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是一门培养素养的学科,需要广博的知识、深厚的底蕴,要了解如此多的文化知识,培养厚重的文化底蕴,背诵不失为一种好办法。
高中课本必修四的学习,背诵量相当大:第一专题中的《季氏将伐颛臾》、《寡人之于国也》,第三专题中的古诗文几乎全部要背诵。整个必修四有12篇要背诵,尤其是《琵琶行》、《藤王阁序》的背诵难度更加大。面对如此大的背诵量,面对学生的埋怨声,作为一位教师该怎么办?有的教师或许会说: “背诵有什么好说的,没有哪一个字不会读、不会写,自己去背,把它背下来就是了。”其实不然,面对背诵文本,背出所花的时间有长有短,背出的准确率有高有低,遗忘率也有大有小。所以,别小看背诵,那么怎样的背诵才是有效的?
首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面对此时此景,笔者一般都很平静地说: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求大家做到的,我必定在同学们做到之前把它做好。如果有同学赶在我之前把相关内容背出,那就算我失败了。”这一下可把学生争强好胜之心激发了,教室里顿时安静下来,有的同学竟然颔首微笑。当笔者把整首《琵琶行》抑扬顿挫地如行云流水般地背出来时,教室顿时响起了一片掌声;事隔两天,当教授此文时,已有四分之一的学生会背诵此文了。此后,每当再要求学生预习背诵文章时,笔者常常先背给他们听一遍,于是在讲授新课时,往往有十几个学生能背出来;为了能“打败”笔者,学生竟然在预习之前就开始背了,结果还真有几次被学生打败。看着学生得意洋洋的笑脸,笔者内心又何尝不乐开了花?
其次,教会学生背诵方法。死记硬背的背诵,即使当时记住了,不过几天功夫也会被遗忘,而且第二次的复背比第一次轻松不了多少,所以,形象的记忆、理解的背诵往往会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那么,怎样的背诵方法才是最好的?俗话说:教无定势,学无定式。同样,背诵也无固定的方法,应针对具体内容具体分析。下面以《琵琶行》为例,谈谈几点不成熟的看法:
1.叙事体例的逻辑发展。如文章第一节:叙述浔阳送别。以送客——举酒——惨别——闻乐为线索组成,记住了这八个字,学生马上就可以完成第一节的背诵。再如文章第三节:叙述琵琶女的人生经历,年少得宠,才貌双全,老来色衰,独守空船。让学生熟读“十三学得……不知数”这三个描写少年得意的对句,他们基本上都能马上背出;然后吟诵“门前冷落……红阑干”这四个描写老来失意的对句。把这两部分的内容背出,这一节的难题也就解决了。
2.层次分析法。如第二节:最难背的便是描述音乐的那一节,可是当抓住了音乐的节奏描写,把此段背出来也就轻车熟路了。文章从“轻拢慢捻……四弦一声如裂帛”正是按照低沉抑郁——清脆圆润——婉转流利——冷涩凝结——无声暂歇——激越雄壮——戛然而止这样的节奏来演绎。
3.写作手法的理解。如文章的第三节:对琵琶女的人生经历的描述。作者采用前后对比的手法来写,知道了这一点,可让学生化整为零去完成相关任务。文本的每一小节中几乎都有写景的穿插,这些写景的句子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体味文章意境,从而在情感上引起共鸣。
4.过渡句子的把握。如第二节的开头“寻声暗问”和第一节中的末句“忽闻水上琵琶声”是照应的,知道一、二节的联系后,就不会在背第二节时出现“卡壳”的现象。文中像这样的过渡还有很多:如第三节的开头“沉吟插拨放弦中”与第二节中的“曲终收拨”相照应;第三节的中间“钿头云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把琵琶女少年欢乐的生活和年老色衰的痛苦穿插起来了等。
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结构,仔细分析文章的段落层次,以小处着眼、人手,相信很快就能熟练背诵。
5.上下旬蝉联。如“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元音乐”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有了上下句的蝉联,学生在朗读的时候,凭语感的顺延性就能把它背诵出来。
6.错字别字的理解。高中的背诵并不只考查诵读,还有默写。因此,对背诵文中的关键字词的理解尤为重要。如“银瓶乍破水浆崩”中的“乍”是突然的意思,不是爆炸的意思;又如“别有幽愁暗恨生”的“幽”与“暗”相对,是形容词,而非名词“忧”。再如“千呼万唤始出来”的“始”是“才”的意思,不是表示“让”的“使”。
俗话说:“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有时让学生自己去找适合自己的背诵方法,也不失为一种好办法,毕竟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再次,背诵的各种条件。有了合适的背诵方法,如果背诵者不具备嘴读、手到、脑过的条件,要在较短的时间里完成较高的背诵量,实现高质量的背诵,也是有一定难度的。
嘴读:这里强调“嘴读”,并非让学生养成“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的坏习惯,而是要告诉学生“熟能生巧”的道理。
手到:书读十遍不如手抄一遍,只有把读和写结合起来,才能保证在默写时少写错别字,甚至不写错别字。
脑过:旨在复查。在读与写比较熟练的情况下,大部分同学会去试背,这时一边背一边在头脑中像放电影一样一一放过,那会加深字的印象,从而减少许多不必要的错误。 语文是国语课,同时也是交流工具。一个人知识储备的多少、文学修养的高低,往往从不经意的谈吐中反映出来。俗话说: “书到用时方恨少”,要想在相互的交际中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必须要做到“胸有千壑”,才能“出口成章”。而這很大一部分来自中学阶段的积累,那么,背诵尽可能多的古典名篇,对一个人素养的发展、修养的提高均有很大的帮助。
高中课本必修四的学习,背诵量相当大:第一专题中的《季氏将伐颛臾》、《寡人之于国也》,第三专题中的古诗文几乎全部要背诵。整个必修四有12篇要背诵,尤其是《琵琶行》、《藤王阁序》的背诵难度更加大。面对如此大的背诵量,面对学生的埋怨声,作为一位教师该怎么办?有的教师或许会说: “背诵有什么好说的,没有哪一个字不会读、不会写,自己去背,把它背下来就是了。”其实不然,面对背诵文本,背出所花的时间有长有短,背出的准确率有高有低,遗忘率也有大有小。所以,别小看背诵,那么怎样的背诵才是有效的?
