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现化教育理论把课堂教学看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是耗散结构。中职学生技能竞赛的培训是目标明确的特殊课堂,本文结合中职学生技能竞赛计算机专业图形图像处理项目的培训具体过程,将培训项目内容进行整合、培训深度进行阶段性规划,做出中职学生计算机技能竞赛培训系统形成耗散结构的构建。
关键词:技能竞赛培训系统;耗散结构理论;中职计算机专业;
中图分类号: G623.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5-0056-02
一、引言
耗散结构理论于1969年由比利时著名的科学家伊里亚·普里戈金(Ilya Prigogine)教授提出,该理论认为,耗散结构理论可概括为:一个远离平衡态的非线性的开放系统(不管是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乃至社会的、经济的系统)通过不断地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在系统内部某个参量的变化达到一定的阈值时,通过涨落,系统可能发生突变即非平衡相变,由原来的混沌无序状态转变为一种在时间上、空间上或功能上的有序状态。这种在远离平衡的非线性区形成的新的稳定的宏观有序结构,由于需要不断与外界交换物质或能量才能维持,并保持一定的相对稳定性,不因外界的微小扰动而消失。现在已有许多文章研究耗散结构理论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其中,樊茹婷、粟智等在文献[1]中从耗散结构形成的基本条件系统的论证了一般意义上课堂教学耗散结构的实现途径。齐荣观在文献[2]中提出中职数学课堂教学系统形成耗散结构的具体途径。笔者在中职学生计算机技能竞赛(图形图像处理项目)培训过程中,发现整个培训的过程非常符合耗散结构理论和协同学理论,从培训的进展过程来看,可构建如下的模型:
在模型中,每一层代表学生达到一个稳定的水平级别,一般中职学生在学习软件时都只能达到底层次的水平级,老师在教的时候一般都是注重基本技能的学习和一些习惯的养成,如果这种学习方式的平衡不被打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总是注重对软件熟悉,和完成一些书本中指定的案例,达到不参加技能竞赛的高要求。在培训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引入耗散结构理论,构建一个开放的课堂体系,当学生的学习情况达到一定的平衡状态时教师要能引入外部的一些条件因素去打破平衡,修改目标,这样学生会通过一系列的自适应过程来构建新的平衡,学生的能力也自然就达到一个新的层次,在教师主导远离平衡的过程中要给予适合的刺激,让熵的积累到足以打破系统的平衡,因为当系统达到一定的平衡时,线性的变化很难改变这种平衡的状态,通过教师主导的与外界较强能量交换更有利于打破平衡态,以达到新的较高水平的平衡。
二、构建开放的培训体系
系统的开放就是系统中因子的开放,技能竞赛的培训体系中,教师、学生和培训项目是三个重要的因子,他们都是存在于一定的社会生态环境当中,并且受环境的影响而不断地发生变化。当这些因子处于平衡的体系时,熵的累积没有打破阀值时,平衡态会保持下去,学生的技能水平也就处于一个停滞的状态。只有开放的培训体系,才能让这些因子从外界环境中交换更多的信息,积累更多的熵来打破这种平衡。
(一)教师所拥有的信息和教学方法要对环境开放。
教师在培训中所起到的是引导学生进步的作用,要正确的指引,首先就得知道正确的方向。因此,教师应该积极参加各种教学经验交流会和学术研讨会,加强主动对各类平台所介绍的相关知识的学习,特别是要从网络平台寻求最新的相关信息。笔者在进行计算机技能竞赛图形图像处理项目培训时,努力和学生成为学习的伙伴,针对网络上出现的新的效果或者惯用技法行探讨,引领学生主动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自我完善,做出独立的判断。
(二)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要在环境中不断适应和改变。
在云计算和大数据的时代,学生的学习如果还局限于教材是一定不可能取得好的成绩的,教材里的东西一般情况下都会比现行的技术理念的发展滞后几年,学生一定要有从网络平台获取最新信息的能力。图形图像处理就要注意了解社会新闻和有影响的平面广告内容,掌握时代的流行节奏。同时在诊断,選拔,训练,评价的各个环节及时将数据放在网上的空间,引领学生关注不同的平面设计论坛,让学生习惯在网络上找资料,上传作品,取得信息等,学生也可以逐步发现自己的成长,更加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但在这个过程中辅导的教师要根据培训的计划做好宏观的调控,适时做好月计划,周计划及每天的计划,保证培训的进度。
(三)培训的内容要溶入政治、文化、艺术和社会各类元素。
在对学生进行培训时要注意学习内容与社会的联系,比如一般教材上经典的素材内容与当前的时代脉搏不太同步,在学习过程中用此内素材进行训练就会让人觉得缺少生气,我们现在处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每天都会从各类媒体接触到很多信息,如果我们在选择创作题材时能与热点话题靠近,溶入政治、文化、艺术等元素,一方面能使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中大众的审美,以更好设计出具有时代感的作品;另一方面还能使学生养成更好的创作习惯,形成自己对社会的独特理解。这一点在培训中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所有参赛的选手在基本技能方面都是相对优秀的,要想脱颖而出,就得在这方面下功夫了,培训中作品的欣赏和审美,主题思想的表达及提炼,色彩的搭配和运用,画面构图,版式设计这些方面学习时注重与政治、文化、艺术和社会各类元素的结合。
