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前国内的对外汉语词典主要是对外汉语学习词典,该类词典侧重于对汉语词语用法的注解,对汉语词语尤其是汉语文化词语的文化意义关注不足,不能满足非母语汉语学习者“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目的。《NTC中国文化关键词词典》在汉语文化词语收词和释义方面所体现出的特点为国内对外汉语文化词词典的编纂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 《NTC 中国文化关键词词典》 汉语文化词语 收词、释义 特点
随着21世纪国际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学习汉语。根据《外国人学习与使用汉语情况调查研究报告》,外国人学习汉语的首要目的是“了解中国文化”。①众多学者的研究表明,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在词语层面,尤其是文化词语层面表现得最为明显。因此,对于以“了解中国文化”为首要目的的非母语汉语学习者来说,一部优秀的对外汉语文化词词典在其学习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但是目前国内对外汉语词典主要为对外汉语学习词典,该类词典侧重于对汉语词语用法的关注,对汉语词语尤其是文化词语的文化意义关注不足。
《NTC中国文化关键词词典》(NTC’s Dictionary of China’s Cultural Code Words)是非母语汉语学习者博耶·拉法叶·德蒙特②(Boye Lafayette De Mente)所编纂的一部对外汉语文化词词典,由美国国家教材出版公司NTC(National Textbook Company)出版发行,影响广泛,值得关注和借鉴。“评价一部词典优秀与否应关注的两个核心特点是收词和定义”。③本文尝试以《NTC中国文化关键词词典》(以下简称《词典》)的“文化、习俗”部分为例,分析其在汉语文化词语收词、释义方面的特点,为国内该类词典的编纂提供借鉴。
一、汉语文化词语的界定与分类
“‘文化词语’与‘文化意义’的界定,它们与‘非文化词语’‘非文化意义’的界限,往往是比较模糊的,一到具体问题更可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④如在前苏联,它们被称为“作为民族文化信息载体和渊源的语言名称单位”(“folk custom semantics”or“national cultural semantics”);英美学者则把它们称为(社会和文化的)“关键词”(social and cultural key word);⑤在中国,文化词语被称为文化局限词、文化负载词或国俗词语。虽然表述各异,但上述表达都强调了这些词语附有文化信息,是一个社会和民族文化的体现。所以,本文认为,这些看似不一样的名称实质上指的都是同一种类型的词语,即文化词语。
1.汉语文化词语的界定。
从现有的语言材料中我们可以归纳出目前国内三种代表性的观点“文化意义说”、“文化内容说”和“文化附加义说”。⑥本文认可“文化附加义说”,即:汉语文化词语是指富含中国文化特色及文化附加义的词语,它不仅存在于特定的文化范畴中和汉语词汇系统中,而且存在于人们的言语交际行为中。
2.汉语文化词语的分类。
“文化词语传递的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独特信息,所以它的分类以符合公认的文化分类为宜”。⑦目前,国内文化学者多采用文化结构的四层次说来进行文化分类,即把文化分为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心态文化。⑧相应的,文化词语也可分为物态文化词语、制度文化词语、行为文化词语、心态文化词语。⑨
此外,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张占一先生根据文化的功能,首先提出区分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两大类。本文参照其观点,尝试把文化词语相应地分为“知识文化词语”和“交际文化词语”。知识文化词语指的是承载“知识文化”的词语,如一个民族的政治、经济、教育、宗教、法律、文化艺术等文化知识。交际文化词语指的是承载“交际文化”的词语,如问候、致谢、称呼等习语和委婉语、禁忌语等。
二、《词典》“文化、习俗”部分的收词和释义特点
参照对汉语文化词语的上述界定及分类标准,本文将《词典》“文化、习俗”部分所收录的50个词语做如下整理。
