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总体目标中明确提出:“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小学阶段常用的工具书是字典和词典。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谈如何使用工具书:多次使用工具书,使学生形成习惯;教给学生使用的方法,学会巧妙运用工具书来促进学习;激发学生使用工具书的兴趣,多元评价引导学生对工具书爱不释手;积极宣传工具书的益处,并将其弊端化解。
关键词:工具书;习惯;方法;兴趣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总体目标中明确提出“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
第一学段提出“学会用音序检字法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第二学段提出“会运用音序检字法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词典”。不同学段,《课标》对学生使用工具书都有明确的要求,随年级升高呈递增、渐深趋势。工具书对于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性可见一斑。笔者现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一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工具书的妙用。
一、多次使用,形成习惯
何谓工具书?工具书是指把某一门类或各种门类的知识资料,按一定的编排方法汇集在一起,专供人们查阅、征引,以解决各种具体问题的一种特定类型的图书。如字典、词典、类书、索引、历史年表、年鉴、百科全书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用得比较多的工具书一般有字典和词典两种。但是综观现在的语文教学,学生使用工具书的次数比较少。笔者认为原因有三:一是学生觉得携带工具书比较沉、有些麻烦;二是电子产品的介入,使得学生依赖手机和电脑,懒于查阅工具书;三是我们语文教师的责任,没有高度重视对工具书的使用,引导力度不够。
在行为心理学中,人们把一个人的新习惯或理念的形成并得以巩固至少需要21天的现象,称为21天效应。也就是说,一个人的动作或想法,如果重复21天就极可能会变成一个习惯性的动作或想法。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引导学生多使用工具书,使学生逐渐养成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1.预习中使用
小学一节课是35分钟,对于中高年级的教师来说,要完成教学任务,时间有点紧。而恰当利用课前预习这一环节,便可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教师引导学生在预习时要认真批注,进行圈点勾画,画出不认识的字词,或者多音字,以及难理解的重点句段。学生通过查字典注音、组词,弄清字义;通过查词典的方式弄懂词语的意思,并将意思记录在词语一侧,把握关键词语的含义进而理解句意、文意。学习课文时,再结合教师的讲解进一步加深体会,也有助于今后的复习,好处颇多。
如: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我的“长生果”》一课,作者运用了大量的学生比较陌生的成语:流光溢彩、浮想联翩、不言而喻、黯然神伤……仅仅靠联系上下文、学生的积累以及推想的方法去理解词语的意思,还远远不够。学生预习时,通过查阅工具书,明白了“流光溢彩”是形容光彩流动闪烁的意思。文中作者把少年时代的读书生活看成是一幅流光溢彩的画面。课上学习时,教师引导学生想象,学生头脑中很自然地就会浮现出光彩流动闪烁的情景。透过词语理解句意,学生可以很轻松地体会出作者是多么热爱读书,她的少年时代也正是因为书籍的介入,而变得更加丰盈和美好。这种预习中初步感知词语,课堂上加深理解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对于课文主题思想的理解会更加深入。
2.课堂上使用
