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感悟是生命活动的一种,它能生发与主体独特“自我”密切相关的领悟或意义的情感反应,使主体获得“具有永久意义的铸造”。本文从“感悟——阅读生命的觉醒”、“感悟的现状”、“感悟的实践策略”着手,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悟文字意境、语言精妙和语言活力。
【关键词】 语文阅读 策略 感悟 互文对比 迁移运用
一、感悟:阅读生命的觉醒
1.感悟诉诸心灵的复苏
语文教育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在对学生进行文化唤醒方面具有巨大优势。人要成为全面发展的、多维的人,就必须全面而合理地陶冶灵魂和人格,从而达到个体生命的全面觉醒。觉醒是将潜在的引发出来,语文教育的功能在于促进人整体精神的建构,这是一个生成和提升的过程。让感悟去唤醒阅读之生命,去开启阅读之心智。要让学生走进文本五彩缤纷的世界里,与栩栩如生的形象进行亲切“对话”,让他们在感悟的世界中,领略充满着意蕴和情调的一切生命客体。用感悟去寻找“丢失”的自我,唤起学生主动体验的热情。让学生明晰地认识:“我”是文本作品意义与内蕴的主动追求者,而非被动接受者。文本作品因“我”的体验,再添一份隽永,一份魅力。要让学生在感悟过程中,获得积累,并提升了期待视野,滋润了其阅读的灵性,从而成为自信而有见地的读者。要让感悟唤起学生强烈的阅读体验感,始终把自己当作一个主动积极的认知者,让学生获得心旌动摇的审美体验,让学生从语言作品的文字符码中能听到风的呼吸,看到水的柔姿,嗅到花的清香,感悟到人生的悲喜与宇宙的浩瀚。这种在阅读中浮想联翩、神韵飞扬的生命感悟,能唤醒学生沉睡的审美意识,使其逐渐养成丰富的情感和敏锐的语感能力。
2.感悟赋予文字以生命
感,是感性体验,觅得真趣,是一个人吸纳外部相似信息的过程。悟,是理性思考,练就主见。是面对问题,激活、选择、提取已有的相似的知识单元与之匹配,从而形成信息重组的过程。可见,感悟并非仅仅限于一般意义上的理解分析,还包括对语言内涵的体味和对语言形式的深层理解。这体现了人类认识事物由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思考的过程。“恍然大悟”、“涵咏品味,妙由心悟”这就是对感悟的形象描述。感悟如同阅读的灵魂,没有灵魂的阅读如同死灰,唯有感悟才能让阅读之火熊熊燃烧,唯有感悟才能将阅读的生命绽放光彩。感悟,就是要引导学生以主动、热情、真诚的姿态遨游于言语世界中,感受言语内在生命的每一丝灵动,最终达到与言语作品同化的至高境界。这样学生面前的言语作品不再是点横撇捺的静止符号,而是能映显出心灵的跃动、生命的智慧、历史的沧桑与时代的光华。
二、阅读教学中感悟的现状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感悟已成为语文教师耳熟能详的词语。但在教师的课堂上,对感悟的理解和把握是不同的,在以下几种情况:
现状之一:感悟的价值追求浅薄。将学生的感悟定在同一种模式,同一个标准,压制学生阅读的欲望,埋没了学生阅读的个性,泯灭了学生阅读的灵性。
现状之二:感悟混同理解。认为理解了就能感悟。感悟的最终目的是通过语言文字符号去感受作者在语言表达中的情和意。但是,有的教师误以为要多讲,认为讲深、讲透,学生才能理解,才能感悟。
现状之三:对感悟认识不清。能否感悟是学生自己的事。有些教师认为,感悟是个体的心理过程,它受学生主体原有的智力背景、生活积累、情感认识等因素制约。从感悟的结果反映,有的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有的是可言传而辞未达;有的更是物我交融,“欲辩已忘言”。所以,有的教师感到学生感悟不可捉摸。部分教师还认为感悟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能力,是不能教的,走到了放任自流的极端。
现状之四:感悟手段单一。培养感悟就是朗读训练。阅读教学只是一味的枯燥乏味的朗读。但由于学生受年龄、生活经验等条件的限制,在阅读中很难自发地“悟出”。单一的朗读没有唤起感情体验,诱发丰富想像,有时还会引起学生的厌倦情绪。
现状之五:教师自己对文字没有感悟。教学过程教师和学生缺少情感的启迪,观点的碰撞。
三、感悟的实践策略
(一)“激活想象”中感悟文字意境
文字意境,是作品通过意象组合所描绘出的生活图景,与主体审美情感融合为一而产生的一种艺术境界。阅读的过程是把文字信息转换为生动的表象组合的过程。如果是朗读,还是一个把无声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过程。这个过程充满着想象,充满着不可言喻的情感体验。对文字的理解,对思想的发掘,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凭借这个过程来实现。叶圣陶先生说过:“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小学生的情感是伴随着清晰的表象和正确的理解不断深化的。文字的意境是文字本身的内在,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让学生凭借想象感悟到文字中的形象感,真实感,情味感、立体感,走进文字的意境,丰富阅读的内心世界,再将自己的语言作出充满意境的表述。
1.境感悟文字神韵
一首意境深远的诗词,一幅蕴涵深刻的图画,一曲优美的乐曲,一处奇特的景觀,都能让人展开丰富的想象。《富饶的西沙群岛》描绘了一幅色彩艳丽、富有充实的自然景象。文中的形有“意”,文中的象有“味”,饱含着作者对祖国诚挚而炽热的爱。在教学中,我们要努力让孩子们感到形象的美和意境的美,用作者这种诚挚、炽热的爱去感染孩子。因此在引导学生感悟时,可依据语言文字,进行定向引导,展开想象,进入课文所创设的境界借助语言来感受形象,领悟其中的情感。
案例:《富饶的西沙群岛》(人教版《富饶的西沙群岛》是一篇语言优美,意境丰富的课文。全文通过饱含感情色彩的文字,将一幅幅瑰丽新奇的画面一一展现在我们眼前,使人不禁对美丽富饶的西沙群岛充满无限向往和憧憬。)
细品美文,想象感悟。
(1)细读第四段,结合语境展开想象,体验鱼奇特而美丽的外形。
“有的全部布满彩色的条纹 ;有的头上长着一簇红缨,好看极了; 有的周身像插着好些扇子,游动的时候飘飘摇摇; 有的眼睛圆溜溜的,身上长满刺儿,鼓起气来像皮球一样圆 ……”(你脑子里想象的画面是怎么样的?引导学生感受鱼色彩的美丽,想象鱼儿在水里游动时千奇百怪的的样子。)
生1::我觉得这条鱼就像人们美丽的红发在水里轻盈地漂荡着。
生2:飘飘摇摇的样子很轻盈,很悠闲;周身插着好些扇子很奇特。
生3:我觉得这条鱼好像在生气似的……真调皮啊!
