋局南海分局发布《2016年南海区海洋环境状况公报》显示,近岸局部海域污染依然严重,近岸海域典型生态系统半
期刊
【考点直击】  高考“考试大纲”关于散文语言的鉴赏,要求学生能“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即学生要以审美的眼光来阅读,针对作品“写了什么”“写得怎么样”等给出正确的回答。  【命题走向】  高考语文在“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这个考点上,越来越重视对整篇作品语言风格的考查。这里要注意的是,赏析叙事散文的语言特色,需考虑三个方面:一是语言文字上的特点,二是文中人物语言,三是文章呈现出的整体的语言艺术
期刊
不少同学写记叙文时,往往以为记叙文只能记叙真实的生活,不能虛构。写作固然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写记叙文时,我们可根据写作的需要,对获取的生活素材进行必要的加工,或删减,或移植,或补充,或想象,或改造。  一、发挥想象,添枝加叶  生活中直接获得的素材,大都简单粗糙,平淡无奇,这就需要我们充分发挥想象,补充一些细节,使人物形象血肉丰满,使故事情节曲折生动,从而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例如袁珂《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