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由于历史学科的现实地位和学科特点,历史学科的教学不可能与语文等学科相提并论,历史教师必须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只有上出历史课的特色,用最少的时间达到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有效性 历史味
历史学科在各学科中的地位如何,虽然我们的教育专家们说历史的地位是如何如何的高,还能举出很多的证据,但这一个问题不是专家说了算,是家长和学生们说了算,去问问学生和家长就有答案了,或者看一下各科在中考中所占的分值就能说明:2001年以前有几年各学科以100分计入中考成绩,现在历史是30分,语文、数学、英语的成绩为120分,物理、化学为110分,以前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现在是学好语数外,任何考试都不怕。中考中各学科的分值已经说明了一切。
就学生来说,学生不喜欢历史学科的是情有可原。现在多数的历史教学与考试多是“历史学的是一些已经过去的死知识,如谁是什么时候死的、谁干了坏事、哪一天开始打仗等等,该死的死了,不该死的也死了”……是书本上的死知识,不能发挥学生的想象,也不能训练学生的思维,枯燥无味,于过去、现在、将来都是无用的,于我无用。要不是考试,有几人愿学习历史;如果仅应付考试,提前两周就可以搞定——背多分。
当然也有学生喜欢历史学科的,但因为历史课的枯燥无味,也把学生拒之门外。对于学生这种喜欢历史而不喜欢历史课的问题,这是我们历史教师们应该解决的问题。如何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能自觉不自觉地投入精力到课堂的教学中来。历史作为一门学科,通过教学既要完成学科考试教学任务,又要吸引学生,让学生喜欢,从而达到育人的目的(关于历史的教学目的,聂幼犁教授说:“从根本上说,中学历史学科的课程目标是要让学生通过历史学习,认识生存现状,不是为了学习历史专业知识,而是为了提高生存智慧;不是为了了解过去,而是为了开拓未来即认识生存现状、提高生存智慧、开拓未来。”)。历史学科的上课时间是有限的,不可能像语文、数学、英语或物理、化学一样,这就需要教师提高历史课的效益问题。如何提高历史课的课堂效益,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和做法。有人认为要提起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历史课上成故事会,学生一笑了之,有失历史的厚重,达不到历史教学目的。如何才能达到完成考试又吸引学生、提起学生的兴趣的目的,我认为主要是要上出历史课的特色——“历史味”。
什么是“历史味”?百家讲坛为什么有很多人爱看、爱听,就是因为在专家学者的讲述中引用了许多原文内容以证明自己的观点。因为他(她)们讲出了历史情境、历史问题的真相,从而引起听众的思考。因为引用了许多原文,所以听众觉得能接受、不枯燥、不空洞,虽然已经是过去的事,但却可以使听众去想象、猜测、玩味,甚至是体验,有思考的空间,对自己是可以用到的,听众觉得兴趣盎然。
历史教学应讲出历史的情境。如讲到鸦片战争,按照传统的观点,因为清政府的腐败,导致清政府战败,如在战争开始中,清政府不仅不启用得力的官员,反而是撤去了林则徐的职务等。鸦片战争的失败主要原因仅是政府的腐败吗?如果是林则徐在任上,能改变战争的结果吗?现在列出战争时双方的一些数据,如中国是火药的发明者,但中国配制的火药依靠的是经验:一硝二硫三木炭,而英国人依靠的是科学;英国人用的炮管是无缝钢管,不会在发射炮弹时因漏气而影响射程,中国的炮管因为不如英国的先进,为了防止炮管漏气,只有不断的增加炮管的厚度防止发炮时漏气,清政府最重的炮达到了5吨,尽管如此,清政府的大炮的射程仅为50——500米,而英国的火炮的射程为2000米;中国的主要兵器仍为冷兵器,而英国的兵器是中国人首先发明的火药推动的火器,中国当时的武器还不如明朝抗倭时期的先进等等。通过以上一些数据的对比,相信不用再讲,学生以经明白战争会是什么样的结果,学生也更易理解邓小平的“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是硬道理”的名言,从而更易理解我国现在为什么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等的原因。这样历史就与现实相联系起来,达到“让学生通过历史学习认识生存现状、提高生存智慧、开拓未来”的教育目的。
