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的镜像

来源 :美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ldsir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尼采认为,艺术上敏感的人总是面向梦的现实,根据梦的景象解释生活的真义。自古以来,梦以其玄幻神秘的意味,变化莫测的意象,富有创造性的意境,格外受到文学艺术的青睐。文学史上不乏以梦为主体,或以梦言情抒怀的文本。《齐物论》中,梦蝶之后的庄子曰:“若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欤?蝴蝶之梦为周欤?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在此,庄子表达了对梦境与现实的真实性的思考——孰真?孰幻?两者有本质的区别,然而又达到了浑然一体的境界。
  曹海英的《拾梦记》,也做了类似的思考。她的这一系列散文,有關梦与旧时光的纠缠、映照与再现,有关对个体生命原始秉性的深度唤醒,有关隐秘的内心和潜意识的探幽。她以梦为光,投射进潜意识和深层记忆的裂隙,以此照亮进入生命经验、隐秘内心以及现实的入口。
  弗洛伊德在《精神分析引论》一书中,将梦描述为“梦似乎是介于睡眠和苏醒之间的一种情境”。梦的发生往往是在混沌不清的状态下,是一种由生命个体的潜意识和无意识主宰的心理活动,它并不像人清醒状态时的思维经过逻辑判断,接受理性控制,因而往往显得无章无序,光怪陆离。因此,梦境往往具有两个方面的特性:一是片段性,画面感强。二是梦受其主体的经验所影响,独特性、荒谬性与创造性共存。梦境渗入现实,作家将其通过特定的方式叙述出来,使其转化为文学意象,形成独特的梦境叙事,富有审美意味。

梦境的意象


  水。在文本中,“水”这一意象多次出现。《沟口》中,“暴雨后的洪水”泥沙俱下地冲刷一切;《拾梦记》“渠水”篇中,“渠水浑黄,冲撞和泛滥中,露出一道深深的沟壑”,“我跳进急流中,像一条鱼一样游起来”。这“生命的洪水”如同《圣经·创世纪》中的洪水一般,挟卷走旧世界和旧秩序,也为新世界的重新建立拉开序幕,预示新的开始。
  逼仄的空间和无尽的路。《拾梦记》将一些细碎的梦的片段集合起来,这些梦与一些不稳定的因素相关联:火车,旅馆,流水,陌生人,疾驰的汽车,候车室,剧场……烘托出梦中人的局促不安。《溢出梦境的城池》中,多次出现在梦中的某家沟,勾起梦的主体的怅惘——这与自己无关,又莫名牵动着内心的地方,连同其他空间——它们共同拥有暗黑、逼仄、晃动、无尽头、不平坦的特质——一起成为梦的承载地,承载着梦的主体的焦虑、紧张、伤感,以及其他情愫。

第二人称的叙述视角


  《沟口》《梦中有匹烈马》采用第二人称单数的叙述视角。从接受对象来说,这种叙述视角是一种不确定的人称指示,它所对应的既可以是叙述者本身,也可以是文本中虚构的人物,还可以是文本之外的读者,因此,在叙述效果上,这种叙述视角能够为作者与读者的交流提供更通达的空间和更直观的感触,更确切地带入到作家设定的梦境与现实经验中去。
  《沟口》中的“你”,指向高考前后的个体,因这梦,身份和记忆重新陷入紧张、焦灼和惶惑,这情绪一度在考中后消失殆尽,却在心里深深地扎了根,潜意识提醒着“你”,过往的都不曾离开。《梦中有匹烈马》中的“你”指向在日复一日、循规蹈矩的生活中疲乏的个体,在梦中与烈马博弈之后,现实中打破惯常,听从内心度过一个“奔突的下午”,最终又回归一如既往的生活中。然而,内心的涟漪却未就此平静,似乎在期待下一次内心困兽的觉醒。
  第二人称视角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会给读者阅读带来一定的强压感,但在曹海英的散文中,第二人称的指代不确定性,与梦的不确定性暗合,相得益彰,渲染了呓语般的氛围,一定程度上增添了文本阐释的可能性,对于剖析生命主体的内心欲望和情感抒发有种淋漓尽致的畅通感。

