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伊顿公学( Eton Gollege)位于距离伦敦32公里的温莎小镇,风光旖旎的泰晤士河畔,与著名的温莎城堡隔河相望。这是英国的一座古老学府,也是世界著名的“贵族中学”。金秋时节,我走进了这座心仪已久的名校。
伊顿校园
温莎镇的街道不宽,有些坡度,道路两旁多为两三层的红白色老建筑。上午,街上行人不多,偶有骑自行车的人从身旁经过。远离大都市的喧嚣,环境优美、宁静,真是个读书的好地方!穿过小街,按照路标的指示,便进入了伊顿公学校区。像国外的许多学校一样,这也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学校,所以只能说进入了它的“校区”(不是“校园”)。伊顿公学校微是由右上角代表英格兰王室的狮子纹章、左上角代表法兰西王室的鸢尾花徽章、下方三枚衬着黑底的银色百合组成。使用两个王室的标志是因当时建校者亨利六世同为英法两国的国王,而黑底代表永恒,银百合代表圣母玛利亚。
首先看到的是一个绿草茵茵的操场,很大,被茂盛的绿树围绕着,远远望去,一片翠绿。操场两端有多个球门,操场上见不到学生,有些空旷。伊顿公学有重视体育的传统,尤为崇尚足球、橄榄球、划船等需要合作才能获胜的集体项目,不仅锻炼体魄,而且能培养同学之间团结合作的精神和集体荣誉感。可以想象,到了下午这里定是一番热气腾腾、龙争虎斗的景象。
穿过操场,便进入了学校的教学区,仍然是窄窄的街道,鲜有行人,不时有几辆汽车驶过。街道两旁是多座红色、黄色、灰色的建筑,有着尖顶、高塔或垛口,多为三四层,有半圆形的拱窗、拱门和石柱,上有精美的浮雕和塑像,古朴、素雅、厚重,显出历史的沧桑感,这便是学校的教学楼了。这里没有门卫、保安,有的只是隔着一道走廊的玻璃。我们轻轻地走近,好奇地向里面张望,想看看这些被称为“天之骄子”的少年们是怎样学习的。在一幢标有“理科楼”的教学楼前,透过教室门上不大的玻璃,可以看到孩子们正在专注地听讲,正襟端坐,表情严肃,显得少年老成,他们或许是过早地感受到了压力和责任吧。
随后,我们走到学生宿舍、食堂。从外观看,就是普普通通的楼房,远没有国内一些学校的气派。伊顿公学实施寄宿制,现有学生1400余人,都是男生。
在伊顿公学的一座大门入口处,陈放着一所古旧的大炮,看了下标牌的说明,有“RUSSINA GUNGUPTURED SEVASTAPOL 1855”字样,当是指1855年,在SEVASTAPOL缴获的俄国大炮。想必这是由伊顿公学学子参加的战斗吧。大炮无言,教育有心。历史的风云早已散去,而教育却始终在延续,当一代又一代的学生每天从这里走过时,就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爱国主义教育,这就是学校教育的艺术。有资料表明,在一战中,英国男子在战场上的战死率约为11%,而从伊顿公学毕业的男子的战死率在20%以上(有的资料该数据更高,这里取较低数据),“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这是对贵族精神的诠释。
伊顿品质
初入伊顿,学生只是13岁的小男孩,他们在伊顿的6年中要完成生理、心理、知识、体能、思想和社会责任感的全面成长。据介绍,伊顿学生除了要参加国家统考外,还多一项“伊顿考核”,每年12月进行,它比中学统考要难得多。伊顿学生都能通过统考,却不能保证都通过伊顿考核。如果不幸几次没有通过伊顿考核,就必须转学了。虽然能考入伊顿的学生都是学习尖子,但不等于每个人都能从这里毕业,激烈的竞争使孩子们早熟,他们必须从小具备抗压的能力和心理素质,这是他们日后走向社会,成为栋梁之才必过的关口。名校的光环虽然光鲜靓丽,却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伊顿公学始终保持着很高的教学质量,其教学有三大特色。首先是优质的导师。伊顿的教师很多是博士、专家,其中不乏牛津、剑桥毕业的伊顿校友,伊顿选择的教师首先必须热爱学生。入校后,每名学生都获分派一名导师,专门负责监督学业进度以及品德与社交方面的发展。每周,学生们都会以小组方式接受一次辅导。二是独特的教材。伊顿公学也用为中学统考编写的教材,但他们只用一半时间就教完了。伊顿学生现在也参加英国中学的GGSE和ALEVEL水平考试(升入英国名牌大学的主要途径),成绩几乎都是优秀。在余下的一半时间,由系主任自己选择增添其他教材,发给老师和学生,在此之外,学生还可以再选学更多的知识。三是分班教学。学校根据每个学生的天分、特长、爱好,从每个学生考入伊顿的第一个成绩起,在英语、数学、法文等每一学科下分别分出等级(班)。“分班制”就是为了因材施教,对学生而言,他这科在低班,另一科可能就在高班,同学之间也会注意到每个人各有所长,增进相互尊重,相互学习。
伊顿实施严格的军事化管理,新生入学后,校方的第一个措施是:前三周家长一律不准探望,一切事情都要自己来做。宿舍中实施高低年级学生混编的办法,除了上课之外,起居、餐厅、体育、娱乐活动都以宿舍楼为单位。高年级同学的言谈举止作为低年级同学的榜样,使伊顿的良好校风、礼仪代代相传。在严格的管理背后,也不乏温情,学校把各种娱乐、体育和业余生活、社团活动等安排得满满的。社团活动都由学生自己管理,通过竞选得到要职,从而让学生为今后投身政治做好充分准备。这些做法,让学生有了“家”的感觉,体会到同学之间、师生之间集体的温暖,建立起长久,乃至终身的友谊。
伊顿气质
临近中午下学,学生们从教学楼中陆续走出来,他们身着伊顿几百年来的传统校服:黑色的燕尾服、雪白的衬衫、圆领扣、黑色的马甲、长裤和皮鞋,还有一些带披风的,那是国王奖学金获得者的标志,极为醒目。他们手持讲义,迎面走来,身材挺拔,容貌俊朗,步履稳健,目不斜视,眉宇间透出与年龄不相符的成熟。我注意到,在他们身上总是有一种独特的、难以言传的气质,坚毅、自信、沉稳、庄重、彬彬有礼……这就是人们所说的贵族精神和绅士风度吧。
伊顿公学素以培养“贵族精神”“绅士文化”“精英摇篮”而闻名世界,自1440年亨利六世创建学校以来,在其500多年的办学史中,共培养出20位英国首相、36位维多利亚十字勋章获得者,诗人雪莱、经济学家凯恩斯,打败拿破仑的陆军元帅威灵顿公爵等难以尽数的名人,它也是英国王储查尔斯王子、威廉王子、哈里王子的母校。在眼前的这些少年身上,我真切地感受到了一种“形于外而发乎于内”的修养,是历史传承和环境影响下形成的群体特质和精神风貌。有道是,罗马城不是一天建成的。纵观世界名校,无不具有悠久的办学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薪火相传,润物无声,培养出延绵不绝的优秀学子和国家栋梁,这正是名校令人仰慕之处。
浮光掠影地参观,难以深度了解伊顿公学的一切。伊顿公学的成名有许多因素,人们或许难以复制,但它仍然给人以启迪,写到此,不由想起伊顿公学校友帕拉什-戴夫的话,他认为,学校的成功归功于学校给予学生的自由度:“你受鼓励追求任何你可能拥有的梦想。”这使我思考良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