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个和酒伴了一生的老人,何尝不是在醉意中逃避着人生的不如意。
每每听到斟茶、斟酒的声音,我都会想起爷爷。想象力是一部无所不能的放映机,可以把时间凭空倒流到大半个世纪前。那时爷爷12岁,穿着青布小褂,戴着小帽,搭一条白毛巾,在饭馆里勤快地给客人斟茶、倒水、上菜、擦桌子。
爷爷醉意朦胧时爱说过去,说得最多的是从12岁起的学徒生涯,那是一个男人一生的转折点。12岁开始在饭馆里当学徒,勤学苦做,积攒了点钱,后来自己开饭馆。他勤快,手艺好,又精打细算,生意越做越大,做成了当地最大的饭庄。
然后又一个转折。解放了,私家饭馆变成集体饭店,爷爷从老板成为为人民服务的饭店经理和大厨。
身份的改变其实没什么坏处,反倒好处不少,这在奶奶的叙述中可见一二。在那凭票购物的年代,在那些饥馑的岁月里,家家户户都感受到饥饿的威胁,它真真切切盘旋在头顶。唯独我家,因饭店大厨这身份,七个子女无一人饿着。
因这层身份,上门认亲甚至直接求助的人也不少。或借米熬粥,或要几根剔得干净的骨头熬汤。奶奶很善良,几乎逢求必应,即使家里人都反对,她也会趁人不备,用衣角偷偷地包一把米送人。
在父亲的叙述中,最深刻的印象是爷爷从灶间给他偷拿的一根春卷。爷爷厨艺远近闻名,不只是人民饭店的大厨,有时区里开会都找他去掌勺。走过用石灰刷得很白的写着很多红色大字的墙边,他的身影风光又潇洒。父亲在家饿得实在难受,就跑到饭店里找爷爷,老人家偷偷给儿子一根春卷。
在饥荒年,这美味三日不绝口。
每个人的叙述各有区别。奶奶对爷爷的感情色彩是依恋,父亲是崇拜,但都与酒无关。轮到母亲叙述时,那些回忆的色调中多了酒的影子,也因此多了几分不屑。
母亲说,爷爷就是个酒鬼。她笑话爷爷输了钱又喝醉了酒后,会大骂“钱就是命命就是狗屎”。从她进入这个家的第一天,就敏锐地察觉到未来公公与酒之间的深厚关系。当父亲家里人对一家之主的嗜酒习性习以为常时,以外来人姿态进入的母亲,总脱不了旁观者的视角。她说:有一年春天,你爷爷奶奶在地里栽油菜,爷爷又喝醉了,两人在田间大吵。后来互相赌气,就把栽好的油菜一棵棵拔掉,扔得满天飞。你奶奶揣着一肚子气直接回家,扔下你爷爷躺地头昏睡。后来酒劲醒了,他一个人偷偷把扔掉的菜捡回来种上。
这种叙述带着点嘲弄:一个爱酒的男人,只能借着醉意装大爷。酒醒后,该向媳妇低头,向现实低头,还是得低。
关于爷爷的记忆,传到我这里时,就剩下点疏离感,勾勒出的是个不苟言笑,爱喝酒,爱吃花生米和咸鸭蛋的老头。他和其他老头的不同是,吃咸鸭蛋的方法很特别。用一只筷子在鸭蛋的一头敲一个小指尖粗细的小孔,然后将蛋黄蛋白一点一点掏出来,最后剩一个绿莹莹轻飘飘的鸭蛋壳。我常在桌下看他吃鸭蛋,很馋,但爷爷从不看我一眼,只在慢吞吞喝完酒吃完鸭蛋后将空空的蛋壳递给我,说拿去玩吧,还可以抓点萤火虫放里头。
爷爷去世之后很多年,我看到挂在墙上的黑白的他,感觉像是看着一个陌生人。只是他的绰号“老窝子”还在年迈的老人们中相传。父亲到了别的镇县常这样介绍自己:我周庄的,老周家的,老窝子的儿子。这样那些老人家就知道了,父亲要办的事情也就容易多了。
有一年与父亲在桃花树下饮酒,我想起爷爷躺在桃花树下喝醉的情形,遂问父亲,你不酗酒,我不好酒,为何爷爷却是酒鬼?
