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眉冷对千夫指

来源 :新民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ohailinb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鲁迅文风泼辣,力透纸背,经常在文坛犀利批评和自己不同见解的人和事物,身边“烽火四起”,“敌人”成堆。除了当时的政府当局,被他“骂”过或者冷嘲热讽过的文化名人不胜枚举。随手一列,包括吴稚晖、陈源、徐志摩、章士钊、胡适、林语堂、梁实秋、郭沫若、周扬、成仿吾、章克标、邵洵美、梅兰芳、叶灵凤等。与他打过一点笔墨官司的人里,甚至还有夏衍、朱光潜、李四光、施蛰存等。
  在鲁迅人生的最后十年,已经基本停止小说创作,全身心地投入与敌人的论战。鲁迅用自己的笔锋“骂人”成群,也引来回怼无数,比如林语堂:“八月底与鲁迅对骂,颇有趣,此人已成神经病。” 苏雪林称鲁迅为“玷辱士林之衣冠败类,二十四史儒林传所无之奸恶小人”。一时间,与鲁迅的论战,成为当时文化界的一大风景。
  阅读鲁迅那些指名道姓的“骂人”杂文,如果能深入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文坛局势和双方的精神立场等诸多方面因素,也许能帮助我们跳出那些是非曲直,功过利害,从更立体的角度去理解一个完整的鲁迅,辨明对鲁迅生前死后有心的中伤和无意的曲解,对鲁迅精神有更深刻的领悟。
  福建人民出版社原社长房向东编审,近日接受了《新民周刊》记者的专访。作为知名的鲁迅研究学者,早在1996年他就出版了第一本鲁迅研究专著《鲁迅与他“骂”过的人》,影响巨大。此后更是陆续出版了《鲁迅:最受诬蔑的人》《鲁迅这座山——关于鲁迅的随想与杂感》《恋爱中的鲁迅——鲁迅在厦门的135天》等多部谈论、研究鲁迅的著作,并在2016年结集出版。在鲁迅对“敌人”的“骂”的研究上,房向东编审无疑是有着独特视角和独到见解的。

特立独行的“一卒”


  《新民周刊》:鲁迅的“敌人”名单,几乎包括了当时中国文化界的“顶流”,似乎没有“左右”之分。为什么他要与几乎整个文化界论战,有怎样的时代背景?
  房向东:鲁迅有两句诗“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不能说鲁迅没有左右之分,但他首先也是最重要的是是非之分。不论“两间”的哪一“间”,他有不同见解,就阐述自己的见解;不因为自己是哪一“间”的人,只说“这间”的话而不说“那间”的话。也许“两间”都得罪了,所以“两间”不讨好。鲁迅是特立独行的“一卒”。这“一卒”的骨头最硬的,是独立荒野的硬汉,也是中国最孤独的灵魂。
  鲁迅是非的基点是人道主义。和列夫·托尔斯泰一样,他是一个人道主义者。他衡量是非的标准和立场,是对劳苦大众的态度。他痛恨上层社会的堕落,同情下层社会的不幸。鲁迅正是从这样的基点看中国社会,而你所说的所谓“顶流”文化界,在鲁迅眼里,相当多的人,都与下层社会有着遥远的距离。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充当着统治者的“帮凶”或“帮闲”,如果鲁迅是清水的话,他们是猪油,无法交融。这是价值判断的问题,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三观不合”。

  在鲁迅眼里,相当多的人,都与下层社会有着遥远的距离。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充当着统治者的“帮凶”或“帮闲”,如果鲁迅是清水的话,他们是猪油,无法交融。这是价值判断的问题,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三观不合”。

  鲁迅的“骂人”现象确实牵涉到背景问题。当时是众声喧哗的时代。不是鲁迅要与整个文化界论战,往往甚至更多的情况是当时文化界要与鲁迅论战。大部分的情况是别人先挑战鲁迅,先“骂”鲁迅,鲁迅予以反击。还有更奇葩的,有的人“骂”鲁迅,就是为了让鲁迅“回骂”。鲁迅一“回骂”,他就出名了。这可是章克标等人亲笔写下的文坛秘籍。
  1949年以后,鲁迅被尊为“旗手”。由于可以理解的原因,我们只看到鲁迅的“骂人”文字,看不到别人“骂”鲁迅的文字。所以,给人的印象是只有鲁迅在那骂骂咧咧。事实不是这样的。比如,沈从文一向给人温和的印象,鲁迅在公开的出版物中也不曾招惹他,但他在《鲁迅的战斗》一文中挖苦鲁迅是“病的颓废的任性,可尊敬处并不比可嘲弄处为多”。这不奇怪,当时的文坛就这样,要批评谁,要抨击谁,彼此指名道姓,不像今天这样大家都温文尔雅。我要强调的是,当年的“顶流”文化界,不只鲁迅在“骂”,论争是常态;而且这种论争都带着个性化的表述,也不像当下,批評文字看上去严谨到像公文。
  明显的事实是,每一次论战,都是时代的投影,比如说鲁迅与陈西滢的论战,是与“女师大风潮”相联系的;关于“两个口号”的争论,是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的个人与团体的立场选择有关连的。所以,我认为鲁迅的论战文章是与历史进程相伴随,是时代的投影。

