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漂泊所为何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rles_y_t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传统观点认为萧红与萧军感情分裂的主要原因在于萧军,而忽视了萧红的幼年经历、性格等因素也是导致二萧分裂的重要原因。本文将主要以萧红人生轨迹的变化过程为主线,从心理学的角度阐释造成萧红的漂泊命运的内在原因。
  关键词:过度焦虑;安全感;男性品质;漂泊寻找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30-0-01
  一、童年——安全感何处得来?
  萧红的童年生活,甚至她的出生,就是一个不确定性因素。
  萧红7岁那年,母亲最终因病去世。而让她极度悲伤的不仅是因为母亲的过世,更有对父亲的怨恨,因为母亲去世为满百日,父亲就吹吹打打的迎娶了继母。每个人都似乎已经忘记了母亲的去世,这是萧红幼小的人生中第一次感受到得人情薄凉。对父亲,她只有怨恨、恐惧、逃避。
  置身于这种充满敌意的环境,时刻受到生活的威胁和逼迫,安全感近乎一种奢侈品,萧红内心深处对于完整的家的渴望、对于父爱和母爱渴望、对于来自他人关怀的渴望,使得她从内心深处产生了一种恐惧,这就是弗洛伊德“焦虑论”中所谈到的“对外界环境产生的焦虑”,依据他的观点,如果外界生活环境有所改善,那么萧红的这种焦虑会有所缓解。
  当长期的现实性焦虑转化为神经质焦虑,内心的焦虑已经并非只有恐惧这种单纯的因素了。霍尼的基本焦虑理论可以解释这种行为:
  萧红虽生为女儿身,却能够比男儿读书读得好也是为获得安全感而产生的行为。谈到读书,我们不得不讨论童年时期对萧红影响很大的两个人——爷爷、伯父。“记忆之所以重要不在于它曾经发生过,而在于它被记住了”。[1]
  二、青春期——自我同一性的混乱
  青少年时期的萧红,有梦想,肯为之付出努力。然而,相比于同龄的孩子,她追梦的路似乎更艰辛、她付出的代价也更大些。年龄虽然增长,但是父亲的态度仍旧没有好的改变,甚至又增加了几分觊觎,少女时代的萧红曾受到过父亲的调戏,因此萧红对父亲的情感愈加冷淡。父亲也不会在生活上照顾萧红和弟弟,只有祖父一人在尽心照料他们二人。
  “同一性危机”这个概念由美国现代精神分析自我心理学代表人物埃里克森提出,他认为具有建设性机能的健康自我必须保持一种同一性感,即自我同一性感或心理社会同一性感。同一性混乱的另一极端是同一性混乱或者角色混乱,即通常所说的同一性危机,主要指内部和外部的不平衡和不稳定感。
  埃里克森认为,自我同一性产生于婴儿期,但要到青春期才能正式形成。儿童最初在对父母的基本信任感中获得了经验的连续性和一致感,后来,通过父母施加的影响,儿童形成了良心道德感,最后在青春期,儿童通过将父母、教师对自己的期望与自己的要求加以对比,形成了内部的同一感。
  萧红的幼年至少年时期与女性人物的关系似乎仅仅是一种抛弃与被抛弃的关系。在萧红的意识中,女性性别的转化近乎没有意义,而男性品质也在她实际的生活中得到不断的强化。
  三、青年期——漂泊是为何?
  安全感的缺失,对自我存在价值感感到缺乏,多种不确定性因素决定了萧红骨子深处的自卑,决定了萧红的人生不会平淡。
  谈到萧红生命中遇到的打击,我们不可避免得将她与出现在她生命中的几位男性人物联系起来。如果说早年父亲、伯父的出现是造成萧红漂泊命运的原因——安全感的缺失,那么青春期、青年时期所遇到的男人——从陆振舜、汪恩甲到萧军、端木蕻良、骆宾基,整个人生中,萧红在不断满足自己寻找安全感的需要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一次次的悲欢离合又在不断强化她精神上的不安全感、不确定感,又一次次的努力寻找归宿。她所寻找的,不仅仅是一个人,更是一种感觉,而一旦这种感觉出现偏差,她又能够极度敏感的感受出来,因而加深她精神上的折磨。
  萧红的行为举止并不符合男性由于恋母情结所带来的对于女性品质的认同和渴望,用萧军评价萧红的一个词形容就是“没有妻性”,这就是她难以和男性建立亲密关系的又一重要内在原因。
  萧红和鲁迅的关系并非她漂泊人生中的特例。然而鲁迅最终离开了萧红,最终带走了萧红生命中的那一抹温存,这样一段经历也是作为她寻找安全感的路途中所遇到的挫折,同样归咎于她的生活经历、生活环境。
  四、“二萧”感情分裂原因新论
  萧红与萧军现实中是情侣关系,二人的结合被同时期的人们认为是完美的组合。最初萧军是以萧红拯救者的身份出现在萧红生命中的,因为二人先前没有共同的生活经历,对其对方的了解很少,萧军爱萧红,不如说是爱她的才华与气质,萧红喜欢萧军,因为他是自己重新生活的希望和寄托,当时两人都似乎是对生活充满了理想,无疑,相处的初期阶段,二人的确经历了一段幸福的时光。
  终归,二萧生活的年代是一个不平凡的时代,萧红也不是一个普通的女子,二萧之间的那一段风花雪月的故事已成过往。思故人之际,也给我们以启示——正确的归因——幼年经历对人的影响往往能够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帮助我们理解人们成年后的多种生活方式、理解其生活兴趣,知彼而后才能和睦相处。
  注释:
