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笔法势;起笔;笔法分析
【中图分类号】J292.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6009(2020)29-0016-06
【作者简介】亓汉友,山东青年政治学院书法势理论研究所(山东济南,250100)所长,教授,山东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我们知道,在书法中的每一个笔画均由起笔、行笔、收笔三个过程组成,每一个过程的完成都有自己相应的方法即笔法来完成,这些笔法的完成是在合理的势法应用下完成的。
在正书、行书、草书的三种书体中,草书应用的笔法最全面。在草书的书体中,王羲之草书的笔法应用具有其标准性、全面性和代表性,同时又有最高的公认度,所以,下面笔法和笔法势的分析以王羲之墨迹本法帖中的例字为主。
什么是“凌空取势”?这个问题在许多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口中常常提及。在这里,“凌”的意思是:“高出,如凌云”。那么“凌空”就是高出空间,这个空间在这里就是纸面,那么一定是高出纸面上的位置,凌空取势的意思就是在高出纸面上的空间内取势。见图1分析。
由上面图例中分析可知,每一种笔画的露锋起笔方式就都有上位露锋起笔、下位露锋起笔、中位露锋起笔三种方式的可能,但是,“竖画的上位露锋起笔、撇画和横画的下位露锋起笔”三种起笔方式却很少见,我们经过书写实践后会发现这三种露锋起笔方式不容易操作,原因是不符合常态的书写习惯。但是,正是这种不易出现的笔法,往往就是我们按照笔法的书写规律写出新的笔墨效果的创作方向。
由上面图9至图15分析可知,不论点、横、撇、捺的起笔方式均可以用折笔取势起笔,折笔取势起笔往往是在上一笔的基础上书写的,上一笔的收笔同时又是下一笔取势的过程。折笔取势起笔的笔墨效果是方笔的效果,和切笔取势起笔的笔墨效果不同,见图16分析。
同等条件下,切笔取势形成的势能量不如折笔取势形成的势能量大,切笔取势方向决定着其形成势方向,这个势是静态的,即符合势的三大特性。
裹锋取势起笔(图26)又分为露锋裹锋取势起笔(图27)和不露锋裹锋取势起笔(图28),露锋裹锋取势起笔又可以称作半裹锋取势起笔,就是笔锋没有裹严。
1.露锋裹锋取势起笔。
图26《寒切帖》“七”的例字中横画的裹锋取势起笔是逆时针笔顺,撇画的裹锋取势起笔是顺时针笔顺,那么,按照书写规律,相反的笔顺的裹锋取势起笔也是可以写出来的。
由露锋裹锋取势起笔和不露锋裹锋取势起笔、半裹锋取势起笔和全裹锋取势起笔、顺时针裹锋取势起笔和逆时针裹锋取势起笔的排列组合可以有以下8种方式:
露锋顺时针半裹锋取势起笔、露锋顺时针全裹锋取势起笔、露锋逆时针半裹锋取势起笔、露锋逆时针全裹锋取势起笔、不露锋顺时针半裹锋取势起笔、不露锋顺时针全裹锋取势起笔、不露锋逆时针半裹锋取势起笔、不露锋逆时针全裹锋取势起笔。
如果进一步细分又可以把露锋分为上位、中位和下位三种方式,那么,露锋顺时针半裹锋取势起笔、露锋顺时针全裹锋取势起笔、露锋逆时针半裹锋取势起笔、露锋逆时针全裹锋取势起笔又会细分出12种取势方式。这样就有16种裹锋取势方式。
前面已经讲过,不同的取势方式由于笔墨纸张等的不同,有时也会出现相同的笔墨效果。不同的裹锋取势起笔方式有些笔墨效果也有可能是相同的。
顺时针和逆时针这两种笔顺的下位和中位露锋裹锋取势起笔方式不常见,按照书写规律,这样的取法也是可以写出来的,只是由于不同取势的起笔方法所形成的笔道曲线是不同。因为:势是有方向的,取势决定着行笔的方向,当不同方式的取势方向不同时,其行笔方向肯定也不同。上位露锋逆时针裹锋取势起笔的笔道往往是先逆后顺的曲笔笔道,而下位露锋顺时针裹锋取势起笔的笔道往往是先顺后逆的曲笔笔道,这是势的方向性所决定的。这些多种不同笔法势的应用就是丰富笔法的重要手段和内容。
