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歌声传遍四方

来源 :传奇·传记文学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xma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五月的江淮,大地一派繁茂。我驱车两千公里,走进安徽界首市田营镇姜楼村高庄自然村、宿州市大庙乡沟涯村袁赵村民组、六安市舒城县五显镇梅山村民组,走近曾经的贫困户高利萍、赵雅丽、纪道明,走访在他们的帮助下带动走出贫困的脱贫户……
  一
  5月2日,凌晨3点多钟,在手机闹铃声中,高利萍一骨碌爬起,匆匆洗漱,然后开着电动三轮车,直奔屠宰场。今天她来得较往常迟,由于疫情防控还没结束,市场还没有全部恢复,之前忙的时候,她都是凌晨一两点就起床,然后赶到屠宰场。
  屠宰场是镇里办的,免费供养殖户进行集中屠宰。高利萍的两头牛,昨晚已提前运送过来。“每天屠宰几头,具体几头,都是按市场需求来定的。”高利萍边说边走进屠宰间。她的两头牛已被屠宰干净,分割成几大块,堆放在工作台上。高利萍边撸袖子边拿起一把弯口砍刀,熟练地砍、劈、削、修,汗珠渐渐从她的鼻尖、额头、胳膊上沁出。“越野车!”高利萍朝门外喊了一声,立马进来一位50多岁的汉子。“这是我请的师傅。”高利萍说着,与这位师傅一起,把修好油、过好秤的牛肉,搬上越野车。直到师傅开着车走了,高丽萍又返回屠宰间,继续分割剩下的牛肉。
  “刚才那些是送到阜阳市区喜九幸福里包子铺的。”高利萍说,“喜九幸福里,知道吧?专做包子的,总部在北京,在阜阳市有11家连锁店,一个月要8000斤牛肉。”
  “哦,這个量不小,你怎么联系上他们的呢?”
  “是他们主动来找我的。他们在电视上看到关于我养牛的宣传,觉得我人贫志不短,善良有爱心,牛肉品质好,就找上门来了。”高利萍眉宇间透着得意,“也就是今年开春后的事,他们来了三个人,专门来看我的养殖情况,说先试用我的牛肉一个星期,好的话,就订合同。”高利萍把一块大牛骨剔在一边,继续说:“后来没到一个星期,他们就与我订了长期合同。他们讲用我的牛肉做馅,蒸出来的包子特别香,特别抢手。你说我的牛肉怎能不香,我是真正的生态养牛,不用添加剂,饲料是独特的配方。”
  “有专利吗?”
  “已申报了专利,证还没有发下来,我给牛吃的是米粉、玉米、蛋白粉、骨粉、中草药、青饲,还有酒糟,喝的是100米以下的深井水,水质相当于矿泉水。”
  “那成本是不是很大?”
  “成本是大些,但牛肉的品质好,虽然价格比一般牛肉每斤要高出2元,但顾客还是愿意买我的。反正我就是要让顾客吃到放心的牛肉,原汁原味的牛肉。阜阳东颖区有家牛肉汤馆,很有名气,今年也慕名改用我的牛肉,隔几天就跑100多公里,自己来拉牛肉,每次都是一两百斤。”
  说着话,已是早上7点,所有分割、称量好的牛肉,都被搬上了车。高利萍在街旁小吃铺吃了碗面条,又买上馒头、包子、油条、豆浆,装了满满一塑料袋,匆匆送回养殖厂的家中,对孩子们说声“妈妈把早餐放在锅里了”,就跳上三轮车,向着界首城开去。
  界首是个县级市,离高利萍养殖厂有一二十公里的路程。“这里都是零散的客户,有的是政府部门,有的是饭店,还有的是企业食堂,为了不让他们一个一个地跑,我都是一家家直接送到门口。”突然一个急刹车,前面是红灯。边上有个骑电动车的人不管不顾地往前;中,高利萍大声制止:“要讲文明,不能闯红灯!”“你还是文明劝导员啊。”我对高利萍竖一竖拇指。高利萍笑笑,说:“文明规则,每个人都要遵守。”
  高利萍的电动三轮车穿行在界首城的大街小巷,一袋袋新鲜的牛肉,在相互的致谢中,交到了顾客手里。
  “现在去哪?”
  “送给‘云淡风轻’!”
  “云淡风轻?”
  “是网名,真名我也不知道,就住前面小区,不知她怎么知道我的牛肉好吃,就加了微信。也算是我的老客户了,一年在我这里买一万多块钱的牛肉。”高利萍说着,停下车,掏出手机,打出微信音频:“喂,您好,云淡风轻,马上到你小区门口了。好的。”揣起手机,她又朝前开去,“今天给她送的10斤,42元一斤,本应收400多元,只收了她400元,我就想着多给点,不能让顾客吃亏。”正说着,就见一女子走出小区大门,朝高利萍这边招手。接过牛肉,女子掂掂,眼里满是欢喜的神情,说声“谢谢高姐”,一转身,走进小区去。
  送完牛肉,已近上午11点。
  “回程吗?”
  “不,到金裕皖拉酒糟。”高利萍一拧把手,电动三轮车嗡嗡嗡嗡,飞快向前奔去。“饲料里加上酒糟,牛特爱吃,肉质更香。”高利萍扯着嗓门说:“我上个月才和金裕皖酒业公司联系上,签订了酒糟供应合同。”
  “用量大吗?”
  “一天要拉五六车,我自己场里用一些,其余给我帮带的养殖户配送,酒业公司给我什么价,我给他们的也是什么价,180元一吨,不多收一分钱,权当尽义务。”
  “难怪村民们说你心地善良,不计得失。你每天都给他们送酒糟吗?”
