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从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近几年实践来看,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职业能力、就业状况等方面逐步提升,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职业素养方面的现实问题。解决问题的根本路径是做好如下工作:以序列活动为载体提升学生的创新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把职业素养与专业课程两个系统一体化设计;以科学的评价体系引导学生职业素养的发展;以实践教学为抓手把专业课教学与职业素养教育相融合。
关键词 高职教育;职业素养;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7)14-0077-03
学生职业素养培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社会、企业等多方面参与其中。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下称老年专业)就是从学生入学教育抓起,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设计、第二、第三课堂抓起,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产教对话平台、民政培训资源、产教联盟、国家教学资源库建设平台等各种教育载体,让学生逐步明确为老服务行业对个人职业素养的要求,顺利实现了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转变,使得教学质量和就业对口率得到稳步提升。
一、学生职业素养培育基本现状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高职院校的一些专业发展与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表现为不能同步,即忽视职业素养、人文素养的培养[1],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素质和技能的提升,老年专业在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职业精神培育过程复杂而艰辛
老年专业在全国发展不足20年,由于种种原因,很多学校将该专业培养目标侧重停留在培养高技能“护理员”上,这无疑阻滞了学生职业理想和职业认同及职业精神的提升。虽然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非常重视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教育,在人才培养方案、学业评价方面做过诸多尝试,但效果不佳,学生的尊老敬老爱老的意识和为老服务的职业精神依然不足,尤其在实习和就业环节表现得更加明显。
(二)转岗换岗频繁,吃苦精神不足
学生初到实习机构期望往往很高,他们认为自己的实习应该是做行政管理,不愿意做一线护理服务,有的学生刚刚实习不到1个月就要求转岗或调换实习单位,甚至直接要求到行政后勤管理岗实习。部分学生自信不足,缺乏诚信、缺乏职业理想和追求,不愿意俯下身子干工作,更不愿做体力劳动,常常心浮气躁,缺乏激情,怨天尤人。
二、职业素养培育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分析
(一)高职院校自我定位的偏颇和自我造血功能不足
在实践中,不少高职院校并没有把职业素养教育和职业技能训练协调统一,使得院校在定位上发生了偏离,对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的内涵及要求上没能深入研究和应对,在学生职业素养培育及一系列的设计和组织上不可持续,必然导致高职院校在职业素养方面的自我造血功能不足,培养的学生常常诚信不足、职业意识模糊,使其在服务社会、融入社会等方面的能力不足。
(二)高职院校对学生职业精神教育重视不足
当前,一些高职院校把素质教育、职业精神培养常常作为一种思想理念,只当做职业教育的一种“补充”,學生的“第二课堂”、“第三课堂”严重缺乏。职业素养教育往往只是以一个学期或者几周的课程来完成,没有实现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已有的课程内容没有真正与教育目标融为一体。实践表明,对学生职业精神教育重视不足,缺乏整体设计,职业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三)社会环境的影响及对高职教育的无序认知
当前,社会上“高技术,高薪水”的环境影响了一些高职院校师生的思想,受一些社会不良思想的冲击,很多学生形成了“一切向钱看”的择业观。再者,社会上很多人对于进入高职的学生存有偏见,导致师生、家长也有一定的自卑感,学校对学生职业素养培育和引导不足,学生自身又弱化了对职业道德水平和素养提高的要求,必然导致学生职业素养问题更加严重。
三、职业素养提升的实践路径
(一)以序列活动为载体提升学生的创新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高职教育不同于普通本科教育和中职教育,它不仅注重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也强调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创新、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必须把职业道德培养和职业能力培养有机结合,通过入学教育、专业教学、实践教学、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就业与企业文化的融合等序列活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老年专业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有益探索,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主要安排的序列活动包括:阶段性的孝爱大讲堂、党课教育、助老志愿服务、“双百活动(百名学生进百家养老机构)”、全国老年教育产教对话活动、每年度的全国养老护理员大赛的预选赛、每年度的专业综合集中实训周、每月一个主题的学生竞赛活动、开办实习与创业相结合的“创业班”等活动,培育学生个人职业素质、职业操守和人文精神,并锻炼学生的沟通、协调、礼仪,让学生了解产业需求和行业准则和规范,把握专业发展方向,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以及创新精神和理念[2]。
