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传统观点认为萧红与萧军感情分裂的主要原因在于萧军,而忽视了萧红的幼年经历、性格等因素也是导致二萧分裂的重要原因。本文将主要以萧红人生轨迹的变化过程为主线,从心理学的角度阐释造成萧红的漂泊命运的内在原因。
关键词:过度焦虑;安全感;男性品质;漂泊寻找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30-0-01
一、童年——安全感何处得来?
萧红的童年生活,甚至她的出生,就是一个不确定性因素。
萧红7岁那年,母亲最终因病去世。而让她极度悲伤的不仅是因为母亲的过世,更有对父亲的怨恨,因为母亲去世为满百日,父亲就吹吹打打的迎娶了继母。每个人都似乎已经忘记了母亲的去世,这是萧红幼小的人生中第一次感受到得人情薄凉。对父亲,她只有怨恨、恐惧、逃避。
置身于这种充满敌意的环境,时刻受到生活的威胁和逼迫,安全感近乎一种奢侈品,萧红内心深处对于完整的家的渴望、对于父爱和母爱渴望、对于来自他人关怀的渴望,使得她从内心深处产生了一种恐惧,这就是弗洛伊德“焦虑论”中所谈到的“对外界环境产生的焦虑”,依据他的观点,如果外界生活环境有所改善,那么萧红的这种焦虑会有所缓解。
当长期的现实性焦虑转化为神经质焦虑,内心的焦虑已经并非只有恐惧这种单纯的因素了。霍尼的基本焦虑理论可以解释这种行为:
萧红虽生为女儿身,却能够比男儿读书读得好也是为获得安全感而产生的行为。谈到读书,我们不得不讨论童年时期对萧红影响很大的两个人——爷爷、伯父。“记忆之所以重要不在于它曾经发生过,而在于它被记住了”。[1]
二、青春期——自我同一性的混乱
青少年时期的萧红,有梦想,肯为之付出努力。然而,相比于同龄的孩子,她追梦的路似乎更艰辛、她付出的代价也更大些。年龄虽然增长,但是父亲的态度仍旧没有好的改变,甚至又增加了几分觊觎,少女时代的萧红曾受到过父亲的调戏,因此萧红对父亲的情感愈加冷淡。父亲也不会在生活上照顾萧红和弟弟,只有祖父一人在尽心照料他们二人。
“同一性危机”这个概念由美国现代精神分析自我心理学代表人物埃里克森提出,他认为具有建设性机能的健康自我必须保持一种同一性感,即自我同一性感或心理社会同一性感。同一性混乱的另一极端是同一性混乱或者角色混乱,即通常所说的同一性危机,主要指内部和外部的不平衡和不稳定感。
埃里克森认为,自我同一性产生于婴儿期,但要到青春期才能正式形成。儿童最初在对父母的基本信任感中获得了经验的连续性和一致感,后来,通过父母施加的影响,儿童形成了良心道德感,最后在青春期,儿童通过将父母、教师对自己的期望与自己的要求加以对比,形成了内部的同一感。
萧红的幼年至少年时期与女性人物的关系似乎仅仅是一种抛弃与被抛弃的关系。在萧红的意识中,女性性别的转化近乎没有意义,而男性品质也在她实际的生活中得到不断的强化。
三、青年期——漂泊是为何?
安全感的缺失,对自我存在价值感感到缺乏,多种不确定性因素决定了萧红骨子深处的自卑,决定了萧红的人生不会平淡。
谈到萧红生命中遇到的打击,我们不可避免得将她与出现在她生命中的几位男性人物联系起来。如果说早年父亲、伯父的出现是造成萧红漂泊命运的原因——安全感的缺失,那么青春期、青年时期所遇到的男人——从陆振舜、汪恩甲到萧军、端木蕻良、骆宾基,整个人生中,萧红在不断满足自己寻找安全感的需要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一次次的悲欢离合又在不断强化她精神上的不安全感、不确定感,又一次次的努力寻找归宿。她所寻找的,不仅仅是一个人,更是一种感觉,而一旦这种感觉出现偏差,她又能够极度敏感的感受出来,因而加深她精神上的折磨。
萧红的行为举止并不符合男性由于恋母情结所带来的对于女性品质的认同和渴望,用萧军评价萧红的一个词形容就是“没有妻性”,这就是她难以和男性建立亲密关系的又一重要内在原因。
萧红和鲁迅的关系并非她漂泊人生中的特例。然而鲁迅最终离开了萧红,最终带走了萧红生命中的那一抹温存,这样一段经历也是作为她寻找安全感的路途中所遇到的挫折,同样归咎于她的生活经历、生活环境。
四、“二萧”感情分裂原因新论
萧红与萧军现实中是情侣关系,二人的结合被同时期的人们认为是完美的组合。最初萧军是以萧红拯救者的身份出现在萧红生命中的,因为二人先前没有共同的生活经历,对其对方的了解很少,萧军爱萧红,不如说是爱她的才华与气质,萧红喜欢萧军,因为他是自己重新生活的希望和寄托,当时两人都似乎是对生活充满了理想,无疑,相处的初期阶段,二人的确经历了一段幸福的时光。
终归,二萧生活的年代是一个不平凡的时代,萧红也不是一个普通的女子,二萧之间的那一段风花雪月的故事已成过往。思故人之际,也给我们以启示——正确的归因——幼年经历对人的影响往往能够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帮助我们理解人们成年后的多种生活方式、理解其生活兴趣,知彼而后才能和睦相处。
注释:
[1]郭本禹:《潜意识的意义》,山东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121页。
参考文献:
[1]王拥军:《萧红新传——文学洛神的一世飘零》,中国商业出版社,2015年版,第3页。
[2]郭本禹:《潜意识的意义》,山东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121页。
[3]卡伦.霍尼:《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译林出版社,2011年版。
关键词:过度焦虑;安全感;男性品质;漂泊寻找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30-0-01
一、童年——安全感何处得来?