首先,参照李晓琪“文化词语的四层次说”对这些词语进行一级分类,共分成“物态文化词语”、“制度文化词语”、“行为文化词语”、“心态文化词语”和“文化特征不明显的词汇”五大类;然后参照“知识文化词语”和“交际文化词语”的分类,再对一级分类中的“心态文化词语“进行了二级分类,分成了“知识文化词语”和“交际文化词语”两类。具体的分类结构及所含词目如表1所示:
表 一
1.“文化、习俗”关键词的收词特点。
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该词典在“文化、习俗”部分呈现出的收词特点如下。
(1)心态文化词语最多,行为文化词语最少。
观察上述表格我们可以看出,相对于“物态文化词语”(5个)、“行为文化词语”(0个)和“制度文化词语”(2个),德蒙特关注最多的是“心态文化词语”(37个)。最少的是行为文化词语,如反映中国民风民俗的婚嫁、丧葬、祭祀、舞狮等方面的行为礼节,作者在这一部分没有涉及。说明词典作者重视社会心理和意识形态。
(2)关注知识文化词语,重视交际文化词语。
《词典》收录了一部分有代表性的国俗词语,如“国粹”、“历书”、“针灸”等。此外,《词典》还收录了相当一部分日常表达所用的交际文化词语,如“不知道”、“对不起”等,在编纂者看来,这些日常用语富含“言外之意”,尤为重要。
(3)收录粤语源方言词。
汉语方言中有丰富的文化词语,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大量英语源外来词进入粤语,随后又作为粤语源方言词进入汉语普通话,被广泛采用,如呼啦圈(Hula Hoop)、朋克(Punk)等。《词典》也对此类词语有所关注,如“发烧友”(fancier)。苏新春教授认为“发烧友”是粤语方言。⑩还有学者进一步指出“发烧友”属于粤语源英语外来词。{11}这说明词典编纂者动态地关注社会发展所带来的中国语言的变化。
(4)收录《易经》中的词语。
根据《辞海》的解释,表1中的“贲”、 “归妹”和“小过”属于《易经》中的卦象,“贲”是第二十二卦,“归妹”是第五十四卦,“小过”是第六十二卦。说明编者关注中国传统文化。
(5)收录文化特征不明显的词汇。
如表1中的“印记、考试、复杂、门卫、杂技演员、性别”,参照本文对汉语文化词语的界定,我认为这些词语不符合国内学者对文化词语的界定和分类,故暂且将其归为“笔者无法归类的词语”一栏。
2.“文化、习俗”关键词的释义特点。
参照《辞海》、《汉语国俗词典》、《现代汉语词典》对相应词目的阐释,我对上述50个词条进行了词汇意义对比分析,得出以下五点发现。
(1)释义的方式:理解基础上的阐释。
《词典》对相关词条的释义不是简单的概念意义的转换翻译,更多的是对文化词语文化附加义的阐释。
以“高考”为例。
德蒙特首先介绍了中国的教育环境:中国有相当一部分年轻人身处农村,他们大多需要在六岁到十四岁期间参加九年义务教育。此后他们需参加并通过地区性的考试才能再继续接受三年教育。地区考试结果决定他们的去向——高中、中专或职校。对于想要进入大学求学的学生来说,他们必须参加并通过为期三天、难度较大的“高考”。“高考”对中国年轻人而言是一个“分水岭”。高考失利者的未来或多或少地被局限于“蓝领”工作中,而高考顺利者则以后大多从事“白领”工作。
(7)标记。
“词典编纂者用标记指出某个词汇单位属于某一方言,或属于某一有限制的语言(技术的,术语的)或属于某一社会阶层(黑话),或某一种文体,等等”。{17}可见,标记能够指出语言的变体、语域和文体。不仅如此,有些标记如【忌】、【冒犯】、【不礼貌】、【褒】、【贬】、【蔑】等,可以明确提示读者词语的文化附加义。
(8)参见。
参见能节省词典篇幅和扩充信息。对外汉语文化词词典可以通过参见将文化词语与其文化背景知识有机地串联起来,满足读者透过词汇了解源语文化的愿望。
此外,还可以利用附录来提供一些既能突出中国文化特色又能体现中西文化差异的时新文化信息来补充词典的正文信息。
综上所述,对外汉语文化词词典的选词和释义既要体现汉语的民族文化特色,又要满足词典使用者的真实需要。在收词方面,根据词典服务对象的思维特点和其母语文化背景,选择他们感兴趣但理解起来有难度的汉语文化词语,如一些富含语境含义的日常交际用语。在释义方面,采用多种方法来阐释汉语文化词语的文化附加义,以体现其实用性、动态性和民族性的特点。
注释:
①高彦德等.外国人学习与使用汉语情况调查研究报告.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3.
②以下博耶·拉法叶·德蒙特的相关信息均引自网站http://www.BoyeDeMente.com.
③Quirk.R.Preface to 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Longman Group Limited.1995.