(二)把职业素养与专业课程两个系统一体化设计
老年专业课程是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培养目标和学生未来就业岗位群,并经过多次调研、论证而设定的一个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老年专业就是把职业技能(专业技能、专业知识、创新能力)、职业道德(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团队合作、荣誉责任、纪律作风)和职业意识(职业理想、职业规划、职业态度、竞争意识)有机统一,把基本素质课、素质拓展课、职业基础课等课程体系内容融为一体进行设计的。详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老年专业把整个课程体系设定为九大模块,其中素质方面的能力模块有两个:基本素质课、素质拓展课。而在能力模块设计中突出强调中华孝道文化和爱心教育课程,将其作为职业基础课程之一,加强孝爱大讲堂课程设计与开展,并把产教对话与学生志愿服务能力、与学生实习就业相关活动相结合,力求促进知识、技能、素质三者的相互融合,实现“育德”与“增智”彼此交融。
(三)以科学的职业素养评价体系引导学生职业素养的发展方向
老年专业通过孝爱大讲堂、专题讲座、寒暑假百名学生进百家养老机构、开放实训室、开展就业创业培训、组织为老服务多种专业社团等序列活动,让学生走出第一课堂、融入第二与第三课堂,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为老服务情感和为老服务技能。学院与企业共同设计评价体系,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发展方向加以引导、控制和激励。运用企业赞助的基金奖励学业成绩突出、职业技能和素养高的学生,以及在为老服务行业毕业后多年来持续发展的毕业生,并通过专业课程学习与本课程职业素养养成相结合的过程性评价等手段引导学生职业发展,加强了对学生职业素养的考核力度。
(四)以实践教学为抓手把专业课教学与职业素养教育融合
职业精神与人的社会实践息息相关[3],它在人们的职业实践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可以通过实训、实操、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渗透职业素养,利用专业技能实践教学环节,促进知识向行为的转化,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例如,在“老年助行器的规范使用”的实训中,将学生分为3~4人一组,要求学生按照相关规范操作,让其了解行业规范和评价标准,体会职业人的特质要求,增强学生对专业的兴趣,增强为老服务意識、责任心和能力,深化对职业岗位的认识,激发职业热情,逐步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参 考 文 献
[1]加强高职院校职业素养教育[N].光明日报,2012-08-27(15).
[2]刘增安.以工匠精神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素养[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14-16.
[3]王红岩.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措施和途径探析[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3):61-63.
关键词 高职教育;职业素养;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7)14-0077-03
学生职业素养培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社会、企业等多方面参与其中。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下称老年专业)就是从学生入学教育抓起,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设计、第二、第三课堂抓起,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产教对话平台、民政培训资源、产教联盟、国家教学资源库建设平台等各种教育载体,让学生逐步明确为老服务行业对个人职业素养的要求,顺利实现了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转变,使得教学质量和就业对口率得到稳步提升。
一、学生职业素养培育基本现状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高职院校的一些专业发展与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表现为不能同步,即忽视职业素养、人文素养的培养[1],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素质和技能的提升,老年专业在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职业精神培育过程复杂而艰辛
老年专业在全国发展不足20年,由于种种原因,很多学校将该专业培养目标侧重停留在培养高技能“护理员”上,这无疑阻滞了学生职业理想和职业认同及职业精神的提升。虽然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非常重视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教育,在人才培养方案、学业评价方面做过诸多尝试,但效果不佳,学生的尊老敬老爱老的意识和为老服务的职业精神依然不足,尤其在实习和就业环节表现得更加明显。
(二)转岗换岗频繁,吃苦精神不足
学生初到实习机构期望往往很高,他们认为自己的实习应该是做行政管理,不愿意做一线护理服务,有的学生刚刚实习不到1个月就要求转岗或调换实习单位,甚至直接要求到行政后勤管理岗实习。部分学生自信不足,缺乏诚信、缺乏职业理想和追求,不愿意俯下身子干工作,更不愿做体力劳动,常常心浮气躁,缺乏激情,怨天尤人。
二、职业素养培育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分析
(一)高职院校自我定位的偏颇和自我造血功能不足