生4:我觉得他像是刚喝过一大碗水,胀鼓鼓的。
生5:我觉得这条鱼像是在同伴面前显示本领。
教师引导学生从对语言文字所表现的意境中展开丰富的想象,从中感悟海底世界的神奇美妙。联系语境,实质上是拓展学生的感悟背景,丰富学生的感悟积累,打通学生的感悟管道。通过想象,这段文字有了生命,有了色彩,有了情感,打动了学生了心灵。
案例:《荷花》。文中写荷花的这个“冒”字内涵丰富,但却不容易为学生感悟。教师在教学中可做这样引导:(1)“冒”字还可以换成别的什么字眼?(长、钻、探、伸)让学生加上这些子读一读,然后再加上“冒”字读一读,让学生体会“冒”字的神韵;(2)这个“冒”让你想象到这朵荷花是怎样在“长”?(是使劲地在长、是用力地在长、是兴奋地在长、是迫不及待地在长、是生机勃勃的、是精神抖擞的)
这个“冒”字,让学生通过想象文字的意境来感悟用词的准确性和形象感,以及其中蕴含的情味感。
2.想像角色感悟文字生命
鲁迅曾说《红楼梦》一书:“单从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他还说:“文学虽有普遍性,但因读者的体验不同而有变化。”在读的过程中,阅读个体的内心体验,不仅能从更深的层面上使学生感悟文章的深刻含义,而且,由于有阅读个体的个性,往往会产生令人称奇的创见,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在引导学生读的同时,提醒学生注入自己的内心体验和思想情感,就能使他们加深感悟,得出带有个性特点的见解。如:一种体验式的学习方式,通过让学生换位体验,把学生带入课文,“文我一体”,“文中有我,我中有文”,作换位体验,这是一种零距离的与文本接触的方式。换位体验能使学生真正把握文中角色的情感脉搏,与角色同步共振,感悟文本的内在意义。
案例:《笋芽儿》
这是一篇拟人体的童话散文,在作者笔下有稚嫩的笋芽儿娃娃,有温柔的春雨姑娘,有大嗓门的雷公公,还有慈爱的竹妈妈。春雨的声音是春姑娘弹奏的乐曲,春雷的声音是雷公公敲响的大鼓,一层层的笋壳是竹妈妈给笋芽儿穿上的一件件衣服。课文形象生动,采用春雨姑娘对笋芽儿的引发力,竹妈妈对笋芽儿的束缚力以及笋芽儿自身奋发力交错的形式,绘声绘色地叙述了笋芽儿的成长过程。我们不妨让学生把自己当作笋芽儿来想象体验笋芽儿成长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在学习第四段时,互换角色想象感悟笋芽儿的勇敢顽强和奋发向上。教师这样引导:当笋芽儿醒来后是怎么做的呢?请笋芽儿们边做动作边想像,一会儿看看谁能演出自己的体会!生把自己当作笋芽儿进行动作体验,笋芽儿在学生脑海中勇敢顽强的形象就立起来了也活起来了:
生1:我体会到笋芽儿是很勇敢的。
生2:我在想笋芽儿为什么要一个劲儿地向上钻?
生3:因为笋芽儿企盼自己快快长大。
生4:我觉得这是一颗坚强的笋芽儿。
生5::我觉得这是一颗坚持不懈地笋芽儿。
生6:我觉得这是一颗不怕苦的笋芽儿。
生7:我觉得这是一颗顽强努力的笋芽儿。
在阅读教学中,经常有这样的现象,无论课文描述的景色怎么迷人,叙述的事情怎样感人,可学生就是无动于衷。其重要原因是学生角色模式的定势,使得他们在阅读课文中常把自已置于文外,语言内容难以引起学生体验,语言激情难以激起学生共鸣。可见,要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必须以有效的方法让学生灵活扮演角色,随机进入课文,通过角色转换,促进心理揣摩、情感体验。以上的片断中教师所追求的就是让学生在阅读中的个性体验达到毫无保留的、淋漓尽致的开发与表达。在整堂课中,教师让学生将自己当作课文中的人物“笋芽儿”,就是所谓的“入”,去对文本进行想象、思考、感悟、传情。学生在角色中激活了自己的想象,有了丰富的触角,使感悟也变得多元,这样的感悟才充满了活力。
3.想象空白,感悟文章意蕴
所谓空白,就是文本中作者没有写出来或是没有明确写出来的、召唤读者想象的未定性的意蕴空间。每一个文本,都包含无数的未定之处——空白,无论有多少细节的详尽陈述,也消弥不了其中的未定点。在接受美学持有者的眼里,文本作为“图式化”的空框结构,具有某种召唤性。那些藏匿在文本中的许许多多的“空白”,等待着读者去发现,去填补和阐释。在语文教学的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对课文的“空白”进行个性填补,调动他们的想象激活他们的思维,建立起文本和读者沟通的桥梁,能使学生对文本产生个性鲜明的深刻理解。填补空白,使学生通过想象深入领会语言作品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从而丰富学生的人生体验,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力。
(1)在心理活动“空白”处想像,感悟情感意蕴
人教版实验教材《妈妈的账单》一文的末尾有这样一段话:“小彼得读着读着,感到羞愧万分。过了一会儿,他怀着一颗怦怦直跳的心,蹑手蹑脚地走近母亲,将小脸蛋藏进了妈妈的怀里,小心翼翼地把那60芬尼塞进了她的上衣口袋。”教师在教学中引导想象,通过补充小彼得的心理,唤醒学生生活中真实的体验,激活生活的记忆,感悟小彼得羞愧的内心和母爱的无私。
1.引导补白
师:“读着读着”说明什么?