叶澜教授曾说过:“新的课堂需要我们教师不断捕捉、判断、重组课堂教学中从學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种信息,推进教学过程在具体情境中的动态生成。”虽然,我们让学生提前做好了预习,但对于课堂中我们没有预设到的,临时生成的一些问题,或者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有争议的知识点,教师要准确及时地处理这些新生成的教学资源,还要继续“请出”工具书,现场辨别、查证,使学生的理解趋于正确、深入、全面。
如:学习人教版五年级上册《钓鱼的启示》一课,学生听写“争辩”这个词语时出错较多。很多同学分不清是“辩”,还是“辨”。关于这两个字的区分,笔者原来讲过。但是时间一长,学生就遗忘了。笔者认为,仅凭教师的说教,学生的印象往往不深刻。而亲自经历知识的探究过程才会让人铭记在心。所以,笔者并没有直接给出结论,而是让学生拿出工具书,亲自查阅。学生通过动手翻阅,逐步分析字义、词义,并联系字中间的部分,明确了“辩”侧重于通过语言等方式阐述自己的观点;“辨”侧重于借助理性思考和常识等途径对事物进行区分和辨别。学生由困惑,到研究,再到豁然开朗,这种体验更加愉悦,知识的记忆也会更加牢固。
3.语文园地中使用
语文园地中“日积月累”板块内容丰富,有形近字、诗词、农谚、对联、成语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工具书注音释义。
如: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四组的主题是“作家笔下的动物”。紧跟其后的语文园地中的“日积月累”部分给出了十六个关于动物的成语。成语“调虎离山”中的“调”,“天马行空”中的“行”都是多音字,通过查阅工具书,学生能够准确掌握字音,正确理解成语的意思,丰富了学生的语言,厚实了学生的文化底蕴,对于动物这一专题的学习也会锦上添花。
4.课余时间使用
《课标》把课外阅读作为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规定小学六年课外阅读量不少于100万字。学生阅读的课外文本有报纸、杂志等。在如此大的阅读量和各种阅读类型中,学生肯定会遇到许多生字和生词。我们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建立读书笔记本,运用工具书查阅不懂的字词,并及时记录下来。就像俄国文学家托尔斯泰一样:身边永远带着铅笔和笔记本,读书和谈话的时候碰到一切美妙的地方和话语都会记下来。久而久之,学生的语文积累就会越来越广博,愈来愈丰厚。
二、方法导航,巧妙运用
工具书是学习的拐杖,是无声的老师,是一位随时随地都可以请教的智者。她永远不厌其烦、甘于奉献。学生如能熟练掌握查阅工具书的基本技能,教师再加之以巧妙方法的指导,并有目的、有意识地训练,学生就能自行解决许多学习上的疑难点,提高自主学习语文的能力。 1.结合语境、生活积累理解
字词在工具书中的解释有的比较单一,有的却项目比较繁多。如何才能众里挑一,找到合理的解释呢?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教给学生巧妙的方法,如:联系上下文,结合自身生活积累等,使学生逐步练就一双神奇的“火眼金睛”。
如:学习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理解“疾步”这个词语时,我们查词典可以看到“疾”有四个解释:①疾病。②痛苦。③痛恨。④急速;猛烈。此时,学生就必须结合具体的语境,联系上文去理解。因为当时发生了地震,父亲非常焦急,所以“疾”应该选第四种解释“急速;猛烈”,整个词语就是快步的意思。
2.由字推词来领悟
词语的意思我们可以查词典理解,也可以查字典体会。从词语中的关键字入手,突破难点,理解词语。还是以“疾步”为例,“疾”是“疾步”中的关键字,理解了“疾”字,整个词语的意思也就迎刃而解了。
3.本义、文义步步深入
理解字词的意思,我们不能仅局限于它们在工具书中的本义,还要结合文本思考字词的文义,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文本的內容,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学会看病》一文中,词语“按图索骥”,它的本义是按照图像寻找好马,比喻按照规矩机械、呆板地做事,也泛指按照线索寻找目标。学习课文时,学生还得在理解词语本义的基础上,结合语境,探究文义。此文中“按图索骥”是指按照母亲的指点去看病。如果脱离了课本,仅仅看本义,就会使学生混淆不清,理解上产生歧义。所以,务必本义和文义两步走,两手抓!