  [1]郭本禹:《潜意识的意义》,山东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121页。
  参考文献:
  [1]王拥军:《萧红新传——文学洛神的一世飘零》,中国商业出版社,2015年版,第3页。
  [2]郭本禹:《潜意识的意义》,山东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121页。
  [3]卡伦.霍尼:《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译林出版社,2011年版。
其他文献
【摘 要】 2018年慕课累计学习人数超过1亿,参与慕课建设的高校已经超过900所,累计上线的课程超过1万门。就Coursera、edX、学堂在线、Udacity和FutureLearn这五大代表性平台来看,各平台面向付费用户提供了不同种类的业务且收入可观,其发展重心均放在了在线学位与面向企业的业务之上。在提供付费业务的同时,各平台仍保留了一定的免费入口,并倾向于采用更适合结业的学期制模式。这些
晚歸的路上,几声咳嗽  夕阳坠落的沉重  啃着草根的老牛  满脸深沉,咀嚼着黄昏  炊烟稀疏,指向天空  寂寥,高远的扭曲  晚霞趴在地平线上,像火焰  燃烧。小村无声
摘 要:巴金曾是无政府主义思想的信仰者,这种信仰甚至影响了他的一生。巴金创作《家》的时候,正是无政府主义运动失败的时候,巴金曾经寄希望于无政府主义,但是无政府主义的失败让巴金感到了黑暗,在五四运动的影响下,巴金从理想世界中清醒了过来,他试图通过革命的方式来表达对封建旧制度的不满,而巴金对于无政府主义的那种信仰也逐渐演变成了人道主义精神。本文通过《家》中高老太爷、觉慧、觉新对感情的看法,来看人道主义
67.西北大学图书馆  曲一凡在一排排书架间,查找资料。他一抬头,看见书架的尽头,站着萧媛媛,她手里牵着一个小男孩儿。  曲一凡停下手,愣在那里。  萧媛媛牵着小男孩,走到曲一凡面前。  她脸上没有太多的表情,对小男孩儿,道:这是我的儿子萧跃进。这位叔叔,他的名字叫曲一凡。曲一凡,儿子,你听清楚了吗?你应该永远记住这个人和这个人的名字。  小男孩睁大眼睛,看着面前的这个大男人。  曲一凡蹲下身来,
摘 要:本文运用文本细读和症候式阅读方法,对汪曾祺的小说《大淖记事》进行分析,从民间隐形结构分析出其突破了善恶二元对立框架,从善恶二元的模糊性到传统与现代的纠葛,对其进行纵深式再解读。  关键词:一女三男;善/恶二元模糊性;传统与现代  作者简介:商彰超(1986-),男,汉,河南洛阳市人,文学硕士,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
夏季当然要到海边玩一下,享受一下阳光与沙滩的乐趣。在海边玩乐当然要佩戴有防水功能的腕表,否则你手上的表便会因沾上海水而需要维修,但防水腕表与沙滩装有什么配搭上的秘诀呢?  防水腕表并不等于潜水腕表,它拥有轻度的防水功能,但不能潜入数百米的海洋中,一般有几十米的防水腕表已足够你在海滩游泳玩耍。而在搭配上我们在海滩通常穿短袖T恤加游泳裤,功能十足但这样并不能满足时尚品位;大家未来可以试穿长袖的花衬衣,
摘 要:图腾是一些标识性意义的东西,一般在氏族群体建立之初就已经开始形成了,有些图腾甚至是能展现本氏族的基本特征的文化。本文通过分析蕴含在小说《狼图腾》的意蕴,探讨《狼图腾》意象表征背后所蕴藏的草原游牧文化的图腾文化精神,从而揭示出在跨文化视角下的中国图腾文化。同时简要叙述中国的民族图腾文化、图腾制度以及图腾仪式等状况,并解释图腾的作用和影响,为更进一步推动中国图腾文化发展提一定程度上的理论借鉴。
摘 要:莫泊桑作为法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运用“典型环境中典型性格”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创作出了许多经典的人物形象,同时又以用客观冷漠的态度来掩饰自己对于现实的分析。《一生》是莫泊桑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描写了一位女性平凡的一生,故事简单易懂。本文通过约娜与莫泊桑母亲、金钱社会以及男性社会中的这三方面的比较进行分析,旨在探讨约娜作为莫泊桑理想的女性形象,从而丰富对莫泊桑及小说的研究。  关键词:莫
基金项目:宁夏回族自治区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坚守与转型——论‘80后’作家的创作与发展”,项目编号:NGY2014163。  摘 要:“80后”作家群最初被冠以“叛逆的一代”,然而随着受众需求的不断变化,“80后”作家无论从写作内容还是风格都为了迎合市场进行了转变,巨大的经济利益下的青年作家们身份也完成了转变,他们的成功模式也被不断复制。  关键词:“80后”作家;转型;坚守  作者简介:胡荻(
摘 要:从《理想国》到《1984》,从乌托邦到反乌托邦,从文内到文外,本文探索了随时代变迁,文学作品中人类对理想社会观点的变化,以及反乌托邦的出现。并结合当时社会状况分析此种思想变迁的原因,以及运用文学作品中产生的这种反乌托邦思想所蕴含的批判性视角来反思自身社会现实,提出对理想社会不断的探求。  关键词:乌托邦;反乌托邦;文学作品;理想社会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