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生的成长和发展离不开一个好的教学环境,学生只有在和谐舒适的环境中才能获得更好的成长。如今,校园欺凌事件频繁发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特别是农村小学,语言和思想上的欺凌给学生的身心带来巨大的伤害。本文分析农村小学校园欺凌问题和对策,以期净化学生的学习环境,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农村小学;校园欺凌;规避措施
中图分类号:G4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1)30-0006-02
引 言
社会和国家一直十分关注农村教育问题,强调素质教育。但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农村小学生接收到很多不良信息,难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甚至发生校园欺凌行为。因此,教师必须重视校园欺凌问题,使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为学生创造健康的成长环境。农村小学校园欺凌问题是对社会、学校和家庭的考验,不容疏忽。
一、农村小学校园欺凌的主要类型
校园欺凌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为直接欺凌,受欺凌学生受到肢体暴力,造成心理恐惧,服从施暴者的指令;另一种是间接欺凌,使用互联网和语言对受欺凌学生进行恶意攻击,导致受欺凌学生心理受到伤害,承受严重的心理压力,影响其心理健康发展。
二、校园欺凌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学生自身原因
小学生的生活经验不足,没有形成正确的“三观”和明辨是非的能力,尤其很多农村学生是留守儿童,受到隔辈亲人的溺爱,常常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换位思考,自我控制能力很差,在班级活动中与别人发生矛盾时就会采取暴力行为,长此以往就会演变为欺凌事件。
(二)家庭教育缺失
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有关键性作用,但是实际生活中,大多数农村学生缺少家庭教育。在校园欺凌问题发生后,家长没有采取正确的处理方法,最大限度地减少校园欺凌对孩子造成的伤害。甚至一些施暴学生的家长为规避欺凌行为对孩子学业的影响,否认自己孩子的欺凌行为,没有对受欺凌学生进行应有的道歉和补偿。
(三)农村小学不重视德育教育
国家与社会一直关注小学德育教育,但是多数农村小学不重视德育教育,导致很多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加上学生的认知能力较弱,遇到社会不良因素时,不能有效抵制其对自身的侵害,极易形成不正确的“三观”,甚至模仿不良行为,进而引发校园欺凌事件。此外,部分农村小学不重视法律教育,没有健全的道德和法治教育机制,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小学生的法治意识淡薄,在面对欺凌时不知道如何正确应对,不懂得运用法律来保护自己的权益。
三、农村小学校园欺凌的危害
(一)对学生身体造成伤害
校园欺凌现象最直接的危害是对受欺凌学生的身体造成伤害。小学生身体比较脆弱,施暴者会对受欺凌者拳打脚踢,在欺凌过程中把握不了分寸,很容易造成被欺凌者身体受伤。很多受欺凌学生不会告诉家长和教师自己受到侵害,这无形中助长了施暴者的嚣张气焰,从而变本加厉地施暴。这些受欺凌学生的伤口不能及时处理,久而久之,就会对他们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二)危害学生的心理健康
受欺凌学生长期受到施暴者的欺负,自卑心理越发严重,长久的心理负担使得他们的内心积压很多心理问题,患上心理疾病的概率非常大。受欺凌学生经常会出现怪异行为,如性格胆小、懦弱,遇到问题就逃避,和其他人交流也会出现不适应感,很可能产生社会性退缩和焦虑的心理,对其健全人格的形成十分不利。欺凌事件会对学生的道德观、价值观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小学生处在道德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初始阶段,他们的观念可能因为一次恶意事件而扭曲。一方面,施暴学生如果没有受到及时教育和纠正,就会觉得自己的行为是正常的,久而久之,就会形成根深蒂固的观念,纠正起来会更困难。另一方面,学生遭到欺凌后会有两种反应。其一,一些学生会选择忍气吞声,久而久之,可能变得极度自卑,习惯用消极的态度来看待事物,形成错误的道德观。其二,部分学生会形成一种人善被人欺的错误观念,觉得只有恶人才不会受欺负,进而从受害者变成加害者。另外,旁观学生如果对欺凌事件视而不见,久而久之,其道德观和价值观也会扭曲。
(三)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
受欺凌学生长期处在被欺负、恐惧的状态中,精神高度紧张,无法集中精力专心学习,课上无心听课,总是不由自主地胡思乱想。若不能得到及时的帮助和指导,他们的这种不良的學习状态会愈演愈烈,造成学习成绩下滑。
