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是一条山路,坎坷,崎岖。像一只虾的细脚,延伸到大山的深处。
我是在20年前调入三渡中学任教时认识它的。踏上这条路多半是去找寻那些未按时报名上学的孩子。
第一次踏上这条路时,烈日高照,树荫遮去了一小半光线。路边的草丛中,野花盛开,蝴蝶翩翩起舞,小松鼠在树枝间嬉戏,鸟儿唱着悦耳的歌,溪涧在山脚流淌成一条银色的亮线,光滑的路石在阳光照射下发出宝石般的光。这条路就这样曲曲折折地如同一条长蛇在山间上上下下、左突右窜。这真是一条奇美的路!
很快,这种高兴就被一番番劳苦所冲淡——我的目的地依然还在大山的深处。路上不时遇上比我更加疲惫的背着东西出山的农民。他们少有语言。也许是将所有的力气都用来了背负和赶路。他们的衣衫全都浸透了汗水,瘦弱的身躯在崎岖的山路上摇摇晃晃。我想,他们可能要走好几个小时哩。劝他们歇歇,他们摇摇头,只是淡淡地说:“还要回来呢。”
沿着峭壁旁更狭窄更陡峭的山路往上爬,再翻过一道山梁,就到了我要去的地方了。那儿住着我的三个学生。还好,三个学生家距离较近,他们一会儿都来了。
聂小伟不愿意来读书。他忸忸怩怩地说:“好不容易才有点钱,要是给我读书,家里就又没钱了。”他奶奶道:“这孩子舍不得钱。他哪里晓得,现在实在是好多了啊!小伟他爸读书时连饭都没得吃。现在有吃有喝的,大人种了地,还能进厂挣钱。”
我了解到,小伟的爸爸原来是外出打工去了,他妈妈也刚去一两天。小伟拿着的是他爸爸的第一笔工资,所以舍不得用来报名。
其他两位学生的父母都已经去找钱了。原来路上碰到的那个背东西出山的农民,其中一位就是我的学生家长。
他们的屋瓦稀稀疏疏,有的补盖着稻草,有些板壁已经破损。屋里泥土地面坑坑洼洼。我不禁感叹,但想到小伟的父母,我觉得这美丽的山川暗藏着无限的希望。
第二次去这条路,却是个雨天。范丽丽的爸爸因下山时摔伤了,丽丽不肯来上学。许多同学不让我去,说是悬崖陡坎的。走这样的山路,在雨天是极难到达的。到范丽丽家的时候,我一身稀泥,不知道摔了多少跟斗,好在有摔跟斗的准备,所以没受伤。范丽丽看见泥人一般的我时,又开始了哭泣。她爸爸苦笑着说:“几十年都没摔过,一次没绑(草绳在脚上),就摔伤了。都是大意啊,呵呵。”当天,丽丽和我绑上草绳就回校了,那一回,果然没摔跟斗。
这条路我不知道走过了多少回。2000年时,我班居然有七个学生要走那条路。12月,黄进家邀我去吃“刨锅汤”,我又走了一次。只是又窄又险的小路已经变了模样:那条山路变成了一条三米多宽的“马路”,乱石上掩了一小层碎石;陡峭的地方已经打平了许多;低洼之处已填升起来。从上往下看,一线溪涧更加细小了。而在悬崖峭石间通车,是以前的人们不可想象的奇迹。石壁上赫然写着:“要得富,先修路!——三渡镇政府。”拖拉机、长安车也能顺利出入里面,肩挑背驮的影子已经不复存在了。
又过了一两年,那几户人家的屋顶早没了补盖的稻草,都盖上了青瓦,板壁也修葺一新。农民们不再穿破烂衣服。政府还帮他们吃上了自来水。
黄进的家里换成了光洁的水泥地板,那个做摆设的坏电饭锅早被扔掉。新换的茶几,29英吋的彩电,洗衣机,都摆在了显眼的位置。
原来,山里的药饵、木材、花草、果苗、水果及农村喂养的生猪等,在路修通后就成了山里人的重要经济支柱。黄进有一位44岁的叔叔终于在两个月前娶到了媳妇。
从2005年起,小学生们已经不再为书费、学费发愁,国家全部减免。不但免收寄宿费,还发给寄宿生生活补助费。新学期开学,我们已再不需赴那个“山路之约”。他们都能整整齐齐地来按时报名上课。但是那个“山路之约”依然进行着,只是已经不是先前的意义了。
2009年9月20日,我又去了那条路。那条路再一次地改变了它的模样:全部用水泥凝筑过了,蜿蜒而不坎坷,平整而不崎岖。那个石壁上的标语已经改成为:“要得富,修好路!”
这一次,我也不再是走路,而是用国家刚给我们涨工资的“补发部分”买了辆摩托车,很快就到了大山的深处。
那儿的农家已经另造新居。典型的黔北民居的样式!俨然是一座山间别墅。放眼望去,周围类似的房屋不计其数,路边停放着各式各样的车辆。构成了一座崭新的“山村城市”,却没有那城市的喧嚣,而有着城市所没有的静洁!山间的青绿映衬着房屋独特的颜色。纷飞的蝴蝶,展翅的山鹰和哼唱着欢歌的溪涧,使这个崭新的“山村城市”呈现出一派纯自然的美!高大的桂花树盛开的芬芳远远地传过来,简直叫人陶醉!
是啊!改革开放的富民政策使这里农民得到了实惠。要不然,不知道我们还要穷到什么时候,穷到什么样子!我在心里禁不住默默地感叹。
回来的路上,这条路给了我前所未有的新感觉:一种说不出的痛快,一种说不出的惬意,一种说不出的自豪——这条路,真是一条奇美的路!