④常敬宇著.陈建民序.汉语词汇与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⑤转引自陈丹丹.汉英文化词语意义差异对比分析.教育硕士学位论文.上海师范大学,2004.
⑥赵明.汉语文化词语界定研究述评.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9,(4).
⑦李晓琪.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研究.北京: 商务印书馆,2006:340.
⑧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⑨李晓琪.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研究.北京: 商务印书馆,2006:340.
⑩苏新春.语言.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1}李宇峰,于广元.谈粤语源英语外来词对普通话的影响.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4)
{12}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235-243.
{13}杨祖希,徐庆凯.专科辞典学.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1.
{14}章黎平,解江海.汉语文化词典收词的科学性原则.辞书研究,2008(4).
{15}吴建平.双语翻译词典的编纂宗旨、释义和例证刍议——兼评《史氏汉英翻译大词典》.辞书研究,2009,(3).
{16}王馥芳.当代语言学与词典创新.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162.
{17}Rundell.M.(ed.)Macmillan English Dictionary for Advanced Learners.United Kingdom:Macmillan Publishers Limited,2002.
参考文献:
[1]陈丹丹.汉英文化词语意义差异对比分析.上海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学位论文,2004.
[2]常敬宇.汉语词汇文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3]辞海·缩印本(音序).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
[4]崔卫生.双语词典对于词汇的文化附加意义的阐释方法.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
[5]De Mente Boye NTC’s Dictionary of China Cultural Code Words.Lincolnwood,Ill.:NTC publishing group,1996.
[6]杨元刚.英汉词语文化语义对比研究.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2008.
[7]林明金,林大津.双语词典提供文化信息的途径.辞书研究,2007,(5).
[8]李瑞华.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9]史有为.汉语外来词.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10]苏新春.汉语词义学.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11]张占一.试议交际文化和知识文化.语言教学与研究,1990,(3).
[12]苏宝荣.词义研究与辞书释义.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13]南怀瑾,徐芹庭.白话易经.长沙:岳麓书社,1988.
[14]王德春.汉语国俗词典.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1990.
[15]现代汉语词典.第三版.修订版.商务印书馆,1996.
[16]杨祖希,徐庆凯.专科辞典学.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1.
[17]赵明.汉语文化词语界定研究述评.现代语文,2009,(4).
[18]章宜华.语义学与词典释义.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
关键词: 《NTC 中国文化关键词词典》 汉语文化词语 收词、释义 特点
随着21世纪国际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学习汉语。根据《外国人学习与使用汉语情况调查研究报告》,外国人学习汉语的首要目的是“了解中国文化”。①众多学者的研究表明,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在词语层面,尤其是文化词语层面表现得最为明显。因此,对于以“了解中国文化”为首要目的的非母语汉语学习者来说,一部优秀的对外汉语文化词词典在其学习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但是目前国内对外汉语词典主要为对外汉语学习词典,该类词典侧重于对汉语词语用法的关注,对汉语词语尤其是文化词语的文化意义关注不足。
《NTC中国文化关键词词典》(NTC’s Dictionary of China’s Cultural Code Words)是非母语汉语学习者博耶·拉法叶·德蒙特②(Boye Lafayette De Mente)所编纂的一部对外汉语文化词词典,由美国国家教材出版公司NTC(National Textbook Company)出版发行,影响广泛,值得关注和借鉴。“评价一部词典优秀与否应关注的两个核心特点是收词和定义”。③本文尝试以《NTC中国文化关键词词典》(以下简称《词典》)的“文化、习俗”部分为例,分析其在汉语文化词语收词、释义方面的特点,为国内该类词典的编纂提供借鉴。
