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28岁年轻的周立诚来说,这十年或许足够刻骨铭心。
从1997到2007,从18岁到28岁,这几乎是他生命中最好的十年。从身家数百万,两度沉浮,到今日一无所有,从起点又回到原点,命运兜兜转转,仿佛跟他开了一个并不好笑的玩笑。其中酸甜苦辣,扪心自知。
他说:“如果可以重头,我宁愿选择平淡,却简单快乐。”又说:“我还年轻,输得起。”
如斯矛盾。
从台北。到香江
周立诚生在上海,父母都是乐天知命的平头老百姓。远在台湾的一位祖父级长辈。却格外看重家族里的这个长孙。十二岁那年,周立诚被这位爷爷带到台湾,除了一如既往的学习,开始接受钢琴、高尔夫等“高等教育”。十八岁时,他却对爷爷说:“我想辍学。”爷爷只问了一句:“确定吗?”周立诚点了点头。
此时他刚刚进入台湾最顶尖的大学念心理学。时值互联网风潮席卷,所到之处无不披靡。外面的世界原来眼花缭乱,一夜暴富的故事竟然比比皆是——“去创业吧,不然就来不及了。”他对自己说。商业,毫无疑问是所有身处这个时代并且心比天高的年轻人的梦想。十八岁的周立诚因此跃跃欲试。
他进入一家地产公司卖楼盘。别人苦攻三四年才能达到的千万(台币)业绩,他却只用了六个月,就一跃成为全台湾房地产界最年轻的ToP sEllER(顶级经纪人)。
数家外企闻风前来挖角。周立诚跳槽做起了整座酒店的买卖——买家不再是个人,动辄就是世界级财团。终日周旋于注册资金几百亿美金的财团之间,周立诚游刃有余。
1998年,周立诚19岁生日前夕,偶然跟随爷爷来到香港。此时的香江,继亚洲金融风暴之后,硝烟再度弥漫。他有幸目睹了国际投机炒家和香港政府的一场金融大战。
观之尚且惊心动魄,亲临不知何等热血沸腾?周立诚几乎立刻决定投身其中。他向爷爷提出:“给我一笔钱,让我炒股。本金仍归你,增值收益一人一半。”仅仅在学校参加过一些炒股模拟大赛的他,把这次挑战当作“严守纪律”的投资者实践。“青春无敌”——是他回忆当初唯一的心情写照。
一年之后的1999年8月30日,周立诚20岁生日。不仅爷爷的钱连本带收益如数还清。他还收入40万港元,为自己掘得人生第一桶金。
2001.上海
牛刀初试。年轻的周立诚显示了自己的商业天才。身揣40万港元,他继续在港股市场上左冲右突,投资科技股、炒外汇、参加恒生股指期货交易……2000年底,赢利已经上百万港元。
他自认为是个满脑子商业计划的人:“我主攻的方向应该是IT、金融和媒体,因为这三大块是未来最朝阳最赚钱的行业。”转眼又说,“其实,我的想法只是35岁前开一家名为‘KISS’的餐厅,上海话谐音来说,就是希望真爱从这里‘开始’。”
他希望“45岁以前资产能达到600万美元”,同时又渴望“在45岁以前能和爱人完成丽人同行的环球旅行计划,然后生孩子,为我们的孩子准备好从0岁到18岁成年之前的原始资金积累。”
他仿佛始终生活在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的断层中。矛盾,敏感,却两头不着岸——几乎是这一代人共同的特点。
2001年6月,将满22岁的周立诚兜兜转转,终于回到阔别十年的故乡上海。时间,不仅改变了他,更改变了这座他曾经熟悉的城市。坐在地铁上看窗外广厦林立高楼迭起,时髦摩登,并不逊于台北。见多识广的周立诚,满脑子的商业计划立刻蠢蠢欲动:上海的房地产业正如时下的台北,大有可为!