  “是的,每天送一趟,不过不是每天固定送到谁家,我创建的‘圆梦家庭农家’,帮助带动的养殖户已有50多家,我一般是今天送这5家,明天送那5家,10天或一星期,就能全部轮一遍了。”
  “那你全天都没得歇了?”
  “没得歇,下午挨家送完酒糟,天就黑了。回到场里,工人喂牛,我就给孩子们做饭、洗澡、洗衣服,再与客户沟通联络,通常忙到夜里12点,往床上一躺,倒头就睡着了。”高利萍放松电门,让车缓缓滑向酒厂,脸上现出一丝自豪,“不过,现在轻松了,前几天,买了一部小货车,车牌才办下来,装得多,跑得快。以后为养殖户服务更快更方便了,我下午也能腾开身,忙些农场发展、市场扩展方面的事了。”酒糟堆在车上,散发着浓烈的熏香……
  1980年出生的高利萍,经历过常人无法承受的磨难,最终在脱贫攻坚的时代战鼓中重获新生。2003年,在深圳打工的高利萍,生下女儿雨鑫,可还没来得及品尝初为人母的喜悦,小雨鑫就被诊断患有先天性婴儿痉挛症,巨额的医药费,让小家庭不堪重负。丈夫背着她把小雨鑫丢弃在深圳火车站,高利萍发疯般地寻找,也报了警,3个多月后,在一位拾荒的老婆婆那里找回了小雨鑫,第一段婚姻也就此结束。2012年,回到村里的高利萍,在村人的介绍下,组建起新的家庭,生育了一对双胞胎男孩。但没想到的是,不久后,高利萍被诊断患有慢性肾衰竭,由于长期服用激素,她的头肿得像皮球,体重也增加到200多斤,走路都要扶墙。带着3个孩子和看病欠下的20多万元外债,第二段婚姻再次无奈结束。2015年,高利萍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帮扶责任人帮她报名参加了界首市技校养殖管理免费培训。因为扶贫小额贷款承担不起养牛需要,镇里书记为高利萍作了30万元贷款的担保,村里还帮她协调流转土地,解决养殖场用地的难题,镇里则鼓励并帮助她建起了“圆梦家庭农场”,绝境中的高利萍重拾信心。2016年7月,高利萍引进7头牛犊,流转220亩土地。2018年,她的养殖规模进一步扩大,纯利润达58万元,一举实现高质量脱贫。高利萍脱贫不忘乡亲,把帮助贫困户就业,帮助贫困户脱贫挂在心上。想到自己女儿的不幸,高利萍又以女儿的名字注册了“雨鑫慈善”公益,资助了34名贫困、单亲孩子,连同自己的3个孩子,高利萍成为37个孩子的妈妈。   下午2点,我再次来到高利萍家,这里也是她的黄牛养殖场。一排四间砖混平房,平顶上支着光伏电板,既能发电,又可隔热。其中两间房自住,两间房做了接待与办公。平房的西端,是一个约2000平方米的养殖场,几十头黄牛分列两边牛栏,正悠闲地回味反刍,几十只土山羊静静地舔嚼饲草,还有几只小羊羔在水里隔台上蹦来跳去。高利萍从一口大缸里捧起满尖的白粉,洒进牛槽:“这是蛋白粉,牛吃了体质好,不生病,我养的牛,只打疫苗,别的针从来不用打。”高利萍拍拍手上的粉尘:“这里的牛,有一半是我的,有一半是为贫困户托管的。”
  “托管?”
  “对,就是为了帮助更多贫困户脱贫致富,我为他们代购牛犊,一头6个月大小的牛犊,市场价在8000元左右。有些贫困户,不懂技术不会养,或年老残疾无法养,就放到我这儿托管。他们什么也不用管,养殖销售风险全归我承担。我只扣除2000来元饲料成本,其余净赚的8000元左右,全部归贫困户,一户只需要3头牛,就能实现脱贫。”
  “现在托管的有多少户呢?”
  “目前有30户贫困户与我签订了托管协议。其中养殖户13户,种植户17户。”一头牛抬起頭,眸子温顺,伸出舌头,舔高利萍的手。高利萍拍拍牛头,“过几天,我要到东北和蒙古大草原,再进100头牛犊,除了贫困户,还要带动更多的农户发展致富。”
  “那羊呢?”
