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选择题(每题4分,总分48分)
1. 1953年开始的社会主义改造偏重于( )
A. 思想改造 B.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的改造
C. 发展生产 D. 生产方式的改造
2. 下列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土地所有制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 全国土地改革完成,农村土地归农民个人所有
B. 三大改造完成,农村土地归集体所有
C. 人民公社化运动,进一步强化了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
D.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使农民拥有了土地所有权
3. “脚踏黄河水倒流,搬来泰山做枕头;决心苦战十五年,赶上英国不发愁。”这首新民歌创作的时代背景是( )
A. 延安大生产运动 B. 农业合作化高潮
C. “大跃进”运动 D.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4. 下列图片可以反映建国后土地制度的变迁,在这一过程中,最主要的改变是( )
10. 1985年9月美国《时代》周刊杂志的封面是对毛泽东和邓小平两个不同时代的生活进行了对比,一面是游行的队伍高举着马克思的画像,农民在田地里插秧;另一面是忙碌的上班族、高楼大厦、汉堡包、照相机等。标题是美国人“担心”中国“正在远离马克思”,是因为他们错误地认为( )
A. 中国不再是农业大国
B. 中国人不再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
C. 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特有的东西
D. 高档消费使人们滋长资产阶级享乐思想
A. 设立四个经济特区
B. 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C. 开发上海浦东地区
D.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2.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共同点有( )
①改革单一集中的管理模式 ②分配上克服平均主义 ③都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 ④改变了所有制形式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
二、非选择题(13题22分,14题30分,总分52分)
13. (2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8年春,上海农村根据中共中央的号召,开始了农业生产“大跃进”。同年9月21日,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上海农村建立了第一个人民公社,即上海县七一人民公社。到9月30日,郊区10个县全面实现人民公社化,共建立103个人民公社,几乎所有农户都参加,平均每个人民公社达8 000多户……结果严重损害了农民的积极性。
——《上海农业志》
材料二 到1979年,集体农业活动的组织方面正发生一场意义更为深刻的变化。在中国最贫困的省份,特别是安徽,中国领导阶层开始了叫“生产责任制”的某些尝试……责任进一步下放到家庭中……到1983年底,甚至这些集体农业的痕迹,也大量从中国农村消失了。在私人和集体之间划分收入已没有什么意义,因为几乎全部农业生产都是以家庭为基础的。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下卷
材料三 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合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可以肯定,只要生产发展了,低水平的集体化就会发展到高水平的集体化,集体经济不巩固的也会巩固起来。关键是发展生产力,要在这个方面为集体化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
(1)材料一中我国农村生产关系存在什么问题?(4分)
(2)材料二所描述的是我国农村生产关系方面怎样的变革?(3分)它是否意味着从所有制上否定了前者的成果?(2分)为什么?(6分)
(3)材料三评论农村政策的基本着眼点是什么?(3分)为什么?(4分)
14. (30分)2010年3月23日,习近平与俄总理普京共同出席了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大礼堂举行的“汉语年”活动开幕式。两国领导人表示要以今年举办“汉语年”为契机,全面推进两国人文交流,夯实两国关系发展的民意基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6年,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在生产资料私有制方面的社会主义改造。……我国的工业总产值(不包括手工业产值,下同),在五年计划的前三年共增加了177亿元,而1956年这一年就增加了139亿元。正是由于这种迅速的发展,1956年的工业总产值达到了586亿元,超过了五年计划所要求的1957年的指标。从主要工业产品看,钢产量前三年共增加了150万吨,而1956年就增加了161万吨。……此外,如电力、煤炭、石油、化学肥料、水泥等重工业产品,1956年的产量比前三年的年产量都有较多的增加。喷气式飞机、载重汽车、大型发电设备和单轴自动车床等重要新产品也都是在这一年制造成功的。
——摘自《1957年政府工作报告》(周恩来)
材料二 农村人民公社化的实现,为生产力的更大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使我们在1958年和1959年取得了农业生产的连续大跃进,粮食两年增长46%,棉花两年增长47%。……充分发挥农村人民公社这种社会组织形式的优越性,动员全国农民和全国人民从各方面进行坚持不懈的斗争,我们就完全有可能继续保持农业生产和建设的跃进速度,也就完全有可能提早两年或者三年实现原定在十二年内实现的农业发展纲要。
——谭震林《1960年政府工作报告》
材料三 斯大林认为,不是发展任何一种工业都是工业化,工业化的中心、工业化的基础是有计划地发展重工业,就是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发展本国的机器制造业。 1930年,斯大林又一次教导俄国农民,使他们明白共产主义制度是什么。他正式使俄国的农庄集体化,成立了农业合作社。
——人民网
(1)根据材料一,归纳这一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6分)
(2)依据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所制定的目标未能达到的原因。(8分)
(3)在过渡时期,中国社会主义改造与建设借鉴了材料三中苏联的哪些做法?产生了什么积极作用?(12分)
(4)中俄两国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探索的经验教训,对我国目前经济建设有何启示?(4分)
