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线人》
一线之隔,没有明天
“好人,坏人,都是罪人”。《线人》的海报上,张家辉与谢霆锋肃杀的脸隐匿在黑暗里。和前作《证人》恰好相反,这一次,谢霆锋是“坏人”,身份是小混混、亡命之徒;而张家辉则是“好人”,身为高级警司,操纵着线人,为政府和市民荡平罪恶。只不过,好与坏,是罗生门的阴阳两极,细细一条线,缱绻纠结,黑与白区分得远不够明晰,交界处,尽是一片灰色。
豆瓣有网友戏称,《线人》应该改名叫《大家来比惨》或者《谁比我更惨》,片中所有有台词的角色,几乎无一例外,都落得凄惨的下场——小混混死于乱刀,警察身陷囹圄。如果说匪徒被绳之于法还算罪有应得,那警察失忆的妻子在惊慌中被车撞死,则只能说明导演林超贤刻意抹去电影里的最后一丝暖色,不留一点希望。
导演甚至把整部影片最绝望的一个镜头安排在了片头,刻意让整部片子蒙上一层阴冷渗人的寒意——廖启智扮演的线人仓皇逃窜,一转,路的尽头似有光亮,奔上前去,却是一道被铁链锁死的门。身前是明晃晃的灯光,却怎么也触不到;身后,是刺进身体时发出钝响的砍刀。扭曲的脸庞和颤栗的声音,让电影自此一路向绝望绝尘而去。
《线人》是一部在道德上暧昧不明的电影,“好人”收买“坏人”,或者“坏人”出卖“坏人”,其中牵涉的立场与动机,并不能让这些行为在道德上堂皇起来。建立在看似公平公正,实则岌岌可危的等式“警察=白的,罪犯=黑的”之上的种种行为,展现的是人性的冲突。波诡云谲的现实世界里,良心和法律,往往存有龃龉。
所以,廖启智会在暗夜里大呼,“差佬靠得住,猪都会上树”;张家辉会在危及线人安全与放走罪犯之间选择抓人;而他的上司更会公然视承诺为无物,拒绝付给线人报酬;谢霆锋如果不是被逼无奈,又怎会甘心再次步入歧途?每个人都有缺点,区别只是某些缺点为社会情理与公法所不容。
按照等式,线人理应也受到警察保护,但就像廖启智怎么也撞不开的那扇门,线人替警察而死,警察却无能为力,光明始终都在线的那头。无论怎样,都跨不过,也就得不到救赎。整部电影像一个巨大的漩涡,每个人都不由自主,慢慢向黑暗中心堕落,直至粉身碎骨。到了剧末那场惨烈的打斗,不见枪战,只有冷兵器的刀刀到肉和盲目的搏击,辅以导演凌厉的剪辑,直让人触目惊心。对于挣扎在这条线两端的所有人来说,都以为跨过去,就是明天。但明天是什么?明天是比永远多一天,也是永远达不到的那一天。
张家辉与廖启智贡献了影帝级的表演水准,痛苦、纠结、恐惧与麻木令观者刻骨铭心。至于谢霆锋,草根香港的“古惑仔”,或许正是他最能拿捏得当的银幕形象,只是仍有匠气,也许该有人告诉谢霆锋,会挨打并不代表会演戏。整部电影最大的败笔,在于陆毅,这个在今年夏天先后让张静初(《唐山大地震》)和桂纶镁在银幕上遭遇不幸的“打胎帝”,在《线人》中表现得木讷又奶油味儿十足,甚至让桂纶镁的“台味儿”在这样一部“正港片”里都不再突兀。
喜欢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有佳句,无佳章”香港电影的人,自然也会喜欢《线人》。在老一派的香港警匪片格局中,《线人》有 “儿子要结婚了,干完这一票”后的猝不及防,也有小巷里的枪战与追逐,和香港人特有的狠劲儿与癫狂。看完以后,我们不禁自问,自己是否也活在一条看不见的线的这头或那头?