  “羊是贫困户放在这里无偿代养的。喏,那边1只母羊3只小羊,是村头孙玉灵婆婆的。孙婆婆二级残疾,走路不灵便,把羊放在我这里,她只管每天割些草来喂就行了,其余场地、疫苗、技术、水电,都是我免费提供。这种土山羊,一年可繁殖2~2.5次,5个月就能育肥出栏,一只能卖2500元。孙婆2018年就脱贫了。”
  手机铃响,高利萍接了起来:“好的好的,我就来我就来。”挂了电话,她说:“罗老师你休息等我一下,朱大爷家没有蛋白粉了,我送些过去。”
  “不用休息的,正好随你一道去看看。”
  十多分钟后我们来到李能村朱窑村民组。60多岁的朱大爷身体不好,妻子半身不遂,他家是典型的贫困户。2017年8月,高利萍带动朱大爷养了2头母牛、一头牛犊,朱大爷家屋后就是一片草滩。高利萍隔三差五抽空就去帮忙指导,送去统一配方饲料。2018年,朱大爷家就实现了脱贫。现在每年都可出栏3至4头牛,还养着20多只羊。听说我是采访高利萍的,朱大爷说着“好好好”,又对我竖着大拇指。
  返回自家场子的途中,高利萍指着南边、西边在风中一浪一浪的麦子:“这都是村里帮我扭转的土地,我按高于一般流转价的价格,补偿给农户,一共200多亩,再过一个月就要收割了。你看我的麦子长得多好,秸秆乌油油的,麦穗饱满满的,我施的都是牛粪,农家有机肥。”
  “这是什么植物?”我指着南边两畦地问。
  “哈哈,你们城里人,这是马铃薯,这地也是我流转过来的,我免费给贫困户用,教他们用牛粪种植马铃薯,不用化肥,也算是培训试验吧。再过半个月就可以挖了。”高利萍举举手机,“我把贫困户施牛粪肥的视频发到网上,没想到一下就火了,这几畦马铃薯,前两天就被预订光了。”
  一辆黑色越野开进场子。高利萍说:“祝总来了。”说着迎上去。车门打开,下来一男一女。“高小妹,你发的导航,准得很,笔直不打弯就开过来了。”高个圆脸的祝总爽朗地说,“这是我们志愿者协会的副秘书长,一道来学习学习你的家庭农场。”
  进到办公室,一面靠墙的办公桌上有一台电脑,堆放着一些书和报纸。中间的一张玻璃茶几上,放着一块从快递包装里露出来一半的车牌,抽出一看,是“皖K9621V”。高利萍说:“这是刚办下来的拉酒糟的车牌,还没来及上。”
  祝总叫祝德祥,安徽六安霍邱人,2019年3月在志愿者协会的一次活动中,高利萍自强不息、奋力脱贫、帮助他人、慈善爱心的演讲,深深打动了祝德祥。祝德祥自己在合肥做钢构,胞兄在老家安徽六安市霍邱县乡下。自从听了高丽萍的脱贫演讲,又在扶贫商店吃过高利萍统一配方养殖的牛肉,祝德祥就再也不吃别的牛肉,只吃高利萍的牛肉,一年要吃6000多元。春节期间,回到老家的祝德祥,与胞兄谈起家庭经济发展,就说起了高利萍的故事,建议胞兄发展黄牛养殖,自己发展,也带动老家贫困村民发展。在与高利萍通话联系后,高利萍积极支持,愿意无偿提供黄牛养殖技术方面的帮助。疫情防控趋稳,祝德祥就代表胞兄和老家渴望致富的贫困村民,直奔高利萍“圆梦家庭农场”,参观考察学习来了。
  天色向晚,夕阳西下。一辆江淮小货车散发着酒糟的香味,稳稳停进场子外“界首市巾帼脱扶示范基地”的宣传广告牌下。“罗老师,我茶几上的车牌,就是这个运送酒糟车子的。”高利萍说。
  “妈,我饿了!”从办公室东头的两间平房里,突然跑出一个光屁股男孩,抱住高丽萍的大腿,不停地摇晃着喊饿了。高利萍抚着男孩的头,说:“好好,男孩子要坚强,饿了也不能喊,越喊饿就越饿的。”小男孩果然不再喊饿。高利萍说:“这是双胞胎中小的,他们姐弟仨很懂事,大的今年17岁,智力只相当于1岁,却从来不吵不闹,两个小的7岁,因为疫情防控,学校没开学,就在屋里陪姐姐。”高利萍说着,眼里闪烁起泪光:“有时真觉得对不起孩子,我一天最大的享受,最好的放松,就是事情忙完后,晚上与孩子们在一起。想想国家政策这么好,我们什么都不用愁,真的有种说不出的快乐。”
  二
  5月3日这天,天气预报的温度是36℃,空气中的杨絮如瑞雪般轻飞曼舞,绿色彩钢瓦厂房的门楣上,“雅丽竹枝”几个大字在午后的阳光下,亮得抢眼。
  约200平方米的厂房内,迎面墙上“找准路子,撸起袖子,过好日子”的大红标语,令人为之一振。成百上千的成品大扫把,气势昂扬,直堆到标语下沿。几张齐腰高的铁制工作台,成品字状排放。一台工业电扇,矮实地立在门侧,呼啦呼啦,转得劲道十足。顺着风扇的风向,门的另一侧有一位谢顶的汉子,正抓起一束束扁扁的竹枝,用斧头把竹枝的根部斫削齐整。见我们伸头探看,拾眼笑笑,收回目光,又默默斫削起竹枝来。   “是赵雅丽的加工厂吗?”
