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其芳研究会成立大会暨学术讨论会综述

来源 :文学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q123456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重庆市万州区文联、重庆三峡学院等单位发起筹备的何其芳研究会,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地方政府和一大批专家学者、老干部的支持下,于2008年7月6日在何其芳的故乡重庆万州宣告成立。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万州区委宣传部、万州区文联、作协、重庆三峡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等单位的领导、何其芳同志亲属代表、何其芳研究人员70多人出席了大会。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30年来我国文学理论的变革发展,是“破”、“引”、“建”三者相互作用共同推进的。三者之间推进不平衡产生的矛盾,引发了关于“失语症”及相关问题的争论。当代文论是否“失语”,失的是什么语,为什么会失语?当代文论重建应当走什么道路?人们各有不同看法。笔者认为,当代文论不能面对社会和文学现实中的根本问题言说,不能描述和阐释当代文学经验,丧失了自身的阐释功能和批判反思精神,才是一切所谓“失语”的总根源。当代文论重建应调整好理论立场,强化“问题意识”和理论反思精神,以现代化为体,以各种理论资源为用,开拓创新发展之路。
黑格尔的艺术终结论通常被理解为“艺术的死亡”,但这主要是黑格尔《美学讲演录》英译本的几处关键性误译所引起的。黑格尔的原意并非艺术的死亡,而是用辩证法原理表明艺术在展示精神方面与哲学相比具有某种局限性,因此应该被“扬弃”。并且,根据黑格尔辩证法的可逆性和非线性,艺术可能作为在后来历史时期对精神的更充分揭示而取代哲学。丹托则以他对黑格尔美学的理解为基础,提出将艺术的终结当成一种特殊历史现象,以应对后历史时代艺术的激进多元化。他的观点也不应被视为艺术死亡论。
如何认识评价传统思想、传统诗文评中的“发展”、“进步”观念,对于我们总结和反思20世纪中国文学史理论建构和书写实践意义重大。本文梳理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中“进步观”的内在发展理路,其思想与知识谱系,以及由传统变易发展观到现代意义的“进步观”之演变脉络,在此基础上,分析“进步观”由学术边缘走向中心之缘由,并对其学理背景及学术地位进行反思。
在中国现代诗歌史上,彭燕郊是作为“七月派”诗人被定位的。然而“七月派”活跃的时代仅是彭燕郊诗歌创作的起步阶段,他70年的创作历程和丰硕成果不是“七月派”所能涵盖的。本文把彭燕郊放到20世纪诗歌发展的大背景中,描述了他的“战士”与“诗人”合为一体的人格特征,指出他是“五四”以来的新诗现代化的着力实践者,他的诗歌体现了他的现代现实主义的艺术宗旨,充满了一种自由的精神,充满了对现代性的追求。
评论中国现代文化史诸学派,传统的说法是两大学扩进这派与文化保守主义学派与文化保守主义学派。这样的划分较机械与欠科学。似可划人灵文化守护学派、文化批评(破坏)学派及文化建设学派较为适宜。胡透群类是中国文化批评学了有力与最有影响的积聚。他们从“破坏”:入手,以期中国文化的重构。他们实证疑古的方法论即为此目的服务,并将此种方法运用于史学。傅斯年有适史学“猛将”之一。他主张中国文化“脱弃旧型入于新轨”,于
本文认为,中国现代化的根本出路在于实现人的现代化,而实现人的现代化的关键则在于中国人应该进行三次大的意识转换,即由传统意识到主体意识,存在意识、世界意识的转换。要实现这种转换,则必须处理好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问题。作者扬弃了对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说,提出了划清传统文化作用的界限和范围的“划界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