批判精神的显性潜性表现


  《新民周刊》:如何理解鲁迅的这种“四面树敌”?在鲁迅看似疑此疑彼、怼天怼地的激烈口水战中,是否另有深层原因?与他本人的文化观、价值观有怎样的关系?
  房向东:笼统地说鲁迅“四面树敌”是用世俗的眼光否定思想者的鲁迅。鲁迅一生的战斗业绩,也不是什么“口水战”。伟大的思想者都是先知先觉者,都是“独战众数”的“国民公敌”。鲁迅对易卜生的《国民公敌》有很高的评价,也有因为他自己是“国民公敌”的因素在其间。鲁迅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不是指一般意义上的敌人,而是认定他自己是被千夫所指的“国民公敌”。但是,面对千夫所指,我自“横眉冷对”。这是时代孤独者鲁迅的一个历史投影。
沈从文曾在《鲁迅的战斗》一文中挖苦鲁迅是“病的颓废的任性,可尊敬处并不比可嘲弄处为多”。
  鲁迅是多疑的,但这种质疑一切的态度,是一种敏感的、敏锐的批判精神。是对具体人的言论以及所承载的内容,进行社会的历史的剖析与反思。于不疑处有疑,这是思想者的特质;反之,对一切肯定或是对权势者献媚,那鲁迅就不会成为鲁迅,而只能是庸常之辈了。
  鲁迅不仅了解他所处的时代,更了解中国的历史。他是以历史的眼光来审视当下。鲁迅是最懂中国和中国人的。鲁迅的精神特质就是怀疑和批判。他对具体人的抨击,与其说是在抨击某一个人,不如说是在抨击他身上所承载、所附丽的旧传统、旧文化的一切。鲁迅是一部推土机,他一生不遗余力地在推平一个千疮百孔的旧中国。我们知道,只有铲平旧物,才能建造新屋,才能建设新世界。
  总之,鲁迅的“骂人”,是他批判精神的显性与潜性的表现。
  《新民周刊》:有人说当时鲁迅的地位,有点类似于今天互联网的文化大咖或者称KOL。他的频频发声,这对于他在文坛的地位和影响,起到了什么作用?
  房向东:这样的角度,是以今人的眼光看故人。言外之意是不是有点做流量的意思?当然,这也是可以理解的。
  鲁迅是文化巨人,绝不是当下所谓的大咖可以比肩。鲁迅在中国文学史和文化史上的地位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或者说是《新青年》时期就确立的。鲁迅的“频频发声”,不是为了做流量,也不是为了提高他在文坛的地位和影响。他需要社会的、历史的和文化的批判。如果只为了做流量和扩大影响力,鲁迅不要用“鲁迅”做笔名,文章应该署名“周树人”。要强调的是,鲁迅是中国用笔名最多的人,有人统计,用了一百八十多个。如此多的笔名,分流了读者的注意力和关注度,如何做“大咖”?鲁迅是非常淡泊名利的人。他的代表作《阿Q正传》发表时,不是沿用已经奠定文坛地位的“鲁迅”二字,而是用“巴人”的笔名发表,以致当时文坛怀疑是谁谁写的、是讽刺某某人的。
  鲁迅的“频频发声”,是因为他有话要说,所以说话了。鲁迅说,从水管里流出来的都是水,从血管里流出来的才是血。鲁迅没有一篇文章是为了做文章而做文章的。他的文章都是血管里流出来的血,带有血性,有活的灵魂,绝不惺惺作态,绝不无病呻吟,绝不风花雪月,绝不花团锦簇……鲁迅一篇篇文章像一块块巨石,堆磊起了他作为文化巨人的不朽形象,确定了他的历史地位。
1949年,第一届文代会,周扬、茅盾、郭沫若。周扬、郭沫若都被鲁迅怼过。