  听到问话,汉子放下斧头,笑着立起身,走到门外,对着厂房隔壁的屋子喊一声:“雅丽,有人找。”随即笑笑返回,又一心一意斫削起竹枝来。
  一个上身穿酱色T恤、下身穿磨洞发白牛仔裤、脚穿蓝色运动鞋、扎着马尾辫的瘦小女子,随着喊声,从隔壁房子中走出,向我们走来。
  她就是赵雅丽。
  赵雅丽给我的第一印象,更像是典型的江南女子,文静而腼腆。可就是这样一个瘦弱少语的女子,在与命运的坚定抗争中,把自己带出了贫困,又帮助更多的贫困家庭走出了贫困。
  1992年出生的赵雅丽,从小瘦弱少力,一家人守着3亩多承包地,春麦秋黍,年复一年。2011年,父亲患上了癌症,治病不仅用尽家中所有积蓄,还东挪西借欠下一大笔债务。病重的父亲自知时日不多,想到赵雅丽是家中独女,加上身体瘦弱,就想在自己有生之年为女儿安排好终身大事。2012年,赵雅丽被迫放弃省城职技学院的学业,回到沟涯村,在父母的包办下结婚了。婚后,赵雅丽外出务工挣钱为父亲治病,用自己瘦弱的身躯,支撑起这个贫困得不堪一击的家庭。
  2014年,赵雅丽家被纳入贫困户。就在赵雅丽一家渐渐看到希望的时候,厄运再次降临。201 7年2月,赵雅丽4岁的儿子在门前县道玩耍时,不幸命丧车轮;6月,父亲在对女儿无尽的歉意中撒手人寰;母亲因承不住打击,一病卧床不起:丈夫也因儿子的离世与生活的重压,离她而去。年轻的赵雅丽,再次跌入黑暗的深渊。
  “命运是让你挑战的,不是叫你沉沦的!”赵雅丽至今记得,当时乡村领导和帮扶干部来到她家时胡峰书记对她说的这句话。帮扶联系人张部长也表态:有我们在,就一定要把你家带出贫困,扶贫路上,我们一个也不会落下。
  沟涯村有竹枝加工的传统,用竹枝扎制大扫把,曾经使沟涯村声名远扬。赵雅丽的父亲、伯父,还有很多老一辈村民,都曾经是扎制加工大竹扫把的好手。但光有手艺,没有钱,进不了原材料,生产转动不起来;没人组织与引导,小打小敲,更是打不开市场,资金周转不开来。这一传统的手工艺渐渐在沟涯村被丢弃。在扶贫干部的分析、鼓励、帮助下,赵雅丽瘦小的身躯里,终于燃起了创业的熊熊火焰。亲朋好友同情赵雅丽的坎坷命运,你五百他八百地借给她创业资金,但这些资金依然无法启动生产。“扶贫工作队和村干部得知情况后,立即帮我协调贷款。”赵雅丽说,“他们帮我跑银行,办申请,把金融扶贫服务站的人带到我家,现场进行调查评级授信、签订借款协议。两天之内,就为我办下了3万元贷款,解决了创业启动的资金困难。”
  赵雅丽在门前院里拉起防晒网,从浙江安吉购进竹枝原料,在本地板材加工厂买来杨树木心车制的木把,焊制了铁制工作台,买来铁丝、榔头、钢钳、板剪,请来伯父坐镇技术指导,一个露天的竹枝加工作坊就正式开张了。八九月的天气,骄阳如火,防晒网只能防晒,却挡不住热浪。为了早点收益,赵雅丽与伯父白天顶着热浪,夜晚不顾蚊虫叮咬,马不停蹄地完成加工任务。遇到雨天,防晒网更是挡不住雨水的筛漏,为不延误与顾客约定的交货时间,赵雅丽与伯父一人穿一件薄膜雨衣,在雨中继续劳作。天道酬勤,苦尽甘来,赵雅丽的大竹扫把竹枝密实韧性好、木把匀称手感好,小作坊开张不到两个月,生意就一天比一天红火起来。年底细细一算,除去所有投入,获得纯利8000元!回望创业的艰难与收获,这一次,赵雅丽一半是欣喜、一半是感慨。她要请帮她渡过人生难关的乡村领导和帮扶干部吃饭,领导和干部们说:“雅丽,只要你成功了,我们比吃你多少顿饭都要高兴,把请我们吃饭的钱,拿去扩大生产吧,等你发展成百万元企业,你不请我们也会主动要你請客的。”赵雅丽带着礼品,一家一家上门,给亲戚朋友送还借给她的钱款。亲戚朋友们说:“雅丽,你有一颗感恩的心,心意我们领了。你借我们的钱,我们收下,礼品你带回去退给小店,你把生意做出来,把路子趟开来,把我们村传统的竹枝加工手艺再带动起来,你就是大家发展致富的引路人了。”赵雅丽感动得哭了。就在这一年年底,赵雅丽顺利通过省脱贫攻坚第三方评估,实现了稳定脱贫。
  竹枝加工越来越红火,赵雅丽的眼界与心灵也越来越开阔。“竹枝加工大扫把,相当于一般生产性项目,投入资金不大,生产周期不长,规模可大可小,只要质量好,销售基本不愁。”赵雅丽说,“从购进原材料,到完成加工发货,20天左右就行了。只要做得稳,市场基本没有风险,一个月左右就能回本,实现盈利。”
  发展有了起色的赵雅丽,想起自己艰难时得到的关心和帮助,想到贫困时内心的种种无奈与不易,再看看村里那些生活困难的贫困户,回报社会、带动贫困村民共同发展的念头,在赵雅丽的心中渐渐萌芽。她来到村西头的赵传彬家,赵传彬有眼部残疾,他的爱人是哑巴加智障,属于综合残疾。2015年,赵传彬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赵雅丽上门找到赵传彬。
  “大爷,您老以前扎过大扫把,现在会不会扎了?”赵雅丽问。
  “雅丽呀,你大爷扎竹扫把的手艺,年轻时可红过一个村子啊,怎么会忘呢,你就是让我闭上眼睛,我也照样能扎出大扫把来。”赵传彬说起自己熟悉的手艺,顿时眉飞色舞。
  “大爷,那您现在怎么不扎了呢?这手艺活并不重呀。”
  听赵雅丽这样问,赵传彬刚刚写在脸上的得意渐渐消失,眼光也黯淡下来:“雅丽呀,你大爷不是不想扎,是年龄大了,又不识字,没钱购进竹枝不说,就是扎了也不知往哪里卖。唉,还是你们年轻有文化好畦。”
  “大爷,您老先别说这些,只要您不怕累着,您只管扎,进货销售您都甭管,扎一把算一把,利润全部归您。”
  赵传彬听了,脸上全是欢喜:“雅丽呀,你大爷不愿闲,更不怕累,你这样帮大爷,大爷我心里一定记着这个情!”