“所有的历史都是当代史”。讲出历史味还意味着要讲出历史问题,就是要还原历史阶段的真实。过去的我们已无法改变,而现在和将来是我们应努力争取的;我们只有知道过去的真相,正视历史承认落后不可怕,可怕的是落后了还在自欺欺人。学习历史不仅是为了历史的是是非非,而是为以后国家的发展找到努力的方向和动力。如北京人本来就不是我们中国人首先发现的,虽然教材中讲的是中国人发现的,但根据记载,确实不是,“开启周口店龙骨山发掘工作的是瑞典安特生,首先起名的是奥地利人步达生,美国古生物学家葛利普起了个俗称“北京人”,而在民掘中有中国的学者加入,如丁文江、翁文灏等人。我们国家以前本来就是落后,也不重视,所以很多发现都不是中国人首先发现的。如文化大革命,虽然教材中只是说是毛泽东的错误估计,但实际是因为毛泽东受封建专权思想的影响而引起的权力之争。毛泽东首先将自己神化“毛主席是天才,毛主席的话句句是真理,一句超过我们一万句”,然后利用了自己的威望打倒自己的反对者来达到弄权的目的。在“五一六通知”中提到的“赫鲁晓夫那样的人”指的是当时的国家主席刘少奇,但当时的人还没有意识到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的真正对象是最高层的领导刘少奇。于是支持发动学生运动、公开批斗刘少奇等一批老领导,在中共八届十二中全会上刘少奇被定为“叛徒、工贼、内奸,永远开除出党”。而产生这重大灾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领导人脱离实际而个人专断,凌驾于中央之上,使党和国家的集体领导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受到严重破坏。了解真相不是为了说明谁对谁错,而是分析出原因,从制度上完善,以防再错。
历史课加入一些课外的资料,与学生共同分析、分享,学生会喜欢历史课。让历史课堂充满历史味,这该成为我们广大历史教师的追求,也是历史课标的追求。通过历史事件原因的分析,让学生进入情景中并与现实相联系,从而达到历史学科的课程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历史学习认识生存现状、提高生存智慧、开拓未来。
【关键词】有效性 历史味
历史学科在各学科中的地位如何,虽然我们的教育专家们说历史的地位是如何如何的高,还能举出很多的证据,但这一个问题不是专家说了算,是家长和学生们说了算,去问问学生和家长就有答案了,或者看一下各科在中考中所占的分值就能说明:2001年以前有几年各学科以100分计入中考成绩,现在历史是30分,语文、数学、英语的成绩为120分,物理、化学为110分,以前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现在是学好语数外,任何考试都不怕。中考中各学科的分值已经说明了一切。
就学生来说,学生不喜欢历史学科的是情有可原。现在多数的历史教学与考试多是“历史学的是一些已经过去的死知识,如谁是什么时候死的、谁干了坏事、哪一天开始打仗等等,该死的死了,不该死的也死了”……是书本上的死知识,不能发挥学生的想象,也不能训练学生的思维,枯燥无味,于过去、现在、将来都是无用的,于我无用。要不是考试,有几人愿学习历史;如果仅应付考试,提前两周就可以搞定——背多分。
当然也有学生喜欢历史学科的,但因为历史课的枯燥无味,也把学生拒之门外。对于学生这种喜欢历史而不喜欢历史课的问题,这是我们历史教师们应该解决的问题。如何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能自觉不自觉地投入精力到课堂的教学中来。历史作为一门学科,通过教学既要完成学科考试教学任务,又要吸引学生,让学生喜欢,从而达到育人的目的(关于历史的教学目的,聂幼犁教授说:“从根本上说,中学历史学科的课程目标是要让学生通过历史学习,认识生存现状,不是为了学习历史专业知识,而是为了提高生存智慧;不是为了了解过去,而是为了开拓未来即认识生存现状、提高生存智慧、开拓未来。”)。历史学科的上课时间是有限的,不可能像语文、数学、英语或物理、化学一样,这就需要教师提高历史课的效益问题。如何提高历史课的课堂效益,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和做法。有人认为要提起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历史课上成故事会,学生一笑了之,有失历史的厚重,达不到历史教学目的。如何才能达到完成考试又吸引学生、提起学生的兴趣的目的,我认为主要是要上出历史课的特色——“历史味”。