于是,他参加了当时上海最著名的一个不动产公司的招商加盟大会。讲台上讲解推荐滔滔不绝,台下众人无不凝神聆听。周立诚却是左耳进右耳出。他注意到了坐在自己身边的一个中年人。攀谈之下,发现此人大他一轮,来自山东,言谈耿直恳切。在上海从事珠宝业多年,身家上千万。两人一拍即合,相见恨晚,当即决定共同出资成立地产代理行,主营上海市区的写字楼和豪宅租售业务。
双方各占50%的股份,周立诚出任法八和运营总经理,此人精通财务,任财务总经理——事后证明,这对任何一家合资企业来说,都是一个绝对错误的决定。尽管当时。他们彼此信任。
做地产运营,周立诚无疑驾轻就熟。首先考虑人力资源,一家店只需要8~10个人,一个经理,一个秘书,再加上5~7个地产经纪人;其次控制成本,10万元房租,5万元装饰和设备,5万元各项杂费,再加上每个月5万元人力成本。
三个月后,卢湾区徐家汇路的第一家门店正式开张。认准了这一行,两人就没日没夜地干。从一家门店到遍布上海黄浦区、静安区、杨浦区等各个区域的七家门店,只用了不到两年。生意蒸蒸日上,每家门店每个月平均赢利7万元以上。
身家呈直线上升的周立诚,先为父母和自己分别购置了一套住宅公寓,随后分别投资70万元、60万元购入了两套商品房,在房价疯长的2003年,一转手就卖出120万元和110万元。
回首这一路走来,投资港股、炒外汇、做地产中介、投资房产……赚钱对周立诚来说简直太快太容易了。他很快飘飘然起来。
相对于国内那些生于50年代、60年代,为了生存为了改变环境而奋斗,同样白手起家,却将企业当作自己的孩子一般,含辛茹苦养育的创业者,这位1979年生人身上烙下的,却是这个浮光掠影的时代深深的印记——
“工作的目的,难道不是为了换取足够的资源,来提高生活品质,并且实现自己的梦想吗?吃美食,品尝美酒,这样才是人生,不是吗?”
于是,约定每半年分一次红,周立诚往往当月提走自己的分红;于是,除了合伙人之间约定的滚动投入资金,周立诚往往将自己应得的分红全部提走。他流连于打高尔夫、泡夜店……十足花花公子的安逸生活,乃至宣称,“PRADA的鞋子什么时候出,出了什么新款,你只要问我就可以了。”
太快的成功背后有太多的浮华。他却没有防备过“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没有想到过“匹夫无罪,怀璧其罪”,更没有“人在江湖漂,哪能不挨刀”的心理准备。直到生命中第一次打击呼啸而至。
2005.上海 2004年底的某一天,周立诚接到一个他永生难忘的电话。是合伙人打来的。这个山东汉子断断续续地告诉他,前几天去澳门,自己一时技痒上了赌桌,转瞬就输了几百万,不甘心。回上海提走了合资公司的现金流和客户订金,不到两天又全部输光……他说:“等我有钱了,一定连本带利还给你……”电话就此挂断,再拨过去,已是无法接通。
仿佛晴天霹雳,周立诚呆立当场。
等他回过神来,马不停蹄赶往对方的珠宝公司,谁知现场还有数十家愤怒的供货商——“他把我们的钱全部卷走了!”“我们还想找你们地产代理行呢!”
25岁的周立诚何曾见过这种阵仗?一 家门店的现金流大约八十万,再加上客户订金近三百万……为了偿还债务。身为法人的周立诚只能用自己的个人资产抵偿,甚至忍痛出售自己名下唯一一套房产。
苦苦支撑了半年,2005年5月25日,地产代理行彻底宣告破产。
不跌到谷底。他或许永远不知道人心还可以这样。
公司没了,房产没了,银行里还剩下八万元。周立诚刻意过得很“省”:衣服不买了,夜店不去了,高级餐厅不上了,女朋友也不交了……可是不到两个月,八万元还是没了。“圈子里的朋友一起吃饭,我总是习惯性刷卡买单;朋友邀约一起去打高尔夫,约十次,总该去个两三次吧?三次中总要买一次单吧?”