生:小彼得读了很多遍,心里很内疚。
生:小彼得读了心里感到羞愧万分。
生:小彼得读得很仔细很仔细的,他看着妈妈的账单想起了妈妈为他做的许多事。
师:是啊!小彼得把帐单展开读了起来,他读着读着,情不自禁地想起了每一天,他都想起了什么呢?
生:他读着读着,想起了每一年的圣诞节,妈妈送给他礼物。
生:他读着读着,想起了那个令人夜晚自己突然发起了高烧,妈妈送他上医院。
生:他读着读着,想起了自己犯了错,妈妈教育他。
生:他读着读着,想起了每天睡觉前妈妈为他送上热腾腾的牛奶。
生:他还想起了妈妈陪他一起玩耍。
学生通过想象填补小彼得的心理活动的空白,是使学生透过文字的直接描述,感悟、触摸文字的内在意蕴,让他听到弦外之音、悟到言外之意、体会到情外之情,使他对语言文字显现出心灵的跃动。
(2)在符号“空白”处想像,感悟情感意蕴
标点符号的作用是表示语音停顿或表市语气语调等。这些语气、语调传达出了文本的感情内涵。语文教学如果能够抓住这些富有情感的符号空白,引导学生体验和填补,在符号、学生、情感之间建立一种心理联结以后,就会激发他们产生共鸣。
《荔枝》中有這样一段话:母亲一见荔枝,脸立刻沉了下来:“你财主了怎么着?这么贵的东西,你……”母亲见到儿子买回那么贵的荔枝,批评儿子,但作者使用了省略号替代母亲没有说完的话。细细探究,方理解此处省略号为我们设置了一处“符号空白”,其中蕴涵无穷意味。教师抓住这处省略号引导学生感悟母亲此时的内心:
生:母亲心里有矛盾,母亲非常节俭,一方面觉得儿子浪费,一方面又不舍得责怪儿子。
生:母亲为儿子的一片孝心感动,高兴。
生:母亲心里很激动,因为儿子居然买这么贵的荔枝来给自己吃。
生:母亲不忍心再批评下去,知道“我”是孝顺。
细读前文,我们不难看出母亲是一个非常节俭的人,她买的沙果每个带着疤,有的还烂了皮,每斤只有5分或1角。而儿子买的荔枝却几元钱一斤。母亲自然会觉得儿子浪费,但同时,当她面对儿子的一片孝心,她又怎能不感动!“此时无声胜有声”,正是这个省略号所产生的巨大感染力。这个省略号想象让人物内心情感呼之欲出,人内心的情感意蕴在学生脑海里才变得丰富。
文字意境情景交融、虚实相生、韵味无穷,感悟是情的感悟,情的丰富来自想象的丰富,有了情的丰富才有源源不断的感悟。各种想象中情感的感悟,使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成为人的意识、精神的培育过程,充分体现了阅读教学的人文价值,达到了人文教育的目的。
(二)“互文对比”感悟语言精妙
现代语文教育家叶圣陶认为:“就读的方面来说,若不参考,分析,比较、演绎、归纳,涵泳,体味、那里会真知读,哪里会真能读?”在阅读教学中,应注意比较分析语言的差别,启发学生见微知著,把握精髓,培养学生探求词语运用之深层奥秘的审美洞察力。我们的阅读教学是凭借课文这些示范文本来教会学生读写。所谓互文参照就是指阅读某篇文章,找出与此相关的文章来参考、比较,从而达到更深刻的理解与感悟。在阅读教学中,紧扣示范文本,进行互文参照的方式很多,其中,“比较式”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人教版《白鹅》教学片段就是运用了“互文印证”的策略:
教学片段:(巧妙引入略读课文《白公鹅》第二段,帮助学生体会《白鹅》一文中的“净角出场”一词,并对比体会两位作家的不同妙笔。)
师:见过净角出场吗?……(放片断)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净角出场”的样子)。
师:这是同学们描述的“净角出场”,要把它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还真有点难。正好,有段话,也是描写白鹅走路的样子,写得非常细致生动,大家来看看是不是“颇像京剧里的净角出场”。 “它走起路来慢条斯理,仔细掂(di€"Dn)量着每一步。落步之前,它总要先把脚掌往上抬抬,再合上掌蹼(p€#9),就像收起张开的扇面一样;然后摆一会儿这个姿势,再不慌不忙地把脚掌放到地上。”节选自《白公鹅》
(生边读边用手掌模拟鹅的步态。)
师:像吗?同一个意思,这位俄国的作家写得那么细致生动,而丰子恺先生只用了精炼的四个字——净角出场。知道为什么吗?
生:因为京剧是我国的国粹,俄国是没有京剧的。丰子恺先生用“净角出场”四个字,中国人便马上想象出生动的画面来了。
生:俄国作家笔下的鹅走路的样子我感觉就是京剧里的净角出场的样子。
师:精炼的四个字也好,细致的一段话也好,作者们都用不同的妙笔,栩栩如生地写出了白鹅走路的样子,都让我们形象地感受到了白鹅那高傲的形象。丰子恺先生笔下那高傲的白鹅就像一位“鹅老爷”,而俄国作家笔下的则是一只高傲的“海军上将”。真是妙笔生花啊!
