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给草书大家组个“CP”,“颠张醉素”必须拥有姓名,而且是榜上第一的那种。“颠张”是唐代狂草书法家张旭的雅称,“醉素”则指唐代另一位草书大家怀素。一个嗜酒如命,醉后呼号狂走,用头发蘸取墨汁大写特写;另一个同样无酒不欢,喝酒之意在于书写,每当饮酒兴起,不管墙壁、衣物、器皿,任意挥毫。
唐诗中留有许多赞咏二人狂草的诗句。高适《醉后赠张九旭》诗曰:“兴来书自圣,醉后语犹颠。”李颀《赠张旭》这样描述:“兴来洒素壁,挥笔如流星。”苏涣《赠零陵僧》写怀素“兴来走笔如旋风,醉后耳热心更凶”。这些诗句将“颠张醉素”的创作状态描绘得生动形象、惟妙惟肖。
张旭,字伯高,又字季明,江苏吴县(今苏州)人,曾担任常熟县尉、金吾长史。张旭的母亲是初唐书法家陆束之的侄女、虞世南的外孙女。也许是血液中流淌着艺术的基因,张旭在书法及文学领域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张旭的书法最初是继承“二王”的传统,同时学习张芝的草书。因其天资聪颖、悟性高,见到寻常事物能与书法相联系,细思细琢,便对书法产生了独特的见解。
张旭每次饮酒至醉时就会挥笔狂书,甚至用头发蘸取墨汁书写,世人见状,以为其酒后癫狂,“张颠”之名便由此传开。书写尽兴了,张旭便倒地大睡,酒醒后看见自己用头发写的字,惊呼不已,以为得了神助。张旭书写,挥洒的是自己的一腔热血。
唐代诗人韩愈在《送高闲上人序》中写道:“有動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观于物,见山水崖谷、鸟兽虫鱼、草木之花实、日月列星、风雨水火、雷霆霹雳、歌舞战斗、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故旭之书,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以此终其身而名后世。”张旭就是这样一位“任性”的书法大家,深入骨髓的随性与豪迈,支配着他的言行与艺术创作,为他的人生增添了一抹传奇的色彩。
《幽闲鼓吹》中记载了这样一件趣闻。张旭到常熟担任县尉时,在书法界已经小有名气,他的“粉丝”们年龄参差不齐,上到耄耋,下到志学。在他上任10多天后,一位老人递上状子向他告状。张旭接过状子,在上面批示裁判一番后,便让老人离去。不料没过几天,这位老人又未了。张旭看过他的诉状,竟是鸡毛蒜皮的小事。张旭大怒,责备老人说:“你竟三番五次以闲事为借口来此,你以为上公堂是儿戏吗?”老人见张旭如此严肃,连忙坦白来意:“诚如你说的,我到这里来,的确是无事找事。实际上,我并不是想在这里找你理论事情,我是看到你批示状子的字迹竟如此赏心悦目,十分珍贵,碍于不能与你交流,只好出此下策。”张旭听后既诧异又感动,连忙将老人扶起,问道:“你为何能如此看待我的书法?”老人回答说:“先父顿通书法,还有著作遗留在世。”张旭让他取来一看,果然精绝高妙,从中悟出了很多笔法奥秘。
张旭有个邻居,家境贫困,听说张旭性情慷慨,就写信给张旭,希望能得到他的资助。张旭看信后很是同情,便在回信中说道:“你只要说这信是张旭写的,便可要价上百金。”邻居收到张旭的回信后,照着他的话将信拿到街上售卖,果然很快就被高价买走。