一线之隔,没有明天
“好人,坏人,都是罪人”。《线人》的海报上,张家辉与谢霆锋肃杀的脸隐匿在黑暗里。和前作《证人》恰好相反,这一次,谢霆锋是“坏人”,身份是小混混、亡命之徒;而张家辉则是“好人”,身为高级警司,操纵着线人,为政府和市民荡平罪恶。只不过,好与坏,是罗生门的阴阳两极,细细一条线,缱绻纠结,黑与白区分得远不够明晰,交界处,尽是一片灰色。
豆瓣有网友戏称,《线人》应该改名叫《大家来比惨》或者《谁比我更惨》,片中所有有台词的角色,几乎无一例外,都落得凄惨的下场——小混混死于乱刀,警察身陷囹圄。如果说匪徒被绳之于法还算罪有应得,那警察失忆的妻子在惊慌中被车撞死,则只能说明导演林超贤刻意抹去电影里的最后一丝暖色,不留一点希望。
导演甚至把整部影片最绝望的一个镜头安排在了片头,刻意让整部片子蒙上一层阴冷渗人的寒意——廖启智扮演的线人仓皇逃窜,一转,路的尽头似有光亮,奔上前去,却是一道被铁链锁死的门。身前是明晃晃的灯光,却怎么也触不到;身后,是刺进身体时发出钝响的砍刀。扭曲的脸庞和颤栗的声音,让电影自此一路向绝望绝尘而去。
《线人》是一部在道德上暧昧不明的电影,“好人”收买“坏人”,或者“坏人”出卖“坏人”,其中牵涉的立场与动机,并不能让这些行为在道德上堂皇起来。建立在看似公平公正,实则岌岌可危的等式“警察=白的,罪犯=黑的”之上的种种行为,展现的是人性的冲突。波诡云谲的现实世界里,良心和法律,往往存有龃龉。
所以,廖启智会在暗夜里大呼,“差佬靠得住,猪都会上树”;张家辉会在危及线人安全与放走罪犯之间选择抓人;而他的上司更会公然视承诺为无物,拒绝付给线人报酬;谢霆锋如果不是被逼无奈,又怎会甘心再次步入歧途?每个人都有缺点,区别只是某些缺点为社会情理与公法所不容。
按照等式,线人理应也受到警察保护,但就像廖启智怎么也撞不开的那扇门,线人替警察而死,警察却无能为力,光明始终都在线的那头。无论怎样,都跨不过,也就得不到救赎。整部电影像一个巨大的漩涡,每个人都不由自主,慢慢向黑暗中心堕落,直至粉身碎骨。到了剧末那场惨烈的打斗,不见枪战,只有冷兵器的刀刀到肉和盲目的搏击,辅以导演凌厉的剪辑,直让人触目惊心。对于挣扎在这条线两端的所有人来说,都以为跨过去,就是明天。但明天是什么?明天是比永远多一天,也是永远达不到的那一天。
张家辉与廖启智贡献了影帝级的表演水准,痛苦、纠结、恐惧与麻木令观者刻骨铭心。至于谢霆锋,草根香港的“古惑仔”,或许正是他最能拿捏得当的银幕形象,只是仍有匠气,也许该有人告诉谢霆锋,会挨打并不代表会演戏。整部电影最大的败笔,在于陆毅,这个在今年夏天先后让张静初(《唐山大地震》)和桂纶镁在银幕上遭遇不幸的“打胎帝”,在《线人》中表现得木讷又奶油味儿十足,甚至让桂纶镁的“台味儿”在这样一部“正港片”里都不再突兀。
喜欢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有佳句,无佳章”香港电影的人,自然也会喜欢《线人》。在老一派的香港警匪片格局中,《线人》有 “儿子要结婚了,干完这一票”后的猝不及防,也有小巷里的枪战与追逐,和香港人特有的狠劲儿与癫狂。看完以后,我们不禁自问,自己是否也活在一条看不见的线的这头或那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