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老师,这段时间我有了这样一个发现,古人在探讨某个问题的时候,不是像今人一样写一篇议论文从头说到位,而往往是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比如说《黄帝内经》《论语》等。
师:首先,问答形式是一种比较生活化的探讨模式,形式灵活自由,内容不拘一格,易被读者接受;其次,问什么就答什么,主题集中,重点突出;第三,问答之间环环相扣,逻辑严密而便于探讨,也便于理解。媒体的采访类节目、沙龙类节目,学校的课堂记录等常采用这种问答形式。
生:在作文中,可不可以采用这种形式呢?
师:当然可以,比如《赤兔之死》就是采用了人物问答的形式——
赤兔马哀嘶一声,叹道:“予尝闻,‘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今幸遇先生,吾可将肺腑之言相告。吾生于西凉,后为董卓所获,此人飞扬跋扈,杀少帝,卧龙床,名为汉臣,实为汉贼,吾深恨之。”
伯喜点头,曰:“后闻李儒献计,将君赠予吕布,吕布乃天下第一勇将,众皆言,‘人中吕布,马中赤兔。’想来当不负君之志也。”
赤兔马叹曰:“公言差矣。吕布此人最是无信,为荣华而杀丁原,为美色而刺董卓,投刘备而夺其徐州,结袁术而斩其婚使。‘人无信不立’,与此等无诚信之人齐名,实为吾平生之大耻!后吾归于曹操,其手下虽猛将如云,却无人可称英雄。吾恐今生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后曹操将吾赠予关将军;吾曾于虎牢关前见其武勇,白门楼上见其恩义,仰慕已久。关将军见吾亦大喜,拜谢曹操。操问何故如此,关将军答曰:‘吾知此马日行千里,今幸得之,他日若知兄长下落,可一日而得见矣。’其人诚信如此。常言道:‘鸟随鸾凤飞腾远,人伴贤良品质高。’吾敢不以死相报乎?”
伯喜闻之,叹曰:“人皆言关将军乃诚信之士,今日所闻,果真如此。”
生:老师,这种形式虽然很好,但更像是故事新编。我想问的是,能不能在一篇普通议论文中体现这种问答关系?
師:当然可以。比如,以下这个片段就借鉴了古人的这种写作艺术——
《<雨巷>为何选择了“巷”而不是“小路”》(节选)
如果有人问:让戴望舒《雨巷》中的“我”徘徊在一条悠长悠长又寂寥的小路上会如何?
一怔之后,我们立刻会想,“巷子”和“小路”都是走人的地方,二者似乎没有太大的区别。但又觉得,在这首诗中,要是把“雨巷”的意象换成“下着雨的小路”或者更简洁的“雨径”,则似乎不妥。到底是为什么呢?
原因也许是这样的:与平展地伸向天际的“路”相比,“巷”中的一切不能够尽收眼底。因为“巷”的两边有建筑物,它限制着我们的视野,在弯弯曲曲的巷子里,有限的视野使远方的一切有了一层未知和神秘。这种未知使我们心中的种种憧憬和期待有了立足之地。可以说,巷子里行走的体验与我们对于人生的感受有某种相似性。在人生中,几乎每个人都怀有遗憾,同时又期盼着未来。在这种期盼里,时间悄然流逝,旧的遗憾未必能够消弭,而新的遗憾却又接踵而至。尽管如此,我们仍然执着地等待着那个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到来、甚至不知道会不会到来的“戈多”。这正如雨巷中那位痴痴等待着的诗人,他徘徊者,彳亍着,迎来了一个又一个失望,却又在失望里怀着憧憬看着前方。只要巷子还没有走尽,他的期盼就不会停止。
师:你看,先提出“让戴望舒《雨巷》中的‘我’徘徊在一条悠长悠长又寂寥的小路上会如何”这样一个问题进行探讨,探讨结束后再接着提一个问题“到底是为什么呢”,继续探讨。就这样,文章始终按照“提问—思考—继续提问—进一步思考”的形式往前推进,环环相扣,有条不紊,流畅自然。
生:确实是有问有答,但和古人的那种写法相比,已经有了一定的改变。
师:有了什么改变?
生:古人问答形式的双方是两个不同的人,而在这个片段中,不论问还是答,都是同一个人。
师:对!所以说这是“借鉴”。其实,这种自问自答的形式在现代议论文中已经非常普遍了,而且有了一个专用名称:设问。用设问的方式来组织一篇议论文,已经由来已久。比如贾谊的《过秦论》中就以“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个设问句卒章显志,为提出中心论点造势。
设问这种艺术手法虽然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偶有体现,却是在白话文兴起之后,以一种修辞格的形式被特别提出来并加以研究,而且逐渐发展成了一种组织文章的艺术形式。
生:老师,设问到底是一种修辞格还是组织文章的艺术形式?
师:既是修辞格,也是组织文章的艺术形式。我们今天重点讨论的是作为文章组织形式的设问艺术。
生:老师,作为文章的组织形式,它有什么好处?