什么是“历史味”?百家讲坛为什么有很多人爱看、爱听,就是因为在专家学者的讲述中引用了许多原文内容以证明自己的观点。因为他(她)们讲出了历史情境、历史问题的真相,从而引起听众的思考。因为引用了许多原文,所以听众觉得能接受、不枯燥、不空洞,虽然已经是过去的事,但却可以使听众去想象、猜测、玩味,甚至是体验,有思考的空间,对自己是可以用到的,听众觉得兴趣盎然。
历史教学应讲出历史的情境。如讲到鸦片战争,按照传统的观点,因为清政府的腐败,导致清政府战败,如在战争开始中,清政府不仅不启用得力的官员,反而是撤去了林则徐的职务等。鸦片战争的失败主要原因仅是政府的腐败吗?如果是林则徐在任上,能改变战争的结果吗?现在列出战争时双方的一些数据,如中国是火药的发明者,但中国配制的火药依靠的是经验:一硝二硫三木炭,而英国人依靠的是科学;英国人用的炮管是无缝钢管,不会在发射炮弹时因漏气而影响射程,中国的炮管因为不如英国的先进,为了防止炮管漏气,只有不断的增加炮管的厚度防止发炮时漏气,清政府最重的炮达到了5吨,尽管如此,清政府的大炮的射程仅为50——500米,而英国的火炮的射程为2000米;中国的主要兵器仍为冷兵器,而英国的兵器是中国人首先发明的火药推动的火器,中国当时的武器还不如明朝抗倭时期的先进等等。通过以上一些数据的对比,相信不用再讲,学生以经明白战争会是什么样的结果,学生也更易理解邓小平的“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是硬道理”的名言,从而更易理解我国现在为什么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等的原因。这样历史就与现实相联系起来,达到“让学生通过历史学习认识生存现状、提高生存智慧、开拓未来”的教育目的。
“所有的历史都是当代史”。讲出历史味还意味着要讲出历史问题,就是要还原历史阶段的真实。过去的我们已无法改变,而现在和将来是我们应努力争取的;我们只有知道过去的真相,正视历史承认落后不可怕,可怕的是落后了还在自欺欺人。学习历史不仅是为了历史的是是非非,而是为以后国家的发展找到努力的方向和动力。如北京人本来就不是我们中国人首先发现的,虽然教材中讲的是中国人发现的,但根据记载,确实不是,“开启周口店龙骨山发掘工作的是瑞典安特生,首先起名的是奥地利人步达生,美国古生物学家葛利普起了个俗称“北京人”,而在民掘中有中国的学者加入,如丁文江、翁文灏等人。我们国家以前本来就是落后,也不重视,所以很多发现都不是中国人首先发现的。如文化大革命,虽然教材中只是说是毛泽东的错误估计,但实际是因为毛泽东受封建专权思想的影响而引起的权力之争。毛泽东首先将自己神化“毛主席是天才,毛主席的话句句是真理,一句超过我们一万句”,然后利用了自己的威望打倒自己的反对者来达到弄权的目的。在“五一六通知”中提到的“赫鲁晓夫那样的人”指的是当时的国家主席刘少奇,但当时的人还没有意识到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的真正对象是最高层的领导刘少奇。于是支持发动学生运动、公开批斗刘少奇等一批老领导,在中共八届十二中全会上刘少奇被定为“叛徒、工贼、内奸,永远开除出党”。而产生这重大灾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领导人脱离实际而个人专断,凌驾于中央之上,使党和国家的集体领导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受到严重破坏。了解真相不是为了说明谁对谁错,而是分析出原因,从制度上完善,以防再错。
历史课加入一些课外的资料,与学生共同分析、分享,学生会喜欢历史课。让历史课堂充满历史味,这该成为我们广大历史教师的追求,也是历史课标的追求。通过历史事件原因的分析,让学生进入情景中并与现实相联系,从而达到历史学科的课程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历史学习认识生存现状、提高生存智慧、开拓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