父亲饮一杯酒,说,1980年代,私营饭庄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你爷爷退休后,集体饭店就倒闭了。他老人家一生勤奋,又爱面子,却老境颓唐。以前的那点积蓄,都被他打牌、喝酒了。他打牌输多赢少,输了他要喝,赢了他也要喝,渐渐就上瘾了。你奶奶、你母亲理解不了他,总说他糟蹋钱,人前人后说他是酒鬼……
以后再看挂在墙上的黑白的他,我会想起他去世时的情形。他是在躺椅上躺着睡去的,毯子掉落在地上,还有半壶酒没喝完。那酒壶里躲着的,分明是一个受伤的、失落的、寂寞的男人。
亲情征文投稿邮箱:zoumi1981@gmail.com
每每听到斟茶、斟酒的声音,我都会想起爷爷。想象力是一部无所不能的放映机,可以把时间凭空倒流到大半个世纪前。那时爷爷12岁,穿着青布小褂,戴着小帽,搭一条白毛巾,在饭馆里勤快地给客人斟茶、倒水、上菜、擦桌子。
爷爷醉意朦胧时爱说过去,说得最多的是从12岁起的学徒生涯,那是一个男人一生的转折点。12岁开始在饭馆里当学徒,勤学苦做,积攒了点钱,后来自己开饭馆。他勤快,手艺好,又精打细算,生意越做越大,做成了当地最大的饭庄。
然后又一个转折。解放了,私家饭馆变成集体饭店,爷爷从老板成为为人民服务的饭店经理和大厨。
身份的改变其实没什么坏处,反倒好处不少,这在奶奶的叙述中可见一二。在那凭票购物的年代,在那些饥馑的岁月里,家家户户都感受到饥饿的威胁,它真真切切盘旋在头顶。唯独我家,因饭店大厨这身份,七个子女无一人饿着。
因这层身份,上门认亲甚至直接求助的人也不少。或借米熬粥,或要几根剔得干净的骨头熬汤。奶奶很善良,几乎逢求必应,即使家里人都反对,她也会趁人不备,用衣角偷偷地包一把米送人。
在父亲的叙述中,最深刻的印象是爷爷从灶间给他偷拿的一根春卷。爷爷厨艺远近闻名,不只是人民饭店的大厨,有时区里开会都找他去掌勺。走过用石灰刷得很白的写着很多红色大字的墙边,他的身影风光又潇洒。父亲在家饿得实在难受,就跑到饭店里找爷爷,老人家偷偷给儿子一根春卷。
在饥荒年,这美味三日不绝口。
每个人的叙述各有区别。奶奶对爷爷的感情色彩是依恋,父亲是崇拜,但都与酒无关。轮到母亲叙述时,那些回忆的色调中多了酒的影子,也因此多了几分不屑。
母亲说,爷爷就是个酒鬼。她笑话爷爷输了钱又喝醉了酒后,会大骂“钱就是命命就是狗屎”。从她进入这个家的第一天,就敏锐地察觉到未来公公与酒之间的深厚关系。当父亲家里人对一家之主的嗜酒习性习以为常时,以外来人姿态进入的母亲,总脱不了旁观者的视角。她说:有一年春天,你爷爷奶奶在地里栽油菜,爷爷又喝醉了,两人在田间大吵。后来互相赌气,就把栽好的油菜一棵棵拔掉,扔得满天飞。你奶奶揣着一肚子气直接回家,扔下你爷爷躺地头昏睡。后来酒劲醒了,他一个人偷偷把扔掉的菜捡回来种上。
这种叙述带着点嘲弄:一个爱酒的男人,只能借着醉意装大爷。酒醒后,该向媳妇低头,向现实低头,还是得低。
关于爷爷的记忆,传到我这里时,就剩下点疏离感,勾勒出的是个不苟言笑,爱喝酒,爱吃花生米和咸鸭蛋的老头。他和其他老头的不同是,吃咸鸭蛋的方法很特别。用一只筷子在鸭蛋的一头敲一个小指尖粗细的小孔,然后将蛋黄蛋白一点一点掏出来,最后剩一个绿莹莹轻飘飘的鸭蛋壳。我常在桌下看他吃鸭蛋,很馋,但爷爷从不看我一眼,只在慢吞吞喝完酒吃完鸭蛋后将空空的蛋壳递给我,说拿去玩吧,还可以抓点萤火虫放里头。
爷爷去世之后很多年,我看到挂在墙上的黑白的他,感觉像是看着一个陌生人。只是他的绰号“老窝子”还在年迈的老人们中相传。父亲到了别的镇县常这样介绍自己:我周庄的,老周家的,老窝子的儿子。这样那些老人家就知道了,父亲要办的事情也就容易多了。
有一年与父亲在桃花树下饮酒,我想起爷爷躺在桃花树下喝醉的情形,遂问父亲,你不酗酒,我不好酒,为何爷爷却是酒鬼?
父亲饮一杯酒,说,1980年代,私营饭庄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你爷爷退休后,集体饭店就倒闭了。他老人家一生勤奋,又爱面子,却老境颓唐。以前的那点积蓄,都被他打牌、喝酒了。他打牌输多赢少,输了他要喝,赢了他也要喝,渐渐就上瘾了。你奶奶、你母亲理解不了他,总说他糟蹋钱,人前人后说他是酒鬼……
以后再看挂在墙上的黑白的他,我会想起他去世时的情形。他是在躺椅上躺着睡去的,毯子掉落在地上,还有半壶酒没喝完。那酒壶里躲着的,分明是一个受伤的、失落的、寂寞的男人。
亲情征文投稿邮箱:zoumi1981@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