  说干就干,赵雅丽为赵大爷添置扎大扫把的工具,送来一捆捆竹枝,一根根扫把木把,赵大爷操起老手艺,精神得仿佛换了一个人。赵大爷智障的爱人也派上了用场,把散堆的竹枝,一束束抱过来,再把扎好的大扫把挪到屋廊下。这对残疾人夫妻,终于有了自己的产业,有了自己的门路,有了自己的生财之道。“我啊,现在一天能扎十几把,带扎带歇着。”在赵传彬门前的工棚里,赵传彬放下手中的活计,一边把我向屋里让,一边舞动着双手,急急地向我吐露着心思:“这都要感谢雅丽,没有她给我壮胆,我也不会再扎这个扫把了,这孩子心眼好,是真心帮人。”赵传彬智障的妻子,放下一束竹枝,咧着嘴,很温良地凑过来。赵传彬怜爱地望一眼老伴,又挥舞着双手,配合着说:“我现在一天能挣四五十元,不用外出,不用投资,与老伴两个日子有的过,知足了!”   “脱贫了吗?”
  “脱贫了,已经稳定脱贫了!”赵传彬有些激动地说着,双手举过头顶,又猛地往下放一放,似乎在把一顶看不见的“贫困”的帽子,狠狠地摔砸在地上。
  赵雅丽依靠竹枝加工产业实现稳定脱贫,又以竹枝产业带动帮助其他贫困户脱贫,这样的爱心善举,与乡村领导的扶贫思路不谋而合。2018年3月,在沟涯村部,“灵璧县雅丽竹枝加工专业合作社”成立大会召开,读过大专、熟悉电脑、有经营管理经验、熟悉竹枝加工市场、脱贫不忘带贫的赵雅丽,被大家一致推举为合作社理事长。“当时我特别感动,也特别紧张。刚成立时有19户贫困户入社,虽然我有文化,但在他们跟前我是晚辈,平常帮助贫困户,我只要尽义务,而当了理事长,就要尽责任了。所以我特别紧张,紧张得身上直冒汗,就怕自己担不起这个担子,拖了村里脱贫工作的后腿。”赵雅丽回想着当时的情景,“后来领导说,赵雅丽,你放开干,有困难找组织。贫困户社员也说:‘雅丽,你放心,我们在年龄上是长辈,但在竹枝加工发展上,我们都听你的,赔本我们也不怪你!’就这样,我们竹枝加工专业合作社就正式成立了。”
  外表瘦弱的赵雅丽,在生活的磨练中日渐坚强。“组织和群众信任我,我没有理由不尽最大努力。”当上理事长的赵雅丽,以更高的眼光、更宽的胸怀、更执着的信念、更坚韧的毅力,把竹枝加工从自己个人脱贫的小产业,放到全村脱贫的大平台;从实现脱贫的小技艺,上升到保护和传承沟涯村传统手艺文化。在扶贫干部的指导和贫困户社员的支持下,赵雅丽从“三统一”着手,进行着合作社竹枝加工的整体布局。一是统一原材料采购;二是统一标准,行业产品标准化;三是开通了电商平台,打响品牌。
  目前,赵雅丽的合作社,已带动农户40多户,其中贫困户26户。年扎制加工大竹扫把超过100万把,户均年增收2万元以上。村民赵光辉,今年71岁,在雅丽合作社扎制扫把,每天能扎50把,日均收入150元,一举走出贫困,逢人就夸赵雅丽。64岁的王恒友,在自家场院摆上工具,一天能扎40多把,纯利达100多元。近日,又有20多户村民积极加入合作社,从事竹枝加工。沟涯村古老的手艺,因为脱贫攻坚而复活,因为产业扶贫而兴起,因为雅丽竹枝加工专业合作社而再现辉煌。
  “我的梦想,就是有一天,把合作社办成大企业,办到竹枝原料产地,办到浙江湖州、安吉去。”赵雅丽腼腆而认真地说。
  三
  5月4日下午2点,我来到五显镇梅山村部,不一会儿,一位理着短发、精神帅气的年轻人开着车来了,他就是村书记李帮军。得知来意,李帮军连说欢迎,然后点开手机:“喂,老纪,你现在在不在家?有作家来了要采访你。什么?在牵牛?那你多长时间能到家?好的,那你快点!”放下手机,李帮军略带歉意地笑笑:“事先没通知他,他正在坡滩上牵牛,我叫他马上赶回家。”
  “在坡滩?那正好,我们去坡滩看他好了。有多远?”