藏拙不容易。渐渐地,圈子里的朋友都知道他一贫如洗了。有人打电话给他,聊着聊着就说:“以后我们会很少见面。因为和你在一起会浪费我的时间,你帮不到我,你的经济能力也不能和我玩到一起。所以我不再打电话给你也是为你好。”周立诚只能低声说:“我知道了。”那一刻,他觉得自己很卑微。
妈妈告诉了外婆,爸爸告诉了奶奶……于是,家里人也都知道他一贫如洗了。在这个浮躁的社会里,嫌贫爱富拜高踩低几乎成为一种习惯。初回上海时,周立诚曾放豪言说三十五岁前一定要挣到足够多的钱,否则就在上海最繁华的街头裸奔一圈。这般幼稚的宣告于是在此时此刻成为家里人茶余饭后的笑料。有亲戚看似不经意地告诉他母亲:“我们等着看他裸奔呢。”
世态万象,凡是种种,不一而足。
接下来整整三个月,周立诚一直呆在父母家。卧室墙上贴上了一副字条。“在成功之前,打开你的眼和耳,紧闭你的口”。他天天早晨五点半就起床跑步,边跑边戴着耳机学英语,学广东话;白天在家看财经新闻,看国际新闻;晚上做力量运动……闭门谢客,谢绝那些或真或假天天如此的嘘寒问暖,整整三个月。
2007……
谁甘于被人看轻?他发誓要做得更好。
2005年底,两手空空的周立诚重人职场。他的能力、经验和丰富的经历,让他顺利进入一家金融机构,从事公司兼并、融资。为了签约,他曾经一个星期不眠不休地陪客户。他的激进很快就得到了大老板的赏识。不仅很快升职,还在2006年中拿到第一笔30万元的分红。
常人眼中火箭般的挣钱速度对此时的周立诚来说却太慢了!念念不忘一雪前耻的他,首先按揭了一套商品房,然后在2006年底再次开始自己的股票生涯。在香港积累的一套短线交易法,转身运用在内地A股市场上。在这轮大牛市行情中,周立诚“基本没费力气就赚了三倍多”。
这给了他极大的自信。2007年5月,因为和老板意见冲突,冲动的周立诚辞了职。他相信自己能再打出一片天地。出售自己在职公司的“干股”,周立诚换来40万元,索性在家开始“全职投资时代”。
至今他的电脑里,还保存着那篇“引导”他进入内地商品期货市场的文档——“年仅37岁的台湾人张松允从20万元做到了10亿元,十三年实现了5000倍的赢利,创造了一个期货财富神话。”“虽然以前就听过,但这一次,再次读到这个故事,我的心跳迅速加快了。”
他问自己,“我是否也能快速致富?”单作股票,想要财富翻多番,速度太慢了,只能搭配期货来做。而他此时这点百万元的资金量,要想实现自己的一些梦想,全部资金都投入到期货中去才比较有可能。周立诚觉得自己有这个能力,他决定出击期货市场。
毫无商品期货的操作经验的他,模拟操练一星期之后,退出了A股,把宝全压在商品期货上。
初战沪铜。2007年5月19日,周立诚选择了沪铜合约(0707)作为第一笔交易对象,投入本金80万元。三天过去了,周立诚仿佛又回到了1998年的那个夏天——他一下子就赚了30多万元。
财富、尊严……失去的一切,眼看就要在这个年轻人面前重新展开。5月23日,周立诚的期货账户上收益180万元。
他劝自己“冷静一下”,但是没过几天,他又全盘投入决战“黄豆”。“期货很容易让人中毒。也许就跟烟瘾、毒瘾、赌瘾差不多。”
上帝欲先使人灭亡,必先使人疯狂。周立诚对黄豆的判断,出现了方向性失误。
他从国内基本面判断应该迎来一场浩大的熊市。但折腾了两个礼拜,空头市场还是迟迟不来。2007年6月底,他的全部资金已经只剩30万多元。
留得青山在,还是孤注一掷?
周立诚选择了后者。7月,他为自己的商品房办理了个人消费贷款,获得40万元,继续加在黄豆期货上加仓。
跟许多在这轮交易中倒下的投资者一样,资金的“弹尽粮绝”却没能盼来最后一刻的黄豆反弹。2007年9月,周立诚被强行平仓。
这一次,他只剩下5万元。而那套“背负抵押再抵押贷款”的房子,终于也被银行收走。
尾声
2007年末的上海,坐在星巴克里讲述这一切的周立诚,表情淡然,仿佛事不关己,然而事实上,他曾无数次问过自己为什么。为什么总是高调开场,黯然离场?或许,这个社会正如他所说以结果为导向,以致他不得不如此激进,最后兵败收场?
