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一些初中音乐欣赏教学中存在忽视学生主观体验、课堂环节设置得不合理、没有审美体验的问题。为了教好初中音乐,任课教师可以采取的策略有讲述背景故事,创设教学情境;以听为主,想象画面;有技巧地设置问答;结合其他学科和艺术形式;根据音乐教学需要要求学生。
关键词初中音乐;音乐欣赏;音乐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9)24-0139-01
初中音乐欣赏的课堂教学有着很强的艺术综合性和极为宽广的知识面,学生要去面对陌生的音乐作品以及众多相关联的音乐知识,难免觉得枯燥、为难。于是,初中音乐任课教师要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采取一些策略来引导学生,保障学生处在课堂主体地位上,欣赏和体验到音乐之美。
一、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的问题
(一)忽视学生主观体验。有学者观摩了一所初中的“交响乐”欣赏课,发现任课教师仿佛在讲文化课,照着课本讲授交响乐的概念,让学生记笔记、划重点、背诵概念。讲授交响乐《红旗颂》时,教师虽然用多媒体课件播放了新中国成立的影视资料,并向学生全面分析了教材中的背景介绍,但是却没有播放《红旗颂》本身。学生无法主观地体验交响乐《红旗颂》,课堂学习乏味枯燥。
(二)课堂环节设置不合理。上述课堂中,教师没有让学生欣赏《红旗颂》,就提问其中的情感。学生要么复述教材介绍,要么自行猜测。这样设置教学环节,看似流程完整,但与课堂实际脱节,完全丧失了课堂互动的意义,学生无法从中收获音乐体验。
(三)没有审美体验。上述课堂中,任课教师帮助学生理解交响乐概念的方法时举教材中的例子,并在下课前提问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除了复述交响乐、交响乐演奏、交响乐作品,什么也没有,毫无自我认知、自我探索的机会,也失去了体验音乐美感的机会。可见,这堂音乐欣赏课的教学内容与目的背道而驰。
二、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的策略分析
(一)讲述背景故事,创设教学情境。初中音乐欣赏课中,学生常常不理解音乐情感。这可能是因为学生不理解音乐创作背景。因此,音乐教师可以一边播放音乐,一边用图片或口述交代音乐的创作背景,使学生身临其境,这就创设了教学情境。例如欣赏蒙古族歌曲《嘎达梅林》时,教师可以展示蒙古草原的图片;欣赏比较长的弗朗茨·舒伯特(Franz Schubert,1797年1月31日~1828年11月19日)的室内乐《鳟鱼》(德文:Die Forelle)时,教师就可以一边播放音乐和鳟鱼图片,一边和学生讨论鳟鱼和《鳟鱼》。
(二)以听为主,想象画面。虽然为了方便学生理解,教师要介绍音乐的创作背景;但音乐欣赏课的教学理念仍然是“以音乐为本,从音响出发,以听赏为主”。学生主要体验音乐本身的情感,与音乐共鸣,想象音乐中的画面,这是不能用语言替代的。[2]例如欣赏卡尔·泰克(Karl Teike,1864-1922,德国作曲家)的《伙伴进行曲》时,教师要点拨学生听赏乐曲当中铜管、木管辉煌圆润的音色,帮助学生想象乐曲表现的情境,了解作品表达的情感。
(三)设置问答的技巧。初中音乐欣赏课上,若问学生最怕什么,那就是回答问题了。尽管关于音乐情感的问题没有固定的答案,传统音乐欣赏课的问答却涉及许多术语,学生很难逻辑清晰地表述自己的感受。音乐教师应降低音乐欣赏课课堂问答的难度,引导學生用几个词语表达自身的真实感受,答出“我”的所思所感。这样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敢于回答问题。
(四)结合其他学科和艺术形式。音乐这种艺术,与各种文化形式都是相通的,比如文学、历史、诗歌、绘画等等。初中生虽然涉猎有限,但已见过人类社会的许多文化形态了。因此,音乐欣赏与其他学科和艺术形式的融合教学,能够丰富音乐欣赏课堂内容,帮助学生理解音乐。例如教学歌曲《江南好》,可以联系姑苏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和张继的唐诗《枫桥夜泊》,借助诗中夜色清冷孤独萧索的情感来理解歌曲《江南好》。
(五)根据音乐教学需要要求学生。说到课堂要求,不外乎保持安静、注意听讲,很招学生厌烦。但这其实不是全部。音乐课要有音乐课的要求,并且要让学生理解这些要求会如何帮助自己欣赏、学习音乐。随着学生的课堂音乐体验增多,课堂氛围会逐渐活跃起来,学生会理解教师的要求,也就自觉遵守了。比如唱歌时的站姿,虽然欣赏课以听为主,但也有唱的环节。教师要求学生站直时,也要让学生体会气息的流畅。这样,学生听要一唱歌,就自觉站直了。
三、结语
初中音乐欣赏教学中的教学策略还有很多,需要任课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多多留意,提炼总结。音乐课堂也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去听、去欣赏、去体会、去认知。一堂优秀的音乐课,离不开任课教师与学生的相互配合、共同演绎,最终就会显得水到渠成——课堂生动活跃,学生爱上音乐。
参考文献:
[1]钱雪姣.新课程背景下初中音乐欣赏有效性教学的分析[J].艺术评鉴,2018(01):108-110.
