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是高职机械类、近机类专业重要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传统式教学方法已不能满足目前人才培养需要,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手段,加强教学实践已成为该课程教学改革的主要任务。
关键词: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理论教学实验教学教学改革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是高职教育中机械类、近机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中涉及的制造技术领域的三大模块:工程材料、毛坯制造、切削加工,已发展成为集数学、物理学、材料科学、机械科学和计算机科学为一科的综合技术,对培养和造就21世纪所需要的机械设计、制造的人才有着重大作用。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对该课程的教学仍然以传统的理论教学为主,教学方法也较单一,由于高职学生基础知识较差,而且课程涉及的学科知识广、概念多、难理解,既有基本原理,又有工程实践应用,教师如果拘泥于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就会使学生因为知识点过于繁杂,导致学习积极性不高,甚至会失去对本课程的兴趣。在此,笔者结合教学经验,以及与同事、学生交流的心得,对该课程的教学改革提出了以下几点意见。
1.理论教学部分
理论教学是该课程的重要部分,同时也是学生不易理解掌握的教学环节,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使学生缺乏兴趣,根本达不到培养目标的要求。针对这一状况,为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根据该课程的具体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1采用总—分—总的教学方式,重视该课程的学习。
虽然该课程知识点比较繁杂,但这些方面并不是单独存在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把这些内容贯穿起来,使学生对该课程有整体认识。比如:对汽车专业的学生可以以汽车为例,要把汽车生产出来就必须先制造零件,而要制造零件就必须以“零件的材料选择—毛坯成形—切削加工”为主线,这样学生就可以把课程中每一部分所起的作用与生产联系起来,从而加强对课程的重视。在课程结束时,教师应以具体零件为例,让学生结合本学期的学习,把零件的生产过程介绍出来。
在讲述每一章节的时候,教师也可以采用总—分—总的教学方法,先把该章在生产所起的作用、地位讲清楚,然后讲具体的操作方法,课后及时对重点内容进行复习,加强学生的理解。
1.2加强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教学。
学科的基础理论是构成该学科的基石,基本理论是我们分析和研究问题的指南针,基本理论越扎实,我们的视野就越宽,思路就越广,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越强。机械制造基础也不例外。学生掌握了机械制造基础的基础理论知识,就可以把握机械制造基础的骨架。比如:要想获得一个合格的铸件,学生首先要懂得合金的铸造性能(流动性、收缩等),以及液态金属的充填过程和铸件的成型原理,只有掌握了这些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才能进行铸件的工艺设计,以及采取有效措施来保证铸件的质量。
1.3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活跃课堂气氛。
高职学生基础薄弱,学习的主动性不强,教师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核心,学生完全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必然导致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教师应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有意识地采取提问、讨论等方法,增强与学生的互动,引导他们思考问题。对某些重要知识点,教师可适时采用课堂练习结合点评、课后作业结合课堂讨论和教师分析等方法提升学生参与的程度。教师在教学时要创造一个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敢想、敢说、敢问,促使学生形成一个健康的学习心态,从而调动其自主参与学习的内驱力。
1.4重视知识的获取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是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它直接影响学生将来的成才。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学生要想跟上时代,就必须终身学习,同时学生在课堂所学的知识是有限的,要想获得更高的知识水平,就必须自己通过计算机或其他书籍来获取,所以教师不仅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在讲授过程中注重学习方法的培养。如在讲铁碳相图时,教师不仅要讲铁碳相图在生产中的指导作用,而且要讲铁碳相图的获得方法,即科学实验,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掌握研究方法,提高科研能力。
1.5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机械制造基础》不仅包含大量插图,而且有很多具体的生产过程和实践,教师如果采用传统讲授的方法,既不利于师生沟通,又会占用大量的课堂时间。教师借助幻灯片、投影仪、多媒体课件等手段则可以大量节约时间,同时提高师生之间信息传递的速度,增大课堂的知识容量,而且教学效果生动,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比如:在讲述铸造过程时,教师可把企业的生产过程做成录像,这样既直观又形象,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增强与实践的联系性。
2.实验教学部分
实验教学是该课程极其重要的教学环节,其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有不可取代的作用。
2.1重视与本课程密切相关的金工实习。
金工实习是《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计划中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它对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有很大的意义,而且可以使学生了解传统的机械制造工艺和现代机械制造技术。因此教师必须在实践教学环节上下功夫,提供足够的实习、实验、设计等实践条件;少做验证性的实验,增强实验的设计性、综合性、针对性和开放性。除了培养学生最基本的操作技能外,教师还应让学生多接触一些机床种类,初步了解这些机床的结构、运动、工艺范围等,同时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
2.2加强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
高职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培养市场和社会所要求的实用型人才。因此教师要采用“教、学、做”一体的方式,改变传统式教学模式,重视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有针对性地采取任务驱动、工学结合、项目导向、课堂理论教学与校内实训相结合,实验教学与校外实习相结合等教学模式,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深度融合,突出实践教学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高职院校要按企业环境和专业课程岗位的操作流程,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尽可能体现真实的职业环境,强调实训的可应用性和操作的规范性,提高实训过程的岗位针对性,加强对学生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
3.结语
21世纪需要具有创造性的人才,而人才的培养需要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每一名教育工作者都应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不断丰富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王章忠.材料选用与可待续发展[J].机械设计与制造工程,2001,(3).
[2]张兰英.《工程材料及机械制造基础》在培养复合型人才中的地位和作用[J].湛江水产学院学报,1994.12,(14).