这或许是这个时代所有横冲直撞的年轻人的扪心自问。
我们也没有答案。但显而易见的是。纵然商业只是成就人生的一种途径,但是,他们往往为自己的人生计划太多,却为达到这个目的地的途径计划太少。以至于始终缺乏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最终在整个社会的浮躁中迷失了方向。
(应本文主人公要求采用化名)
编辑 彭子珂
E-mail:pzk@shangjie.biz
从1997到2007,从18岁到28岁,这几乎是他生命中最好的十年。从身家数百万,两度沉浮,到今日一无所有,从起点又回到原点,命运兜兜转转,仿佛跟他开了一个并不好笑的玩笑。其中酸甜苦辣,扪心自知。
他说:“如果可以重头,我宁愿选择平淡,却简单快乐。”又说:“我还年轻,输得起。”
如斯矛盾。
从台北。到香江
周立诚生在上海,父母都是乐天知命的平头老百姓。远在台湾的一位祖父级长辈。却格外看重家族里的这个长孙。十二岁那年,周立诚被这位爷爷带到台湾,除了一如既往的学习,开始接受钢琴、高尔夫等“高等教育”。十八岁时,他却对爷爷说:“我想辍学。”爷爷只问了一句:“确定吗?”周立诚点了点头。
此时他刚刚进入台湾最顶尖的大学念心理学。时值互联网风潮席卷,所到之处无不披靡。外面的世界原来眼花缭乱,一夜暴富的故事竟然比比皆是——“去创业吧,不然就来不及了。”他对自己说。商业,毫无疑问是所有身处这个时代并且心比天高的年轻人的梦想。十八岁的周立诚因此跃跃欲试。
他进入一家地产公司卖楼盘。别人苦攻三四年才能达到的千万(台币)业绩,他却只用了六个月,就一跃成为全台湾房地产界最年轻的ToP sEllER(顶级经纪人)。
数家外企闻风前来挖角。周立诚跳槽做起了整座酒店的买卖——买家不再是个人,动辄就是世界级财团。终日周旋于注册资金几百亿美金的财团之间,周立诚游刃有余。
1998年,周立诚19岁生日前夕,偶然跟随爷爷来到香港。此时的香江,继亚洲金融风暴之后,硝烟再度弥漫。他有幸目睹了国际投机炒家和香港政府的一场金融大战。
观之尚且惊心动魄,亲临不知何等热血沸腾?周立诚几乎立刻决定投身其中。他向爷爷提出:“给我一笔钱,让我炒股。本金仍归你,增值收益一人一半。”仅仅在学校参加过一些炒股模拟大赛的他,把这次挑战当作“严守纪律”的投资者实践。“青春无敌”——是他回忆当初唯一的心情写照。
一年之后的1999年8月30日,周立诚20岁生日。不仅爷爷的钱连本带收益如数还清。他还收入40万港元,为自己掘得人生第一桶金。
2001.上海
牛刀初试。年轻的周立诚显示了自己的商业天才。身揣40万港元,他继续在港股市场上左冲右突,投资科技股、炒外汇、参加恒生股指期货交易……2000年底,赢利已经上百万港元。
他自认为是个满脑子商业计划的人:“我主攻的方向应该是IT、金融和媒体,因为这三大块是未来最朝阳最赚钱的行业。”转眼又说,“其实,我的想法只是35岁前开一家名为‘KISS’的餐厅,上海话谐音来说,就是希望真爱从这里‘开始’。”
他希望“45岁以前资产能达到600万美元”,同时又渴望“在45岁以前能和爱人完成丽人同行的环球旅行计划,然后生孩子,为我们的孩子准备好从0岁到18岁成年之前的原始资金积累。”
他仿佛始终生活在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的断层中。矛盾,敏感,却两头不着岸——几乎是这一代人共同的特点。
2001年6月,将满22岁的周立诚兜兜转转,终于回到阔别十年的故乡上海。时间,不仅改变了他,更改变了这座他曾经熟悉的城市。坐在地铁上看窗外广厦林立高楼迭起,时髦摩登,并不逊于台北。见多识广的周立诚,满脑子的商业计划立刻蠢蠢欲动:上海的房地产业正如时下的台北,大有可为!