心理蒙太奇


  心理蒙太奇是现代电影中的一种重要表现手段,是指主要通过画面镜头组接,或声画的有机结合,形象生动地展示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常用于表现人物的梦境、回忆、幻觉等精神活动。
  正如在《沟口》中,作者提到一些印刻在记忆里的画面,“这个画面躺在记忆里有近三十年。你都以为你忘记了。”文本中,作家侧重将梦的画面和片段,或者琐碎记忆的闪现,勾连在一起,使之成为新的意象和情境,传递内心活动和潜意识的动态。
  因为梦是不受主观意识掌控的精神活动,会突破时间和空间的约束和规范,构建出一个新的世界。叙述者在对其进行描述时,多会选择将梦以画面或者事件的形式进行转述。在《拾梦记》和《溢出梦境的城池》中,作家所建构的梦境世界是荒谬的,缺乏逻辑的,天马行空的。时间和空间的拼凑,梦的画面与片段被记录、剪切,再与现实凝缩、联结到一起,形成新的怪诞的经验,以此呈现出映示着潜意识的支离破碎、难以捕捉的梦,以及内心世界的纠结、扭转等精神活动。

内在真实性


  这种真实性首先源于个体生命经验和情感的双重真实。
  在散文《沟口》中,作家将梦境与现实的界限模糊处理,两者杂糅在一起,呈现出一种真实性强的效果。作家选取了实实在在地发生在主体生命历程中的难以忘怀的事件——比如高考,且这一事件的重要意义具有普适性。作家以其重现在梦境中来引出事件对其潜意识的根深蒂固的影响,而在梦境中的重复体验的书写,也为这段备受煎熬的经历增添了漫长而艰涩的回味,如作者写道:赶考的那条路,“你在梦中走过的次数,远远多于现实中的真实。”梦境与现实的交织,最直观地将作家内心那想要逃离又不得不面对的焦虑、惶然、矛盾呈现出来,最终达到情感抒发和宣泄的目的。《梦中有匹烈马》则书写了在一个普通的下午时光,“你”因一个梦,而抛却所谓的理性,对现有生活做出的“破格”的思索和举动。
  另一方面,文本呈现的真实性还源于作家对细节描摹的极致追求。
  在时空错乱、情节怪诞的梦境中,细节的刻画为文本提供了一个相对稳定的边框和支架,使其不至于太过飘忽不定而被推翻。《梦中有匹烈马》中“你”与烈马的反复厮缠,《拾梦记》中,个体在每个梦境中的衣着对话,随身携带的物品,周围人的行为动作,作家都一一记录,此外,对事件,比如车祸,细致到每一帧画面的描述,及其给个体带来的生理和心理的应激反应,这些都带给读者真切的身临其梦般的阅读体验,增强了文本的可信度和审美感受。
  可以看到,曹海英的散文中呈现出一种内在的真实性。即,源于梦的私人经验性特质,她的散文以意识流,或者内心剖白的形式组织脉络。她忠于内心世界的描述,同时,也揭示了真实的个体经验,充满着对现实和生命的独特体悟。
其他文献
说起纽带,它可以是小小的针脚,缝补慈母手中的寒衣;也可以是一封家书,将血脉亲情紧紧维护;它更可以是一次有意义的集体活动,使我们的力量,智慧得以凝聚。你看,纽带存在于万事万物中,有的有形,有的无形,无法想象离了它,世界会变成什么样。  我认为,纽带的功效应该分为三种境界。  一是功用境界。这一般是指有形的实物。有纽带作用的,太多太多,大到交通运输系统,钢筋水泥,小到一根丝线,一颗纽扣。桥梁连接两岸,
期刊
卡莱尔说:“实际上,人们的联合是不可思议的,是一条神奇的友爱纽带把所有的人联系在一起。”事实上,世界上的纽带千千万万,分门别类,仔细琢磨,悉心呵护,才能够使国家上下一心,家庭和睦友善,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  中国,屹立在世界的东方,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孕育了古老而又辉煌的华夏文明。经史典籍,浩如烟海,民间工艺,精巧绝伦,宫殿建筑,震撼人心。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悠久的历史,绚烂的文化,是一条巨大而又坚固
期刊
一百多年前的炮声,给天朝大地带来了灾难,也同样带来了文化——与中华文化截然不同的文化。一百多年后的今天,中国的西式餐厅,外国的唐人街,汉字热,也昭示着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而其中,“人”作为纽带的作用至关重要。  所谓文化,是一个民族,或是多个民族长期发展下来的一种精神财富,它无声无息地影响着千千万万的人民。而两种不同的文化和平共处,因其本身的独立性和地域性,这种和平来得异常艰难,正如一山不容二虎——