四、规避农村小学校园欺凌对策
(一)营造和谐的校园环境
和谐的校园环境能够提升学生的安全感。农村小学应加强校园文化和规章建设,健全校园安全管理制度,进行小学安全教育,减少校园欺凌对学生带来的伤害,让学生能够在良好的校园环境中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促成其身心健康成长[1]。
例如,学校应加强对校园欺凌现象的管理,可以定期举办一些以“和谐校园建设”为主题的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进来,在活动过程中了解校园欺凌的危害及应对策略,加强防御措施,学会保护自己,同时警示有暴力倾向的学生遵守学校规章制度,纠正自身的不良行为。
(二)安排专职心理教师,加强对学生心理的干预
很多农村学校没有专职心理教师,往往由班主任或思政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学校应安排专职心理教师,按照不同状况开展个案、团体心理辅导工作,积极和班主任、家长进行交流,把握学生动态,及时给学生提供帮助,并让学生学会自我调节,正确发泄情绪,保障学生心理健康[2]。教师还应开设法治教育课程,在教学中为学生列举真实案例,讲解相关法律知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教师还要改良教学行为,降低学生的学习压力,缓解其厌学情绪,加强对有暴力倾向学生的管理,奖励学生的亲社会行为,从而减少学生的各种攻击性行为。 学校还应加大对心理教育的投入,不仅要安排专职心理教师,还要安排其他教师接受相关培训与学习,让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合理渗透心理教育,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干预,保证学生的心理健康[3]。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观念
学生年纪小,认知有限,还没有形成正确、成熟的道德观念。教师在进行道德教育时应明确学生的合理诉求,避免学生产生对抗的态度,使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理念,让学生学会自我约束,这是解决农村小学欺凌问题的突破口[4]。
(四)重视家庭教育
学校和家庭是学生主要的活动场所,减少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需要双方的共同努力。家长要重视家庭教育,为学生创造和谐的家庭环境,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和品德,提升他们的交际能力。在学生受到欺凌后,家长应与学校做好交流,全面了解事件发展的整个过程,与孩子一起以正确的态度处理这类事件,规范学生的行为,从而减少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5]。
(五)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学生应增加与同学、家长、教师之间的交流,培养乐观的性格,在遇事后主动寻找帮助;同时增强自身的责任感,看到欺凌事件后第一时间告知教师或报警,说清楚事发地点。对于有暴力倾向的学生,学校和家长应重视培养其反思意识,让其明白哪些事情不能做,从而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6]。学生只有乐观起来,对学习和生活充满希望,才能提升自己的自信心,才能变得越来越优秀。好的人生态度不仅是心态上的提升,还是对自我的认可,学生只有保持好的心态,才能为以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结 语
总之,对于农村小学校园欺凌问题,教师要从行为源头进行治理,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开展多元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使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理念,同时加强与家长的交流,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为学生创造安全、和谐的成长环境。
[参考文献]
曹科彦,葛林波.农村小学校园欺凌现象分析与对策研究:以浙江省欠发达地区为例[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9,18(15):103-106.
姜学文,纪颖,何欢,等.2016年贵州和安徽省农村小学高年级学生校园暴力发生现况及其相关因素分析[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19,53(08):824-828.
陳旭东.农村学校校园欺凌问题的调查、预防及应对策略研究[J].中学教学参考,2021(15):88-89.
周列红.校园欺凌事件背后的校园精细化管理措施[J].基础教育研究,2020(24):8-9+12.
陈雅彬.浅析农村中小学校园欺凌的校园防治策略[J].智力,2020(31):43-44.