于是,他参加了当时上海最著名的一个不动产公司的招商加盟大会。讲台上讲解推荐滔滔不绝,台下众人无不凝神聆听。周立诚却是左耳进右耳出。他注意到了坐在自己身边的一个中年人。攀谈之下,发现此人大他一轮,来自山东,言谈耿直恳切。在上海从事珠宝业多年,身家上千万。两人一拍即合,相见恨晚,当即决定共同出资成立地产代理行,主营上海市区的写字楼和豪宅租售业务。
双方各占50%的股份,周立诚出任法八和运营总经理,此人精通财务,任财务总经理——事后证明,这对任何一家合资企业来说,都是一个绝对错误的决定。尽管当时。他们彼此信任。
做地产运营,周立诚无疑驾轻就熟。首先考虑人力资源,一家店只需要8~10个人,一个经理,一个秘书,再加上5~7个地产经纪人;其次控制成本,10万元房租,5万元装饰和设备,5万元各项杂费,再加上每个月5万元人力成本。
三个月后,卢湾区徐家汇路的第一家门店正式开张。认准了这一行,两人就没日没夜地干。从一家门店到遍布上海黄浦区、静安区、杨浦区等各个区域的七家门店,只用了不到两年。生意蒸蒸日上,每家门店每个月平均赢利7万元以上。
身家呈直线上升的周立诚,先为父母和自己分别购置了一套住宅公寓,随后分别投资70万元、60万元购入了两套商品房,在房价疯长的2003年,一转手就卖出120万元和110万元。
回首这一路走来,投资港股、炒外汇、做地产中介、投资房产……赚钱对周立诚来说简直太快太容易了。他很快飘飘然起来。
相对于国内那些生于50年代、60年代,为了生存为了改变环境而奋斗,同样白手起家,却将企业当作自己的孩子一般,含辛茹苦养育的创业者,这位1979年生人身上烙下的,却是这个浮光掠影的时代深深的印记——
“工作的目的,难道不是为了换取足够的资源,来提高生活品质,并且实现自己的梦想吗?吃美食,品尝美酒,这样才是人生,不是吗?”
于是,约定每半年分一次红,周立诚往往当月提走自己的分红;于是,除了合伙人之间约定的滚动投入资金,周立诚往往将自己应得的分红全部提走。他流连于打高尔夫、泡夜店……十足花花公子的安逸生活,乃至宣称,“PRADA的鞋子什么时候出,出了什么新款,你只要问我就可以了。”
太快的成功背后有太多的浮华。他却没有防备过“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没有想到过“匹夫无罪,怀璧其罪”,更没有“人在江湖漂,哪能不挨刀”的心理准备。直到生命中第一次打击呼啸而至。
2005.上海 2004年底的某一天,周立诚接到一个他永生难忘的电话。是合伙人打来的。这个山东汉子断断续续地告诉他,前几天去澳门,自己一时技痒上了赌桌,转瞬就输了几百万,不甘心。回上海提走了合资公司的现金流和客户订金,不到两天又全部输光……他说:“等我有钱了,一定连本带利还给你……”电话就此挂断,再拨过去,已是无法接通。
仿佛晴天霹雳,周立诚呆立当场。
等他回过神来,马不停蹄赶往对方的珠宝公司,谁知现场还有数十家愤怒的供货商——“他把我们的钱全部卷走了!”“我们还想找你们地产代理行呢!”
25岁的周立诚何曾见过这种阵仗?一 家门店的现金流大约八十万,再加上客户订金近三百万……为了偿还债务。身为法人的周立诚只能用自己的个人资产抵偿,甚至忍痛出售自己名下唯一一套房产。
苦苦支撑了半年,2005年5月25日,地产代理行彻底宣告破产。
不跌到谷底。他或许永远不知道人心还可以这样。
公司没了,房产没了,银行里还剩下八万元。周立诚刻意过得很“省”:衣服不买了,夜店不去了,高级餐厅不上了,女朋友也不交了……可是不到两个月,八万元还是没了。“圈子里的朋友一起吃饭,我总是习惯性刷卡买单;朋友邀约一起去打高尔夫,约十次,总该去个两三次吧?三次中总要买一次单吧?”