张旭书法功力深厚,虽书写草书时颇为随性,然其作品皆有章法。其作品中最为人称道的要数《古诗四帖》。他在名贵的五色笺上,用他开创的狂草纵情挥写了南北朝时期两位文豪——庾信与谢灵运的四首古诗。
东明九芝盖,北烛五云车。飘飘入倒景,出没上烟霞。春泉下玉雷,青鸟向金华。汉帝看桃核,齐侯问棘花。应逐上元酒,同来访蔡家。
北阙临丹水,南宫生绛云。龙泥印玉简,大火练真文。上元风雨散,中天哥吹分。虚驾千寻上,空香万里闻。
淑质非不丽,难之以万年。储宫非不贵,岂若上登天。王子复清旷,区中实嚣喧。既见浮丘公,与尔共纷皤。
衡山采药人,路迷粮亦绝。过息岩下坐,正见相对说。一老四五少,仙隐不别可。其书非世教,其人必贤哲。
欣赏这幅一气呵成、大气磅礴的书法长卷,我们能够感受到张旭挥笔书写时的激昂心情。他忘记了自己是谁,甚至忘记了所书为何物,他在无我、无物的境界里如此淋漓痛快。
世人称其字迹“伏如虎卧,起如龙跳,顿如山峙,控如泉流”。跟随他的笔尖,我们好像也能游览世间山河,时而直冲云霄,享受立于群山之巅的快感;时而流连于幽静深林,于静默中聆听生命的脚步。
杜甫说:“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张旭的草书,美在一气贯之、酣畅淋漓。其书笔意奔放、气韵如人、境界开阔、包容万象,笔墨纵横间释放出磅礴的能量。
唐朝另有一位像张旭一样无酒不欢的草书大家,其喝酒之意在于书草。“怀素疏放,不拘细行。万缘皆缪,心自得之。于是饮酒以养性,草书以畅志。时酒酣兴发,遇寺壁、里墙、衣裳、器皿,靡不书之。”这是“茶圣”陆羽在《僧怀素传》中对怀素的描述。
怀素,字藏真,湖南零陵郡(今永州市零陵区)人,生于开元二十五年(737年)。怀素生得眉清目秀,自幼聪明好学,人人说他“学必成功,才当逸格”。也许是命中与佛有缘,怀素10岁那年,好像听到了佛祖的召唤,忽然萌生出家的想法,这可把他的父母吓坏了。怀素一向深得双亲喜爱,这一举动,让他们不知所措。所谓“猛利之性,二亲难阻”,最终怀素还是毅然皈依了佛门。 怀素遁入空门后潜心研习书法,他在《自叙帖》里说:“怀素家长沙,幼而事佛,经禅之暇,顿好笔翰。”因他出家为僧,所以也被世人称为“零陵僧”或“释长沙”。
在今湖南永州市建有怀素公园。公园里有古迹绿天庵,下有正殿一座,上为种蕉亭,左为醉僧楼,右为怀素塑像。在怀素出家为僧的日子里,他在这里书写人生传奇。他是个不寻常的和尚,他的一生,有酒相伴,有笔可握,醉酒狂书,一路畅快。
相传懷素遇到一位友人,这位友人想要宴请他,以求赠字,怀素便跟着友人到了酒楼。也许是馋酒了,他甚至不曾说几句话,就直奔酒坛,将酒倒在碗里,一碗接一碗地喝了起来。众人惊叹,不知其酒量究竟如何。奈何“十杯五杯不解意,百杯以后始癫狂”,不知豪饮了多少碗后,他停下来,闭上眼睛躺在长凳上。旁边的人都以为他喝醉睡着了,不料怀素却突然坐起来,大吼三声,然后,不顾身上的袈裟是否端正,径直走向案几,拿起酒楼账房先生的毛笔,蘸满墨汁,挥毫一通。这一挥笔,似乎调动了全身的肌肉和筋骨,只见他先把友人为他早已铺好的绢纸写完,自觉没有尽兴,便又以酒楼众宾客的衣服为纸,在上面肆意书写。他的书名在当时已然极盛,凡是被他在身上写字的宾客都兴奋不已。