4.由点到面、融会贯通
汉字博大精深、纷繁复杂。有形近字、形声字、多音字、会意字、象形字等。汉字不是一个个僵硬的符号,每一个汉字都有丰富的含义,都有一段与众不同的来历,都有它特有的风韵和魅力。我们要引领学生徜徉其中,热爱汉字,研究汉字,钟情于汉字。
如:学习“参差不齐”这个词语,只给这个词注对了音,理解了意思,还不尽完美。查工具书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到“参”“差”这两个字还有不同的读音,尤其是“差”字,有五个不同的读音,学生很容易混淆。我们要培养学生“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把不同的读音、不同的含义都弄明白,再利用造句、编顺口溜等方式使学生准确、熟练地识记,对这个字建立起整体的认识、立体的感知,使学生由点到面、融会贯通,真正做到了然于胸。
5.工具书辨是非
《课标》第三学段目标中明确提出“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刚刚步入五年级的学生,初步接触“推想”,还不能准确掌握,熟练运用。我们可以逐步培养,循序渐进地帮助学生树立信心。笔者让学生先用推想的办法理解,然后再用查工具书的途径验证,如果推想得不对,可以及时纠正;如果推想正确,学生成功的喜悦与自豪感就会油然而生。
6.规律中取捷径
查字典的方法是不是只有部首查字法、音序查字法和数笔画查字法呢?答案是否定的。俗话说:条条大路通罗马。查得多了,我们就可以发现字典的规律:字的排列是按照《字母表》的顺序来设置的。同一声母的,要看韵母,它也是从前到后依次排列。我们可以先按照前三种方法查,如果比较熟练了,也可以直接翻字的页码,速度也比较快。正所谓殊途同归。但是,此方法的前提是熟记《字母表》。
三、激发兴趣,多元评价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也是行为的不竭动力。
教师要创设良好的环境和氛围,为学生树立积极的导向。比如经常开展一些查字典、词典的比赛,“我是查字典小能手”评比等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语文教学评价,是语文课程实施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对于工具书的使用,教师要注重形成性的评价,也要加强终结性的评价。期末考试中,要涉及考查运用工具书的题型,引导学生、家长重视工具书的使用,激发学生使用工具书的主动性。
评价内容是多元的,评价主体也是多元的。教师、学生和家长都是评价主体。教师和家长要勠力同心,将工具书的使用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创设一个充满正能量的学习氛围。同时,教师和家长也要身体力行,率先垂范,经常使用工具书,使学生“近朱者赤”,在耳濡目染中与工具书结下不解之缘。
四、扬长避短,互利双赢
教师要向学生和家长积极宣传使用工具书的好处。这样,学生学到知识的同时,还培养了动手实践能力。电子产品对学生的学习亦有帮助,只是学生往往难以自控,容易沉迷其中,长时间盯着屏幕对小学生的视力有极大的伤害。通过宣传,学生开心地接纳、使用工具书,并取得家长的大力支持!
在大力宣扬工具书的益处的同时,教师也要想办法化解其弊端。如工具书太沉、太大,那同桌之间可以合作,一人拿词典,一人拿字典,合作、共享、共用、双赢,化难为易,还加深了同学之间的友谊。
维特根斯坦说:“我贴在地面步行,不在云端跳舞。”作为教师,我们要脚踏实地,将功夫落到实处。吃透《课标》,深挖教材,妙用工具书,让小学语文教学的语文味儿更加浓厚,更加醇正芬芳!
关键词:工具书;习惯;方法;兴趣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总体目标中明确提出“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
第一学段提出“学会用音序检字法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第二学段提出“会运用音序检字法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词典”。不同学段,《课标》对学生使用工具书都有明确的要求,随年级升高呈递增、渐深趋势。工具书对于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性可见一斑。笔者现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一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工具书的妙用。
一、多次使用,形成习惯
何谓工具书?工具书是指把某一门类或各种门类的知识资料,按一定的编排方法汇集在一起,专供人们查阅、征引,以解决各种具体问题的一种特定类型的图书。如字典、词典、类书、索引、历史年表、年鉴、百科全书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用得比较多的工具书一般有字典和词典两种。但是综观现在的语文教学,学生使用工具书的次数比较少。笔者认为原因有三:一是学生觉得携带工具书比较沉、有些麻烦;二是电子产品的介入,使得学生依赖手机和电脑,懒于查阅工具书;三是我们语文教师的责任,没有高度重视对工具书的使用,引导力度不够。
在行为心理学中,人们把一个人的新习惯或理念的形成并得以巩固至少需要21天的现象,称为21天效应。也就是说,一个人的动作或想法,如果重复21天就极可能会变成一个习惯性的动作或想法。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引导学生多使用工具书,使学生逐渐养成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1.预习中使用