在实践中,不少高职院校并没有把职业素养教育和职业技能训练协调统一,使得院校在定位上发生了偏离,对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的内涵及要求上没能深入研究和应对,在学生职业素养培育及一系列的设计和组织上不可持续,必然导致高职院校在职业素养方面的自我造血功能不足,培养的学生常常诚信不足、职业意识模糊,使其在服务社会、融入社会等方面的能力不足。
(二)高职院校对学生职业精神教育重视不足
当前,一些高职院校把素质教育、职业精神培养常常作为一种思想理念,只当做职业教育的一种“补充”,學生的“第二课堂”、“第三课堂”严重缺乏。职业素养教育往往只是以一个学期或者几周的课程来完成,没有实现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已有的课程内容没有真正与教育目标融为一体。实践表明,对学生职业精神教育重视不足,缺乏整体设计,职业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三)社会环境的影响及对高职教育的无序认知
当前,社会上“高技术,高薪水”的环境影响了一些高职院校师生的思想,受一些社会不良思想的冲击,很多学生形成了“一切向钱看”的择业观。再者,社会上很多人对于进入高职的学生存有偏见,导致师生、家长也有一定的自卑感,学校对学生职业素养培育和引导不足,学生自身又弱化了对职业道德水平和素养提高的要求,必然导致学生职业素养问题更加严重。
三、职业素养提升的实践路径
(一)以序列活动为载体提升学生的创新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高职教育不同于普通本科教育和中职教育,它不仅注重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也强调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创新、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必须把职业道德培养和职业能力培养有机结合,通过入学教育、专业教学、实践教学、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就业与企业文化的融合等序列活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老年专业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有益探索,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主要安排的序列活动包括:阶段性的孝爱大讲堂、党课教育、助老志愿服务、“双百活动(百名学生进百家养老机构)”、全国老年教育产教对话活动、每年度的全国养老护理员大赛的预选赛、每年度的专业综合集中实训周、每月一个主题的学生竞赛活动、开办实习与创业相结合的“创业班”等活动,培育学生个人职业素质、职业操守和人文精神,并锻炼学生的沟通、协调、礼仪,让学生了解产业需求和行业准则和规范,把握专业发展方向,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以及创新精神和理念[2]。
(二)把职业素养与专业课程两个系统一体化设计
老年专业课程是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培养目标和学生未来就业岗位群,并经过多次调研、论证而设定的一个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老年专业就是把职业技能(专业技能、专业知识、创新能力)、职业道德(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团队合作、荣誉责任、纪律作风)和职业意识(职业理想、职业规划、职业态度、竞争意识)有机统一,把基本素质课、素质拓展课、职业基础课等课程体系内容融为一体进行设计的。详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老年专业把整个课程体系设定为九大模块,其中素质方面的能力模块有两个:基本素质课、素质拓展课。而在能力模块设计中突出强调中华孝道文化和爱心教育课程,将其作为职业基础课程之一,加强孝爱大讲堂课程设计与开展,并把产教对话与学生志愿服务能力、与学生实习就业相关活动相结合,力求促进知识、技能、素质三者的相互融合,实现“育德”与“增智”彼此交融。
(三)以科学的职业素养评价体系引导学生职业素养的发展方向
老年专业通过孝爱大讲堂、专题讲座、寒暑假百名学生进百家养老机构、开放实训室、开展就业创业培训、组织为老服务多种专业社团等序列活动,让学生走出第一课堂、融入第二与第三课堂,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为老服务情感和为老服务技能。学院与企业共同设计评价体系,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发展方向加以引导、控制和激励。运用企业赞助的基金奖励学业成绩突出、职业技能和素养高的学生,以及在为老服务行业毕业后多年来持续发展的毕业生,并通过专业课程学习与本课程职业素养养成相结合的过程性评价等手段引导学生职业发展,加强了对学生职业素养的考核力度。
(四)以实践教学为抓手把专业课教学与职业素养教育融合
职业精神与人的社会实践息息相关[3],它在人们的职业实践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可以通过实训、实操、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渗透职业素养,利用专业技能实践教学环节,促进知识向行为的转化,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例如,在“老年助行器的规范使用”的实训中,将学生分为3~4人一组,要求学生按照相关规范操作,让其了解行业规范和评价标准,体会职业人的特质要求,增强学生对专业的兴趣,增强为老服务意識、责任心和能力,深化对职业岗位的认识,激发职业热情,逐步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参 考 文 献
[1]加强高职院校职业素养教育[N].光明日报,2012-08-27(15).
[2]刘增安.以工匠精神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素养[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14-16.
[3]王红岩.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措施和途径探析[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3):6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