藏拙不容易。渐渐地,圈子里的朋友都知道他一贫如洗了。有人打电话给他,聊着聊着就说:“以后我们会很少见面。因为和你在一起会浪费我的时间,你帮不到我,你的经济能力也不能和我玩到一起。所以我不再打电话给你也是为你好。”周立诚只能低声说:“我知道了。”那一刻,他觉得自己很卑微。
妈妈告诉了外婆,爸爸告诉了奶奶……于是,家里人也都知道他一贫如洗了。在这个浮躁的社会里,嫌贫爱富拜高踩低几乎成为一种习惯。初回上海时,周立诚曾放豪言说三十五岁前一定要挣到足够多的钱,否则就在上海最繁华的街头裸奔一圈。这般幼稚的宣告于是在此时此刻成为家里人茶余饭后的笑料。有亲戚看似不经意地告诉他母亲:“我们等着看他裸奔呢。”
世态万象,凡是种种,不一而足。
接下来整整三个月,周立诚一直呆在父母家。卧室墙上贴上了一副字条。“在成功之前,打开你的眼和耳,紧闭你的口”。他天天早晨五点半就起床跑步,边跑边戴着耳机学英语,学广东话;白天在家看财经新闻,看国际新闻;晚上做力量运动……闭门谢客,谢绝那些或真或假天天如此的嘘寒问暖,整整三个月。
2007……
谁甘于被人看轻?他发誓要做得更好。
2005年底,两手空空的周立诚重人职场。他的能力、经验和丰富的经历,让他顺利进入一家金融机构,从事公司兼并、融资。为了签约,他曾经一个星期不眠不休地陪客户。他的激进很快就得到了大老板的赏识。不仅很快升职,还在2006年中拿到第一笔30万元的分红。
常人眼中火箭般的挣钱速度对此时的周立诚来说却太慢了!念念不忘一雪前耻的他,首先按揭了一套商品房,然后在2006年底再次开始自己的股票生涯。在香港积累的一套短线交易法,转身运用在内地A股市场上。在这轮大牛市行情中,周立诚“基本没费力气就赚了三倍多”。
这给了他极大的自信。2007年5月,因为和老板意见冲突,冲动的周立诚辞了职。他相信自己能再打出一片天地。出售自己在职公司的“干股”,周立诚换来40万元,索性在家开始“全职投资时代”。
至今他的电脑里,还保存着那篇“引导”他进入内地商品期货市场的文档——“年仅37岁的台湾人张松允从20万元做到了10亿元,十三年实现了5000倍的赢利,创造了一个期货财富神话。”“虽然以前就听过,但这一次,再次读到这个故事,我的心跳迅速加快了。”
他问自己,“我是否也能快速致富?”单作股票,想要财富翻多番,速度太慢了,只能搭配期货来做。而他此时这点百万元的资金量,要想实现自己的一些梦想,全部资金都投入到期货中去才比较有可能。周立诚觉得自己有这个能力,他决定出击期货市场。
毫无商品期货的操作经验的他,模拟操练一星期之后,退出了A股,把宝全压在商品期货上。
初战沪铜。2007年5月19日,周立诚选择了沪铜合约(0707)作为第一笔交易对象,投入本金80万元。三天过去了,周立诚仿佛又回到了1998年的那个夏天——他一下子就赚了30多万元。
财富、尊严……失去的一切,眼看就要在这个年轻人面前重新展开。5月23日,周立诚的期货账户上收益180万元。
他劝自己“冷静一下”,但是没过几天,他又全盘投入决战“黄豆”。“期货很容易让人中毒。也许就跟烟瘾、毒瘾、赌瘾差不多。”
上帝欲先使人灭亡,必先使人疯狂。周立诚对黄豆的判断,出现了方向性失误。
他从国内基本面判断应该迎来一场浩大的熊市。但折腾了两个礼拜,空头市场还是迟迟不来。2007年6月底,他的全部资金已经只剩30万多元。
留得青山在,还是孤注一掷?
周立诚选择了后者。7月,他为自己的商品房办理了个人消费贷款,获得40万元,继续加在黄豆期货上加仓。
跟许多在这轮交易中倒下的投资者一样,资金的“弹尽粮绝”却没能盼来最后一刻的黄豆反弹。2007年9月,周立诚被强行平仓。
这一次,他只剩下5万元。而那套“背负抵押再抵押贷款”的房子,终于也被银行收走。
尾声
2007年末的上海,坐在星巴克里讲述这一切的周立诚,表情淡然,仿佛事不关己,然而事实上,他曾无数次问过自己为什么。为什么总是高调开场,黯然离场?或许,这个社会正如他所说以结果为导向,以致他不得不如此激进,最后兵败收场?
这或许是这个时代所有横冲直撞的年轻人的扪心自问。
我们也没有答案。但显而易见的是。纵然商业只是成就人生的一种途径,但是,他们往往为自己的人生计划太多,却为达到这个目的地的途径计划太少。以至于始终缺乏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最终在整个社会的浮躁中迷失了方向。
(应本文主人公要求采用化名)
编辑 彭子珂
E-mail:pzk@shangjie.bi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