小学一节课是35分钟,对于中高年级的教师来说,要完成教学任务,时间有点紧。而恰当利用课前预习这一环节,便可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教师引导学生在预习时要认真批注,进行圈点勾画,画出不认识的字词,或者多音字,以及难理解的重点句段。学生通过查字典注音、组词,弄清字义;通过查词典的方式弄懂词语的意思,并将意思记录在词语一侧,把握关键词语的含义进而理解句意、文意。学习课文时,再结合教师的讲解进一步加深体会,也有助于今后的复习,好处颇多。
如: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我的“长生果”》一课,作者运用了大量的学生比较陌生的成语:流光溢彩、浮想联翩、不言而喻、黯然神伤……仅仅靠联系上下文、学生的积累以及推想的方法去理解词语的意思,还远远不够。学生预习时,通过查阅工具书,明白了“流光溢彩”是形容光彩流动闪烁的意思。文中作者把少年时代的读书生活看成是一幅流光溢彩的画面。课上学习时,教师引导学生想象,学生头脑中很自然地就会浮现出光彩流动闪烁的情景。透过词语理解句意,学生可以很轻松地体会出作者是多么热爱读书,她的少年时代也正是因为书籍的介入,而变得更加丰盈和美好。这种预习中初步感知词语,课堂上加深理解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对于课文主题思想的理解会更加深入。
2.课堂上使用
叶澜教授曾说过:“新的课堂需要我们教师不断捕捉、判断、重组课堂教学中从學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种信息,推进教学过程在具体情境中的动态生成。”虽然,我们让学生提前做好了预习,但对于课堂中我们没有预设到的,临时生成的一些问题,或者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有争议的知识点,教师要准确及时地处理这些新生成的教学资源,还要继续“请出”工具书,现场辨别、查证,使学生的理解趋于正确、深入、全面。
如:学习人教版五年级上册《钓鱼的启示》一课,学生听写“争辩”这个词语时出错较多。很多同学分不清是“辩”,还是“辨”。关于这两个字的区分,笔者原来讲过。但是时间一长,学生就遗忘了。笔者认为,仅凭教师的说教,学生的印象往往不深刻。而亲自经历知识的探究过程才会让人铭记在心。所以,笔者并没有直接给出结论,而是让学生拿出工具书,亲自查阅。学生通过动手翻阅,逐步分析字义、词义,并联系字中间的部分,明确了“辩”侧重于通过语言等方式阐述自己的观点;“辨”侧重于借助理性思考和常识等途径对事物进行区分和辨别。学生由困惑,到研究,再到豁然开朗,这种体验更加愉悦,知识的记忆也会更加牢固。
3.语文园地中使用
语文园地中“日积月累”板块内容丰富,有形近字、诗词、农谚、对联、成语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工具书注音释义。
如: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四组的主题是“作家笔下的动物”。紧跟其后的语文园地中的“日积月累”部分给出了十六个关于动物的成语。成语“调虎离山”中的“调”,“天马行空”中的“行”都是多音字,通过查阅工具书,学生能够准确掌握字音,正确理解成语的意思,丰富了学生的语言,厚实了学生的文化底蕴,对于动物这一专题的学习也会锦上添花。
4.课余时间使用
《课标》把课外阅读作为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规定小学六年课外阅读量不少于100万字。学生阅读的课外文本有报纸、杂志等。在如此大的阅读量和各种阅读类型中,学生肯定会遇到许多生字和生词。我们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建立读书笔记本,运用工具书查阅不懂的字词,并及时记录下来。就像俄国文学家托尔斯泰一样:身边永远带着铅笔和笔记本,读书和谈话的时候碰到一切美妙的地方和话语都会记下来。久而久之,学生的语文积累就会越来越广博,愈来愈丰厚。
二、方法导航,巧妙运用
工具书是学习的拐杖,是无声的老师,是一位随时随地都可以请教的智者。她永远不厌其烦、甘于奉献。学生如能熟练掌握查阅工具书的基本技能,教师再加之以巧妙方法的指导,并有目的、有意识地训练,学生就能自行解决许多学习上的疑难点,提高自主学习语文的能力。 1.结合语境、生活积累理解
字词在工具书中的解释有的比较单一,有的却项目比较繁多。如何才能众里挑一,找到合理的解释呢?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教给学生巧妙的方法,如:联系上下文,结合自身生活积累等,使学生逐步练就一双神奇的“火眼金睛”。
如:学习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理解“疾步”这个词语时,我们查词典可以看到“疾”有四个解释:①疾病。②痛苦。③痛恨。④急速;猛烈。此时,学生就必须结合具体的语境,联系上文去理解。因为当时发生了地震,父亲非常焦急,所以“疾”应该选第四种解释“急速;猛烈”,整个词语就是快步的意思。
2.由字推词来领悟
词语的意思我们可以查词典理解,也可以查字典体会。从词语中的关键字入手,突破难点,理解词语。还是以“疾步”为例,“疾”是“疾步”中的关键字,理解了“疾”字,整个词语的意思也就迎刃而解了。
3.本义、文义步步深入
理解字词的意思,我们不能仅局限于它们在工具书中的本义,还要结合文本思考字词的文义,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文本的內容,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学会看病》一文中,词语“按图索骥”,它的本义是按照图像寻找好马,比喻按照规矩机械、呆板地做事,也泛指按照线索寻找目标。学习课文时,学生还得在理解词语本义的基础上,结合语境,探究文义。此文中“按图索骥”是指按照母亲的指点去看病。如果脱离了课本,仅仅看本义,就会使学生混淆不清,理解上产生歧义。所以,务必本义和文义两步走,两手抓!