(武汉市第十五中学 王 薇)
1. 1953年开始的社会主义改造偏重于( )
A. 思想改造 B.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的改造
C. 发展生产 D. 生产方式的改造
2. 下列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土地所有制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 全国土地改革完成,农村土地归农民个人所有
B. 三大改造完成,农村土地归集体所有
C. 人民公社化运动,进一步强化了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
D.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使农民拥有了土地所有权
3. “脚踏黄河水倒流,搬来泰山做枕头;决心苦战十五年,赶上英国不发愁。”这首新民歌创作的时代背景是( )
A. 延安大生产运动 B. 农业合作化高潮
C. “大跃进”运动 D.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4. 下列图片可以反映建国后土地制度的变迁,在这一过程中,最主要的改变是( )
10. 1985年9月美国《时代》周刊杂志的封面是对毛泽东和邓小平两个不同时代的生活进行了对比,一面是游行的队伍高举着马克思的画像,农民在田地里插秧;另一面是忙碌的上班族、高楼大厦、汉堡包、照相机等。标题是美国人“担心”中国“正在远离马克思”,是因为他们错误地认为( )
A. 中国不再是农业大国
B. 中国人不再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
C. 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特有的东西
D. 高档消费使人们滋长资产阶级享乐思想
A. 设立四个经济特区
B. 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C. 开发上海浦东地区
D.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2.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共同点有( )
①改革单一集中的管理模式 ②分配上克服平均主义 ③都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 ④改变了所有制形式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
二、非选择题(13题22分,14题30分,总分52分)
13. (2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8年春,上海农村根据中共中央的号召,开始了农业生产“大跃进”。同年9月21日,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上海农村建立了第一个人民公社,即上海县七一人民公社。到9月30日,郊区10个县全面实现人民公社化,共建立103个人民公社,几乎所有农户都参加,平均每个人民公社达8 000多户……结果严重损害了农民的积极性。
——《上海农业志》
材料二 到1979年,集体农业活动的组织方面正发生一场意义更为深刻的变化。在中国最贫困的省份,特别是安徽,中国领导阶层开始了叫“生产责任制”的某些尝试……责任进一步下放到家庭中……到1983年底,甚至这些集体农业的痕迹,也大量从中国农村消失了。在私人和集体之间划分收入已没有什么意义,因为几乎全部农业生产都是以家庭为基础的。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下卷
材料三 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合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可以肯定,只要生产发展了,低水平的集体化就会发展到高水平的集体化,集体经济不巩固的也会巩固起来。关键是发展生产力,要在这个方面为集体化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
(1)材料一中我国农村生产关系存在什么问题?(4分)
(2)材料二所描述的是我国农村生产关系方面怎样的变革?(3分)它是否意味着从所有制上否定了前者的成果?(2分)为什么?(6分)
(3)材料三评论农村政策的基本着眼点是什么?(3分)为什么?(4分)
14. (30分)2010年3月23日,习近平与俄总理普京共同出席了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大礼堂举行的“汉语年”活动开幕式。两国领导人表示要以今年举办“汉语年”为契机,全面推进两国人文交流,夯实两国关系发展的民意基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6年,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在生产资料私有制方面的社会主义改造。……我国的工业总产值(不包括手工业产值,下同),在五年计划的前三年共增加了177亿元,而1956年这一年就增加了139亿元。正是由于这种迅速的发展,1956年的工业总产值达到了586亿元,超过了五年计划所要求的1957年的指标。从主要工业产品看,钢产量前三年共增加了150万吨,而1956年就增加了161万吨。……此外,如电力、煤炭、石油、化学肥料、水泥等重工业产品,1956年的产量比前三年的年产量都有较多的增加。喷气式飞机、载重汽车、大型发电设备和单轴自动车床等重要新产品也都是在这一年制造成功的。
——摘自《1957年政府工作报告》(周恩来)
材料二 农村人民公社化的实现,为生产力的更大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使我们在1958年和1959年取得了农业生产的连续大跃进,粮食两年增长46%,棉花两年增长47%。……充分发挥农村人民公社这种社会组织形式的优越性,动员全国农民和全国人民从各方面进行坚持不懈的斗争,我们就完全有可能继续保持农业生产和建设的跃进速度,也就完全有可能提早两年或者三年实现原定在十二年内实现的农业发展纲要。
——谭震林《1960年政府工作报告》
材料三 斯大林认为,不是发展任何一种工业都是工业化,工业化的中心、工业化的基础是有计划地发展重工业,就是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发展本国的机器制造业。 1930年,斯大林又一次教导俄国农民,使他们明白共产主义制度是什么。他正式使俄国的农庄集体化,成立了农业合作社。
——人民网
(1)根据材料一,归纳这一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6分)
(2)依据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所制定的目标未能达到的原因。(8分)
(3)在过渡时期,中国社会主义改造与建设借鉴了材料三中苏联的哪些做法?产生了什么积极作用?(12分)
(4)中俄两国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探索的经验教训,对我国目前经济建设有何启示?(4分)
(武汉市第十五中学 王 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