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很荣幸,在党的十九大圆满结束之际,应邀参加香港中华文化总会组织的“清华大学国情与中华文化专题研究课程”学习,亲身走进多少莘莘学子梦寐以求的著名学府清华大学,分享它开放探索、严谨治学的杏坛甘露。
这次五门课程的导师都是中国当代著名且富有授教经验的学者。他们的谈吐温文尔雅、亲切且充满幽默感,使冬日的课室里常常欢笑声四起,不知不觉就把我们带入广博的知识雨林,令人在豁然开朗的喜悦收获中陶冶沉醉。
首先是“转型中国的国家治理”,由北大政府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副院長徐湘林教授演讲。徐教授说政治就是通过权威进行社会分配。他从中国过去35年的改革开放和持续的经济高速增长出发,剖析其背后政治体制的作用力及自我调节的管理架构。他还对比了市场化改革四个阶段的不同形式及优劣等,引申出个体和集团之间竞争的广泛社会问题,包括中国共产党的政体改革、深化立法司法体制的改革。徐教授在谈到中央与地方、人民代表大会的权限时,描绘了扩大城乡基层人们参与到国家权力机关中的愿景。
今年八十高龄仍精神矍铄的刘美珣教授,1991年苏联解体前刚好在莫斯科工作,亲身经历了那场轰轰烈烈的时代风云,她的课程是“新时代中国经济的发展与前景”。她讲解了三个问题:其一,“中国崛起与世界新的历史方位”;其二,“中国经济进入新时代”;其三,“中国经济的内在潜力与前景展望”。她深切感慨了中国取得巨大成功的艰辛,解决十几亿人民的温饱、逐步走向小康的坎坷发展历程。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和中国自身的各种资源整顿,刘教授为中国大力改善民生、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促进绿色发展和生态环境,传递着强大信心,梳理了诸多国家政策方面的有力理据,指出了巨大的市场空间包括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东西部区域经济均衡化、消费结构升级等等。
曾多次到过香港演讲国学的邹广文教授,他的课题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他首先为我们解读“中华”的概念:它是中国地域内的不同民族及祖先所创造,为中华民族世代继承发展,具有特色的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接着他从国学的基本视阈四库之“经、史、子、集”,引申入物质差异而全球化逐渐缩小的文化现象。对于炎黄子孙的儒释道三教的情意结、孔孟之仁义、老庄之无为、佛禅之清净,他诠释为一种在出世与入世间互动、互补的人生智慧。邹教授于短短三个小时里,撷要采精,娓娓而谈,博得大家阵阵掌声。
经常出席国际经济论坛的著名经济学者张建平教授,课程非常宏大,叫“一带一路倡议与粤港大湾区规划”。他详细讲解了“一带一路”的空间格局和战略意义,这个新型、巨型区域经济合作平台,承继了古老的东方智慧,绽放着新时代经济合作机遇,为我们铺展出动人心弦的美丽蓝图。他同时分析了新加坡倡议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简称”TPP”)与我国倡议的“一带一路”之间的不同范畴。在诉说“一带一路”的愿景和行动中,他分析了香港成为国际仲裁中心的优势。在建设“粤港大湾区规划”上,他列举了其他三大湾区即纽约、旧金山、东京湾的发展规模及影响力。尤其是,他强调了一带一路的“五通三同”。“五通”就是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这“五通”是统一体,缺一不可。“三同”就是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三者也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它们就是世界和平发展、互利共赢的新规则。