怀素为僧人,无钱买纸。然而,若想终日不倦怠地练习写字,需要大量的纸张。于是,怀素想尽办法,用各种可以替代纸张的东西书写。起初,他在寺庙里找来一个木托盘和一块方板,在上面涂上一层桐油,日日在上面书写。如此经年累月、日复一日,木板和托盘被磨损得越来越薄,最后竟被写透了。怀素心中不快,便将其放置一旁,走出寺庙。怀素走在路上,无意间看到寺庙里长势茂盛的芭蕉叶,顿时突发奇想,他随意在上面书写一通,竟找到了在纸上写字的感觉。怀素心中不由得一阵欢喜,便在寺庙的空地处都种上了芭蕉,并细心呵护。几年后,原本的空地竞长成一片芭蕉林。硕大的芭蕉伸展着叶子,仿佛在等待着怀素在其身上潇洒淋漓地书写。怀素常常拿支毛笔,研好足够的墨,钻进芭蕉林,一待就是一整天。绿油油的芭蕉叶相互交错,给了怀素一个自由自在的书写天地。
怀素学习草书,笔法很多是从张芝、索靖、钟繇、王羲之、王献之等人的作品中悟出来的。而他狂放的书写风格,则跟他的个性有关。怀素在百家书法之基础上,又将自己的性情投入其中,癫狂之态使其草书更显狂放。
唐代任华道:“吾尝好奇,古来草圣无不知,岂不知右军与献之,虽有壮丽之骨,恨无狂逸之姿。”任华又说:“张老颠,殊不颠于怀素,怀素颠,乃是颠。”但怀素的狂草并非无规矩可循。明代项元汴说过:“予仅得宋秘所藏《苦笋》一帖,其用笔婉丽,出规入矩,未有越于法度之外。畴昔谓之‘狂僧’,甚不解。其‘藏正于奇,蕴真于草,含巧于朴,露筋于骨’……”可见,怀素的狂草并未脱离书法的基本法度,是建立在规矩之上的“随心所欲”。
怀素的传世作品有《论书帖》《食鱼帖》《苦笋帖》《小草千字文》《大草千字文》等,其中以《自叙帖》最为著名。此帖是怀素中年时所作,那时的他身强力壮,意气风发。《自叙帖》全篇为狂草,有游历自由之感,行笔流畅,气势充沛。明代安岐赞此帖:“墨气纸色精彩动人,其中纵横变化发于毫端,奥妙绝伦有不可形容之势。”
贞元十五年(799年),怀素写下了他的另一幅传世之作——《小草千字文》,这是他晚年书法的代表作。此时怀素的书风有了古雅平淡之韵味,笔道更加苍劲浑朴,像是在以旁观者的身份讲述自己的一生。明文学家王世贞评价说:“素师诸帖皆道瘦而露骨,此书独匀稳清熟,妙不可言。”
(选自北京日报社《落纸如云烟》一书)
唐诗中留有许多赞咏二人狂草的诗句。高适《醉后赠张九旭》诗曰:“兴来书自圣,醉后语犹颠。”李颀《赠张旭》这样描述:“兴来洒素壁,挥笔如流星。”苏涣《赠零陵僧》写怀素“兴来走笔如旋风,醉后耳热心更凶”。这些诗句将“颠张醉素”的创作状态描绘得生动形象、惟妙惟肖。
颠张:饮酒至醉,以发蘸墨
张旭,字伯高,又字季明,江苏吴县(今苏州)人,曾担任常熟县尉、金吾长史。张旭的母亲是初唐书法家陆束之的侄女、虞世南的外孙女。也许是血液中流淌着艺术的基因,张旭在书法及文学领域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张旭的书法最初是继承“二王”的传统,同时学习张芝的草书。因其天资聪颖、悟性高,见到寻常事物能与书法相联系,细思细琢,便对书法产生了独特的见解。
张旭每次饮酒至醉时就会挥笔狂书,甚至用头发蘸取墨汁书写,世人见状,以为其酒后癫狂,“张颠”之名便由此传开。书写尽兴了,张旭便倒地大睡,酒醒后看见自己用头发写的字,惊呼不已,以为得了神助。张旭书写,挥洒的是自己的一腔热血。
唐代诗人韩愈在《送高闲上人序》中写道:“有動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观于物,见山水崖谷、鸟兽虫鱼、草木之花实、日月列星、风雨水火、雷霆霹雳、歌舞战斗、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故旭之书,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以此终其身而名后世。”张旭就是这样一位“任性”的书法大家,深入骨髓的随性与豪迈,支配着他的言行与艺术创作,为他的人生增添了一抹传奇的色彩。