一、汉语文化词语的界定与分类
“‘文化词语’与‘文化意义’的界定,它们与‘非文化词语’‘非文化意义’的界限,往往是比较模糊的,一到具体问题更可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④如在前苏联,它们被称为“作为民族文化信息载体和渊源的语言名称单位”(“folk custom semantics”or“national cultural semantics”);英美学者则把它们称为(社会和文化的)“关键词”(social and cultural key word);⑤在中国,文化词语被称为文化局限词、文化负载词或国俗词语。虽然表述各异,但上述表达都强调了这些词语附有文化信息,是一个社会和民族文化的体现。所以,本文认为,这些看似不一样的名称实质上指的都是同一种类型的词语,即文化词语。
1.汉语文化词语的界定。
从现有的语言材料中我们可以归纳出目前国内三种代表性的观点“文化意义说”、“文化内容说”和“文化附加义说”。⑥本文认可“文化附加义说”,即:汉语文化词语是指富含中国文化特色及文化附加义的词语,它不仅存在于特定的文化范畴中和汉语词汇系统中,而且存在于人们的言语交际行为中。
2.汉语文化词语的分类。
“文化词语传递的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独特信息,所以它的分类以符合公认的文化分类为宜”。⑦目前,国内文化学者多采用文化结构的四层次说来进行文化分类,即把文化分为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心态文化。⑧相应的,文化词语也可分为物态文化词语、制度文化词语、行为文化词语、心态文化词语。⑨
此外,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张占一先生根据文化的功能,首先提出区分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两大类。本文参照其观点,尝试把文化词语相应地分为“知识文化词语”和“交际文化词语”。知识文化词语指的是承载“知识文化”的词语,如一个民族的政治、经济、教育、宗教、法律、文化艺术等文化知识。交际文化词语指的是承载“交际文化”的词语,如问候、致谢、称呼等习语和委婉语、禁忌语等。
二、《词典》“文化、习俗”部分的收词和释义特点
参照对汉语文化词语的上述界定及分类标准,本文将《词典》“文化、习俗”部分所收录的50个词语做如下整理。
首先,参照李晓琪“文化词语的四层次说”对这些词语进行一级分类,共分成“物态文化词语”、“制度文化词语”、“行为文化词语”、“心态文化词语”和“文化特征不明显的词汇”五大类;然后参照“知识文化词语”和“交际文化词语”的分类,再对一级分类中的“心态文化词语“进行了二级分类,分成了“知识文化词语”和“交际文化词语”两类。具体的分类结构及所含词目如表1所示:
表 一
1.“文化、习俗”关键词的收词特点。
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该词典在“文化、习俗”部分呈现出的收词特点如下。
(1)心态文化词语最多,行为文化词语最少。
观察上述表格我们可以看出,相对于“物态文化词语”(5个)、“行为文化词语”(0个)和“制度文化词语”(2个),德蒙特关注最多的是“心态文化词语”(37个)。最少的是行为文化词语,如反映中国民风民俗的婚嫁、丧葬、祭祀、舞狮等方面的行为礼节,作者在这一部分没有涉及。说明词典作者重视社会心理和意识形态。
(2)关注知识文化词语,重视交际文化词语。
《词典》收录了一部分有代表性的国俗词语,如“国粹”、“历书”、“针灸”等。此外,《词典》还收录了相当一部分日常表达所用的交际文化词语,如“不知道”、“对不起”等,在编纂者看来,这些日常用语富含“言外之意”,尤为重要。
(3)收录粤语源方言词。
汉语方言中有丰富的文化词语,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大量英语源外来词进入粤语,随后又作为粤语源方言词进入汉语普通话,被广泛采用,如呼啦圈(Hula Hoop)、朋克(Punk)等。《词典》也对此类词语有所关注,如“发烧友”(fancier)。苏新春教授认为“发烧友”是粤语方言。⑩还有学者进一步指出“发烧友”属于粤语源英语外来词。{11}这说明词典编纂者动态地关注社会发展所带来的中国语言的变化。
(4)收录《易经》中的词语。
根据《辞海》的解释,表1中的“贲”、 “归妹”和“小过”属于《易经》中的卦象,“贲”是第二十二卦,“归妹”是第五十四卦,“小过”是第六十二卦。说明编者关注中国传统文化。
(5)收录文化特征不明显的词汇。
如表1中的“印记、考试、复杂、门卫、杂技演员、性别”,参照本文对汉语文化词语的界定,我认为这些词语不符合国内学者对文化词语的界定和分类,故暂且将其归为“笔者无法归类的词语”一栏。
2.“文化、习俗”关键词的释义特点。
参照《辞海》、《汉语国俗词典》、《现代汉语词典》对相应词目的阐释,我对上述50个词条进行了词汇意义对比分析,得出以下五点发现。
(1)释义的方式:理解基础上的阐释。
《词典》对相关词条的释义不是简单的概念意义的转换翻译,更多的是对文化词语文化附加义的阐释。
以“高考”为例。
德蒙特首先介绍了中国的教育环境:中国有相当一部分年轻人身处农村,他们大多需要在六岁到十四岁期间参加九年义务教育。此后他们需参加并通过地区性的考试才能再继续接受三年教育。地区考试结果决定他们的去向——高中、中专或职校。对于想要进入大学求学的学生来说,他们必须参加并通过为期三天、难度较大的“高考”。“高考”对中国年轻人而言是一个“分水岭”。高考失利者的未来或多或少地被局限于“蓝领”工作中,而高考顺利者则以后大多从事“白领”工作。
(7)标记。
“词典编纂者用标记指出某个词汇单位属于某一方言,或属于某一有限制的语言(技术的,术语的)或属于某一社会阶层(黑话),或某一种文体,等等”。{17}可见,标记能够指出语言的变体、语域和文体。不仅如此,有些标记如【忌】、【冒犯】、【不礼貌】、【褒】、【贬】、【蔑】等,可以明确提示读者词语的文化附加义。
