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欢西油田锦607块属于典型薄互层状边底水稠油油藏,针对油藏构造复杂、储层发育不均、水淹严重、汽窜严重的状况,我们通过地层对比结合VSP地震技术,进行区块构造研究和储层发育研究,实现了区块扩边增储,并在生产中提出适当的射孔方式、注汽方式,并对水淹规律、汽窜规律进行系统研究,结合适当的解决方案,有效地实现了区块的稳产。
关键词:边底水稠油藏 薄互层状 水淹 汽窜 规模化挖潜技术
一、概况
1.断块勘探简况
1997年8月锦270井于楼油层蒸汽吞吐试油获得工业油流,初期日产油16t/d。该井试油成功,拉开了锦607块勘探工作的序幕。为了科学准确落实这一新发现区块构造,1999年引进了三维地震技术,在地震资料精细解释基础上,于1999年9月在锦270井北部钻探井锦607井,并因锦607井试油获得工业油流将区块命名为锦607块。1999年该块上报含油面积1.8km2,石油地质储量644×104t。
2.断块主要石油地质特征
2.1储层岩性及物性。锦607块储层岩性以砂砾岩、中-细砂岩为主。S1+2兴隆台油层平面上砂层分布北部较厚向南渐薄。储层岩性以砂砾岩、中~细砂岩为主。S1中于楼油层砂层比较发育,纵向上分布较分散,平面上砂层分布呈北北东-南南西向舌状分布。储层岩性多为粉砂岩、中~细砂岩、含砾砂岩,部分为砂砾岩,泥质胶结疏松。纵向上兴隆台砂体粒度较粗,于楼砂体粒度较细。
2.2油层分布特征。纵向上,于楼油层单井累积油层厚度平均为34.4m,兴隆台油层较薄,单井累积油层厚度平均为21.2m。于楼油层单层厚度平均为2.7m,兴隆台油层平均为1.8m,以薄互层状油层为主。
2.3油水分布与油藏类型。锦607块油层分布受构造、沉积相的双重控制,总体为构造岩性薄互层状的边底水油藏。
2.4流体性质。锦607块原油具有高密度、高粘度、高胶质+沥青质、低蜡、低凝固点的特征。地面原油密度在0.974~0.989g/cm3之间,50℃原油粘度在1415~4310mPa·s之间,且随埋深增加,原油性质变好。据锦608井测定,地层水为NaHCO3型。
2.5地层压力与温度.锦607井进行了连续地层压力测定,测得于楼油层中部原始地层压力8.01MPa,兴隆台油层中部原始地层压力9.23MPa,地温梯度3.0,压力系数0.93。
3.开发现状
区块共有油井132口,开井116口,日产液2169t/d,日产油180t/d,含水91.7%。累产油118.36×104t,累产水449.27×104t,累计注汽314.76×104m3,采油速度0.98%,采出程度17.7%,累计油汽比0.38,油井平均吞吐11.7轮次。
二、油藏开发中存在问题
一是构造复杂。区块西南部和北部构造复杂,平面上油层发育变化大,区块构造和储层发育情况复杂,需应用三维地震技术结合单井地层对比对区块构造进行落实。
二是汽窜严重。锦607块投产后汽窜现象一直很严重。不仅单井之间互窜,而且一井汽窜多井或一井被多井汽窜,全块有90%以上油井有汽窜历史。
三是边水水淹过快。锦607块从2004年开始区块含水上升速度开始加快,区块东部发育大面积边水,据估算水体体积大于200×104m3,边水能量较强,因此边水水淹过快成为影响区块开发效果的重要因素。
三、蒸汽吞吐开发中后期持续稳产的主要做法
1.优选射孔方案注汽方式和注汽参数
1.1优选射孔方案技术
锦607块开发过程中借鉴欢西油田老稠油区块的开发经验,射孔厚度在15-20m蒸汽吞吐效果最佳,最能充分发挥油层潜力。锦607块为薄互层状油藏,在射开厚层的同时,为了发挥薄层和低产层的作用,避免储量损失,对部分电测解释低产油层也进行射孔,并大量录取吸汽剖面资料,分析各小层的吸汽效果,以便指导后期投产井的射孔方案。
1.2优化注汽参数技术
锦607块的储层物性、储层发育特点以及原油物性与欢17块兴隆台油层、千12块莲花油层相似,在参考上述两块注汽解释模板的基础上,制定了锦607块的合理注汽强度解释模版,以指导单井注汽。
