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入夏以来,接连发生了太湖、滇池、巢湖的蓝藻爆发事件,这是一个标志——传统的发展模式积累的环境成本已经到了临界点。“水”是矛盾最激化和最早爆发的领域,因为它既是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命脉,又是人民生存的命脉。
“水”将是中国未来相当一个历史时期内环境领域的最重要、最紧迫的主题。“治水”将是对包括环保在内的各相关部门对科学发展观的执行力的严峻考验。如果不能回答好这个问题,将是我们的失职。
水污染已经逼近危险临界点。目前7大水系的26%是五类和劣五类,9大湖泊中有7个是五类和劣五类。五类和劣五类水不能接触人体,连农业用水也不能做。也就是说,七大江河除了干流因水量大水质尚可之外,大小支流几乎全部坏死!80%的湖泊的水也全部坏死!
如果不有效地治理水污染,我们恐怕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完成之前,就将面临严重的社会和谐问题。
问题出在哪里?目前“垂直分级负责,横向多头管理”的流域水环境保护体制上存在重大缺陷。这个部门管调水,那个部分管污水处理;这个部门管农业面源污染,那个部门管工业污染;这个部门管技术资金,那个部门管发展资金。这样一种分割管理方式直接导致“责权利”的不统一,争权不断,推责有余。不建立一个跨地区、跨部门的流域管理机制,就不可能执行有效率的水污染防治措施。环保总局强烈呼吁建立一个跨部门跨省区的流域统一管理机制,能够联合流域上下游省份,组织环保、水利、城建、林业、农业等部门开展联合监测和执法。
执法难还是老问题,即使环保总局也一样。环保总局检查组在安徽铜陵市经济开发区的金威铜业检查时居然遭到拒绝,出示了执法证后,企业仍称必须有“内部人”带领方可入内,检查组最终还是没有进得去!环保总局历年的执法行动中,暴力抗法、拒绝检查的事情每年全国有数百起之多。
目前,造成水污染的形式多样。
一是工业园区环评、“三同时”执行情况差,存在未批先建、越权审批、越级审批的情况。在检查的126个园区中,有110个工业园区存在违规审批、越权审批、降低环评等级和“三同时”执行率差的问题,占抽查工业园区的87.3%。山东省某县工业园区共有项目30个,其中19个未履行环评手续,环评执行率仅为36.7%;应完成“三同时”验收的项目11家,实际验收0家,环保“三同时”验收率为零。
二是城镇污水处理厂运营不正常、处理能力低、管网不配套或超标排污。在抽查的75家城镇污水处理厂中,有38家运转不正常、超标排污或停运,占抽查污水处理厂的50.6%。河北省沧州市运东污水处理厂设计处理能力10万吨/日,实际日处理污水仅3万吨,其他4万吨工业和城市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沧浪渠,是造成沧浪渠水质污染的重要原因。
三是结构性污染突出。陕西渭南市韩城市龙门工业园共有工业企业35家,仅焦化行业就有20家,占57%以上,近半数企业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
四是一些企业违法或超标排污,在检查的500多家企业中,有200多家企业存在违法或超标排污的情况,约占被抽查企业数的50%。
五是一些企业无治污设施,直排废水,行为恶劣,性质严重。在山西、内蒙古检查的63家企业中,有15家无治污设施,占被抽查企业的24%。
六是养殖等面源污染加重了水体的水质污染。太湖蓝藻大量繁殖,严重影响了无锡市的饮用水源。
从第一次环评执法到现在,环保执法可以凭借的法律依据始终只有一部,就是《环评法》,没有任何改变。环保部门仍旧没有权力关停违法企业,仍旧不能罚超过20万的款,仍旧只能“建议”相关部门对渎职或违法的官员进行处理。国家环保局早就着手在修订《环保法》和《环评法》,但法律的修订有其必须的程序,要花几年的时间,但污染的形势又一日千里,我们实在不能坐着等法律修改好了再行动。中国目前的特点是,不能等着有了制度再做事,而是要通过做事来创造制度。而“区域限批”,已经有多位中央领导批示,可以固定成为常规性的制度。
关于立法规划,中央已经制定了《“十一五”全国环境保护法规建设规划》,以加大对违法行为处罚力度为突破口,以增强立法可操作性为关键,以落实政府环境责任为重点,力争通过10年的努力,形成覆盖环境保护各个领域、门类齐全、功能完备、措施有力的环境法规体系。
要想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还要同时结合市场的力量和公众的监督。市场能克服行政手段“阶段性”“不稳定”的弱点,公众的监督则能够抑制“权力寻租”。所以,从此次“流域限批”开始,环保总局融入了市场机制和公众参与。