曾在香港工作十二年的王凤超学者,深入研究了1843-2015年香港政制发展的历程。他从两次鸦片战争的赔偿款项,1850年首次委任两位英国商人做非官守议员,一直讲到《中英联合声明》的制定,《基本法》里的双普选时间表。他阐述了英国政府为什么一直不给予香港民主选举的前因后果,他们赋予历任香港总督担当的角色,只是为军事、外交和贸易需要,不必考虑政制改革。王凤超还列举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机密文件”。对于“末代港督”彭定康仓促在香港实行政改、制造争议、社会分裂等现象,乃至演变成两年前的“占中事件”,他都有独到的个人见解。而其所上课程的内容之广泛、丰富,简直就是“香港近代简史”,令人大开眼界。
我粗略概括了一下这五门课程,它们就像五本厚厚巨著的序言,各自丰富的内容有待我们去敞开阅读,慢慢理解、熟悉、消化。我琢磨一下,它们又奇妙地结成一体:从中国政制改革,促进了社会迅速发展,再介绍中国崛起对世界的影响及地位,追溯这股强大坚韧的民族力量,就必须在渊博浩瀚而绵绵不断的国学中探索;最后,在时代延伸滚动的巨轮面前,不进则退,展开持续发展的前景、愿景,乃至凝聚成内地与香港血浓于水的同胞情怀,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不可分隔的紧密关系。
11月15日至19日,短暂而紧凑的五天旅学匆匆结束了。北京的天气出奇地好,没有雾霾更可见浅蓝的苍穹,这为我们兴奋的心情又添无比的舒畅。三十多位来自香港文化界的朋友,一起学习、游玩,仿佛回到多姿多彩的少年时期。除了上课,校方还组织一批学员,在课余时间带领我们游览了清华大学的几个景点。我们并参观了故宫和北京博物馆正举办的“中国现代发展成果大型展览”,在源远流长的历史与朝气蓬勃的新时代中感受着祖国伟大而神奇的力量。同时,大型展览也启迪我们,作为祖国的一分子,我们肩负着不可懈怠的义务和责任!
清华大学的校训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通过课程学习,这个校训亦成为我们当下年青人努力奋斗的座右铭。我喜爱写诗,不擅长篇宏论,最后仅以下面这首诗表达我对此次清华大学行的感想,并向香港中华文化总会、清华大学及各位演讲老师致以崇高的敬意!
清华大学颂
清心格物济乾坤
华夏泱泱万古存
大小方圆承厚德
学修磊落自强魂
这次五门课程的导师都是中国当代著名且富有授教经验的学者。他们的谈吐温文尔雅、亲切且充满幽默感,使冬日的课室里常常欢笑声四起,不知不觉就把我们带入广博的知识雨林,令人在豁然开朗的喜悦收获中陶冶沉醉。
首先是“转型中国的国家治理”,由北大政府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副院長徐湘林教授演讲。徐教授说政治就是通过权威进行社会分配。他从中国过去35年的改革开放和持续的经济高速增长出发,剖析其背后政治体制的作用力及自我调节的管理架构。他还对比了市场化改革四个阶段的不同形式及优劣等,引申出个体和集团之间竞争的广泛社会问题,包括中国共产党的政体改革、深化立法司法体制的改革。徐教授在谈到中央与地方、人民代表大会的权限时,描绘了扩大城乡基层人们参与到国家权力机关中的愿景。
今年八十高龄仍精神矍铄的刘美珣教授,1991年苏联解体前刚好在莫斯科工作,亲身经历了那场轰轰烈烈的时代风云,她的课程是“新时代中国经济的发展与前景”。她讲解了三个问题:其一,“中国崛起与世界新的历史方位”;其二,“中国经济进入新时代”;其三,“中国经济的内在潜力与前景展望”。她深切感慨了中国取得巨大成功的艰辛,解决十几亿人民的温饱、逐步走向小康的坎坷发展历程。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和中国自身的各种资源整顿,刘教授为中国大力改善民生、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促进绿色发展和生态环境,传递着强大信心,梳理了诸多国家政策方面的有力理据,指出了巨大的市场空间包括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东西部区域经济均衡化、消费结构升级等等。
