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前预习作为学生学习常规之一,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首要环节。它是教师“教”与学生“学”之间的一座桥梁。培养学生预习习惯和提高预习能力正是让学生学会学习的一个重要途径。新课改强调要让学生动手操作,亲身体验,这要求学生课前要预习课本知识,根据内容的要求准备相应的材料,甚至动手先做一做。刚开始,一年级学生对于怎么预习是一窍不通,这时特别需要我们老师耐心细致地给予方法上的指导。怎样教给小学低年级学生预习的方法,培养学生预习的能力和意识呢?下面是我指导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的一些具体做法。
一、看一看,说一说。在教学《数的认识》时,我布置看和说的预习作业,让学生观察课本插图,看看图上画的是什么,说一说图意。由于新教材内容丰富、画面生动、色彩鲜艳,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学生都爱看、爱说。这不仅为第二天的新课学习作了铺垫,也为我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准备了条件。通过预习,不仅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也为新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常此以往,学生的自学能力将得到很好的发展。
二、找一找,做一做 在进行图形教学时,我布置找一找、做一做的预习作业。我让学生在课前走进生活,联系实际找一找、画一画、拼一拼、剪一剪、玩一玩,在做中学。虽然学生自学到的知识可能较为表面,但也初步接触、感知了教材内容,为课堂上的自主学习准备了条件。例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之前,我要求学生回家后先观察家中不同物品的形状,再结合书本的主题图找形状一样的物体,最后动手分一分,搭一搭,玩一玩。我抓住了学生好动爱玩的特点,使之在享受到学习数学知识,运用数学知识回答日常生活问题的成功喜悦的同时,又开拓了自主学习的空间。还有《图形的拼组》中对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性的预习,我要求学生动手做一做风车,让学生通过做风车体验到长方形变正方形的过程,初步了解边的特点。活动是孩子的天性,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不仅对数学学习产生了兴趣,还很自然的理解和掌握了数学知识。
三、想一想,算一算 《数的计算》这一知识前后联系紧密,运用迁移,学生便可自学。因此对这一部分知识的预习我特别注意教给学生“温故知新”的学习方法。如《10以内的加减法》、《20以内退位减法》等单元都具有上述特点,所以每一单元通过前两课时的教学,在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后,就让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规律自学后面的内容。如在教学《100以内的退位減法》时,书中例题后面的“做一做”,就提供了一幅“美丽的大自然”的情境图,里面就有大量的数学信息,而且可以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我在教学时,先启发学生独立观察,主动提出不同的问题,然后根据问题自己收集信息和数据,进行探究解答。在解答时,我先让学生回顾一下《20以内的退位减法》怎么做,再让学生想办法解决100以内退位减法,运用迁移轻而易举的突破了重点和难点。
四、走一走,记一记 如,在教学一年级《分类》这一课时,我就在课前布置学生和家长一起逛文具店或超市,要求学生留心观察商场里的商品是怎样摆放的。第二天,学生在上课时就能很快地说出 “同样的商品摆在一起”,也能说出这样放的各种好处,这就为分类的认识奠定了基础。同时,还布置他们回家后整理自己的衣柜,书柜,用学生身边的 “情境”呈现教学内容,增加了数学教学的现实性,趣味性,使学生不仅认识到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把生活带进数学课堂,又让数学课堂走进现实生活,而且培养了同学们喜欢数学的情感,调动了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更能激发出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教学《人民币的认识》时,我鼓励学生结合课本,认一认、记一记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图,并与父母一起走进超市,去看柜台上物品的标价,猜测它的价钱,尝试着购买学习用品等。这样,在学习新知之前,学生已经认真地自学了一次,学到了很多知识。他们在上课时思路就打开了,非常投入,热情很高,学习起来特别轻松,还能向我提出许多超出本节课内容的问题,学习数学也就变得轻松愉快了。
