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正>华罗庚说过:“数起源于数,量起源于量”。作为《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新增的核心素养,量感是对量的感悟和直觉。建立量感有助于学生养成用定量的方法认识和解决问题的习惯,是形成抽象能力和应用意识的经验基础,它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几何思维的发展、数学素养的提升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学生的量感意识如何培养?度量的本质又是怎么感悟的呢?带着这两个问题,我们对“面积和面积单位”这一课展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华罗庚说过:“数起源于数,量起源于量”。作为《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新增的核心素养,量感是对量的感悟和直觉。建立量感有助于学生养成用定量的方法认识和解决问题的习惯,是形成抽象能力和应用意识的经验基础,它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几何思维的发展、数学素养的提升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学生的量感意识如何培养?度量的本质又是怎么感悟的呢?带着这两个问题,我们对“面积和面积单位”这一课展开了实践研究。“面积和面积单位”属于“图形与几何”领域,是学生在初步掌握长度和长度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其周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其他文献
学生在建立、体验量感时,通常需要依赖理性的叠加与经验的积累。在培养学生量感时,教师需要以学生的经验为基础,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使学生能够获得较为完整的感官经验与思维经验,让学生在感性的基础上认知量,从而加深学生对计量单位的理解,帮助学生掌握计量单位的使用方法。文章对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量感的途径进行了探讨,以供参考。
小学数学有关“面积”的课程内容与教学,重视公式的推导、记忆和应用,相对忽视对图形之间的关系、公式意义的理解以及公式与公式之间关系的认知,导致记忆与计算成为数学学习的主要活动。面积测量与计算的学习过程,至少应当包括“从一看几、从异看同、从给定看确定、从变化看规律”的认知活动,此类活动均以“量推理”为主要思维形式,弱化数及其运算,对于形成课程内容一致性认识,培养学生多元的眼光及灵活思维具有积极作用。
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的主干课程之一,线下授课和线上慕课优势互补的混合式学习不失为一种高效的教学方式。此文对中医诊断学不同教学内容进行了分析,针对望诊、闻诊、问诊、切诊四诊以及八纲辨证、病性和病位辨证的教学内容的不同特点,探讨了不同部分教学内容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设计方案,为中医诊断学的混合式教学设计提供了一定的思路。
<正>数与量犹如硬币的两面,难以剥离。数学学习不仅要求对数的认识和把握,形成应有的数感,而且也要对量有清晰和准确的认识。因此,《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增加了量感相关内容。由于小学生对量的感性认识是片面的、不稳定的,需要通过反复体验来积累经验,所以度量单位的学习往往是教学难点,尤其是无法利用触手可及的现实材料进行度量的单位,如千米、吨等。在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四年级上册“公顷和平
<正>数学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和抽象性,这些抽象的内容对于小学生而言具有一定的难度,这也导致小学生在学习数学的时候比较吃力。但是数学作为小学阶段的重要学科,与我们日常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比如,买东西比价格,修房子量尺寸,都涉及数学知识,这些知识都体现数学的量。基于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加上人们对数的过度重视,忽略了数的量,从而加大了数学学习的难度。数的抽象性超过了量的具体性,导致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吃力。
<正>量感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中的一个核心词。实际上,在数学教学中量感一词很早就被提出并使用,而且基于量感的教学研究活动也开展了不少,此次将量感作为数学课程的核心素养被着重指出,使其实现了从幕后走向台前的飞跃,凸显它的重要性。笔者认真研读《课程标准》,结合教学实际,谈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量感的培养。一、重视体验活动,建立量感《课程标准》指出:量感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时,教师适时渗透量感培养内容,符合学生学习基本要求,体现学科教学原点追求。量感是感官体验和认知,带有直观性,而数学学科本身带有抽象性、逻辑性,为有效培养学生量感认知,教师要借助更多直观手段展开教程。借助生活实物、借助媒体展示、借助实验操作、借助参照物品,都属于量感训练基本手段,教师要做好整合处理,优化教学组织,促进学生量感认知的逐渐形成。
随着城市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机动车的数量正在逐年增加。2021年6月,公安部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机动车数量已经超过了3.84亿辆。机动车尾气中含有的碳氢化合物、氮氧化物等有害物质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对大气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并严重制约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该文分析机动车尾气的污染成分及其危害性,探讨机动车尾气的检测技术与净化技术,以期为改善城市环境提供参考。
《认识公顷》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的一节概念课,教学时,虽然也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感知1公顷的面积大小,建立1公顷大小的表象,但1公顷的面积较大,无法通过常规的摸一摸、量一量等方法直接感受。因此,可以借助真实情境,以小一些的“量”为媒介,用“量的累加”的方式帮助学生加深量感体验。
<正>认识事物的变与不变,是经验积累的重要过程。以巩固知识、习得技能、发展能力为目标的习题,在其设计中有意识地增加对“变”与“不变”的分析、思考要求,则是实现学生素养发展的重要策略,同时也能反映教师的专业水平。现结合“周长的认识”中的几道习题,谈谈自己在这方面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