三、远离平衡态
笔者在对中职学生技能竞赛中图像处理项目进行培训中,感觉到学生掌握技能的过程有明显层次感。首先是通过第一阶段的常规学习,基本掌握图像处理软件(PS、CDR、AI)的各功能,学习一般是通过讲解菜单中各个部分的作用,然后跟着教师做一些设计项目来熟悉软件环境。第二层是指定作品完成实践,教师布置一些作业,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去完成作业,体会软件完成设计任务的效果,学生达到的水平高度是对软件能实现设计效果有了整体的把握,也就是就知道软件可以通过自己的手做成什么。第三层是给定素材的创意,这一阶段必须把技能中容入自己的想法,要懂得自己设计的东西不光是要好看,还要有思想,知道用平面设计作品来表达你想要说的话。最后一个层次艺术+技术+文化的创意,当你的作品能够说话时,就要通过自己综合素质的提高来让作品说出的话能打动人,能与现实相关联,能让人读懂。
这四个层次是一个渐近式的过程,当学生达到一个较低的层次时,如果教师没能把握教的节奏,不引入新的刺激,学生的能力就会限制在这个层次上,达到一个平衡,一般的教学中,教师只是注重要求学生对软件有好的掌握,一直都是通过一些举例让学生跟着学,虽然学生学得越久,对软件会有更加熟悉,但如果不能打破这种平衡,就很难在能力上有大的突破。要突破学生从“制作”到“设计”的壁垒,就要让学习的状态远离平衡。
四、非线性的涨落
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是一个比较困难的过程,从“制作员”到“设计师”就是这样的一个过程,线性的变化所能达到的就是量的积累,当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的程度时就要寻求新的突破,非线性的变化能在打破一个较低水平的平衡到达一个高水平的平衡的过程中起到关键性作用。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培训时要注重培训的节奏,适时做出训练任务和方式的改变,这样才能更快让学生实现较高水平目标,在竞赛中取得好的成绩。
参考文献:
【1】攀茹婷,粟智.课堂教学耗散结构观[J].高等理科教育.2007(3)
【2】齐荣观.耗散结构观下中职数学课堂教学系统的建构[J].红河学院学报.2010(2)
【3】张相学.非线性教学:教学研究新视阈[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4年06期
【4】黄思群.Photoshop技能竞赛培训机制探究[J].科技信息.2014年02期
关键词:技能竞赛培训系统;耗散结构理论;中职计算机专业;
中图分类号: G623.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5-0056-02
一、引言
耗散结构理论于1969年由比利时著名的科学家伊里亚·普里戈金(Ilya Prigogine)教授提出,该理论认为,耗散结构理论可概括为:一个远离平衡态的非线性的开放系统(不管是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乃至社会的、经济的系统)通过不断地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在系统内部某个参量的变化达到一定的阈值时,通过涨落,系统可能发生突变即非平衡相变,由原来的混沌无序状态转变为一种在时间上、空间上或功能上的有序状态。这种在远离平衡的非线性区形成的新的稳定的宏观有序结构,由于需要不断与外界交换物质或能量才能维持,并保持一定的相对稳定性,不因外界的微小扰动而消失。现在已有许多文章研究耗散结构理论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其中,樊茹婷、粟智等在文献[1]中从耗散结构形成的基本条件系统的论证了一般意义上课堂教学耗散结构的实现途径。齐荣观在文献[2]中提出中职数学课堂教学系统形成耗散结构的具体途径。笔者在中职学生计算机技能竞赛(图形图像处理项目)培训过程中,发现整个培训的过程非常符合耗散结构理论和协同学理论,从培训的进展过程来看,可构建如下的模型:
在模型中,每一层代表学生达到一个稳定的水平级别,一般中职学生在学习软件时都只能达到底层次的水平级,老师在教的时候一般都是注重基本技能的学习和一些习惯的养成,如果这种学习方式的平衡不被打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总是注重对软件熟悉,和完成一些书本中指定的案例,达到不参加技能竞赛的高要求。在培训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引入耗散结构理论,构建一个开放的课堂体系,当学生的学习情况达到一定的平衡状态时教师要能引入外部的一些条件因素去打破平衡,修改目标,这样学生会通过一系列的自适应过程来构建新的平衡,学生的能力也自然就达到一个新的层次,在教师主导远离平衡的过程中要给予适合的刺激,让熵的积累到足以打破系统的平衡,因为当系统达到一定的平衡时,线性的变化很难改变这种平衡的状态,通过教师主导的与外界较强能量交换更有利于打破平衡态,以达到新的较高水平的平衡。
二、构建开放的培训体系