郝蒙蒙,刘文海.校园欺凌对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与教育对策[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0(27):70-71.
作者简介:辛长龙(1976.7—),男,江苏连云港人,本科学历。
关键词:农村小学;校园欺凌;规避措施
中图分类号:G4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1)30-0006-02
引 言
社会和国家一直十分关注农村教育问题,强调素质教育。但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农村小学生接收到很多不良信息,难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甚至发生校园欺凌行为。因此,教师必须重视校园欺凌问题,使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为学生创造健康的成长环境。农村小学校园欺凌问题是对社会、学校和家庭的考验,不容疏忽。
一、农村小学校园欺凌的主要类型
校园欺凌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为直接欺凌,受欺凌学生受到肢体暴力,造成心理恐惧,服从施暴者的指令;另一种是间接欺凌,使用互联网和语言对受欺凌学生进行恶意攻击,导致受欺凌学生心理受到伤害,承受严重的心理压力,影响其心理健康发展。
二、校园欺凌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学生自身原因
小学生的生活经验不足,没有形成正确的“三观”和明辨是非的能力,尤其很多农村学生是留守儿童,受到隔辈亲人的溺爱,常常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换位思考,自我控制能力很差,在班级活动中与别人发生矛盾时就会采取暴力行为,长此以往就会演变为欺凌事件。
(二)家庭教育缺失
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有关键性作用,但是实际生活中,大多数农村学生缺少家庭教育。在校园欺凌问题发生后,家长没有采取正确的处理方法,最大限度地减少校园欺凌对孩子造成的伤害。甚至一些施暴学生的家长为规避欺凌行为对孩子学业的影响,否认自己孩子的欺凌行为,没有对受欺凌学生进行应有的道歉和补偿。
(三)农村小学不重视德育教育
国家与社会一直关注小学德育教育,但是多数农村小学不重视德育教育,导致很多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加上学生的认知能力较弱,遇到社会不良因素时,不能有效抵制其对自身的侵害,极易形成不正确的“三观”,甚至模仿不良行为,进而引发校园欺凌事件。此外,部分农村小学不重视法律教育,没有健全的道德和法治教育机制,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小学生的法治意识淡薄,在面对欺凌时不知道如何正确应对,不懂得运用法律来保护自己的权益。
三、农村小学校园欺凌的危害
(一)对学生身体造成伤害
校园欺凌现象最直接的危害是对受欺凌学生的身体造成伤害。小学生身体比较脆弱,施暴者会对受欺凌者拳打脚踢,在欺凌过程中把握不了分寸,很容易造成被欺凌者身体受伤。很多受欺凌学生不会告诉家长和教师自己受到侵害,这无形中助长了施暴者的嚣张气焰,从而变本加厉地施暴。这些受欺凌学生的伤口不能及时处理,久而久之,就会对他们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二)危害学生的心理健康
受欺凌学生长期受到施暴者的欺负,自卑心理越发严重,长久的心理负担使得他们的内心积压很多心理问题,患上心理疾病的概率非常大。受欺凌学生经常会出现怪异行为,如性格胆小、懦弱,遇到问题就逃避,和其他人交流也会出现不适应感,很可能产生社会性退缩和焦虑的心理,对其健全人格的形成十分不利。欺凌事件会对学生的道德观、价值观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小学生处在道德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初始阶段,他们的观念可能因为一次恶意事件而扭曲。一方面,施暴学生如果没有受到及时教育和纠正,就会觉得自己的行为是正常的,久而久之,就会形成根深蒂固的观念,纠正起来会更困难。另一方面,学生遭到欺凌后会有两种反应。其一,一些学生会选择忍气吞声,久而久之,可能变得极度自卑,习惯用消极的态度来看待事物,形成错误的道德观。其二,部分学生会形成一种人善被人欺的错误观念,觉得只有恶人才不会受欺负,进而从受害者变成加害者。另外,旁观学生如果对欺凌事件视而不见,久而久之,其道德观和价值观也会扭曲。
(三)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
受欺凌学生长期处在被欺负、恐惧的状态中,精神高度紧张,无法集中精力专心学习,课上无心听课,总是不由自主地胡思乱想。若不能得到及时的帮助和指导,他们的这种不良的學习状态会愈演愈烈,造成学习成绩下滑。
四、规避农村小学校园欺凌对策
(一)营造和谐的校园环境
和谐的校园环境能够提升学生的安全感。农村小学应加强校园文化和规章建设,健全校园安全管理制度,进行小学安全教育,减少校园欺凌对学生带来的伤害,让学生能够在良好的校园环境中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促成其身心健康成长[1]。