另外,露锋裹锋取势起笔和露锋切笔取势起笔是不一样的,露锋裹锋取势起笔虽然露锋,但其笔墨效果是圆笔效果,而露锋切笔取势起笔是方笔效果。见图29字例分析。
第一次取势为凌空取势,形成中位露锋的起笔笔道,第二次按笔不调整方向取势起笔行笔。这样的起笔方式形成的起笔效果和单纯的凌空取势不同。
严格地讲,“断而后起”不能单独作为一种笔法。在笔画的断开前后已没有了笔顺关系,第一笔画的收笔笔法为提笔取势出锋收笔,笔势已尽。第二笔画在第一笔画的行笔笔道未结束位置重新取势起笔,是接第一笔收笔之势,从而做到笔断而气不断。“断而后起”的应用重点在于第二笔画要在第一笔画未结束之时,收笔之势未尽的位置起笔位,应用的恰当则会很好地表现出作品的精到度和草书的“时空观”,这就是“羚羊挂角不留痕迹”(图34)。
起笔笔法势对起笔笔法的作用是什么?陈振濂先生在《书法美学》一书给出了相对明清的解释:“线条的位置不变,线条与线条之间的搭配形状也不变,仅仅凭一个小小的起笔或收笔的暗示,就足以‘失之毫厘差之千里’。这就是‘势’的作。也许它还是形的一部分,但它的意义与价值已远远超出可视的形之外,它的功能在于暗示线条的运动趋向(它同样是可视的),于是,直观的简单线条形为较深刻地对可视的势的伸延所取代。同是一个横笔或同是一个撇,运动的方向变了。如果把它放到一个具体的结构环境中去,则这种可预测的直观的势的存在,会成为决定结构成败的关键性因素。同样四个排叠的横笔,每笔的势不一样,变化的幅度超过了限制而造成不和谐,则虽然同是横笔的水平位置,但给观众的感觉却是七倒八歪的。此无他,线条运动的方向紊乱故也。”
【中图分类号】J292.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6009(2020)29-0016-06
【作者简介】亓汉友,山东青年政治学院书法势理论研究所(山东济南,250100)所长,教授,山东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我们知道,在书法中的每一个笔画均由起笔、行笔、收笔三个过程组成,每一个过程的完成都有自己相应的方法即笔法来完成,这些笔法的完成是在合理的势法应用下完成的。
在正书、行书、草书的三种书体中,草书应用的笔法最全面。在草书的书体中,王羲之草书的笔法应用具有其标准性、全面性和代表性,同时又有最高的公认度,所以,下面笔法和笔法势的分析以王羲之墨迹本法帖中的例字为主。
一、凌空取势起笔
什么是“凌空取势”?这个问题在许多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口中常常提及。在这里,“凌”的意思是:“高出,如凌云”。那么“凌空”就是高出空间,这个空间在这里就是纸面,那么一定是高出纸面上的位置,凌空取势的意思就是在高出纸面上的空间内取势。见图1分析。
由上面图例中分析可知,每一种笔画的露锋起笔方式就都有上位露锋起笔、下位露锋起笔、中位露锋起笔三种方式的可能,但是,“竖画的上位露锋起笔、撇画和横画的下位露锋起笔”三种起笔方式却很少见,我们经过书写实践后会发现这三种露锋起笔方式不容易操作,原因是不符合常态的书写习惯。但是,正是这种不易出现的笔法,往往就是我们按照笔法的书写规律写出新的笔墨效果的创作方向。
二、折笔取势起笔
由上面图9至图15分析可知,不论点、横、撇、捺的起笔方式均可以用折笔取势起笔,折笔取势起笔往往是在上一笔的基础上书写的,上一笔的收笔同时又是下一笔取势的过程。折笔取势起笔的笔墨效果是方笔的效果,和切笔取势起笔的笔墨效果不同,见图16分析。