萧红的童年生活,甚至她的出生,就是一个不确定性因素。
萧红7岁那年,母亲最终因病去世。而让她极度悲伤的不仅是因为母亲的过世,更有对父亲的怨恨,因为母亲去世为满百日,父亲就吹吹打打的迎娶了继母。每个人都似乎已经忘记了母亲的去世,这是萧红幼小的人生中第一次感受到得人情薄凉。对父亲,她只有怨恨、恐惧、逃避。
置身于这种充满敌意的环境,时刻受到生活的威胁和逼迫,安全感近乎一种奢侈品,萧红内心深处对于完整的家的渴望、对于父爱和母爱渴望、对于来自他人关怀的渴望,使得她从内心深处产生了一种恐惧,这就是弗洛伊德“焦虑论”中所谈到的“对外界环境产生的焦虑”,依据他的观点,如果外界生活环境有所改善,那么萧红的这种焦虑会有所缓解。
当长期的现实性焦虑转化为神经质焦虑,内心的焦虑已经并非只有恐惧这种单纯的因素了。霍尼的基本焦虑理论可以解释这种行为:
萧红虽生为女儿身,却能够比男儿读书读得好也是为获得安全感而产生的行为。谈到读书,我们不得不讨论童年时期对萧红影响很大的两个人——爷爷、伯父。“记忆之所以重要不在于它曾经发生过,而在于它被记住了”。[1]
二、青春期——自我同一性的混乱
青少年时期的萧红,有梦想,肯为之付出努力。然而,相比于同龄的孩子,她追梦的路似乎更艰辛、她付出的代价也更大些。年龄虽然增长,但是父亲的态度仍旧没有好的改变,甚至又增加了几分觊觎,少女时代的萧红曾受到过父亲的调戏,因此萧红对父亲的情感愈加冷淡。父亲也不会在生活上照顾萧红和弟弟,只有祖父一人在尽心照料他们二人。
“同一性危机”这个概念由美国现代精神分析自我心理学代表人物埃里克森提出,他认为具有建设性机能的健康自我必须保持一种同一性感,即自我同一性感或心理社会同一性感。同一性混乱的另一极端是同一性混乱或者角色混乱,即通常所说的同一性危机,主要指内部和外部的不平衡和不稳定感。
埃里克森认为,自我同一性产生于婴儿期,但要到青春期才能正式形成。儿童最初在对父母的基本信任感中获得了经验的连续性和一致感,后来,通过父母施加的影响,儿童形成了良心道德感,最后在青春期,儿童通过将父母、教师对自己的期望与自己的要求加以对比,形成了内部的同一感。
萧红的幼年至少年时期与女性人物的关系似乎仅仅是一种抛弃与被抛弃的关系。在萧红的意识中,女性性别的转化近乎没有意义,而男性品质也在她实际的生活中得到不断的强化。
三、青年期——漂泊是为何?
安全感的缺失,对自我存在价值感感到缺乏,多种不确定性因素决定了萧红骨子深处的自卑,决定了萧红的人生不会平淡。
谈到萧红生命中遇到的打击,我们不可避免得将她与出现在她生命中的几位男性人物联系起来。如果说早年父亲、伯父的出现是造成萧红漂泊命运的原因——安全感的缺失,那么青春期、青年时期所遇到的男人——从陆振舜、汪恩甲到萧军、端木蕻良、骆宾基,整个人生中,萧红在不断满足自己寻找安全感的需要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一次次的悲欢离合又在不断强化她精神上的不安全感、不确定感,又一次次的努力寻找归宿。她所寻找的,不仅仅是一个人,更是一种感觉,而一旦这种感觉出现偏差,她又能够极度敏感的感受出来,因而加深她精神上的折磨。
萧红的行为举止并不符合男性由于恋母情结所带来的对于女性品质的认同和渴望,用萧军评价萧红的一个词形容就是“没有妻性”,这就是她难以和男性建立亲密关系的又一重要内在原因。
萧红和鲁迅的关系并非她漂泊人生中的特例。然而鲁迅最终离开了萧红,最终带走了萧红生命中的那一抹温存,这样一段经历也是作为她寻找安全感的路途中所遇到的挫折,同样归咎于她的生活经历、生活环境。
四、“二萧”感情分裂原因新论
萧红与萧军现实中是情侣关系,二人的结合被同时期的人们认为是完美的组合。最初萧军是以萧红拯救者的身份出现在萧红生命中的,因为二人先前没有共同的生活经历,对其对方的了解很少,萧军爱萧红,不如说是爱她的才华与气质,萧红喜欢萧军,因为他是自己重新生活的希望和寄托,当时两人都似乎是对生活充满了理想,无疑,相处的初期阶段,二人的确经历了一段幸福的时光。
终归,二萧生活的年代是一个不平凡的时代,萧红也不是一个普通的女子,二萧之间的那一段风花雪月的故事已成过往。思故人之际,也给我们以启示——正确的归因——幼年经历对人的影响往往能够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帮助我们理解人们成年后的多种生活方式、理解其生活兴趣,知彼而后才能和睦相处。
注释:
[1]郭本禹:《潜意识的意义》,山东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121页。
参考文献:
[1]王拥军:《萧红新传——文学洛神的一世飘零》,中国商业出版社,2015年版,第3页。
[2]郭本禹:《潜意识的意义》,山东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121页。
[3]卡伦.霍尼:《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译林出版社,201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