例如,学校应加强对校园欺凌现象的管理,可以定期举办一些以“和谐校园建设”为主题的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进来,在活动过程中了解校园欺凌的危害及应对策略,加强防御措施,学会保护自己,同时警示有暴力倾向的学生遵守学校规章制度,纠正自身的不良行为。
(二)安排专职心理教师,加强对学生心理的干预
很多农村学校没有专职心理教师,往往由班主任或思政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学校应安排专职心理教师,按照不同状况开展个案、团体心理辅导工作,积极和班主任、家长进行交流,把握学生动态,及时给学生提供帮助,并让学生学会自我调节,正确发泄情绪,保障学生心理健康[2]。教师还应开设法治教育课程,在教学中为学生列举真实案例,讲解相关法律知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教师还要改良教学行为,降低学生的学习压力,缓解其厌学情绪,加强对有暴力倾向学生的管理,奖励学生的亲社会行为,从而减少学生的各种攻击性行为。 学校还应加大对心理教育的投入,不仅要安排专职心理教师,还要安排其他教师接受相关培训与学习,让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合理渗透心理教育,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干预,保证学生的心理健康[3]。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观念
学生年纪小,认知有限,还没有形成正确、成熟的道德观念。教师在进行道德教育时应明确学生的合理诉求,避免学生产生对抗的态度,使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理念,让学生学会自我约束,这是解决农村小学欺凌问题的突破口[4]。
(四)重视家庭教育
学校和家庭是学生主要的活动场所,减少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需要双方的共同努力。家长要重视家庭教育,为学生创造和谐的家庭环境,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和品德,提升他们的交际能力。在学生受到欺凌后,家长应与学校做好交流,全面了解事件发展的整个过程,与孩子一起以正确的态度处理这类事件,规范学生的行为,从而减少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5]。
(五)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学生应增加与同学、家长、教师之间的交流,培养乐观的性格,在遇事后主动寻找帮助;同时增强自身的责任感,看到欺凌事件后第一时间告知教师或报警,说清楚事发地点。对于有暴力倾向的学生,学校和家长应重视培养其反思意识,让其明白哪些事情不能做,从而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6]。学生只有乐观起来,对学习和生活充满希望,才能提升自己的自信心,才能变得越来越优秀。好的人生态度不仅是心态上的提升,还是对自我的认可,学生只有保持好的心态,才能为以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结 语
总之,对于农村小学校园欺凌问题,教师要从行为源头进行治理,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开展多元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使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理念,同时加强与家长的交流,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为学生创造安全、和谐的成长环境。
[参考文献]
曹科彦,葛林波.农村小学校园欺凌现象分析与对策研究:以浙江省欠发达地区为例[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9,18(15):103-106.
姜学文,纪颖,何欢,等.2016年贵州和安徽省农村小学高年级学生校园暴力发生现况及其相关因素分析[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19,53(08):824-828.
陳旭东.农村学校校园欺凌问题的调查、预防及应对策略研究[J].中学教学参考,2021(15):88-89.
周列红.校园欺凌事件背后的校园精细化管理措施[J].基础教育研究,2020(24):8-9+12.
陈雅彬.浅析农村中小学校园欺凌的校园防治策略[J].智力,2020(31):43-44.
郝蒙蒙,刘文海.校园欺凌对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与教育对策[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0(27):70-71.
作者简介:辛长龙(1976.7—),男,江苏连云港人,本科学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