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保险思想历史悠久,但商业保险发展起步较晚。我国保险业70年的发展,经历了从小到大、由弱变强的成长过程。
2018年,我国在全球保险市场中所占的份额上升至11%,已成为全球第二大保险市场。银保监会数据显示,2018年原保险保费收入3.8万亿元。即便市场增长放缓。但保险行业发展的基本面依然良好,未来市场潜力巨大。
新中国第一家保险公司是创立于1949年8月的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当时,它肩负着恢复生产与建设的使命。但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始后,国内保险业务全部停办,整个行业开始在动荡的政治经济形势中波折徘徊。
1980年,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复业重开,先后恢复财产保险和人寿保险业务,保险业迎来了10年的恢复重建进程。而整个90年代,是保险市场体系初步形成的时期。1995年我国颁布的《保险法》,标志着我国保险业开始走上法规化发展道路。这一时期,泰康、新华等保险公司相继成立,友邦保险将寿险代理人制度引入中国,保险资金间接进入证券市场,中国保险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主体更加丰富,监管体系也逐步确立起来。
新世纪以来,保险业进入了跃迁式发展的全新阶段。
2006年,我国第一个强制性险种一交强险出台,第二年,政策性农业保险全面启动。2013年,国内首家互联网保险公司一众安保险正式开业,掀开了互联网保险高歌猛进的序幕。2014年人身保险费率实现全面市场化。同年,“新国十条”的出台,更是把发展保险事业从行业意愿上升到国家意志,开始了由保险大国向保险强国转变的新征程。
在成绩的背后,我国保险业发展还面临以下问题:
首先,中国保险业发展存在较大的区域不平衡。沿海发达省份如广东、江苏等原保险保费收入常年位居前列,而欠发达地区的数据却迥然不同,部分地区寿险与财险业务发展也不平衡。
其次,我国在保费收入、保险密度、保险深度方面距离发达国家或世界平均水平仍有一定差距。这不仅表明我国保险市场发展的不充分,这也意味着行业还有着极富潜力的上升空间。
当前的保险市场,正处于改革创新求发展的转型时期,保险业由追求粗放型的规模增长向着精细化的质量提升转变。
销售队伍转型是保险行业变革的一大亮点。当下,各大保险公司都是打造全职化、专业化、精英化的营销队伍,保险行业继续向产销分离转变。保险行业必将淘汰一大批低水平、不具有执业能力的保险销售从业人员。
“互联网+保险”是大势所趋。今年8月,国办明确指出,“允许有实力有条件的互联网平台申请保险兼业代理资质”。这意味着,互联网企业再也不用花数千万元“买”牌照了,互联网保险发展的“第二春”到来,保险行业将拥进更多创新元素。
险种创新层出不穷。比如,目前已经有针对带病人群的保险,即使患有某种疾病,也可以带病投保,填补了传统保险的在这一群体的保障空白。未来保险业会因为新技术的出现,推动新险种的诞生。
保险业对外开放的步伐更加迅捷。今年,国家正式发文,允许外国保险集团公司投资设立保险类机构,并于2020年取消寿险公司外资持股比例不超过51%的限制。
鲶鱼已来,中国的险企准备好了吗?