(作者单位:贵州省遵义县三渡镇中学)
(责任编辑:刘福才)
我是在20年前调入三渡中学任教时认识它的。踏上这条路多半是去找寻那些未按时报名上学的孩子。
第一次踏上这条路时,烈日高照,树荫遮去了一小半光线。路边的草丛中,野花盛开,蝴蝶翩翩起舞,小松鼠在树枝间嬉戏,鸟儿唱着悦耳的歌,溪涧在山脚流淌成一条银色的亮线,光滑的路石在阳光照射下发出宝石般的光。这条路就这样曲曲折折地如同一条长蛇在山间上上下下、左突右窜。这真是一条奇美的路!
很快,这种高兴就被一番番劳苦所冲淡——我的目的地依然还在大山的深处。路上不时遇上比我更加疲惫的背着东西出山的农民。他们少有语言。也许是将所有的力气都用来了背负和赶路。他们的衣衫全都浸透了汗水,瘦弱的身躯在崎岖的山路上摇摇晃晃。我想,他们可能要走好几个小时哩。劝他们歇歇,他们摇摇头,只是淡淡地说:“还要回来呢。”
沿着峭壁旁更狭窄更陡峭的山路往上爬,再翻过一道山梁,就到了我要去的地方了。那儿住着我的三个学生。还好,三个学生家距离较近,他们一会儿都来了。
聂小伟不愿意来读书。他忸忸怩怩地说:“好不容易才有点钱,要是给我读书,家里就又没钱了。”他奶奶道:“这孩子舍不得钱。他哪里晓得,现在实在是好多了啊!小伟他爸读书时连饭都没得吃。现在有吃有喝的,大人种了地,还能进厂挣钱。”
我了解到,小伟的爸爸原来是外出打工去了,他妈妈也刚去一两天。小伟拿着的是他爸爸的第一笔工资,所以舍不得用来报名。
其他两位学生的父母都已经去找钱了。原来路上碰到的那个背东西出山的农民,其中一位就是我的学生家长。
他们的屋瓦稀稀疏疏,有的补盖着稻草,有些板壁已经破损。屋里泥土地面坑坑洼洼。我不禁感叹,但想到小伟的父母,我觉得这美丽的山川暗藏着无限的希望。
第二次去这条路,却是个雨天。范丽丽的爸爸因下山时摔伤了,丽丽不肯来上学。许多同学不让我去,说是悬崖陡坎的。走这样的山路,在雨天是极难到达的。到范丽丽家的时候,我一身稀泥,不知道摔了多少跟斗,好在有摔跟斗的准备,所以没受伤。范丽丽看见泥人一般的我时,又开始了哭泣。她爸爸苦笑着说:“几十年都没摔过,一次没绑(草绳在脚上),就摔伤了。都是大意啊,呵呵。”当天,丽丽和我绑上草绳就回校了,那一回,果然没摔跟斗。
这条路我不知道走过了多少回。2000年时,我班居然有七个学生要走那条路。12月,黄进家邀我去吃“刨锅汤”,我又走了一次。只是又窄又险的小路已经变了模样:那条山路变成了一条三米多宽的“马路”,乱石上掩了一小层碎石;陡峭的地方已经打平了许多;低洼之处已填升起来。从上往下看,一线溪涧更加细小了。而在悬崖峭石间通车,是以前的人们不可想象的奇迹。石壁上赫然写着:“要得富,先修路!——三渡镇政府。”拖拉机、长安车也能顺利出入里面,肩挑背驮的影子已经不复存在了。
又过了一两年,那几户人家的屋顶早没了补盖的稻草,都盖上了青瓦,板壁也修葺一新。农民们不再穿破烂衣服。政府还帮他们吃上了自来水。
黄进的家里换成了光洁的水泥地板,那个做摆设的坏电饭锅早被扔掉。新换的茶几,29英吋的彩电,洗衣机,都摆在了显眼的位置。
原来,山里的药饵、木材、花草、果苗、水果及农村喂养的生猪等,在路修通后就成了山里人的重要经济支柱。黄进有一位44岁的叔叔终于在两个月前娶到了媳妇。
从2005年起,小学生们已经不再为书费、学费发愁,国家全部减免。不但免收寄宿费,还发给寄宿生生活补助费。新学期开学,我们已再不需赴那个“山路之约”。他们都能整整齐齐地来按时报名上课。但是那个“山路之约”依然进行着,只是已经不是先前的意义了。
2009年9月20日,我又去了那条路。那条路再一次地改变了它的模样:全部用水泥凝筑过了,蜿蜒而不坎坷,平整而不崎岖。那个石壁上的标语已经改成为:“要得富,修好路!”
这一次,我也不再是走路,而是用国家刚给我们涨工资的“补发部分”买了辆摩托车,很快就到了大山的深处。
那儿的农家已经另造新居。典型的黔北民居的样式!俨然是一座山间别墅。放眼望去,周围类似的房屋不计其数,路边停放着各式各样的车辆。构成了一座崭新的“山村城市”,却没有那城市的喧嚣,而有着城市所没有的静洁!山间的青绿映衬着房屋独特的颜色。纷飞的蝴蝶,展翅的山鹰和哼唱着欢歌的溪涧,使这个崭新的“山村城市”呈现出一派纯自然的美!高大的桂花树盛开的芬芳远远地传过来,简直叫人陶醉!
是啊!改革开放的富民政策使这里农民得到了实惠。要不然,不知道我们还要穷到什么时候,穷到什么样子!我在心里禁不住默默地感叹。
回来的路上,这条路给了我前所未有的新感觉:一种说不出的痛快,一种说不出的惬意,一种说不出的自豪——这条路,真是一条奇美的路!
(作者单位:贵州省遵义县三渡镇中学)
(责任编辑:刘福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