市场机制就是让资源和环境变成企业的内部成本,让违法的代价高于守法的代价。环保总局将和银监会在近期出台绿色信贷政策,未执行环评审批和验收的项目、未按环保审批要求落实环保措施,依法被环保部门查处的企业将不能得到各金融机构的信贷支持,已发贷款也将被追回。
公众参与就是建立公众参与的环境后督察机制。公众应该成为督察的重要参与者,因为他们是环境的最大利益相关者,最有动力去监督相关部门和企业是否履行了责任,是最高效、最公正的环境督察员。国务院颁布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和环保总局出台的《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便是平台。
“十一五”规划的目标是一个五年计划的总体目标,不是分解到每年的目标。2007年减排的力度会不断加大,随着减排力度和各种减排工程措施的上马以及资金的到位,未来两到三年内,主要污染物减排目标将超过2%,这样才能顺利确保“十一五”减排目标的实现。
当前,实现节能减排目标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已经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焦点、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今年第一季度,电力、钢铁、有色、建材、石油加工、化工六大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加快增长,加剧了节能减排形势的严峻程度。面对当前严峻的形势,日前国务院发布了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提出了四十五条重要措施,只要各地各部门认真落实中央政府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通过制度创新和提高全民节能减排意识,中国完全能够实现“十一五”(2006~2010)期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的目标。
(作者: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
“水”将是中国未来相当一个历史时期内环境领域的最重要、最紧迫的主题。“治水”将是对包括环保在内的各相关部门对科学发展观的执行力的严峻考验。如果不能回答好这个问题,将是我们的失职。
水污染已经逼近危险临界点。目前7大水系的26%是五类和劣五类,9大湖泊中有7个是五类和劣五类。五类和劣五类水不能接触人体,连农业用水也不能做。也就是说,七大江河除了干流因水量大水质尚可之外,大小支流几乎全部坏死!80%的湖泊的水也全部坏死!
如果不有效地治理水污染,我们恐怕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完成之前,就将面临严重的社会和谐问题。
问题出在哪里?目前“垂直分级负责,横向多头管理”的流域水环境保护体制上存在重大缺陷。这个部门管调水,那个部分管污水处理;这个部门管农业面源污染,那个部门管工业污染;这个部门管技术资金,那个部门管发展资金。这样一种分割管理方式直接导致“责权利”的不统一,争权不断,推责有余。不建立一个跨地区、跨部门的流域管理机制,就不可能执行有效率的水污染防治措施。环保总局强烈呼吁建立一个跨部门跨省区的流域统一管理机制,能够联合流域上下游省份,组织环保、水利、城建、林业、农业等部门开展联合监测和执法。
执法难还是老问题,即使环保总局也一样。环保总局检查组在安徽铜陵市经济开发区的金威铜业检查时居然遭到拒绝,出示了执法证后,企业仍称必须有“内部人”带领方可入内,检查组最终还是没有进得去!环保总局历年的执法行动中,暴力抗法、拒绝检查的事情每年全国有数百起之多。
目前,造成水污染的形式多样。
一是工业园区环评、“三同时”执行情况差,存在未批先建、越权审批、越级审批的情况。在检查的126个园区中,有110个工业园区存在违规审批、越权审批、降低环评等级和“三同时”执行率差的问题,占抽查工业园区的87.3%。山东省某县工业园区共有项目30个,其中19个未履行环评手续,环评执行率仅为36.7%;应完成“三同时”验收的项目11家,实际验收0家,环保“三同时”验收率为零。