  “也不是太远。”
  “不太遠我们直接过去。”
  “好!”李帮军对我伸一伸大拇指。
  我们走向野滩,李帮军边走边向我介绍:“老纪肯吃苦,人实在,是条汉子。2018年获得过‘全国脱贫攻坚奋进奖’提名,电视台专门对他宣传过。2019年初,省委书记李锦斌走访脱贫典型时,对老纪也是十分赞赏。”李帮军说,“我们这里地处万佛湖水库库尾,是天然的养殖场,喏,那边看得见的水面,就是万佛湖,现在是用水期,水位下落,野滩露出水面,特别适合放牧;冬天蓄水,野滩就成了水库,正好牛在冬天都放在牛棚里了。”说着话,我们走进了野滩,一个黑瘦矮小却很显精干的汉子,从野滩的深处走过来,在滩边的沟渠里掏水洗手,又在衣裤上狠擦几下,这才握住我伸出的手,说:“欢迎,让你走累了,不好意思。”纪道明嘿嘿笑着,黑瘦的脸上似乎有些歉意。我感到了老纪眼里透出的令人信任的气劲与朴实。
  近千亩的野滩,一派葱茏,间或有一株株碗口粗的杨树静立其间,是牛儿午间避晒的最好休憩处。
  纪道明今年56岁,17年前,妻子外出务工,出了车祸,经抢救捡回一条性命,却从此卧床不起。为了治好妻子的伤病,纪道明花光了辛苦积攒的17万元积蓄,还欠下了20多万元外债。卧床的妻子需要照料,上学的孩子需要照看,离家外出打工挣钱又脱不开身……纪道明家从此陷入贫困。
  2014年,梅山村实行精准扶贫,经过评议,纪道明被列为梅山村建档立卡贫困户。一系列精准政策,一项项对症帮扶,让纪道明在困境中感受到温暖,看到了希望。201 5年,纪道明在产业扶贫政策的引导下,大胆发展黄牛养殖,当年养殖5头黄牛,获得纯利15000元。2016年,养殖黄牛增加到8头,加上产业扶贫奖补资金,纯收入超过3万元。
  “我养的牛,品种是大别山区土黄牛。肉质强健,营养好。这种土黄牛有个特点,”纪道明指着树荫下休憩反自的黄牛,“就是要看三黑,尾巴是黑的,鼻尖是黑的,牛蹄是黑的。这三黑有一样不对号,就不是正宗的皖西大别山土黄牛。2015年我刚开始养牛,急需用钱,图快,买回半大牛坯,养个半年到八个月就出售,利润不大。现在主要是母牛下崽,三年养成,市场出售价至少15000元,除去一切成本,一头能净赚一万多元。”2017年,在村扶贫工作队的帮助下,纪道明申请了5万元扶贫贷款,在梅山村仓房村民组租赁荒地,建起了黄牛和皖西大白鹅散养基地,拉开了大干一场的架势。这一年,他散养黄牛30头,白鹅200只,麻鸭20只。养殖规模扩大了,付出的劳动与精力也更多了,除了照顾卧床的妻子,纪道明所有的时间,几乎都放在了黄牛和鹅鸭身上。购进鹅苗,正值冬尾春初,大别山区的气温还徘徊在零摄氏度上下。为防鹅苗冻坏,纪道明在鹅棚里生起火堆,为鹅苗取暖;怕鹅苗呛着,又砌起散烟通道;怕鹅苗闷着,就白天黑夜不合眼,看到情况不对的鹅苗,赶紧挑出来。“绝不能出一点问题,出问题就赔了。”纪道明说,“养牛惜牛,养鹅护鹅,你不惜牛,你不护鹅,牛生病,鹅发瘟,最后吃亏的还是你自己。”说起养殖经,纪道明眼光更加发亮:“立冬到立夏,桐树不开花,牛不能外放。外放要是淋了雨,牛身上就生癞子,脱毛,牛就长不好。鹅也一样,小鹅苗也不能淋雨,淋雨就犯瘟,那就不是玩的了。”纪道明伸出手臂,指划着野滩,“现在没事了,桐花开过了,再大的雨淋在牛身上,牛也不怕了。我这些牛,也就整日整夜,散放在野滩上,不需要牵回牛棚。”在工作队的帮扶下,纪道明多次奔走,开拓销售渠道,先后与安徽徽荣产业促进会、迎驾慈善基金会、固镇皖西白鹅养殖专业合作社等签订了产业扶贫合作协议,在扶贫捐助、种苗提供、技术指导、销售服务等方面,争取合作支持。安徽西高集团还免费为纪道明提供摊位,帮助销售牛肉、鹅鸭等,纪道明的发展势头更大、劲头更足了。2017年,除去存栏的黄牛、鹅鸭,纪道明黄牛、白鹅养殖销售,净收入达到8万元。“皖西大白鹅,市场声誉好,小鹅苗35元一只,买回来养殖6个月,就可以长成老鹅。我出售的老鹅,都是吃草长大,足月出栏,从不喂化学饲料催熟。出栏的老鹅,有两个明显的指标,一是头上的红鹅包,母鹅有大杏子大,公鹅有拳头大;二是宰后母鹅要见蛋花,公鹅肾要有算盘珠大。那些市场上出售的菜鹅,养殖期三四十天,是达不到这个指标的。”纪道明说,“所以我的鹅,市场价稳,25元一斤,一般最小的也有十二三斤,大些的十六七斤,一只鹅能卖三四百块钱,去年一只最大的老鹅,你猜卖了多少钱?”纪道明不大的眼里闪着光亮,也不等别人猜想与回答,就嘿嘿笑两声:“你不一定猜得到,一只最大的公鹅,卖了510元。”2017年底,纪道明不仅甩掉了多年贫困的帽子,成功实现稳定脱贫,而且名气渐大,成为六安市乃至皖西一带小有名气的养殖能人。   纪道明是产业经营的能人,更是知恩图报的朴实人。在自己辛勤劳作、摆脱贫困的同时,他总是时常想起那些在他身处困境时,给过他哪怕一个眼神、一句鼓励话的村邻乡亲。他记得,那年妻子刚出车祸,卧瘫在床,村邻们你家五块,他家十元,你家一只鸡,他家十只蛋,都挤进他家看望,与他一起落泪,劝他重打精神,不能倒下。“每当想起村邻们的好,想起他们中贫困的家庭,我就觉得应该帮助他们,带动他们。”纪道明说。早在自己脱贫之前,纪道明就找到村里的贫困户,帮他们出点子、想办法、谋出路,把他们带到自己的牛栏鹅棚,毫无保留地传授养殖经验。后来牛鹅养得多了,他又把那些年老体弱、外出找不到事做的贫困户,请来做些放牛、赶鹅、割草、打扫卫生等力所能及的事情,支付他们超出劳动价值的报酬,帮助他们增加收入。2017年下半年,村里成立了“舒城县毛竹园农民专业合作社”,纪道明当选为监事;在村里支持下,纪道明自己也办起了“房仓家庭农场”,扭转贫困户闲置土地,实行养殖、种植整体谋划、一体化发展,扩大用工,帮助贫困户就业的条件更好了。
  “房仓家庭农场,‘房仓’是丰收的意思吗?”