《幽闲鼓吹》中记载了这样一件趣闻。张旭到常熟担任县尉时,在书法界已经小有名气,他的“粉丝”们年龄参差不齐,上到耄耋,下到志学。在他上任10多天后,一位老人递上状子向他告状。张旭接过状子,在上面批示裁判一番后,便让老人离去。不料没过几天,这位老人又未了。张旭看过他的诉状,竟是鸡毛蒜皮的小事。张旭大怒,责备老人说:“你竟三番五次以闲事为借口来此,你以为上公堂是儿戏吗?”老人见张旭如此严肃,连忙坦白来意:“诚如你说的,我到这里来,的确是无事找事。实际上,我并不是想在这里找你理论事情,我是看到你批示状子的字迹竟如此赏心悦目,十分珍贵,碍于不能与你交流,只好出此下策。”张旭听后既诧异又感动,连忙将老人扶起,问道:“你为何能如此看待我的书法?”老人回答说:“先父顿通书法,还有著作遗留在世。”张旭让他取来一看,果然精绝高妙,从中悟出了很多笔法奥秘。
张旭有个邻居,家境贫困,听说张旭性情慷慨,就写信给张旭,希望能得到他的资助。张旭看信后很是同情,便在回信中说道:“你只要说这信是张旭写的,便可要价上百金。”邻居收到张旭的回信后,照着他的话将信拿到街上售卖,果然很快就被高价买走。
张旭书法功力深厚,虽书写草书时颇为随性,然其作品皆有章法。其作品中最为人称道的要数《古诗四帖》。他在名贵的五色笺上,用他开创的狂草纵情挥写了南北朝时期两位文豪——庾信与谢灵运的四首古诗。
东明九芝盖,北烛五云车。飘飘入倒景,出没上烟霞。春泉下玉雷,青鸟向金华。汉帝看桃核,齐侯问棘花。应逐上元酒,同来访蔡家。
北阙临丹水,南宫生绛云。龙泥印玉简,大火练真文。上元风雨散,中天哥吹分。虚驾千寻上,空香万里闻。
淑质非不丽,难之以万年。储宫非不贵,岂若上登天。王子复清旷,区中实嚣喧。既见浮丘公,与尔共纷皤。
衡山采药人,路迷粮亦绝。过息岩下坐,正见相对说。一老四五少,仙隐不别可。其书非世教,其人必贤哲。
欣赏这幅一气呵成、大气磅礴的书法长卷,我们能够感受到张旭挥笔书写时的激昂心情。他忘记了自己是谁,甚至忘记了所书为何物,他在无我、无物的境界里如此淋漓痛快。
世人称其字迹“伏如虎卧,起如龙跳,顿如山峙,控如泉流”。跟随他的笔尖,我们好像也能游览世间山河,时而直冲云霄,享受立于群山之巅的快感;时而流连于幽静深林,于静默中聆听生命的脚步。
杜甫说:“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张旭的草书,美在一气贯之、酣畅淋漓。其书笔意奔放、气韵如人、境界开阔、包容万象,笔墨纵横间释放出磅礴的能量。
醉素:喝酒之意在于书草
唐朝另有一位像张旭一样无酒不欢的草书大家,其喝酒之意在于书草。“怀素疏放,不拘细行。万缘皆缪,心自得之。于是饮酒以养性,草书以畅志。时酒酣兴发,遇寺壁、里墙、衣裳、器皿,靡不书之。”这是“茶圣”陆羽在《僧怀素传》中对怀素的描述。
怀素,字藏真,湖南零陵郡(今永州市零陵区)人,生于开元二十五年(737年)。怀素生得眉清目秀,自幼聪明好学,人人说他“学必成功,才当逸格”。也许是命中与佛有缘,怀素10岁那年,好像听到了佛祖的召唤,忽然萌生出家的想法,这可把他的父母吓坏了。怀素一向深得双亲喜爱,这一举动,让他们不知所措。所谓“猛利之性,二亲难阻”,最终怀素还是毅然皈依了佛门。 怀素遁入空门后潜心研习书法,他在《自叙帖》里说:“怀素家长沙,幼而事佛,经禅之暇,顿好笔翰。”因他出家为僧,所以也被世人称为“零陵僧”或“释长沙”。