(8)参见。
参见能节省词典篇幅和扩充信息。对外汉语文化词词典可以通过参见将文化词语与其文化背景知识有机地串联起来,满足读者透过词汇了解源语文化的愿望。
此外,还可以利用附录来提供一些既能突出中国文化特色又能体现中西文化差异的时新文化信息来补充词典的正文信息。
综上所述,对外汉语文化词词典的选词和释义既要体现汉语的民族文化特色,又要满足词典使用者的真实需要。在收词方面,根据词典服务对象的思维特点和其母语文化背景,选择他们感兴趣但理解起来有难度的汉语文化词语,如一些富含语境含义的日常交际用语。在释义方面,采用多种方法来阐释汉语文化词语的文化附加义,以体现其实用性、动态性和民族性的特点。
注释:
①高彦德等.外国人学习与使用汉语情况调查研究报告.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3.
②以下博耶·拉法叶·德蒙特的相关信息均引自网站http://www.BoyeDeMente.com.
③Quirk.R.Preface to 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Longman Group Limited.1995.
④常敬宇著.陈建民序.汉语词汇与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⑤转引自陈丹丹.汉英文化词语意义差异对比分析.教育硕士学位论文.上海师范大学,2004.
⑥赵明.汉语文化词语界定研究述评.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9,(4).
⑦李晓琪.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研究.北京: 商务印书馆,2006:340.
⑧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⑨李晓琪.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研究.北京: 商务印书馆,2006:340.
⑩苏新春.语言.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1}李宇峰,于广元.谈粤语源英语外来词对普通话的影响.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4)
{12}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235-243.
{13}杨祖希,徐庆凯.专科辞典学.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1.
{14}章黎平,解江海.汉语文化词典收词的科学性原则.辞书研究,2008(4).
{15}吴建平.双语翻译词典的编纂宗旨、释义和例证刍议——兼评《史氏汉英翻译大词典》.辞书研究,2009,(3).
{16}王馥芳.当代语言学与词典创新.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162.
{17}Rundell.M.(ed.)Macmillan English Dictionary for Advanced Learners.United Kingdom:Macmillan Publishers Limited,2002.
参考文献:
[1]陈丹丹.汉英文化词语意义差异对比分析.上海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学位论文,2004.
[2]常敬宇.汉语词汇文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3]辞海·缩印本(音序).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
[4]崔卫生.双语词典对于词汇的文化附加意义的阐释方法.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
[5]De Mente Boye NTC’s Dictionary of China Cultural Code Words.Lincolnwood,Ill.:NTC publishing group,1996.
[6]杨元刚.英汉词语文化语义对比研究.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2008.
[7]林明金,林大津.双语词典提供文化信息的途径.辞书研究,2007,(5).
[8]李瑞华.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9]史有为.汉语外来词.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10]苏新春.汉语词义学.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11]张占一.试议交际文化和知识文化.语言教学与研究,1990,(3).
[12]苏宝荣.词义研究与辞书释义.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13]南怀瑾,徐芹庭.白话易经.长沙:岳麓书社,1988.
[14]王德春.汉语国俗词典.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1990.
[15]现代汉语词典.第三版.修订版.商务印书馆,1996.
[16]杨祖希,徐庆凯.专科辞典学.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1.
[17]赵明.汉语文化词语界定研究述评.现代语文,2009,(4).
[18]章宜华.语义学与词典释义.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