近年来因“保险乱象”而起的保险强化监管,是发生在中国保险及其监管史上的一个重要历史两件标志性的事件,分别在不同领域正本清源,一锤定音:
在传统保险领域,保障属性和金融属性的主次关系更加清晰。近来,有的保险公司将保费收取视为一种融资手段,依靠冒险投资,变成金融大鳄。受此影响,保险市场一度出现了对理财性保险的过度开发,忽视了对保障性保险的应有关注。
2018年,总资产近两万亿元、当时全国第三大险企安邦保险集团,因原董事长涉嫌违法,公司违规经营,可能严重危及公司偿付能力,被原中国保监会接管。这件事也给其他的保险公司敲响了警钟:合规经营是一条红线,被异化的万能险再也不能被用作“金融大鳄”的短期融资工具。
在互联网保险领域,发展与规范、创新与监管的关系被再次审视。2018年,蚂蚁和信美相互联手推出“相互保”,无需先交费即可参与,可获100种大病保障。事后费用分摊。产品上线一个月参与人数超过2000万人,市场关注度极高。
然而,这款“国民保险”却在一个多月后被监管紧急叫停,最终“相互保”变成“相互宝”,一字之差,却是天壤之别。什么是保险,相互保是不是保险,它与网络互助是什么關系?对这些问题的深入讨论,都促进着保险行业发展更加理性。
2018年,保监会和银监会正式合并,组建成为新的监管机构一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银保监会的成立标志着更加完善的现代金融监管框架的形成。保险姓倮、防范风险、强化监管依然是国内保险行业的主旋律。
当前,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云平台、区块链为代表的金融科技风潮渐起,推动保险行业稳步迈入智慧化时代。科技浪潮对效率的提升、流程的改进、商业模式的重构,都让保险有了更大的想象空间。
新科技应用在保险市场的优势有二:一是削减成本、创新险种,二是更有力的风控。
新技术不仅通过摆脱“人海战术”降低了成本,也为传统保险注入了活力,改变了传统保险呆板、产品千篇一律的状况,让保险更有温度、更加个性化。
比如IBM正在探索的AI动态定价策略,一改传统保险“一刀切”的定价,智能定价能够针对单独个体量身定制差异化的价格,提高产品的透明度,让保险销售快捷而简单。
从风控的角度来说,业内机构正探索建立“智能风控”平台,通过研发涵盖多险种的智能化反欺诈系统,为保险业欺诈风险的识别和预警监测提供支持,用技术为保险行业保驾护航。
但新技术也给保险行业带来更多的挑战,甚至可能会颠覆整个行业的商业模式。
传统保险公司有两个核心竞争力:大数据和建模水平。在这个维度上,人工智能和传统险企的精算师相比。将展现出碾压后者的优势,进而改写行业的底层逻辑。
总之,对科技的吸收和转化能力已成为保险公司发展的关键举措。在数字化大潮席卷保险业的当下,变革和创新正在影响保险全价值链。
在新思路、新技术的加持下,当下的市场正在保险文化的营造和孕育上做加法,在保险服务的专业和效率上做乘法。保险业是一个充满温度的行业。相信这所有的坚守和认知,都将在机遇和挑战中变得更加清晰。
2018年,我国在全球保险市场中所占的份额上升至11%,已成为全球第二大保险市场。银保监会数据显示,2018年原保险保费收入3.8万亿元。即便市场增长放缓。但保险行业发展的基本面依然良好,未来市场潜力巨大。
从保险大国到保险强国
新中国第一家保险公司是创立于1949年8月的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当时,它肩负着恢复生产与建设的使命。但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始后,国内保险业务全部停办,整个行业开始在动荡的政治经济形势中波折徘徊。
1980年,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复业重开,先后恢复财产保险和人寿保险业务,保险业迎来了10年的恢复重建进程。而整个90年代,是保险市场体系初步形成的时期。1995年我国颁布的《保险法》,标志着我国保险业开始走上法规化发展道路。这一时期,泰康、新华等保险公司相继成立,友邦保险将寿险代理人制度引入中国,保险资金间接进入证券市场,中国保险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主体更加丰富,监管体系也逐步确立起来。
新世纪以来,保险业进入了跃迁式发展的全新阶段。
2006年,我国第一个强制性险种一交强险出台,第二年,政策性农业保险全面启动。2013年,国内首家互联网保险公司一众安保险正式开业,掀开了互联网保险高歌猛进的序幕。2014年人身保险费率实现全面市场化。同年,“新国十条”的出台,更是把发展保险事业从行业意愿上升到国家意志,开始了由保险大国向保险强国转变的新征程。
在成绩的背后,我国保险业发展还面临以下问题:
首先,中国保险业发展存在较大的区域不平衡。沿海发达省份如广东、江苏等原保险保费收入常年位居前列,而欠发达地区的数据却迥然不同,部分地区寿险与财险业务发展也不平衡。
其次,我国在保费收入、保险密度、保险深度方面距离发达国家或世界平均水平仍有一定差距。这不仅表明我国保险市场发展的不充分,这也意味着行业还有着极富潜力的上升空间。
当前的保险市场,正处于改革创新求发展的转型时期,保险业由追求粗放型的规模增长向着精细化的质量提升转变。
销售队伍转型是保险行业变革的一大亮点。当下,各大保险公司都是打造全职化、专业化、精英化的营销队伍,保险行业继续向产销分离转变。保险行业必将淘汰一大批低水平、不具有执业能力的保险销售从业人员。
“互联网+保险”是大势所趋。今年8月,国办明确指出,“允许有实力有条件的互联网平台申请保险兼业代理资质”。这意味着,互联网企业再也不用花数千万元“买”牌照了,互联网保险发展的“第二春”到来,保险行业将拥进更多创新元素。
险种创新层出不穷。比如,目前已经有针对带病人群的保险,即使患有某种疾病,也可以带病投保,填补了传统保险的在这一群体的保障空白。未来保险业会因为新技术的出现,推动新险种的诞生。
保险业对外开放的步伐更加迅捷。今年,国家正式发文,允许外国保险集团公司投资设立保险类机构,并于2020年取消寿险公司外资持股比例不超过51%的限制。
鲶鱼已来,中国的险企准备好了吗?