  “有这个意思,更主要的是我们小村子叫仓房村民组,我把仓房调过来,叫房仓,也代表心里要把村子过去的贫困,彻底翻过来!”纪道明说。为了让家庭农场种植基地务工更加规范,激发贫困户走出贫困的内在动力,2017年,纪道明通过合作社,与26户贫困户签定了零散用工协议,根据贫困户具体状况和技能特点,合理安排用工种类,为每户增收少则千余元,多则数千元。“活计都简单,放牛、看鹅、采摘,只要有责任心,要不了多少体力,特别适合年老体弱的贫困户。”纪道明说,“比如看鹅,只要拿根竹竿,跟在鹅后面,不让鹅吃了人家的庄稼就行了,活儿轻松,而且早晚都能照应到家里。”
  “你怎么给他们计算报酬呢?”
  “我是分工不分价,在我这里,不管放牛看鹅,还是干别的,以天计算报酬,干一天80块钱,干两天160块,都是乡邻百姓,分那么细,太算计就不好了。”纪道明说。
  在帮助带动贫困户实现脱贫的过程中,纪道明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带动模式,一是合作社加家庭農场,通过合同带动;二是扩大家庭农场用工,通过就业带动。有养殖意愿,又因种种原因不具备养殖条件的农户,可以出资500元,入股村里合作社。纪道明的家庭农场,与村合作社签订合同,用500元为农户购买鹅苗,代为饲养,每年分红1000元给农户。两年来,已通过这种方式带动20多户,其中贫困户18户,边缘户六七户。再就是就业带动。纪道明的家庭农场,加上新发展的10亩南瓜、小杭椒种植基地,常年用工5人,零散用工达29人。常年在纪道明农场就业的贫困户,年收入超过3万元。梅山村库边组的贫困户汪道仓,今年64岁,腿部残疾,两个女儿已外嫁,老伴患有心脏病。为了生计,汪道仓曾外出打工,但因年龄大,没文化,没技术,不仅活儿累、工钱少,而且患病的老伴也没了照顾。2017年,纪道明把他安排到自家农场看鹅,白天看鹅,晚上回家,就业、照顾家庭两不误。汪道仓很珍惜这份工作,看鹅从来没让鹅偷吃一口人家的庄稼。年底一码算,一年收入3万多元。汪道仓乐得合不拢嘴,逢人就说比外出打工强多了,说纪道明是个大好人。与纪道明同住仓房村的周广兵,50岁不到。老婆半身不遂,两个女儿都在读书,自己又患上了皮脂炎,因病因学,周广兵一家陷入了贫困。纪道明看在眼里,为了帮助周广兵家早日脱贫,他手把手教周广兵养牛技术,又半卖半送两条牛犊给周广兵,隔三差五跑去查看指导,还为周广兵申请产业扶贫奖补资金,半年多的时间,周广兵的黄牛养殖就获纯利25000多元。
  脱贫致富的路,纪道明越走越宽,越走越实,越走心里越亮堂。扩大生产规模,增强资金实力,带动更多贫困户农户共同发展,是他心中看得见的目标。“我已与固镇那边联系,5月20日前后,去他们那里,再进2000只皖西大白鹅鹅苗,年底出栏,纯利能有七八十万元。月底去一趟岳西、山东,买回20头牛犊,8千来元一头,为贫困户托养,年底出栏,一头可卖到15000元,也能为贫困户增加一笔收入。”纪道明掰着手指,细细算着经营账。目前,纪道明的房仓家庭农场申请注册了“纪道明”牌商标,国家商标局已正式受理。梅山村世世代代闻所未闻、想也不敢想的以一个脱贫户农民名字命名的商标,将在这里诞生。
  “如今梅山村,一批批贫困户实现稳定脱贫,老纪做了不小的贡献。”村书记李帮军说,“老纪遭遇家庭变故,压力那么大,但他不为困难压倒,苦做苦累,一步一步发展,为贫困户首先树立了精神标杆,证明贫困并不可怕,逃避贫困才可怕。再就是给贫困户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帮扶、真真切切的实惠。”李帮军有些自豪:“贫困户的脱贫,也促进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2014年前,村里集体经济为零,去年,集体收入已达23万元,今年会更好,预计能达到50万元。”
  初夏时光,白昼漫长。下午6点半,还是一片天光。午间卧俯树阴的老牛,早已站起身子,甩动尾巴,啃食着青草。小牛犊们还是一副闲不住的样子,在老牛身边嬉戏。万佛湖的晚风,轻轻拂过,带着如水的清润,大自然的美好,通透馨明。在采访的过程中,纪道明的电话Ⅱ向了三次,都是豆腐店打来的,叫他去拖豆渣。“天天这个时辰去拖,每天大约200斤,逢年过节豆腐店里豆渣会更多些,牛吃了豆渣,肉嫩味好,市场销售也更抢手些。”纪道明嘿嘿笑着说。
  我们与纪道明挥手道别。这位皖西大别山麓万佛湖畔的脱贫农民,在夕阳的余晖里,像水一样清澈,像山一样真实。
  [责任编辑君早]
其他文献
江苏省南京市的IT男陈捷,不仅工作好,还娶了富二代妻子王菁,是不折不扣的人生赢家。直到女儿彤彤被查出“自闭症”,他的人生陡转直下。因坚持爱护女儿,他未来的人生路,在崎岖中又显露出不一样的风景……家有自闭症女儿,短暂的幸福终止  陈捷1977年出生在江苏省南京市一个书香家庭,父母都是中学教师。大学毕业后,他进入一家知名企业,从事电脑软件开发工作。  2010年,陈捷认识了在南京市鼓楼区一家公司做财务