丰子恺笔下的《白鹅》只用了精炼的四个字“净角出场”,而《白公鹅》的作者则作了一番细致地描述,两位作家笔下的白鹅都透露着“高傲”,也都透露着作者的喜爱之情,一个凝炼,一个诙谐。教师通过互文参照,不但借助后者的描述巧妙地诠释了前者的“净角出场”,而且自然地引导学生对两位作家的不同语言风格进行比较,通过阅读感悟,同样为白鹅,不同国度便有不同风范,中国白鹅如同堂子里的老爷,外国白鹅如同海军上校。但白鹅的高傲形象是一致的,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是相通的。这使学生不但感受了“鹅”的形象,还细致体会了作者语言的精妙之处。
(三)“迁移运用”感悟语言活力
活力如同语言的生命,感悟语言活力的过程也是感悟阅读生命的过程。运用有时是最好的感悟。所谓“看花容易绣花难,事非亲历不知难。”只有在语言的迁移运用中,你才能更深切地感悟到遣词造句之真義、表情达意之魅力。“是你,你在想什么”“你想对她说些什么”,既是一种情感的迁移,更是对文本的加工运用。《笋芽儿》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在课后迁移运用,让学生感受文字的活力。在教学《笋芽儿》快接近尾声的时候,设计了这样一个写话片断:
师创设氛围:笋芽儿站在高高的山顶,还看到了许多和他一样在春天拼命生长的小伙伴,这些小伙伴都迫不及待地向笋芽儿介绍自己呢!小伙伴们!你们准备好了吗?赶快来热情地向笋芽儿介绍一下自己吧!结合你搜集的资料写下你对笋芽儿的自我介绍。
学生的发言是富有童话般的诗意的:
生1:笋芽儿,你好!我是美丽的牡丹,我穿着粉红色的裙子,白色的上衣,我们都能给人们带来好处,让我们快点长大,给人们送去欢乐吧!
生2:笋芽儿,你好!我是郁金香,我也和你一样给世界带来了欢笑,我还给人们送去香味。我穿着各种颜色的衣服,美极了!我可以和你交朋友吗?让我们把春天打扮得漂漂亮亮地吧!
生3:笋芽儿!我是美丽的桃花,我穿着粉红色的衣服,可鲜艳了,看这儿、看这儿,这粉红色的衣服是不是很合身呀?
生4:笋芽儿,你好!我是美丽的迎春花。我穿着黄色的裙子,我盛开的花朵就像朋友的笑脸,你看我漂亮吗?
生5:笋芽儿!我是梅花,我穿着红衣服随风摇摆,告诉人们春天来了!
生6:笋芽儿你好!我是美丽的牡丹花,我穿着红色的公主裙而且我的生命力很强,我还是花中之王呢!你看我美吗?
生7:笋芽儿你好!我是传着黄衣服的油菜花,我们四面八方整整齐齐的排列着,好像一只只蝴蝶。笋芽儿我们是不是很有趣呀?
生8:笋芽儿!我是杜鹃花,我穿着一身红裙子,满山遍野都是我的兄弟姐妹,我们映红了大自然。笋芽儿欢迎你来到这个世界!
生9:笋芽儿!我是漂亮的梅花,我穿着白衣服,我给人们送来了春天的喜报。笋芽儿我漂亮吗?让我们交个朋友吧!
教师通过前面的教学让学生感受到笋芽儿破土而出的激动和兴奋,及时抓住学生的情感高潮,设计写话情境,迅速迁移,让学生将自己的内心情感世界,进行畅快淋漓地表达,将对文本迸发的情感的活力运用到语言文字上,不仅使学生感受到了春天的生机勃勃,更重要的是表达出了具有生命活力的语言。《找春天》一课,则是在课中进行迁移运用,感悟语言文字的活力。老师在课始作了这样的设计,初读课文,说说作者找到的春天是怎样的?(从课文中找出语句)欣赏多媒体春景图,再读课文,然后交流“春天还在哪里?”(课文语句内化成自己的语言)然后完成随堂中的写话练习。学生再读课文后,作了这样的交流:
生 1:春天在小草碧绿的脑袋上。
生 2:春天在早开的野花中。
生 3:春天在柳树的点点嫩芽中。
生 4:春天在小溪叮叮咚咚的琴声中。
生 5:春天在小朋友的眼睛里。
生 6:春姑娘飞到我的身边,悄悄地告诉我,“春天来了,快脱掉棉袄吧!”
师:春姑娘还会飞向哪里呢?
生 1:春姑娘飞过田野,田野披上绿色的新装。
生 2:春姑娘飞过花园,花儿露出五颜六色的笑脸。
生 3:春姑娘飞过树林,树木吐出点点嫩芽。
鲜活的语言与感悟同生,感悟越丰富,语言表达的欲望就越强烈,语言表达就越发具有生命的活力,这种语言已成为自己的一种超感悟,是感悟的回归。
四、感悟的实践思考
没有感悟的生命是不会有活力的,没有体验的生活是不会有激情的。而阅读教学中,学生学习语言不是一种纯客观的认识过程,而是一种带有浓厚主观色彩的感性与理性相统一的感悟过程。引导感悟——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的思维、想象、情感等心智活动积极地参与到阅读实践活动中去,达到对文本内涵及语言组织形式等方面有深层把握和领会。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有意识地给学生提供语言实践的机会,带领学生进行语言的朗读、品味、分析;引导学生去把握、领会语文内涵和语言形式,从而积淀和培养语言的感悟能力。让他们带着思维的火花,去感悟生命,体验生活吧。因为没有理性的感悟会使我们的阅读教学表现出一种缺乏准确思维的神经质,没有感性的理解会使我们的阅读教学一片苍白冰雪。这个世间总是充满了矛盾,我们的阅读教学也是,感性和理性这本是一对矛盾体,然而在阅读教学中将这对矛盾体有机统一,将阅读中的感性与理性相结合,相渗透,恐怕正是我们所追求的境界吧!