应用优选射孔方案技术和优化注汽参数技术取得了较好的蒸汽吞吐效果,从目前取得的吸汽剖面资料来看,油井吸汽较均匀,明显好于同类油藏,特别是薄层动用程度相对较高。
2.精细地质研究结合动态监测技术研究水淹规律
通过地层对比结合油井生产动态,分析平面上和纵向上水淹规律,对区块油水界面和水淹方向、水淹范围重新认识,并且通过动态分析结合动态监测资料,指导了区块挖潜工作。2004年以来实施各类水淹区挖潜措施111井次,增油64738t。
3.应用分注分采技术防治汽窜
锦607块为提高纵向上薄层吸汽效果,预防和减少厚层发生汽窜,有条件的井均采取分层注汽措施,控制厚层注汽强度,适当提高薄差层注汽强度,并适当降低注汽速度,在预防和减少汽窜的同时,提高了周期产油量。
4.地层对比结合VSP地震测试落实区块构造
锦607块初期勘探认识的区块构造为在西斜坡背景下形成的断裂斜坡带,为一断鼻型构造,内部发育一条次级断层。2005年区块在剩余油研究基础上,在西南部部署滚动开发井。由于西南部构造及储层发育情况变化较大,及时对关键井进行了VSP地震测试落实构造,利用VSP测井成果,结合该区高分辩三维地震资料,落实该区于楼、兴隆台油层构造情况,预测储层发育情况。新认识的构造内部发育六条四级断层,将该块分成五个
(下转第页)
(上接第页)
次级断块通过2005年到2007年的滚动部署研究,区块构造基本得以落实,并实现了扩边增储,新区新增地质储量29.09×104t。
四、结论
通过对薄互层状稠油油藏特征和开发特点进行精细研究,并在油田开发过程中使用适合油藏特点的技术对策,有针对性对实施配套增油措施,减少储层发育对开发的不利影响,可以一定程度上改善开发效果,提高区块开发水平,有效控制区块的递减率,实现增油增效,而且对同类油藏的开发具有宝贵的借鉴价值。
参考文献:
[1]时庚戌,等.辽河油田开发实例[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4:124~128.
[2]蔺玉秋,等.边底水稠油油藏水侵规律研究[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4:242~246.
关键词:边底水稠油藏 薄互层状 水淹 汽窜 规模化挖潜技术
一、概况
1.断块勘探简况
1997年8月锦270井于楼油层蒸汽吞吐试油获得工业油流,初期日产油16t/d。该井试油成功,拉开了锦607块勘探工作的序幕。为了科学准确落实这一新发现区块构造,1999年引进了三维地震技术,在地震资料精细解释基础上,于1999年9月在锦270井北部钻探井锦607井,并因锦607井试油获得工业油流将区块命名为锦607块。1999年该块上报含油面积1.8km2,石油地质储量644×104t。
2.断块主要石油地质特征
2.1储层岩性及物性。锦607块储层岩性以砂砾岩、中-细砂岩为主。S1+2兴隆台油层平面上砂层分布北部较厚向南渐薄。储层岩性以砂砾岩、中~细砂岩为主。S1中于楼油层砂层比较发育,纵向上分布较分散,平面上砂层分布呈北北东-南南西向舌状分布。储层岩性多为粉砂岩、中~细砂岩、含砾砂岩,部分为砂砾岩,泥质胶结疏松。纵向上兴隆台砂体粒度较粗,于楼砂体粒度较细。
2.2油层分布特征。纵向上,于楼油层单井累积油层厚度平均为34.4m,兴隆台油层较薄,单井累积油层厚度平均为21.2m。于楼油层单层厚度平均为2.7m,兴隆台油层平均为1.8m,以薄互层状油层为主。
2.3油水分布与油藏类型。锦607块油层分布受构造、沉积相的双重控制,总体为构造岩性薄互层状的边底水油藏。
2.4流体性质。锦607块原油具有高密度、高粘度、高胶质+沥青质、低蜡、低凝固点的特征。地面原油密度在0.974~0.989g/cm3之间,50℃原油粘度在1415~4310mPa·s之间,且随埋深增加,原油性质变好。据锦608井测定,地层水为NaHCO3型。
2.5地层压力与温度.锦607井进行了连续地层压力测定,测得于楼油层中部原始地层压力8.01MPa,兴隆台油层中部原始地层压力9.23MPa,地温梯度3.0,压力系数0.93。