同等条件下,切笔取势形成的势能量不如折笔取势形成的势能量大,切笔取势方向决定着其形成势方向,这个势是静态的,即符合势的三大特性。
四、顿笔取势起笔
顿笔取势就是把笔锋垂直于纸面顿笔的过程,顿笔取势的方向在书写者的意念中。如同一个球体放在一个锥体上面,外力的方向决定着势的方向(图25)。裹锋取势起笔(图26)又分为露锋裹锋取势起笔(图27)和不露锋裹锋取势起笔(图28),露锋裹锋取势起笔又可以称作半裹锋取势起笔,就是笔锋没有裹严。
1.露锋裹锋取势起笔。
图26《寒切帖》“七”的例字中横画的裹锋取势起笔是逆时针笔顺,撇画的裹锋取势起笔是顺时针笔顺,那么,按照书写规律,相反的笔顺的裹锋取势起笔也是可以写出来的。
由露锋裹锋取势起笔和不露锋裹锋取势起笔、半裹锋取势起笔和全裹锋取势起笔、顺时针裹锋取势起笔和逆时针裹锋取势起笔的排列组合可以有以下8种方式:
露锋顺时针半裹锋取势起笔、露锋顺时针全裹锋取势起笔、露锋逆时针半裹锋取势起笔、露锋逆时针全裹锋取势起笔、不露锋顺时针半裹锋取势起笔、不露锋顺时针全裹锋取势起笔、不露锋逆时针半裹锋取势起笔、不露锋逆时针全裹锋取势起笔。
如果进一步细分又可以把露锋分为上位、中位和下位三种方式,那么,露锋顺时针半裹锋取势起笔、露锋顺时针全裹锋取势起笔、露锋逆时针半裹锋取势起笔、露锋逆时针全裹锋取势起笔又会细分出12种取势方式。这样就有16种裹锋取势方式。
前面已经讲过,不同的取势方式由于笔墨纸张等的不同,有时也会出现相同的笔墨效果。不同的裹锋取势起笔方式有些笔墨效果也有可能是相同的。
顺时针和逆时针这两种笔顺的下位和中位露锋裹锋取势起笔方式不常见,按照书写规律,这样的取法也是可以写出来的,只是由于不同取势的起笔方法所形成的笔道曲线是不同。因为:势是有方向的,取势决定着行笔的方向,当不同方式的取势方向不同时,其行笔方向肯定也不同。上位露锋逆时针裹锋取势起笔的笔道往往是先逆后顺的曲笔笔道,而下位露锋顺时针裹锋取势起笔的笔道往往是先顺后逆的曲笔笔道,这是势的方向性所决定的。这些多种不同笔法势的应用就是丰富笔法的重要手段和内容。
另外,露锋裹锋取势起笔和露锋切笔取势起笔是不一样的,露锋裹锋取势起笔虽然露锋,但其笔墨效果是圆笔效果,而露锋切笔取势起笔是方笔效果。见图29字例分析。
第一次取势为凌空取势,形成中位露锋的起笔笔道,第二次按笔不调整方向取势起笔行笔。这样的起笔方式形成的起笔效果和单纯的凌空取势不同。
七、断而后起取势起笔
严格地讲,“断而后起”不能单独作为一种笔法。在笔画的断开前后已没有了笔顺关系,第一笔画的收笔笔法为提笔取势出锋收笔,笔势已尽。第二笔画在第一笔画的行笔笔道未结束位置重新取势起笔,是接第一笔收笔之势,从而做到笔断而气不断。“断而后起”的应用重点在于第二笔画要在第一笔画未结束之时,收笔之势未尽的位置起笔位,应用的恰当则会很好地表现出作品的精到度和草书的“时空观”,这就是“羚羊挂角不留痕迹”(图34)。
起笔笔法势对起笔笔法的作用是什么?陈振濂先生在《书法美学》一书给出了相对明清的解释:“线条的位置不变,线条与线条之间的搭配形状也不变,仅仅凭一个小小的起笔或收笔的暗示,就足以‘失之毫厘差之千里’。这就是‘势’的作。也许它还是形的一部分,但它的意义与价值已远远超出可视的形之外,它的功能在于暗示线条的运动趋向(它同样是可视的),于是,直观的简单线条形为较深刻地对可视的势的伸延所取代。同是一个横笔或同是一个撇,运动的方向变了。如果把它放到一个具体的结构环境中去,则这种可预测的直观的势的存在,会成为决定结构成败的关键性因素。同样四个排叠的横笔,每笔的势不一样,变化的幅度超过了限制而造成不和谐,则虽然同是横笔的水平位置,但给观众的感觉却是七倒八歪的。此无他,线条运动的方向紊乱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