新课标下的数学课堂教学,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不是简单地学教材,而是把教材作为“引子”,作为“材料”,根据实际情况对其进行必要的取舍与加工。所以,每一个学生带着自身的经验和背景来进行预习,必将会有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受,这些体验和感受都可以作为课堂上交流的材料,还有课前基于教材内容所进行的联系生活和社会实际的实践活动,所进行的调查,所搜集的材料等等,都是课堂上的特有资源,它将使课堂教学变得充实、丰满起来,使课堂上的交流充分、深刻起来,使课堂上形成更多的“生成性”内容,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看一看,说一说。在教学《数的认识》时,我布置看和说的预习作业,让学生观察课本插图,看看图上画的是什么,说一说图意。由于新教材内容丰富、画面生动、色彩鲜艳,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学生都爱看、爱说。这不仅为第二天的新课学习作了铺垫,也为我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准备了条件。通过预习,不仅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也为新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常此以往,学生的自学能力将得到很好的发展。
二、找一找,做一做 在进行图形教学时,我布置找一找、做一做的预习作业。我让学生在课前走进生活,联系实际找一找、画一画、拼一拼、剪一剪、玩一玩,在做中学。虽然学生自学到的知识可能较为表面,但也初步接触、感知了教材内容,为课堂上的自主学习准备了条件。例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之前,我要求学生回家后先观察家中不同物品的形状,再结合书本的主题图找形状一样的物体,最后动手分一分,搭一搭,玩一玩。我抓住了学生好动爱玩的特点,使之在享受到学习数学知识,运用数学知识回答日常生活问题的成功喜悦的同时,又开拓了自主学习的空间。还有《图形的拼组》中对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性的预习,我要求学生动手做一做风车,让学生通过做风车体验到长方形变正方形的过程,初步了解边的特点。活动是孩子的天性,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不仅对数学学习产生了兴趣,还很自然的理解和掌握了数学知识。
三、想一想,算一算 《数的计算》这一知识前后联系紧密,运用迁移,学生便可自学。因此对这一部分知识的预习我特别注意教给学生“温故知新”的学习方法。如《10以内的加减法》、《20以内退位减法》等单元都具有上述特点,所以每一单元通过前两课时的教学,在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后,就让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规律自学后面的内容。如在教学《100以内的退位減法》时,书中例题后面的“做一做”,就提供了一幅“美丽的大自然”的情境图,里面就有大量的数学信息,而且可以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我在教学时,先启发学生独立观察,主动提出不同的问题,然后根据问题自己收集信息和数据,进行探究解答。在解答时,我先让学生回顾一下《20以内的退位减法》怎么做,再让学生想办法解决100以内退位减法,运用迁移轻而易举的突破了重点和难点。
四、走一走,记一记 如,在教学一年级《分类》这一课时,我就在课前布置学生和家长一起逛文具店或超市,要求学生留心观察商场里的商品是怎样摆放的。第二天,学生在上课时就能很快地说出 “同样的商品摆在一起”,也能说出这样放的各种好处,这就为分类的认识奠定了基础。同时,还布置他们回家后整理自己的衣柜,书柜,用学生身边的 “情境”呈现教学内容,增加了数学教学的现实性,趣味性,使学生不仅认识到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把生活带进数学课堂,又让数学课堂走进现实生活,而且培养了同学们喜欢数学的情感,调动了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更能激发出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教学《人民币的认识》时,我鼓励学生结合课本,认一认、记一记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图,并与父母一起走进超市,去看柜台上物品的标价,猜测它的价钱,尝试着购买学习用品等。这样,在学习新知之前,学生已经认真地自学了一次,学到了很多知识。他们在上课时思路就打开了,非常投入,热情很高,学习起来特别轻松,还能向我提出许多超出本节课内容的问题,学习数学也就变得轻松愉快了。
新课标下的数学课堂教学,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不是简单地学教材,而是把教材作为“引子”,作为“材料”,根据实际情况对其进行必要的取舍与加工。所以,每一个学生带着自身的经验和背景来进行预习,必将会有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受,这些体验和感受都可以作为课堂上交流的材料,还有课前基于教材内容所进行的联系生活和社会实际的实践活动,所进行的调查,所搜集的材料等等,都是课堂上的特有资源,它将使课堂教学变得充实、丰满起来,使课堂上的交流充分、深刻起来,使课堂上形成更多的“生成性”内容,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