二是城镇污水处理厂运营不正常、处理能力低、管网不配套或超标排污。在抽查的75家城镇污水处理厂中,有38家运转不正常、超标排污或停运,占抽查污水处理厂的50.6%。河北省沧州市运东污水处理厂设计处理能力10万吨/日,实际日处理污水仅3万吨,其他4万吨工业和城市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沧浪渠,是造成沧浪渠水质污染的重要原因。
三是结构性污染突出。陕西渭南市韩城市龙门工业园共有工业企业35家,仅焦化行业就有20家,占57%以上,近半数企业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
四是一些企业违法或超标排污,在检查的500多家企业中,有200多家企业存在违法或超标排污的情况,约占被抽查企业数的50%。
五是一些企业无治污设施,直排废水,行为恶劣,性质严重。在山西、内蒙古检查的63家企业中,有15家无治污设施,占被抽查企业的24%。
六是养殖等面源污染加重了水体的水质污染。太湖蓝藻大量繁殖,严重影响了无锡市的饮用水源。
从第一次环评执法到现在,环保执法可以凭借的法律依据始终只有一部,就是《环评法》,没有任何改变。环保部门仍旧没有权力关停违法企业,仍旧不能罚超过20万的款,仍旧只能“建议”相关部门对渎职或违法的官员进行处理。国家环保局早就着手在修订《环保法》和《环评法》,但法律的修订有其必须的程序,要花几年的时间,但污染的形势又一日千里,我们实在不能坐着等法律修改好了再行动。中国目前的特点是,不能等着有了制度再做事,而是要通过做事来创造制度。而“区域限批”,已经有多位中央领导批示,可以固定成为常规性的制度。
关于立法规划,中央已经制定了《“十一五”全国环境保护法规建设规划》,以加大对违法行为处罚力度为突破口,以增强立法可操作性为关键,以落实政府环境责任为重点,力争通过10年的努力,形成覆盖环境保护各个领域、门类齐全、功能完备、措施有力的环境法规体系。
要想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还要同时结合市场的力量和公众的监督。市场能克服行政手段“阶段性”“不稳定”的弱点,公众的监督则能够抑制“权力寻租”。所以,从此次“流域限批”开始,环保总局融入了市场机制和公众参与。
市场机制就是让资源和环境变成企业的内部成本,让违法的代价高于守法的代价。环保总局将和银监会在近期出台绿色信贷政策,未执行环评审批和验收的项目、未按环保审批要求落实环保措施,依法被环保部门查处的企业将不能得到各金融机构的信贷支持,已发贷款也将被追回。
公众参与就是建立公众参与的环境后督察机制。公众应该成为督察的重要参与者,因为他们是环境的最大利益相关者,最有动力去监督相关部门和企业是否履行了责任,是最高效、最公正的环境督察员。国务院颁布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和环保总局出台的《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便是平台。
“十一五”规划的目标是一个五年计划的总体目标,不是分解到每年的目标。2007年减排的力度会不断加大,随着减排力度和各种减排工程措施的上马以及资金的到位,未来两到三年内,主要污染物减排目标将超过2%,这样才能顺利确保“十一五”减排目标的实现。
当前,实现节能减排目标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已经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焦点、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今年第一季度,电力、钢铁、有色、建材、石油加工、化工六大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加快增长,加剧了节能减排形势的严峻程度。面对当前严峻的形势,日前国务院发布了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提出了四十五条重要措施,只要各地各部门认真落实中央政府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通过制度创新和提高全民节能减排意识,中国完全能够实现“十一五”(2006~2010)期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的目标。
(作者: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