【关键词】 语文阅读 策略 感悟 互文对比 迁移运用
一、感悟:阅读生命的觉醒
1.感悟诉诸心灵的复苏
语文教育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在对学生进行文化唤醒方面具有巨大优势。人要成为全面发展的、多维的人,就必须全面而合理地陶冶灵魂和人格,从而达到个体生命的全面觉醒。觉醒是将潜在的引发出来,语文教育的功能在于促进人整体精神的建构,这是一个生成和提升的过程。让感悟去唤醒阅读之生命,去开启阅读之心智。要让学生走进文本五彩缤纷的世界里,与栩栩如生的形象进行亲切“对话”,让他们在感悟的世界中,领略充满着意蕴和情调的一切生命客体。用感悟去寻找“丢失”的自我,唤起学生主动体验的热情。让学生明晰地认识:“我”是文本作品意义与内蕴的主动追求者,而非被动接受者。文本作品因“我”的体验,再添一份隽永,一份魅力。要让学生在感悟过程中,获得积累,并提升了期待视野,滋润了其阅读的灵性,从而成为自信而有见地的读者。要让感悟唤起学生强烈的阅读体验感,始终把自己当作一个主动积极的认知者,让学生获得心旌动摇的审美体验,让学生从语言作品的文字符码中能听到风的呼吸,看到水的柔姿,嗅到花的清香,感悟到人生的悲喜与宇宙的浩瀚。这种在阅读中浮想联翩、神韵飞扬的生命感悟,能唤醒学生沉睡的审美意识,使其逐渐养成丰富的情感和敏锐的语感能力。
2.感悟赋予文字以生命
感,是感性体验,觅得真趣,是一个人吸纳外部相似信息的过程。悟,是理性思考,练就主见。是面对问题,激活、选择、提取已有的相似的知识单元与之匹配,从而形成信息重组的过程。可见,感悟并非仅仅限于一般意义上的理解分析,还包括对语言内涵的体味和对语言形式的深层理解。这体现了人类认识事物由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思考的过程。“恍然大悟”、“涵咏品味,妙由心悟”这就是对感悟的形象描述。感悟如同阅读的灵魂,没有灵魂的阅读如同死灰,唯有感悟才能让阅读之火熊熊燃烧,唯有感悟才能将阅读的生命绽放光彩。感悟,就是要引导学生以主动、热情、真诚的姿态遨游于言语世界中,感受言语内在生命的每一丝灵动,最终达到与言语作品同化的至高境界。这样学生面前的言语作品不再是点横撇捺的静止符号,而是能映显出心灵的跃动、生命的智慧、历史的沧桑与时代的光华。
二、阅读教学中感悟的现状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感悟已成为语文教师耳熟能详的词语。但在教师的课堂上,对感悟的理解和把握是不同的,在以下几种情况:
现状之一:感悟的价值追求浅薄。将学生的感悟定在同一种模式,同一个标准,压制学生阅读的欲望,埋没了学生阅读的个性,泯灭了学生阅读的灵性。
现状之二:感悟混同理解。认为理解了就能感悟。感悟的最终目的是通过语言文字符号去感受作者在语言表达中的情和意。但是,有的教师误以为要多讲,认为讲深、讲透,学生才能理解,才能感悟。
现状之三:对感悟认识不清。能否感悟是学生自己的事。有些教师认为,感悟是个体的心理过程,它受学生主体原有的智力背景、生活积累、情感认识等因素制约。从感悟的结果反映,有的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有的是可言传而辞未达;有的更是物我交融,“欲辩已忘言”。所以,有的教师感到学生感悟不可捉摸。部分教师还认为感悟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能力,是不能教的,走到了放任自流的极端。
现状之四:感悟手段单一。培养感悟就是朗读训练。阅读教学只是一味的枯燥乏味的朗读。但由于学生受年龄、生活经验等条件的限制,在阅读中很难自发地“悟出”。单一的朗读没有唤起感情体验,诱发丰富想像,有时还会引起学生的厌倦情绪。
现状之五:教师自己对文字没有感悟。教学过程教师和学生缺少情感的启迪,观点的碰撞。
三、感悟的实践策略
(一)“激活想象”中感悟文字意境
文字意境,是作品通过意象组合所描绘出的生活图景,与主体审美情感融合为一而产生的一种艺术境界。阅读的过程是把文字信息转换为生动的表象组合的过程。如果是朗读,还是一个把无声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过程。这个过程充满着想象,充满着不可言喻的情感体验。对文字的理解,对思想的发掘,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凭借这个过程来实现。叶圣陶先生说过:“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小学生的情感是伴随着清晰的表象和正确的理解不断深化的。文字的意境是文字本身的内在,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让学生凭借想象感悟到文字中的形象感,真实感,情味感、立体感,走进文字的意境,丰富阅读的内心世界,再将自己的语言作出充满意境的表述。
1.境感悟文字神韵
一首意境深远的诗词,一幅蕴涵深刻的图画,一曲优美的乐曲,一处奇特的景觀,都能让人展开丰富的想象。《富饶的西沙群岛》描绘了一幅色彩艳丽、富有充实的自然景象。文中的形有“意”,文中的象有“味”,饱含着作者对祖国诚挚而炽热的爱。在教学中,我们要努力让孩子们感到形象的美和意境的美,用作者这种诚挚、炽热的爱去感染孩子。因此在引导学生感悟时,可依据语言文字,进行定向引导,展开想象,进入课文所创设的境界借助语言来感受形象,领悟其中的情感。
案例:《富饶的西沙群岛》(人教版《富饶的西沙群岛》是一篇语言优美,意境丰富的课文。全文通过饱含感情色彩的文字,将一幅幅瑰丽新奇的画面一一展现在我们眼前,使人不禁对美丽富饶的西沙群岛充满无限向往和憧憬。)
细品美文,想象感悟。
(1)细读第四段,结合语境展开想象,体验鱼奇特而美丽的外形。
“有的全部布满彩色的条纹 ;有的头上长着一簇红缨,好看极了; 有的周身像插着好些扇子,游动的时候飘飘摇摇; 有的眼睛圆溜溜的,身上长满刺儿,鼓起气来像皮球一样圆 ……”(你脑子里想象的画面是怎么样的?引导学生感受鱼色彩的美丽,想象鱼儿在水里游动时千奇百怪的的样子。)
生1::我觉得这条鱼就像人们美丽的红发在水里轻盈地漂荡着。
生2:飘飘摇摇的样子很轻盈,很悠闲;周身插着好些扇子很奇特。
生3:我觉得这条鱼好像在生气似的……真调皮啊!