貌似尖刻实际宅心仁厚


  《新民周刊》:鲁迅对“敌人”的辛辣笔锋中,有哪些语言特点?针对不同的对象,他都有哪些不同的用词?其中的差别透露了一些怎样的信息?
其他文献
1991年1月17日,世界各地的人们从电视屏幕上目睹了一场对世界格局产生重大影响的战争的开启。在摄像机的夜视镜头中,一串串高射炮弹带着绿色的曳光,飞向伊拉克首都巴格达的夜空,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开始轰炸巴格达,海湾战争爆发。  谁也没有预料到,号称中东军事强国的伊拉克,在多国部队的攻势下,竟是如此地不堪一击。在经过狂轰滥炸后,多国部队于2月24日发起了地面进攻,攻进了伊拉克的国土,仅仅4天后,伊军
作者: [英]维尼夏·斯坦利-史密斯 绘著  [日]山正 摄影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亲手开辟一座庭院,栽种一百五十多种香草,播种、浇水、劳作、收获……这种返璞归真的田园生活是多少城市人向往的归隐。出生于英国贵族家庭的维尼夏,为寻求心灵归属远赴印度修习冥想,后来到日本认识了现在的丈夫—摄影师梶山正。梶山正曾是登山爱好者,与他人合著过登山手册,开过餐厅。之后一家三口搬进了京都山间一所古旧的百年农
实际上什么装备都不会让你达到待在空调屋里般的舒爽,然而夏季又是户外运动的最美时光,除非把自己扔进水里,否则想象一下热浪与汗水会带来哪些负能量?讨厌的黏着感、时刻想甩开任何束缚的焦躁、恼火的繁琐程序、异味以及眩晕感。因此我们从这些角度出发,选取了能打击这些负能量的户外装备,它们不是让你能有多凉快,它们只是让你玩得更痛快。  1.16公斤的自重对于24L的背包来说并不轻量,但事实上是,满载之后并不会给
“夏季,北欧人之所以喜欢到地中海度假,是因为北欧的夏季天气反复无常。但随着气候变暖,北欧的夏天将更有夏天味道。”英国一位气候专家预言。  如今,在高纬度地区,人们对于日渐走高的气温已无法忍耐,像地中海这样的地方海滩可能因温度太高而游客稀少,常在夏季到那里度假的北欧人宁可呆在家里吹空调。  无疑,全球变暖将逐渐改变世界旅游“格局”,直接受到影响的是那些以冬季旅游项目为主的国家。在炎热的2003年夏季
过年了,给读大学的外甥压岁钱。外甥接过牛皮纸信封,满脸堆着笑容,打开一看,居然是一张白纸,上面写着:“人生如一张白纸,需要你用心去描绘!”外甥真是愣住了,再看他小哥,他小弟,人家都是500块,自己怎么就是一张白纸呢?  “妈!我傻了!”他边说边抖动着白纸,脸色通红。  就这一句,把我们笑得前仰后合,父亲居然笑出了泪花。  我赶紧上前询问:“怎么我没装钱吗?怎么可能呢?也许是我光记得写字了,忘装钱了
昔日的乡村热闹的事不多,货郎担一来,孩子们就像炸了锅,一个个揣着甜蜜的心思一下子围拢过来,宁静的村庄顿时卷起一层热浪。  货郎又叫货郎担,也叫挑货郎。那时的乡村,卖货人挑着箱子走村串巷,卖些针头线脑和好吃好玩儿的小东西。这行当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乡村很惹眼,也很有趣。小孩子们手里没有一分钱,但随便找些废铜烂铁、旧塑料或牙膏皮,就能换回几样自己想要的小甜食和小玩具。那时的日子里,隔上三两天,就会有货郎
我们向多位长途骑行大咖们求证的结果是,驮包的装载方法似乎并不像户外徒步背包那样有着模式化的套路,但大家有着一个共性的原则—均衡,前叉包承担总辎重的30%,后驮包分配70%,当然,还应注意左右重量均衡,这样才能转向和巡航时得心应手。  1.骑行内裤,以及内衣裤  2.速干贴身层  3.带有弹力的速干裤,我们推荐使用攀岩款  4.功能性外层,以及保暖中间层  5.挡灰擦汗又能临时包扎伤口的多功能头巾 
2016年8月14日,2016木兰围场国际自行车挑战赛在承德市顺利举行,来自多个国家的五百余名专业和业余自行车选手,在草原、森林、湖泊间的赛道上风驰电掣,充分展现了草原骑行的魅力。  本次国际自行车挑战赛由《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承德市旅游局和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共同主办,旨在推广木兰围场的旅游,并着力打造一个未来可以全民参与的文化体育活动,也是《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拓展与地方文体项目合作
《无尽深蓝》  作者:[美]西尔维亚·A.厄尔  译者:姜琪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品牌:未读·探索家  定价:216元  上市时间:2015年4月  这是一本美国国家地理学会传奇海洋科学家、“谷歌海洋”主席、“深海女王”西尔维亚写给你我的海洋之书。  一百多幅世界一流海洋摄影师拍摄的震撼照片,配以最传奇的海洋科学家、探险家西尔维亚·厄尔具有启发性而饱含深情的解说,以及众多海洋保护者、知名
一万公里的约定  低调朴素的白斌是个天生运动狂,如今,跑步即为他的生活,100公里以上级别的跑步赛事都是他擅长的领域。在那场备受关注的“跑步回中国”一万公里极限挑战中,白斌的朴素善良征服了很多圈里圈外的人。  那时他刚参加了国内首个百公里耐力越野赛(2010年TNF100)并获得了国内选手最好成绩,2011年马上就投入到“跑步回中国”中,这个由台湾青年探险家林义杰发起、并与白斌共同完成的《奔向丝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