在今湖南永州市建有怀素公园。公园里有古迹绿天庵,下有正殿一座,上为种蕉亭,左为醉僧楼,右为怀素塑像。在怀素出家为僧的日子里,他在这里书写人生传奇。他是个不寻常的和尚,他的一生,有酒相伴,有笔可握,醉酒狂书,一路畅快。
相传懷素遇到一位友人,这位友人想要宴请他,以求赠字,怀素便跟着友人到了酒楼。也许是馋酒了,他甚至不曾说几句话,就直奔酒坛,将酒倒在碗里,一碗接一碗地喝了起来。众人惊叹,不知其酒量究竟如何。奈何“十杯五杯不解意,百杯以后始癫狂”,不知豪饮了多少碗后,他停下来,闭上眼睛躺在长凳上。旁边的人都以为他喝醉睡着了,不料怀素却突然坐起来,大吼三声,然后,不顾身上的袈裟是否端正,径直走向案几,拿起酒楼账房先生的毛笔,蘸满墨汁,挥毫一通。这一挥笔,似乎调动了全身的肌肉和筋骨,只见他先把友人为他早已铺好的绢纸写完,自觉没有尽兴,便又以酒楼众宾客的衣服为纸,在上面肆意书写。他的书名在当时已然极盛,凡是被他在身上写字的宾客都兴奋不已。
怀素为僧人,无钱买纸。然而,若想终日不倦怠地练习写字,需要大量的纸张。于是,怀素想尽办法,用各种可以替代纸张的东西书写。起初,他在寺庙里找来一个木托盘和一块方板,在上面涂上一层桐油,日日在上面书写。如此经年累月、日复一日,木板和托盘被磨损得越来越薄,最后竟被写透了。怀素心中不快,便将其放置一旁,走出寺庙。怀素走在路上,无意间看到寺庙里长势茂盛的芭蕉叶,顿时突发奇想,他随意在上面书写一通,竟找到了在纸上写字的感觉。怀素心中不由得一阵欢喜,便在寺庙的空地处都种上了芭蕉,并细心呵护。几年后,原本的空地竞长成一片芭蕉林。硕大的芭蕉伸展着叶子,仿佛在等待着怀素在其身上潇洒淋漓地书写。怀素常常拿支毛笔,研好足够的墨,钻进芭蕉林,一待就是一整天。绿油油的芭蕉叶相互交错,给了怀素一个自由自在的书写天地。
怀素学习草书,笔法很多是从张芝、索靖、钟繇、王羲之、王献之等人的作品中悟出来的。而他狂放的书写风格,则跟他的个性有关。怀素在百家书法之基础上,又将自己的性情投入其中,癫狂之态使其草书更显狂放。
唐代任华道:“吾尝好奇,古来草圣无不知,岂不知右军与献之,虽有壮丽之骨,恨无狂逸之姿。”任华又说:“张老颠,殊不颠于怀素,怀素颠,乃是颠。”但怀素的狂草并非无规矩可循。明代项元汴说过:“予仅得宋秘所藏《苦笋》一帖,其用笔婉丽,出规入矩,未有越于法度之外。畴昔谓之‘狂僧’,甚不解。其‘藏正于奇,蕴真于草,含巧于朴,露筋于骨’……”可见,怀素的狂草并未脱离书法的基本法度,是建立在规矩之上的“随心所欲”。
怀素的传世作品有《论书帖》《食鱼帖》《苦笋帖》《小草千字文》《大草千字文》等,其中以《自叙帖》最为著名。此帖是怀素中年时所作,那时的他身强力壮,意气风发。《自叙帖》全篇为狂草,有游历自由之感,行笔流畅,气势充沛。明代安岐赞此帖:“墨气纸色精彩动人,其中纵横变化发于毫端,奥妙绝伦有不可形容之势。”
贞元十五年(799年),怀素写下了他的另一幅传世之作——《小草千字文》,这是他晚年书法的代表作。此时怀素的书风有了古雅平淡之韵味,笔道更加苍劲浑朴,像是在以旁观者的身份讲述自己的一生。明文学家王世贞评价说:“素师诸帖皆道瘦而露骨,此书独匀稳清熟,妙不可言。”
(选自北京日报社《落纸如云烟》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