生4:我觉得他像是刚喝过一大碗水,胀鼓鼓的。
生5:我觉得这条鱼像是在同伴面前显示本领。
教师引导学生从对语言文字所表现的意境中展开丰富的想象,从中感悟海底世界的神奇美妙。联系语境,实质上是拓展学生的感悟背景,丰富学生的感悟积累,打通学生的感悟管道。通过想象,这段文字有了生命,有了色彩,有了情感,打动了学生了心灵。
案例:《荷花》。文中写荷花的这个“冒”字内涵丰富,但却不容易为学生感悟。教师在教学中可做这样引导:(1)“冒”字还可以换成别的什么字眼?(长、钻、探、伸)让学生加上这些子读一读,然后再加上“冒”字读一读,让学生体会“冒”字的神韵;(2)这个“冒”让你想象到这朵荷花是怎样在“长”?(是使劲地在长、是用力地在长、是兴奋地在长、是迫不及待地在长、是生机勃勃的、是精神抖擞的)
这个“冒”字,让学生通过想象文字的意境来感悟用词的准确性和形象感,以及其中蕴含的情味感。
2.想像角色感悟文字生命
鲁迅曾说《红楼梦》一书:“单从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他还说:“文学虽有普遍性,但因读者的体验不同而有变化。”在读的过程中,阅读个体的内心体验,不仅能从更深的层面上使学生感悟文章的深刻含义,而且,由于有阅读个体的个性,往往会产生令人称奇的创见,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在引导学生读的同时,提醒学生注入自己的内心体验和思想情感,就能使他们加深感悟,得出带有个性特点的见解。如:一种体验式的学习方式,通过让学生换位体验,把学生带入课文,“文我一体”,“文中有我,我中有文”,作换位体验,这是一种零距离的与文本接触的方式。换位体验能使学生真正把握文中角色的情感脉搏,与角色同步共振,感悟文本的内在意义。
案例:《笋芽儿》
这是一篇拟人体的童话散文,在作者笔下有稚嫩的笋芽儿娃娃,有温柔的春雨姑娘,有大嗓门的雷公公,还有慈爱的竹妈妈。春雨的声音是春姑娘弹奏的乐曲,春雷的声音是雷公公敲响的大鼓,一层层的笋壳是竹妈妈给笋芽儿穿上的一件件衣服。课文形象生动,采用春雨姑娘对笋芽儿的引发力,竹妈妈对笋芽儿的束缚力以及笋芽儿自身奋发力交错的形式,绘声绘色地叙述了笋芽儿的成长过程。我们不妨让学生把自己当作笋芽儿来想象体验笋芽儿成长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在学习第四段时,互换角色想象感悟笋芽儿的勇敢顽强和奋发向上。教师这样引导:当笋芽儿醒来后是怎么做的呢?请笋芽儿们边做动作边想像,一会儿看看谁能演出自己的体会!生把自己当作笋芽儿进行动作体验,笋芽儿在学生脑海中勇敢顽强的形象就立起来了也活起来了:
生1:我体会到笋芽儿是很勇敢的。
生2:我在想笋芽儿为什么要一个劲儿地向上钻?
生3:因为笋芽儿企盼自己快快长大。
生4:我觉得这是一颗坚强的笋芽儿。
生5::我觉得这是一颗坚持不懈地笋芽儿。
生6:我觉得这是一颗不怕苦的笋芽儿。
生7:我觉得这是一颗顽强努力的笋芽儿。
在阅读教学中,经常有这样的现象,无论课文描述的景色怎么迷人,叙述的事情怎样感人,可学生就是无动于衷。其重要原因是学生角色模式的定势,使得他们在阅读课文中常把自已置于文外,语言内容难以引起学生体验,语言激情难以激起学生共鸣。可见,要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必须以有效的方法让学生灵活扮演角色,随机进入课文,通过角色转换,促进心理揣摩、情感体验。以上的片断中教师所追求的就是让学生在阅读中的个性体验达到毫无保留的、淋漓尽致的开发与表达。在整堂课中,教师让学生将自己当作课文中的人物“笋芽儿”,就是所谓的“入”,去对文本进行想象、思考、感悟、传情。学生在角色中激活了自己的想象,有了丰富的触角,使感悟也变得多元,这样的感悟才充满了活力。
3.想象空白,感悟文章意蕴
所谓空白,就是文本中作者没有写出来或是没有明确写出来的、召唤读者想象的未定性的意蕴空间。每一个文本,都包含无数的未定之处——空白,无论有多少细节的详尽陈述,也消弥不了其中的未定点。在接受美学持有者的眼里,文本作为“图式化”的空框结构,具有某种召唤性。那些藏匿在文本中的许许多多的“空白”,等待着读者去发现,去填补和阐释。在语文教学的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对课文的“空白”进行个性填补,调动他们的想象激活他们的思维,建立起文本和读者沟通的桥梁,能使学生对文本产生个性鲜明的深刻理解。填补空白,使学生通过想象深入领会语言作品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从而丰富学生的人生体验,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力。
(1)在心理活动“空白”处想像,感悟情感意蕴
人教版实验教材《妈妈的账单》一文的末尾有这样一段话:“小彼得读着读着,感到羞愧万分。过了一会儿,他怀着一颗怦怦直跳的心,蹑手蹑脚地走近母亲,将小脸蛋藏进了妈妈的怀里,小心翼翼地把那60芬尼塞进了她的上衣口袋。”教师在教学中引导想象,通过补充小彼得的心理,唤醒学生生活中真实的体验,激活生活的记忆,感悟小彼得羞愧的内心和母爱的无私。
1.引导补白
师:“读着读着”说明什么?