首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面对此时此景,笔者一般都很平静地说: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求大家做到的,我必定在同学们做到之前把它做好。如果有同学赶在我之前把相关内容背出,那就算我失败了。”这一下可把学生争强好胜之心激发了,教室里顿时安静下来,有的同学竟然颔首微笑。当笔者把整首《琵琶行》抑扬顿挫地如行云流水般地背出来时,教室顿时响起了一片掌声;事隔两天,当教授此文时,已有四分之一的学生会背诵此文了。此后,每当再要求学生预习背诵文章时,笔者常常先背给他们听一遍,于是在讲授新课时,往往有十几个学生能背出来;为了能“打败”笔者,学生竟然在预习之前就开始背了,结果还真有几次被学生打败。看着学生得意洋洋的笑脸,笔者内心又何尝不乐开了花?
其次,教会学生背诵方法。死记硬背的背诵,即使当时记住了,不过几天功夫也会被遗忘,而且第二次的复背比第一次轻松不了多少,所以,形象的记忆、理解的背诵往往会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那么,怎样的背诵方法才是最好的?俗话说:教无定势,学无定式。同样,背诵也无固定的方法,应针对具体内容具体分析。下面以《琵琶行》为例,谈谈几点不成熟的看法:
1.叙事体例的逻辑发展。如文章第一节:叙述浔阳送别。以送客——举酒——惨别——闻乐为线索组成,记住了这八个字,学生马上就可以完成第一节的背诵。再如文章第三节:叙述琵琶女的人生经历,年少得宠,才貌双全,老来色衰,独守空船。让学生熟读“十三学得……不知数”这三个描写少年得意的对句,他们基本上都能马上背出;然后吟诵“门前冷落……红阑干”这四个描写老来失意的对句。把这两部分的内容背出,这一节的难题也就解决了。
2.层次分析法。如第二节:最难背的便是描述音乐的那一节,可是当抓住了音乐的节奏描写,把此段背出来也就轻车熟路了。文章从“轻拢慢捻……四弦一声如裂帛”正是按照低沉抑郁——清脆圆润——婉转流利——冷涩凝结——无声暂歇——激越雄壮——戛然而止这样的节奏来演绎。
3.写作手法的理解。如文章的第三节:对琵琶女的人生经历的描述。作者采用前后对比的手法来写,知道了这一点,可让学生化整为零去完成相关任务。文本的每一小节中几乎都有写景的穿插,这些写景的句子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体味文章意境,从而在情感上引起共鸣。
4.过渡句子的把握。如第二节的开头“寻声暗问”和第一节中的末句“忽闻水上琵琶声”是照应的,知道一、二节的联系后,就不会在背第二节时出现“卡壳”的现象。文中像这样的过渡还有很多:如第三节的开头“沉吟插拨放弦中”与第二节中的“曲终收拨”相照应;第三节的中间“钿头云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把琵琶女少年欢乐的生活和年老色衰的痛苦穿插起来了等。
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结构,仔细分析文章的段落层次,以小处着眼、人手,相信很快就能熟练背诵。
5.上下旬蝉联。如“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元音乐”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有了上下句的蝉联,学生在朗读的时候,凭语感的顺延性就能把它背诵出来。
6.错字别字的理解。高中的背诵并不只考查诵读,还有默写。因此,对背诵文中的关键字词的理解尤为重要。如“银瓶乍破水浆崩”中的“乍”是突然的意思,不是爆炸的意思;又如“别有幽愁暗恨生”的“幽”与“暗”相对,是形容词,而非名词“忧”。再如“千呼万唤始出来”的“始”是“才”的意思,不是表示“让”的“使”。
俗话说:“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有时让学生自己去找适合自己的背诵方法,也不失为一种好办法,毕竟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再次,背诵的各种条件。有了合适的背诵方法,如果背诵者不具备嘴读、手到、脑过的条件,要在较短的时间里完成较高的背诵量,实现高质量的背诵,也是有一定难度的。
嘴读:这里强调“嘴读”,并非让学生养成“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的坏习惯,而是要告诉学生“熟能生巧”的道理。
手到:书读十遍不如手抄一遍,只有把读和写结合起来,才能保证在默写时少写错别字,甚至不写错别字。
脑过:旨在复查。在读与写比较熟练的情况下,大部分同学会去试背,这时一边背一边在头脑中像放电影一样一一放过,那会加深字的印象,从而减少许多不必要的错误。 语文是国语课,同时也是交流工具。一个人知识储备的多少、文学修养的高低,往往从不经意的谈吐中反映出来。俗话说: “书到用时方恨少”,要想在相互的交际中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必须要做到“胸有千壑”,才能“出口成章”。而這很大一部分来自中学阶段的积累,那么,背诵尽可能多的古典名篇,对一个人素养的发展、修养的提高均有很大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