3.开发现状
区块共有油井132口,开井116口,日产液2169t/d,日产油180t/d,含水91.7%。累产油118.36×104t,累产水449.27×104t,累计注汽314.76×104m3,采油速度0.98%,采出程度17.7%,累计油汽比0.38,油井平均吞吐11.7轮次。
二、油藏开发中存在问题
一是构造复杂。区块西南部和北部构造复杂,平面上油层发育变化大,区块构造和储层发育情况复杂,需应用三维地震技术结合单井地层对比对区块构造进行落实。
二是汽窜严重。锦607块投产后汽窜现象一直很严重。不仅单井之间互窜,而且一井汽窜多井或一井被多井汽窜,全块有90%以上油井有汽窜历史。
三是边水水淹过快。锦607块从2004年开始区块含水上升速度开始加快,区块东部发育大面积边水,据估算水体体积大于200×104m3,边水能量较强,因此边水水淹过快成为影响区块开发效果的重要因素。
三、蒸汽吞吐开发中后期持续稳产的主要做法
1.优选射孔方案注汽方式和注汽参数
1.1优选射孔方案技术
锦607块开发过程中借鉴欢西油田老稠油区块的开发经验,射孔厚度在15-20m蒸汽吞吐效果最佳,最能充分发挥油层潜力。锦607块为薄互层状油藏,在射开厚层的同时,为了发挥薄层和低产层的作用,避免储量损失,对部分电测解释低产油层也进行射孔,并大量录取吸汽剖面资料,分析各小层的吸汽效果,以便指导后期投产井的射孔方案。
1.2优化注汽参数技术
锦607块的储层物性、储层发育特点以及原油物性与欢17块兴隆台油层、千12块莲花油层相似,在参考上述两块注汽解释模板的基础上,制定了锦607块的合理注汽强度解释模版,以指导单井注汽。
应用优选射孔方案技术和优化注汽参数技术取得了较好的蒸汽吞吐效果,从目前取得的吸汽剖面资料来看,油井吸汽较均匀,明显好于同类油藏,特别是薄层动用程度相对较高。
2.精细地质研究结合动态监测技术研究水淹规律
通过地层对比结合油井生产动态,分析平面上和纵向上水淹规律,对区块油水界面和水淹方向、水淹范围重新认识,并且通过动态分析结合动态监测资料,指导了区块挖潜工作。2004年以来实施各类水淹区挖潜措施111井次,增油64738t。
3.应用分注分采技术防治汽窜
锦607块为提高纵向上薄层吸汽效果,预防和减少厚层发生汽窜,有条件的井均采取分层注汽措施,控制厚层注汽强度,适当提高薄差层注汽强度,并适当降低注汽速度,在预防和减少汽窜的同时,提高了周期产油量。
4.地层对比结合VSP地震测试落实区块构造
锦607块初期勘探认识的区块构造为在西斜坡背景下形成的断裂斜坡带,为一断鼻型构造,内部发育一条次级断层。2005年区块在剩余油研究基础上,在西南部部署滚动开发井。由于西南部构造及储层发育情况变化较大,及时对关键井进行了VSP地震测试落实构造,利用VSP测井成果,结合该区高分辩三维地震资料,落实该区于楼、兴隆台油层构造情况,预测储层发育情况。新认识的构造内部发育六条四级断层,将该块分成五个
(下转第页)
(上接第页)
次级断块通过2005年到2007年的滚动部署研究,区块构造基本得以落实,并实现了扩边增储,新区新增地质储量29.09×104t。
四、结论
通过对薄互层状稠油油藏特征和开发特点进行精细研究,并在油田开发过程中使用适合油藏特点的技术对策,有针对性对实施配套增油措施,减少储层发育对开发的不利影响,可以一定程度上改善开发效果,提高区块开发水平,有效控制区块的递减率,实现增油增效,而且对同类油藏的开发具有宝贵的借鉴价值。
参考文献:
[1]时庚戌,等.辽河油田开发实例[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4:124~128.
[2]蔺玉秋,等.边底水稠油油藏水侵规律研究[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4:242~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