生:小彼得读了很多遍,心里很内疚。
生:小彼得读了心里感到羞愧万分。
生:小彼得读得很仔细很仔细的,他看着妈妈的账单想起了妈妈为他做的许多事。
师:是啊!小彼得把帐单展开读了起来,他读着读着,情不自禁地想起了每一天,他都想起了什么呢?
生:他读着读着,想起了每一年的圣诞节,妈妈送给他礼物。
生:他读着读着,想起了那个令人夜晚自己突然发起了高烧,妈妈送他上医院。
生:他读着读着,想起了自己犯了错,妈妈教育他。
生:他读着读着,想起了每天睡觉前妈妈为他送上热腾腾的牛奶。
生:他还想起了妈妈陪他一起玩耍。
学生通过想象填补小彼得的心理活动的空白,是使学生透过文字的直接描述,感悟、触摸文字的内在意蕴,让他听到弦外之音、悟到言外之意、体会到情外之情,使他对语言文字显现出心灵的跃动。
(2)在符号“空白”处想像,感悟情感意蕴
标点符号的作用是表示语音停顿或表市语气语调等。这些语气、语调传达出了文本的感情内涵。语文教学如果能够抓住这些富有情感的符号空白,引导学生体验和填补,在符号、学生、情感之间建立一种心理联结以后,就会激发他们产生共鸣。
《荔枝》中有這样一段话:母亲一见荔枝,脸立刻沉了下来:“你财主了怎么着?这么贵的东西,你……”母亲见到儿子买回那么贵的荔枝,批评儿子,但作者使用了省略号替代母亲没有说完的话。细细探究,方理解此处省略号为我们设置了一处“符号空白”,其中蕴涵无穷意味。教师抓住这处省略号引导学生感悟母亲此时的内心:
生:母亲心里有矛盾,母亲非常节俭,一方面觉得儿子浪费,一方面又不舍得责怪儿子。
生:母亲为儿子的一片孝心感动,高兴。
生:母亲心里很激动,因为儿子居然买这么贵的荔枝来给自己吃。
生:母亲不忍心再批评下去,知道“我”是孝顺。
细读前文,我们不难看出母亲是一个非常节俭的人,她买的沙果每个带着疤,有的还烂了皮,每斤只有5分或1角。而儿子买的荔枝却几元钱一斤。母亲自然会觉得儿子浪费,但同时,当她面对儿子的一片孝心,她又怎能不感动!“此时无声胜有声”,正是这个省略号所产生的巨大感染力。这个省略号想象让人物内心情感呼之欲出,人内心的情感意蕴在学生脑海里才变得丰富。
文字意境情景交融、虚实相生、韵味无穷,感悟是情的感悟,情的丰富来自想象的丰富,有了情的丰富才有源源不断的感悟。各种想象中情感的感悟,使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成为人的意识、精神的培育过程,充分体现了阅读教学的人文价值,达到了人文教育的目的。
(二)“互文对比”感悟语言精妙
现代语文教育家叶圣陶认为:“就读的方面来说,若不参考,分析,比较、演绎、归纳,涵泳,体味、那里会真知读,哪里会真能读?”在阅读教学中,应注意比较分析语言的差别,启发学生见微知著,把握精髓,培养学生探求词语运用之深层奥秘的审美洞察力。我们的阅读教学是凭借课文这些示范文本来教会学生读写。所谓互文参照就是指阅读某篇文章,找出与此相关的文章来参考、比较,从而达到更深刻的理解与感悟。在阅读教学中,紧扣示范文本,进行互文参照的方式很多,其中,“比较式”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人教版《白鹅》教学片段就是运用了“互文印证”的策略:
教学片段:(巧妙引入略读课文《白公鹅》第二段,帮助学生体会《白鹅》一文中的“净角出场”一词,并对比体会两位作家的不同妙笔。)
师:见过净角出场吗?……(放片断)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净角出场”的样子)。
师:这是同学们描述的“净角出场”,要把它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还真有点难。正好,有段话,也是描写白鹅走路的样子,写得非常细致生动,大家来看看是不是“颇像京剧里的净角出场”。 “它走起路来慢条斯理,仔细掂(di€"Dn)量着每一步。落步之前,它总要先把脚掌往上抬抬,再合上掌蹼(p€#9),就像收起张开的扇面一样;然后摆一会儿这个姿势,再不慌不忙地把脚掌放到地上。”节选自《白公鹅》
(生边读边用手掌模拟鹅的步态。)
师:像吗?同一个意思,这位俄国的作家写得那么细致生动,而丰子恺先生只用了精炼的四个字——净角出场。知道为什么吗?
生:因为京剧是我国的国粹,俄国是没有京剧的。丰子恺先生用“净角出场”四个字,中国人便马上想象出生动的画面来了。
生:俄国作家笔下的鹅走路的样子我感觉就是京剧里的净角出场的样子。
师:精炼的四个字也好,细致的一段话也好,作者们都用不同的妙笔,栩栩如生地写出了白鹅走路的样子,都让我们形象地感受到了白鹅那高傲的形象。丰子恺先生笔下那高傲的白鹅就像一位“鹅老爷”,而俄国作家笔下的则是一只高傲的“海军上将”。真是妙笔生花啊!
