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9月18日,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统计局综合司盛来运司长在回答记者问时,用三句话12个字评价了前三季度国民经济运行的状况:“总体平稳、稳中有升、稳中向好”。这显然只能从短期角度来理解。
前三季度GDP增长是7.7%。如果我们把7.7%分解来看,盛来运的观点就有待商榷了。在7.7%中,消费拉动GDP增长3.5个百分点,投资拉动GDP增长4.3个百分点,净出口拉低GDP-0.1个百分点。可见,投资和消费结构失衡未见好转,从长期发展来看,可持续增长令人堪忧。
10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提问道:增长动力从哪里来?然后,他又自己回答说:“我的看法是,只能从改革中来,从调整中来,从创新中来。”
调整就是“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中的调结构。如果按照习近平的说法,调结构是经济增长的动力之一,那么投资和消费失衡就将使经济增长失去一个动力,从而影响经济持续增长。
那么,改革这个动力怎么样呢?看看经济学家吴敬琏的研究结论。吴老先生说,21世纪初以来,改革似乎走到了一个新的十字路口,面临选择。“两种可能的前途严峻地摆在前面:一条是沿着完善市场经济的改革道路前行,限制行政权力,走向法治的市场经济;另一条是沿着强化政府作用的国家资本主义的道路前行,走向权贵资本主义的穷途。这样,中国的经济就成为一场两种趋势谁跑得更快的竞赛。”
改革的停滞使中国经济和社会矛盾几乎到了一个临界点,再不改革就死定了。经济增长的又一个动力——改革也碰到了问题。虽然十八大顺应民意重启了改革议程,但人们仍在等待十八届三中全会将要制订的改革时间表和路线图,即顶层设计。
习近平说的经济增长的第三个动力——创新,在现如今的中国又如何呢?就经济增长而言,创新主要是微观领域的事情,政府也说,创新要以企业为主体。但因创新需要持续投资,投资量大,周期长,风险也大,中国企业不堪忍受,只好依靠引进技术来发展,实质上是把创新的任务交给了发达国家去完成。这样的发展方式,虽然把GDP搞上去了,但企业却只能在低水平上重复。“创新乏力”是对当下中国企业整体状况的精准概括。
可见,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长的三大动力都出了问题。经济增长的四个轮子——人力资源、自然资源、资本、技术创新,不仅无法像过去30年那样拉动中国经济超速前进,而且已经不得不在换挡中颠簸缓行。政府曾多次用“需求管理”的短期调控办法,如4万亿刺激方案,遏制下行的经济增速,但事与愿违,最后不得不满足于经济增速“七上八下”的新常态。但从长期增长的三大动力来看,这个新常态依然难以稳住,因为这个新常态还是用短期的调控方法——投资拉动的,并非经济的潜在增长率。
其实,短期调控方法——消费、投资、净出口这三驾拉动经济的马车,在当下的中国基本已经全部失灵。如果再不分具体情况地反复使用,经济中的长期问题就会越积越多,越来越恶化。如果不想让中国经济崩盘,下一步要做的关键工作无疑是调整、改革、创新,这是中国经济增长动力之源,这也是中国经济走向可持续发展之路的不二法门。
本期封面故事《寻找中国经济增长动力之源》,就是有关这方面的深度报道。如果您对中国经济增长动力之源有兴趣,本期封面故事会给您一个全新的角度和深刻的思考。
魏志强
2013年10月18日
前三季度GDP增长是7.7%。如果我们把7.7%分解来看,盛来运的观点就有待商榷了。在7.7%中,消费拉动GDP增长3.5个百分点,投资拉动GDP增长4.3个百分点,净出口拉低GDP-0.1个百分点。可见,投资和消费结构失衡未见好转,从长期发展来看,可持续增长令人堪忧。
10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提问道:增长动力从哪里来?然后,他又自己回答说:“我的看法是,只能从改革中来,从调整中来,从创新中来。”
调整就是“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中的调结构。如果按照习近平的说法,调结构是经济增长的动力之一,那么投资和消费失衡就将使经济增长失去一个动力,从而影响经济持续增长。
那么,改革这个动力怎么样呢?看看经济学家吴敬琏的研究结论。吴老先生说,21世纪初以来,改革似乎走到了一个新的十字路口,面临选择。“两种可能的前途严峻地摆在前面:一条是沿着完善市场经济的改革道路前行,限制行政权力,走向法治的市场经济;另一条是沿着强化政府作用的国家资本主义的道路前行,走向权贵资本主义的穷途。这样,中国的经济就成为一场两种趋势谁跑得更快的竞赛。”
改革的停滞使中国经济和社会矛盾几乎到了一个临界点,再不改革就死定了。经济增长的又一个动力——改革也碰到了问题。虽然十八大顺应民意重启了改革议程,但人们仍在等待十八届三中全会将要制订的改革时间表和路线图,即顶层设计。
习近平说的经济增长的第三个动力——创新,在现如今的中国又如何呢?就经济增长而言,创新主要是微观领域的事情,政府也说,创新要以企业为主体。但因创新需要持续投资,投资量大,周期长,风险也大,中国企业不堪忍受,只好依靠引进技术来发展,实质上是把创新的任务交给了发达国家去完成。这样的发展方式,虽然把GDP搞上去了,但企业却只能在低水平上重复。“创新乏力”是对当下中国企业整体状况的精准概括。
可见,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长的三大动力都出了问题。经济增长的四个轮子——人力资源、自然资源、资本、技术创新,不仅无法像过去30年那样拉动中国经济超速前进,而且已经不得不在换挡中颠簸缓行。政府曾多次用“需求管理”的短期调控办法,如4万亿刺激方案,遏制下行的经济增速,但事与愿违,最后不得不满足于经济增速“七上八下”的新常态。但从长期增长的三大动力来看,这个新常态依然难以稳住,因为这个新常态还是用短期的调控方法——投资拉动的,并非经济的潜在增长率。
其实,短期调控方法——消费、投资、净出口这三驾拉动经济的马车,在当下的中国基本已经全部失灵。如果再不分具体情况地反复使用,经济中的长期问题就会越积越多,越来越恶化。如果不想让中国经济崩盘,下一步要做的关键工作无疑是调整、改革、创新,这是中国经济增长动力之源,这也是中国经济走向可持续发展之路的不二法门。
本期封面故事《寻找中国经济增长动力之源》,就是有关这方面的深度报道。如果您对中国经济增长动力之源有兴趣,本期封面故事会给您一个全新的角度和深刻的思考。
魏志强
2013年10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