曾多次到过香港演讲国学的邹广文教授,他的课题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他首先为我们解读“中华”的概念:它是中国地域内的不同民族及祖先所创造,为中华民族世代继承发展,具有特色的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接着他从国学的基本视阈四库之“经、史、子、集”,引申入物质差异而全球化逐渐缩小的文化现象。对于炎黄子孙的儒释道三教的情意结、孔孟之仁义、老庄之无为、佛禅之清净,他诠释为一种在出世与入世间互动、互补的人生智慧。邹教授于短短三个小时里,撷要采精,娓娓而谈,博得大家阵阵掌声。
经常出席国际经济论坛的著名经济学者张建平教授,课程非常宏大,叫“一带一路倡议与粤港大湾区规划”。他详细讲解了“一带一路”的空间格局和战略意义,这个新型、巨型区域经济合作平台,承继了古老的东方智慧,绽放着新时代经济合作机遇,为我们铺展出动人心弦的美丽蓝图。他同时分析了新加坡倡议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简称”TPP”)与我国倡议的“一带一路”之间的不同范畴。在诉说“一带一路”的愿景和行动中,他分析了香港成为国际仲裁中心的优势。在建设“粤港大湾区规划”上,他列举了其他三大湾区即纽约、旧金山、东京湾的发展规模及影响力。尤其是,他强调了一带一路的“五通三同”。“五通”就是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这“五通”是统一体,缺一不可。“三同”就是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三者也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它们就是世界和平发展、互利共赢的新规则。
曾在香港工作十二年的王凤超学者,深入研究了1843-2015年香港政制发展的历程。他从两次鸦片战争的赔偿款项,1850年首次委任两位英国商人做非官守议员,一直讲到《中英联合声明》的制定,《基本法》里的双普选时间表。他阐述了英国政府为什么一直不给予香港民主选举的前因后果,他们赋予历任香港总督担当的角色,只是为军事、外交和贸易需要,不必考虑政制改革。王凤超还列举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机密文件”。对于“末代港督”彭定康仓促在香港实行政改、制造争议、社会分裂等现象,乃至演变成两年前的“占中事件”,他都有独到的个人见解。而其所上课程的内容之广泛、丰富,简直就是“香港近代简史”,令人大开眼界。
我粗略概括了一下这五门课程,它们就像五本厚厚巨著的序言,各自丰富的内容有待我们去敞开阅读,慢慢理解、熟悉、消化。我琢磨一下,它们又奇妙地结成一体:从中国政制改革,促进了社会迅速发展,再介绍中国崛起对世界的影响及地位,追溯这股强大坚韧的民族力量,就必须在渊博浩瀚而绵绵不断的国学中探索;最后,在时代延伸滚动的巨轮面前,不进则退,展开持续发展的前景、愿景,乃至凝聚成内地与香港血浓于水的同胞情怀,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不可分隔的紧密关系。
11月15日至19日,短暂而紧凑的五天旅学匆匆结束了。北京的天气出奇地好,没有雾霾更可见浅蓝的苍穹,这为我们兴奋的心情又添无比的舒畅。三十多位来自香港文化界的朋友,一起学习、游玩,仿佛回到多姿多彩的少年时期。除了上课,校方还组织一批学员,在课余时间带领我们游览了清华大学的几个景点。我们并参观了故宫和北京博物馆正举办的“中国现代发展成果大型展览”,在源远流长的历史与朝气蓬勃的新时代中感受着祖国伟大而神奇的力量。同时,大型展览也启迪我们,作为祖国的一分子,我们肩负着不可懈怠的义务和责任!
清华大学的校训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通过课程学习,这个校训亦成为我们当下年青人努力奋斗的座右铭。我喜爱写诗,不擅长篇宏论,最后仅以下面这首诗表达我对此次清华大学行的感想,并向香港中华文化总会、清华大学及各位演讲老师致以崇高的敬意!
清华大学颂
清心格物济乾坤
华夏泱泱万古存
大小方圆承厚德
学修磊落自强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