丰子恺笔下的《白鹅》只用了精炼的四个字“净角出场”,而《白公鹅》的作者则作了一番细致地描述,两位作家笔下的白鹅都透露着“高傲”,也都透露着作者的喜爱之情,一个凝炼,一个诙谐。教师通过互文参照,不但借助后者的描述巧妙地诠释了前者的“净角出场”,而且自然地引导学生对两位作家的不同语言风格进行比较,通过阅读感悟,同样为白鹅,不同国度便有不同风范,中国白鹅如同堂子里的老爷,外国白鹅如同海军上校。但白鹅的高傲形象是一致的,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是相通的。这使学生不但感受了“鹅”的形象,还细致体会了作者语言的精妙之处。
(三)“迁移运用”感悟语言活力
活力如同语言的生命,感悟语言活力的过程也是感悟阅读生命的过程。运用有时是最好的感悟。所谓“看花容易绣花难,事非亲历不知难。”只有在语言的迁移运用中,你才能更深切地感悟到遣词造句之真義、表情达意之魅力。“是你,你在想什么”“你想对她说些什么”,既是一种情感的迁移,更是对文本的加工运用。《笋芽儿》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在课后迁移运用,让学生感受文字的活力。在教学《笋芽儿》快接近尾声的时候,设计了这样一个写话片断:
师创设氛围:笋芽儿站在高高的山顶,还看到了许多和他一样在春天拼命生长的小伙伴,这些小伙伴都迫不及待地向笋芽儿介绍自己呢!小伙伴们!你们准备好了吗?赶快来热情地向笋芽儿介绍一下自己吧!结合你搜集的资料写下你对笋芽儿的自我介绍。
学生的发言是富有童话般的诗意的:
生1:笋芽儿,你好!我是美丽的牡丹,我穿着粉红色的裙子,白色的上衣,我们都能给人们带来好处,让我们快点长大,给人们送去欢乐吧!
生2:笋芽儿,你好!我是郁金香,我也和你一样给世界带来了欢笑,我还给人们送去香味。我穿着各种颜色的衣服,美极了!我可以和你交朋友吗?让我们把春天打扮得漂漂亮亮地吧!
生3:笋芽儿!我是美丽的桃花,我穿着粉红色的衣服,可鲜艳了,看这儿、看这儿,这粉红色的衣服是不是很合身呀?
生4:笋芽儿,你好!我是美丽的迎春花。我穿着黄色的裙子,我盛开的花朵就像朋友的笑脸,你看我漂亮吗?
生5:笋芽儿!我是梅花,我穿着红衣服随风摇摆,告诉人们春天来了!
生6:笋芽儿你好!我是美丽的牡丹花,我穿着红色的公主裙而且我的生命力很强,我还是花中之王呢!你看我美吗?
生7:笋芽儿你好!我是传着黄衣服的油菜花,我们四面八方整整齐齐的排列着,好像一只只蝴蝶。笋芽儿我们是不是很有趣呀?
生8:笋芽儿!我是杜鹃花,我穿着一身红裙子,满山遍野都是我的兄弟姐妹,我们映红了大自然。笋芽儿欢迎你来到这个世界!
生9:笋芽儿!我是漂亮的梅花,我穿着白衣服,我给人们送来了春天的喜报。笋芽儿我漂亮吗?让我们交个朋友吧!
教师通过前面的教学让学生感受到笋芽儿破土而出的激动和兴奋,及时抓住学生的情感高潮,设计写话情境,迅速迁移,让学生将自己的内心情感世界,进行畅快淋漓地表达,将对文本迸发的情感的活力运用到语言文字上,不仅使学生感受到了春天的生机勃勃,更重要的是表达出了具有生命活力的语言。《找春天》一课,则是在课中进行迁移运用,感悟语言文字的活力。老师在课始作了这样的设计,初读课文,说说作者找到的春天是怎样的?(从课文中找出语句)欣赏多媒体春景图,再读课文,然后交流“春天还在哪里?”(课文语句内化成自己的语言)然后完成随堂中的写话练习。学生再读课文后,作了这样的交流:
生 1:春天在小草碧绿的脑袋上。
生 2:春天在早开的野花中。
生 3:春天在柳树的点点嫩芽中。
生 4:春天在小溪叮叮咚咚的琴声中。
生 5:春天在小朋友的眼睛里。
生 6:春姑娘飞到我的身边,悄悄地告诉我,“春天来了,快脱掉棉袄吧!”
师:春姑娘还会飞向哪里呢?
生 1:春姑娘飞过田野,田野披上绿色的新装。
生 2:春姑娘飞过花园,花儿露出五颜六色的笑脸。
生 3:春姑娘飞过树林,树木吐出点点嫩芽。
鲜活的语言与感悟同生,感悟越丰富,语言表达的欲望就越强烈,语言表达就越发具有生命的活力,这种语言已成为自己的一种超感悟,是感悟的回归。
四、感悟的实践思考
没有感悟的生命是不会有活力的,没有体验的生活是不会有激情的。而阅读教学中,学生学习语言不是一种纯客观的认识过程,而是一种带有浓厚主观色彩的感性与理性相统一的感悟过程。引导感悟——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的思维、想象、情感等心智活动积极地参与到阅读实践活动中去,达到对文本内涵及语言组织形式等方面有深层把握和领会。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有意识地给学生提供语言实践的机会,带领学生进行语言的朗读、品味、分析;引导学生去把握、领会语文内涵和语言形式,从而积淀和培养语言的感悟能力。让他们带着思维的火花,去感悟生命,体验生活吧。因为没有理性的感悟会使我们的阅读教学表现出一种缺乏准确思维的神经质,没有感性的理解会使我们的阅读教学一片苍白冰雪。这个世间总是充满了矛盾,我们的阅读教学也是,感性和理性这本是一对矛盾体,然而在阅读教学中将这对矛盾体有机统一,将阅读中的感性与理性相结合,相渗透,恐怕正是我们所追求的境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