期刊
“滴滴滴——今年是204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百年华诞。”  “滴滴滴——有信息”  信息是上司发来的:“小李呀,以《大国崛起》为主题的稿子马上就要定下来了,你还要拍几张反映祖国变化的照片,要有说服力和可信度哦!”  接到任务后,我拿起相机,开着我的小飞船,“嗖——嗖——”两下就来到了曾经的贫困山区——大凉山。在某张老照片里,大凉山上光秃秃的,一个个穿着破破烂烂的小朋友,满脸灰尘,望着镜头憨
期刊
张华,1934年生,江苏省南京市人,1953年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后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读研究生,1955年到西北大学中文系任教,曾任西北大学中文系主任。著作有《鲁迅和外国作家》《爱情自由的历程——鲁迅·胡适·郁达夫·徐志摩的爱情婚姻与家庭》,主编《中国现代杂文史》《中国杂文大观》等,曾在《美文》开设专栏。(下文称:老张华)  张华,生于1954年3月,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员。1978.01-1
期刊
我们的生活,  可以远离尘嚣。  森林中有树木窃窃私语,  流淌不息的小溪似万卷书籍。  神的教诲寓于路旁之石,  世界万物皆蕴含着启迪。  ——莎士比亚《面对自然的五分钟》  引子 朝圣者说  丙申立冬第二天,井冈山上冰雪聪明的女画家舒仪致短信,说做了一个好梦。  “昨晚梦见姐姐在山中弹琴,是一架玫瑰紫的钢琴。姐姐弹琴的时候,那些琴键跳起来,全部在空中舞蹈。琴声美妙无比。仙乐飘飘,只应天上有。”
期刊
“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是一种不断学习的过程,亦是一种自我提升的艺术。如金石甚妙的“三本大书论”让我们懂得,人的一生要读书架上的“有字之书”,读天地之间“无字之书”,读人世间最有灵性的“心灵之书”。正所谓“智者阅读群书,亦阅历人生”,唯有在读书中感悟,在实践中运用,在感悟中升华,才算是读透了人生这本书。  现今的人类能够做到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祖先发明的文字功不可没。如果没有文字,仅仅通过口口相
期刊
“所谓父母,就是那不断对着背影既欣喜又悲伤,想追回拥抱又不敢声张的人。”龙应台如是写道,一阵心酸,蒋方舟在《我和我妈》中提到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则是“很残酷”,“偏要到很多年后,当自己在他人眼中也有了衰颓的势头,我们才发现父母的睿智。”就像现在流行在社交网络上晒父母盛年时的照片,其实也是一种枉然的补偿。”  而在我看来,这种补偿是远远不够的,已经成年的我们,是时候重新翻开长辈这本书,以更加平等的身份
期刊
如今,世界是越来越小了,仿佛触手可及;世界也是越来越大了,填充着新发现的或者新生长的各种事物。對于写作者而言,这本应是件好事。但事实似乎并非如此,面对似乎在靠近却又是渐远的世界,很多作家慢慢失去了写作的重心,如此,写作的失衡就成了作家创作的一种常态。在此状态下,将自己的眼光退回一些,依旧退到自己的内心,退到自己周边的事物,倒不失为一种简单可行的办法。尤其是,散文都是以“我”为叙述主体加以展开的,写
期刊
陈忠实离开我们一年了,他是我们的同志、朋友、领导、前辈。我们在此开追思会,深深地怀念他。斯人已去,精神长存,这是我们要说的,也是我们真切体会的。一个人有了巨大的能量,此能量就会在他生前身后都充满于这个世界。  就在省作协这个大院生活、工作的柳青、路遥、陈忠实,也完成了他们传奇的一生,辉煌的一生,伟大的一生。记得沈从文墓碑上有几句话,意思是“文之星斗、人之赤子”,他们三位也是如此。都是属于中国当代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