4.由点到面、融会贯通
汉字博大精深、纷繁复杂。有形近字、形声字、多音字、会意字、象形字等。汉字不是一个个僵硬的符号,每一个汉字都有丰富的含义,都有一段与众不同的来历,都有它特有的风韵和魅力。我们要引领学生徜徉其中,热爱汉字,研究汉字,钟情于汉字。
如:学习“参差不齐”这个词语,只给这个词注对了音,理解了意思,还不尽完美。查工具书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到“参”“差”这两个字还有不同的读音,尤其是“差”字,有五个不同的读音,学生很容易混淆。我们要培养学生“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把不同的读音、不同的含义都弄明白,再利用造句、编顺口溜等方式使学生准确、熟练地识记,对这个字建立起整体的认识、立体的感知,使学生由点到面、融会贯通,真正做到了然于胸。
5.工具书辨是非
《课标》第三学段目标中明确提出“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刚刚步入五年级的学生,初步接触“推想”,还不能准确掌握,熟练运用。我们可以逐步培养,循序渐进地帮助学生树立信心。笔者让学生先用推想的办法理解,然后再用查工具书的途径验证,如果推想得不对,可以及时纠正;如果推想正确,学生成功的喜悦与自豪感就会油然而生。
6.规律中取捷径
查字典的方法是不是只有部首查字法、音序查字法和数笔画查字法呢?答案是否定的。俗话说:条条大路通罗马。查得多了,我们就可以发现字典的规律:字的排列是按照《字母表》的顺序来设置的。同一声母的,要看韵母,它也是从前到后依次排列。我们可以先按照前三种方法查,如果比较熟练了,也可以直接翻字的页码,速度也比较快。正所谓殊途同归。但是,此方法的前提是熟记《字母表》。
三、激发兴趣,多元评价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也是行为的不竭动力。
教师要创设良好的环境和氛围,为学生树立积极的导向。比如经常开展一些查字典、词典的比赛,“我是查字典小能手”评比等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语文教学评价,是语文课程实施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对于工具书的使用,教师要注重形成性的评价,也要加强终结性的评价。期末考试中,要涉及考查运用工具书的题型,引导学生、家长重视工具书的使用,激发学生使用工具书的主动性。
评价内容是多元的,评价主体也是多元的。教师、学生和家长都是评价主体。教师和家长要勠力同心,将工具书的使用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创设一个充满正能量的学习氛围。同时,教师和家长也要身体力行,率先垂范,经常使用工具书,使学生“近朱者赤”,在耳濡目染中与工具书结下不解之缘。
四、扬长避短,互利双赢
教师要向学生和家长积极宣传使用工具书的好处。这样,学生学到知识的同时,还培养了动手实践能力。电子产品对学生的学习亦有帮助,只是学生往往难以自控,容易沉迷其中,长时间盯着屏幕对小学生的视力有极大的伤害。通过宣传,学生开心地接纳、使用工具书,并取得家长的大力支持!
在大力宣扬工具书的益处的同时,教师也要想办法化解其弊端。如工具书太沉、太大,那同桌之间可以合作,一人拿词典,一人拿字典,合作、共享、共用、双赢,化难为易,还加深了同学之间的友谊。
维特根斯坦说:“我贴在地面步行,不在云端跳舞。”作为教师,我们要脚踏实地,将功夫落到实处。吃透《课标》,深挖教材,妙用工具书,让小学语文教学的语文味儿更加浓厚,更加醇正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