系统的开放就是系统中因子的开放,技能竞赛的培训体系中,教师、学生和培训项目是三个重要的因子,他们都是存在于一定的社会生态环境当中,并且受环境的影响而不断地发生变化。当这些因子处于平衡的体系时,熵的累积没有打破阀值时,平衡态会保持下去,学生的技能水平也就处于一个停滞的状态。只有开放的培训体系,才能让这些因子从外界环境中交换更多的信息,积累更多的熵来打破这种平衡。
(一)教师所拥有的信息和教学方法要对环境开放。
教师在培训中所起到的是引导学生进步的作用,要正确的指引,首先就得知道正确的方向。因此,教师应该积极参加各种教学经验交流会和学术研讨会,加强主动对各类平台所介绍的相关知识的学习,特别是要从网络平台寻求最新的相关信息。笔者在进行计算机技能竞赛图形图像处理项目培训时,努力和学生成为学习的伙伴,针对网络上出现的新的效果或者惯用技法行探讨,引领学生主动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自我完善,做出独立的判断。
(二)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要在环境中不断适应和改变。
在云计算和大数据的时代,学生的学习如果还局限于教材是一定不可能取得好的成绩的,教材里的东西一般情况下都会比现行的技术理念的发展滞后几年,学生一定要有从网络平台获取最新信息的能力。图形图像处理就要注意了解社会新闻和有影响的平面广告内容,掌握时代的流行节奏。同时在诊断,選拔,训练,评价的各个环节及时将数据放在网上的空间,引领学生关注不同的平面设计论坛,让学生习惯在网络上找资料,上传作品,取得信息等,学生也可以逐步发现自己的成长,更加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但在这个过程中辅导的教师要根据培训的计划做好宏观的调控,适时做好月计划,周计划及每天的计划,保证培训的进度。
(三)培训的内容要溶入政治、文化、艺术和社会各类元素。
在对学生进行培训时要注意学习内容与社会的联系,比如一般教材上经典的素材内容与当前的时代脉搏不太同步,在学习过程中用此内素材进行训练就会让人觉得缺少生气,我们现在处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每天都会从各类媒体接触到很多信息,如果我们在选择创作题材时能与热点话题靠近,溶入政治、文化、艺术等元素,一方面能使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中大众的审美,以更好设计出具有时代感的作品;另一方面还能使学生养成更好的创作习惯,形成自己对社会的独特理解。这一点在培训中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所有参赛的选手在基本技能方面都是相对优秀的,要想脱颖而出,就得在这方面下功夫了,培训中作品的欣赏和审美,主题思想的表达及提炼,色彩的搭配和运用,画面构图,版式设计这些方面学习时注重与政治、文化、艺术和社会各类元素的结合。
三、远离平衡态
笔者在对中职学生技能竞赛中图像处理项目进行培训中,感觉到学生掌握技能的过程有明显层次感。首先是通过第一阶段的常规学习,基本掌握图像处理软件(PS、CDR、AI)的各功能,学习一般是通过讲解菜单中各个部分的作用,然后跟着教师做一些设计项目来熟悉软件环境。第二层是指定作品完成实践,教师布置一些作业,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去完成作业,体会软件完成设计任务的效果,学生达到的水平高度是对软件能实现设计效果有了整体的把握,也就是就知道软件可以通过自己的手做成什么。第三层是给定素材的创意,这一阶段必须把技能中容入自己的想法,要懂得自己设计的东西不光是要好看,还要有思想,知道用平面设计作品来表达你想要说的话。最后一个层次艺术+技术+文化的创意,当你的作品能够说话时,就要通过自己综合素质的提高来让作品说出的话能打动人,能与现实相关联,能让人读懂。
这四个层次是一个渐近式的过程,当学生达到一个较低的层次时,如果教师没能把握教的节奏,不引入新的刺激,学生的能力就会限制在这个层次上,达到一个平衡,一般的教学中,教师只是注重要求学生对软件有好的掌握,一直都是通过一些举例让学生跟着学,虽然学生学得越久,对软件会有更加熟悉,但如果不能打破这种平衡,就很难在能力上有大的突破。要突破学生从“制作”到“设计”的壁垒,就要让学习的状态远离平衡。
四、非线性的涨落
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是一个比较困难的过程,从“制作员”到“设计师”就是这样的一个过程,线性的变化所能达到的就是量的积累,当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的程度时就要寻求新的突破,非线性的变化能在打破一个较低水平的平衡到达一个高水平的平衡的过程中起到关键性作用。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培训时要注重培训的节奏,适时做出训练任务和方式的改变,这样才能更快让学生实现较高水平目标,在竞赛中取得好的成绩。
参考文献:
【1】攀茹婷,粟智.课堂教学耗散结构观[J].高等理科教育.2007(3)
【2】齐荣观.耗散结构观下中职数学课堂教学系统的建构[J].红河学院学报.2010(2)
【3】张相学.非线性教学:教学研究新视阈[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4年06期
【4】黄思群.Photoshop技能竞赛培训机制探究[J].科技信息.2014年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