保险姓保
近年来因“保险乱象”而起的保险强化监管,是发生在中国保险及其监管史上的一个重要历史两件标志性的事件,分别在不同领域正本清源,一锤定音:
在传统保险领域,保障属性和金融属性的主次关系更加清晰。近来,有的保险公司将保费收取视为一种融资手段,依靠冒险投资,变成金融大鳄。受此影响,保险市场一度出现了对理财性保险的过度开发,忽视了对保障性保险的应有关注。
2018年,总资产近两万亿元、当时全国第三大险企安邦保险集团,因原董事长涉嫌违法,公司违规经营,可能严重危及公司偿付能力,被原中国保监会接管。这件事也给其他的保险公司敲响了警钟:合规经营是一条红线,被异化的万能险再也不能被用作“金融大鳄”的短期融资工具。
在互联网保险领域,发展与规范、创新与监管的关系被再次审视。2018年,蚂蚁和信美相互联手推出“相互保”,无需先交费即可参与,可获100种大病保障。事后费用分摊。产品上线一个月参与人数超过2000万人,市场关注度极高。
然而,这款“国民保险”却在一个多月后被监管紧急叫停,最终“相互保”变成“相互宝”,一字之差,却是天壤之别。什么是保险,相互保是不是保险,它与网络互助是什么關系?对这些问题的深入讨论,都促进着保险行业发展更加理性。
2018年,保监会和银监会正式合并,组建成为新的监管机构一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银保监会的成立标志着更加完善的现代金融监管框架的形成。保险姓倮、防范风险、强化监管依然是国内保险行业的主旋律。
新技术打开新想象
当前,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云平台、区块链为代表的金融科技风潮渐起,推动保险行业稳步迈入智慧化时代。科技浪潮对效率的提升、流程的改进、商业模式的重构,都让保险有了更大的想象空间。
新科技应用在保险市场的优势有二:一是削减成本、创新险种,二是更有力的风控。
新技术不仅通过摆脱“人海战术”降低了成本,也为传统保险注入了活力,改变了传统保险呆板、产品千篇一律的状况,让保险更有温度、更加个性化。
比如IBM正在探索的AI动态定价策略,一改传统保险“一刀切”的定价,智能定价能够针对单独个体量身定制差异化的价格,提高产品的透明度,让保险销售快捷而简单。
从风控的角度来说,业内机构正探索建立“智能风控”平台,通过研发涵盖多险种的智能化反欺诈系统,为保险业欺诈风险的识别和预警监测提供支持,用技术为保险行业保驾护航。
但新技术也给保险行业带来更多的挑战,甚至可能会颠覆整个行业的商业模式。
传统保险公司有两个核心竞争力:大数据和建模水平。在这个维度上,人工智能和传统险企的精算师相比。将展现出碾压后者的优势,进而改写行业的底层逻辑。
总之,对科技的吸收和转化能力已成为保险公司发展的关键举措。在数字化大潮席卷保险业的当下,变革和创新正在影响保险全价值链。
在新思路、新技术的加持下,当下的市场正在保险文化的营造和孕育上做加法,在保险服务的专业和效率上做乘法。保险业是一个充满温度的行业。相信这所有的坚守和认知,都将在机遇和挑战中变得更加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