[3]于加洋.机械制造基础课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J].中国成人教育,1999,(5).
关键词: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理论教学实验教学教学改革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是高职教育中机械类、近机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中涉及的制造技术领域的三大模块:工程材料、毛坯制造、切削加工,已发展成为集数学、物理学、材料科学、机械科学和计算机科学为一科的综合技术,对培养和造就21世纪所需要的机械设计、制造的人才有着重大作用。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对该课程的教学仍然以传统的理论教学为主,教学方法也较单一,由于高职学生基础知识较差,而且课程涉及的学科知识广、概念多、难理解,既有基本原理,又有工程实践应用,教师如果拘泥于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就会使学生因为知识点过于繁杂,导致学习积极性不高,甚至会失去对本课程的兴趣。在此,笔者结合教学经验,以及与同事、学生交流的心得,对该课程的教学改革提出了以下几点意见。
1.理论教学部分
理论教学是该课程的重要部分,同时也是学生不易理解掌握的教学环节,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使学生缺乏兴趣,根本达不到培养目标的要求。针对这一状况,为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根据该课程的具体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1采用总—分—总的教学方式,重视该课程的学习。
虽然该课程知识点比较繁杂,但这些方面并不是单独存在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把这些内容贯穿起来,使学生对该课程有整体认识。比如:对汽车专业的学生可以以汽车为例,要把汽车生产出来就必须先制造零件,而要制造零件就必须以“零件的材料选择—毛坯成形—切削加工”为主线,这样学生就可以把课程中每一部分所起的作用与生产联系起来,从而加强对课程的重视。在课程结束时,教师应以具体零件为例,让学生结合本学期的学习,把零件的生产过程介绍出来。
在讲述每一章节的时候,教师也可以采用总—分—总的教学方法,先把该章在生产所起的作用、地位讲清楚,然后讲具体的操作方法,课后及时对重点内容进行复习,加强学生的理解。
1.2加强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教学。
学科的基础理论是构成该学科的基石,基本理论是我们分析和研究问题的指南针,基本理论越扎实,我们的视野就越宽,思路就越广,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越强。机械制造基础也不例外。学生掌握了机械制造基础的基础理论知识,就可以把握机械制造基础的骨架。比如:要想获得一个合格的铸件,学生首先要懂得合金的铸造性能(流动性、收缩等),以及液态金属的充填过程和铸件的成型原理,只有掌握了这些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才能进行铸件的工艺设计,以及采取有效措施来保证铸件的质量。
1.3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活跃课堂气氛。
高职学生基础薄弱,学习的主动性不强,教师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核心,学生完全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必然导致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教师应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有意识地采取提问、讨论等方法,增强与学生的互动,引导他们思考问题。对某些重要知识点,教师可适时采用课堂练习结合点评、课后作业结合课堂讨论和教师分析等方法提升学生参与的程度。教师在教学时要创造一个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敢想、敢说、敢问,促使学生形成一个健康的学习心态,从而调动其自主参与学习的内驱力。
1.4重视知识的获取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是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它直接影响学生将来的成才。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学生要想跟上时代,就必须终身学习,同时学生在课堂所学的知识是有限的,要想获得更高的知识水平,就必须自己通过计算机或其他书籍来获取,所以教师不仅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在讲授过程中注重学习方法的培养。如在讲铁碳相图时,教师不仅要讲铁碳相图在生产中的指导作用,而且要讲铁碳相图的获得方法,即科学实验,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掌握研究方法,提高科研能力。
1.5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机械制造基础》不仅包含大量插图,而且有很多具体的生产过程和实践,教师如果采用传统讲授的方法,既不利于师生沟通,又会占用大量的课堂时间。教师借助幻灯片、投影仪、多媒体课件等手段则可以大量节约时间,同时提高师生之间信息传递的速度,增大课堂的知识容量,而且教学效果生动,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比如:在讲述铸造过程时,教师可把企业的生产过程做成录像,这样既直观又形象,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增强与实践的联系性。
2.实验教学部分
实验教学是该课程极其重要的教学环节,其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有不可取代的作用。
2.1重视与本课程密切相关的金工实习。
金工实习是《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计划中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它对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有很大的意义,而且可以使学生了解传统的机械制造工艺和现代机械制造技术。因此教师必须在实践教学环节上下功夫,提供足够的实习、实验、设计等实践条件;少做验证性的实验,增强实验的设计性、综合性、针对性和开放性。除了培养学生最基本的操作技能外,教师还应让学生多接触一些机床种类,初步了解这些机床的结构、运动、工艺范围等,同时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
2.2加强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
高职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培养市场和社会所要求的实用型人才。因此教师要采用“教、学、做”一体的方式,改变传统式教学模式,重视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有针对性地采取任务驱动、工学结合、项目导向、课堂理论教学与校内实训相结合,实验教学与校外实习相结合等教学模式,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深度融合,突出实践教学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高职院校要按企业环境和专业课程岗位的操作流程,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尽可能体现真实的职业环境,强调实训的可应用性和操作的规范性,提高实训过程的岗位针对性,加强对学生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
3.结语
21世纪需要具有创造性的人才,而人才的培养需要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每一名教育工作者都应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不断丰富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王章忠.材料选用与可待续发展[J].机械设计与制造工程,2001,(3).
[2]张兰英.《工程材料及机械制造基础》在培养复合型人才中的地位和作用[J].湛江水产学院学报,1994.12,(14).
[3]于加洋.机械制造基础课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J].中国成人教育,19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