关键词初中音乐;音乐欣赏;音乐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9)24-0139-01
初中音乐欣赏的课堂教学有着很强的艺术综合性和极为宽广的知识面,学生要去面对陌生的音乐作品以及众多相关联的音乐知识,难免觉得枯燥、为难。于是,初中音乐任课教师要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采取一些策略来引导学生,保障学生处在课堂主体地位上,欣赏和体验到音乐之美。
一、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的问题
(一)忽视学生主观体验。有学者观摩了一所初中的“交响乐”欣赏课,发现任课教师仿佛在讲文化课,照着课本讲授交响乐的概念,让学生记笔记、划重点、背诵概念。讲授交响乐《红旗颂》时,教师虽然用多媒体课件播放了新中国成立的影视资料,并向学生全面分析了教材中的背景介绍,但是却没有播放《红旗颂》本身。学生无法主观地体验交响乐《红旗颂》,课堂学习乏味枯燥。
(二)课堂环节设置不合理。上述课堂中,教师没有让学生欣赏《红旗颂》,就提问其中的情感。学生要么复述教材介绍,要么自行猜测。这样设置教学环节,看似流程完整,但与课堂实际脱节,完全丧失了课堂互动的意义,学生无法从中收获音乐体验。
(三)没有审美体验。上述课堂中,任课教师帮助学生理解交响乐概念的方法时举教材中的例子,并在下课前提问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除了复述交响乐、交响乐演奏、交响乐作品,什么也没有,毫无自我认知、自我探索的机会,也失去了体验音乐美感的机会。可见,这堂音乐欣赏课的教学内容与目的背道而驰。
二、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的策略分析
(一)讲述背景故事,创设教学情境。初中音乐欣赏课中,学生常常不理解音乐情感。这可能是因为学生不理解音乐创作背景。因此,音乐教师可以一边播放音乐,一边用图片或口述交代音乐的创作背景,使学生身临其境,这就创设了教学情境。例如欣赏蒙古族歌曲《嘎达梅林》时,教师可以展示蒙古草原的图片;欣赏比较长的弗朗茨·舒伯特(Franz Schubert,1797年1月31日~1828年11月19日)的室内乐《鳟鱼》(德文:Die Forelle)时,教师就可以一边播放音乐和鳟鱼图片,一边和学生讨论鳟鱼和《鳟鱼》。
(二)以听为主,想象画面。虽然为了方便学生理解,教师要介绍音乐的创作背景;但音乐欣赏课的教学理念仍然是“以音乐为本,从音响出发,以听赏为主”。学生主要体验音乐本身的情感,与音乐共鸣,想象音乐中的画面,这是不能用语言替代的。[2]例如欣赏卡尔·泰克(Karl Teike,1864-1922,德国作曲家)的《伙伴进行曲》时,教师要点拨学生听赏乐曲当中铜管、木管辉煌圆润的音色,帮助学生想象乐曲表现的情境,了解作品表达的情感。
(三)设置问答的技巧。初中音乐欣赏课上,若问学生最怕什么,那就是回答问题了。尽管关于音乐情感的问题没有固定的答案,传统音乐欣赏课的问答却涉及许多术语,学生很难逻辑清晰地表述自己的感受。音乐教师应降低音乐欣赏课课堂问答的难度,引导學生用几个词语表达自身的真实感受,答出“我”的所思所感。这样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敢于回答问题。
(四)结合其他学科和艺术形式。音乐这种艺术,与各种文化形式都是相通的,比如文学、历史、诗歌、绘画等等。初中生虽然涉猎有限,但已见过人类社会的许多文化形态了。因此,音乐欣赏与其他学科和艺术形式的融合教学,能够丰富音乐欣赏课堂内容,帮助学生理解音乐。例如教学歌曲《江南好》,可以联系姑苏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和张继的唐诗《枫桥夜泊》,借助诗中夜色清冷孤独萧索的情感来理解歌曲《江南好》。
(五)根据音乐教学需要要求学生。说到课堂要求,不外乎保持安静、注意听讲,很招学生厌烦。但这其实不是全部。音乐课要有音乐课的要求,并且要让学生理解这些要求会如何帮助自己欣赏、学习音乐。随着学生的课堂音乐体验增多,课堂氛围会逐渐活跃起来,学生会理解教师的要求,也就自觉遵守了。比如唱歌时的站姿,虽然欣赏课以听为主,但也有唱的环节。教师要求学生站直时,也要让学生体会气息的流畅。这样,学生听要一唱歌,就自觉站直了。
三、结语
初中音乐欣赏教学中的教学策略还有很多,需要任课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多多留意,提炼总结。音乐课堂也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去听、去欣赏、去体会、去认知。一堂优秀的音乐课,离不开任课教师与学生的相互配合、共同演绎,最终就会显得水到渠成——课堂生动活跃,学生爱上音乐。
参考文献:
[1]钱雪姣.新课程背景下初中音乐欣赏有效性教学的分析[J].艺术评鉴,2018(01):108-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