师:除了我们前面提到的那几点之外,设问在议论文中作为文章的组织形式,主要还有以下三点好处:①用设问做文章的标题,能吸引读者,启发读者思考,使其更好地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②用在一段或一节文章的开头或结尾,能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③在关键性的内容上设问说理,可以使论证过程重点突出,层层深入。
在运用设问这种组织形式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①设问句要用在节骨眼上,不需要强调时就不要提问;②设问是自问自答,问答之间要合理贴切,不能答非所问;③提问的时候要紧承上文,问题不可横空而来,否则,将会破坏文章的论证逻辑。
师:首先,问答形式是一种比较生活化的探讨模式,形式灵活自由,内容不拘一格,易被读者接受;其次,问什么就答什么,主题集中,重点突出;第三,问答之间环环相扣,逻辑严密而便于探讨,也便于理解。媒体的采访类节目、沙龙类节目,学校的课堂记录等常采用这种问答形式。
生:在作文中,可不可以采用这种形式呢?
师:当然可以,比如《赤兔之死》就是采用了人物问答的形式——
赤兔马哀嘶一声,叹道:“予尝闻,‘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今幸遇先生,吾可将肺腑之言相告。吾生于西凉,后为董卓所获,此人飞扬跋扈,杀少帝,卧龙床,名为汉臣,实为汉贼,吾深恨之。”
伯喜点头,曰:“后闻李儒献计,将君赠予吕布,吕布乃天下第一勇将,众皆言,‘人中吕布,马中赤兔。’想来当不负君之志也。”
赤兔马叹曰:“公言差矣。吕布此人最是无信,为荣华而杀丁原,为美色而刺董卓,投刘备而夺其徐州,结袁术而斩其婚使。‘人无信不立’,与此等无诚信之人齐名,实为吾平生之大耻!后吾归于曹操,其手下虽猛将如云,却无人可称英雄。吾恐今生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后曹操将吾赠予关将军;吾曾于虎牢关前见其武勇,白门楼上见其恩义,仰慕已久。关将军见吾亦大喜,拜谢曹操。操问何故如此,关将军答曰:‘吾知此马日行千里,今幸得之,他日若知兄长下落,可一日而得见矣。’其人诚信如此。常言道:‘鸟随鸾凤飞腾远,人伴贤良品质高。’吾敢不以死相报乎?”
伯喜闻之,叹曰:“人皆言关将军乃诚信之士,今日所闻,果真如此。”
生:老师,这种形式虽然很好,但更像是故事新编。我想问的是,能不能在一篇普通议论文中体现这种问答关系?
師:当然可以。比如,以下这个片段就借鉴了古人的这种写作艺术——
《<雨巷>为何选择了“巷”而不是“小路”》(节选)
如果有人问:让戴望舒《雨巷》中的“我”徘徊在一条悠长悠长又寂寥的小路上会如何?
一怔之后,我们立刻会想,“巷子”和“小路”都是走人的地方,二者似乎没有太大的区别。但又觉得,在这首诗中,要是把“雨巷”的意象换成“下着雨的小路”或者更简洁的“雨径”,则似乎不妥。到底是为什么呢?
原因也许是这样的:与平展地伸向天际的“路”相比,“巷”中的一切不能够尽收眼底。因为“巷”的两边有建筑物,它限制着我们的视野,在弯弯曲曲的巷子里,有限的视野使远方的一切有了一层未知和神秘。这种未知使我们心中的种种憧憬和期待有了立足之地。可以说,巷子里行走的体验与我们对于人生的感受有某种相似性。在人生中,几乎每个人都怀有遗憾,同时又期盼着未来。在这种期盼里,时间悄然流逝,旧的遗憾未必能够消弭,而新的遗憾却又接踵而至。尽管如此,我们仍然执着地等待着那个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到来、甚至不知道会不会到来的“戈多”。这正如雨巷中那位痴痴等待着的诗人,他徘徊者,彳亍着,迎来了一个又一个失望,却又在失望里怀着憧憬看着前方。只要巷子还没有走尽,他的期盼就不会停止。
师:你看,先提出“让戴望舒《雨巷》中的‘我’徘徊在一条悠长悠长又寂寥的小路上会如何”这样一个问题进行探讨,探讨结束后再接着提一个问题“到底是为什么呢”,继续探讨。就这样,文章始终按照“提问—思考—继续提问—进一步思考”的形式往前推进,环环相扣,有条不紊,流畅自然。
生:确实是有问有答,但和古人的那种写法相比,已经有了一定的改变。
师:有了什么改变?
生:古人问答形式的双方是两个不同的人,而在这个片段中,不论问还是答,都是同一个人。
师:对!所以说这是“借鉴”。其实,这种自问自答的形式在现代议论文中已经非常普遍了,而且有了一个专用名称:设问。用设问的方式来组织一篇议论文,已经由来已久。比如贾谊的《过秦论》中就以“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个设问句卒章显志,为提出中心论点造势。
设问这种艺术手法虽然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偶有体现,却是在白话文兴起之后,以一种修辞格的形式被特别提出来并加以研究,而且逐渐发展成了一种组织文章的艺术形式。
生:老师,设问到底是一种修辞格还是组织文章的艺术形式?
师:既是修辞格,也是组织文章的艺术形式。我们今天重点讨论的是作为文章组织形式的设问艺术。
生:老师,作为文章的组织形式,它有什么好处?
师:除了我们前面提到的那几点之外,设问在议论文中作为文章的组织形式,主要还有以下三点好处:①用设问做文章的标题,能吸引读者,启发读者思考,使其更好地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②用在一段或一节文章的开头或结尾,能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③在关键性的内容上设问说理,可以使论证过程重点突出,层层深入。
在运用设问这种组织形式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①设问句要用在节骨眼上,不需要强调时就不要提问;②设问是自问自答,问答之间要合理贴切,不能答非所问;③提问的时候要紧承上文,问题不可横空而来,否则,将会破坏文章的论证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