早上9点,朝阳区的43个街道渐渐苏醒。褪去了夜色、霓虹和年轻面庞的装饰,三里屯街道素着一张脸,显得安静平和。零下12℃的寒冬,刘燕穿着厚棉衣,左臂戴着印有“治安志愿者”的红袖章,正在三里屯西街巡逻。她今年75岁,却是北三里社区治安志愿者队伍里的新人。  两公里之外的幸福二村小区,社区治安志愿者们正聚集在支部中心开会,大爷和大妈们互相打着招呼,屋子里逐渐变得热闹,热气也让窗户蒙上了一层水雾。  往南
来自南非的凯文·里查德森因为与“百兽之王”——狮子建立了超越种群的深厚友谊,被媒体誉为“狮语者”。  “狮语者”是如何炼成的  和别的传奇不同,凯文不是一出生就在狮子堆里长大的。他出生于南非城市约翰内斯堡的郊区,那里没有草原和丛林,只有人行道、红绿灯和社区公园。要想看狮子,只能去动物园。凯文也做过把青蛙藏进口袋、用鞋盒养鸟这些充满童趣的事。只是那些青蛙和鸟儿最后都没有和他成为好朋友。  凯文第一次
人们都知道河南博爱县的三大美味:经过卤制后压块凝固置于小推车上的“小车牛肉”,一边拉扯一边在案板上甩撞的味香面筋“许良扯面”,作为朝廷贡品的“月山姜”,却很少有人知道,数百年前这三大美味无意中竟共同催生了一道美食,这道美食西传之后又成为了享誉天下的神面——兰州牛肉面。  2016年,作为兰州牛肉面起源的怀庆府河内县(今焦作博爱县)苏寨陈家牛肉面,被选入焦作市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项目。不速之客  清同
2020年12月21日,在陕西省西安市城郊一个射箭训练场内,一对男女在拍摄短视频过程中,男演员用道具箭刺中女演员颈动脉致其死亡。警方在侦查过程中发现,道具箭中暗藏锋利箭头……女主角出意外:拍摄现场惊现死亡道具  “哼,你是男人吗?在给箭靶挠痒痒吗?”  2020年12月21日,在西安郊区一个射箭训练场内,梳着高马尾、穿着黑色马靴的杜雨菲,冲着在视频短剧中扮演男主角的冯晋发火。  冯晋手拿弓箭,涨红
2012年9月3日,哥伦比亚麦德林市贝伦镇,69岁的老妇格里赛达·布兰科买完肉正准备出店门,一名骑摩托车的中年男子走进肉店,掏出左轮手枪,对准布兰科的头部连开两枪,然后坐上另一名男子驾驶的摩托车扬长而去。  死者并非普通老妇。20世纪七八十年代,格里赛达·布兰科被称为“可卡因教母”。她手段极端残忍,为了抢生意,发明了“驾驶摩托车行刺法”。讽刺的是,如今她却以最熟悉的方式死在了杀手枪下。  布兰科1
1942年的春天,一位眉头紧锁、面目俊朗的年轻将领,站在太行山的一个山坡上,眺望群山。他,就是八路军一二九师新编第一二○旅副旅长兼太行军区第二军分区司令员曾绍山。  黎明前的黑暗  “七七事变”以来,日本特务出身的冈村宁次就任第6任华北方面军司令官,他采取更为毒辣的手段,对抗日根据地采取“蚕食”封锁的政策,即通过挖沟、筑墙、开河、修路、建碉堡、制造无人区等野蛮手段,企图切断根据地与敌占区、根据地与
弗雷迪·内尔夫和妻子乔治娅搬离了美国西海岸,来到东部落脚。搬到新住处后,内尔夫每天都郁郁寡欢,这次背井离乡对他来说实属被逼无奈。  内尔夫和乔治娅的婚姻早已名存实亡,不久前,他爱上了自己的女秘书,这段私情很快被乔治娅发现了。乔治娅歇斯底里地发了一通火,并把这事告诉了西海岸的每个熟人,然后逼着内尔夫把家搬到几千英里之外的东部,好让他离那个女人远远的。  这天,内尔夫百无聊赖地坐在客厅里,乔治娅拿着一
于敏:一个曾经绝密28年的名字  于敏  编者按:  共和国勋章,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荣誉勋章,授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保卫国家中作出巨大贡献、建立卓越功勋的杰出人士。本刊从《勋章:共和国不会忘记》一书中撷取9位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的事迹与贡献,他们身上生动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值国庆,谨以此文向他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共和国勋章  “共和国勋章”以红色、金色为主调,章体采用国
李正夫,生于1933年,重庆市人。1949年12月参军,曾在十二军三十四师政治部担任文化教员。1951年3月赴朝参战,参加了第五次战役、金城防御战、东海岸反登陆设防。1954年4月回国后任三十四师直工科干事,1959年转业到地方,先后担任教师和图书馆馆员等,现已退休。  1949年11月30日重庆解放了,正在读高中的我追随革命浪潮,报考了二野军政大学。这一方面是出于年轻人的革命激情,另一方面也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