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东方俯看几十万留学大军,我发现了一个罂粟花现象,出国之路迷人,但陷阱太多。其中很多人忘记了留学的目的,而沉迷于感觉。”留学咨询专家、人生规划师徐小平先生说。
为什么来美国
“如果你抱着巨大的希望,那你必然失望,若你根本没有想好去做什么,那么你会立刻在新鲜感消失之后走向颓唐。”——一位旅美多年的教授建议
雪冷梅寒的12月从来都挡不住学生申请留学的热情。今年冬天,随着一则名为《我们到底为什么来美国》的帖子在各大留学论坛上热传,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思考留学的真正目的。
“美国给了相对公平的机会,中国人凭借勤奋和聪明,几乎都在或长或短的时间里取得大部分美国人所没有的‘成就’,可是为什么总觉得中国人‘神气’不起来?老美开着破镖客比咱们开奔驰还要威风;老美一家六口吃救济粮,比咱们赚六七万的年薪还要快活。我们抱怨这个国家不能给予我们安全感,的确,要得到和原住民同样的生活条件,新移民的付出相对艰辛得多!别的不说,‘身份’问题就会把人掐得死死的,找工作的第一句,人家先问你是不是公民,然后就问,是不是永久居民?等到你拥有了和老美一样的选举权,也许会忽然发现:世界是空的,因为美国不是你的。美国不是你的,因为你的皮肤不够白;你的言语不够溜;你的牛排不够生。那么,我们到底为什么来美国?!也许你会发现,很多人最初来美国的梦想和今天‘得到’的是截然不同的。”
在这则来自美国麻省理工学院BBS的帖子中,作者作为一个妻子,对丈夫十年寒窗苦读获得博士学位感到欣慰,同时也更多地表达了她对夫妇二人是走是留的担忧。这对夫妇一位早年在美国教书的台湾朋友告诉他们,“如果你抱着巨大的希望,那你必然失望,若你根本没有想好去做什么,那么你会立刻在新鲜感消失之后走向颓唐。”
为了父母的期望,为了心中的梦想 ,为了好奇和好强,为了“功成名就”,学生们纷纷踏上了美国的土地。有百分之八九十的人在高唱“国外的月亮就是比较圆”时却忘了自己出国的目标是什么。历史的车轮驶进2010年,人们终于发现了留学竟是悬在人类头上的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它表面安逸祥和,却也充满风险。
现在这柄利剑刺在人们心上。由于美国严酷的签证制度,甚至出现了这样的情况:为追求幸福赴美的学生在得到签证的同时,往往为自己的家庭幸福埋下了苦难的种子——配偶赴美被拒签。不久前,某报纸报道了一个在美国读书的博士,和太太分居10年,在精神崩溃的边缘苦苦挣扎,离婚,然后终于学成归来。以假借奋斗之名牺牲了自己和家人幸福的故事不在少数。
忍受那么多苦难来远离的中国真的那么坏吗?放弃那么多幸福来坚守的美国真的那么好吗?弃绝整整10年人的生活去追求所谓知识、学历,结果得到的成功并不比那些在国内完成了学业、建立了事业的人更有价值。这不是留学,而是“流血”。
规划了别人,困惑了自己
“我们可以帮你只做一件华美的外衣,可暖不暖和只有你自己知道。”——一位留学顾问的迷茫
“我承认,在做留学咨询顾问的这半年来,我的职业素质的培养、专业技能的训练都得到了特别大的提升,但当我给近百位学生做过文书规划并帮助他们成功申请到理想的大学后,却变得越来越迷茫了。”鲁昕是今年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国内名牌大学的优势背景和她优异的双学位学习经历(物理学和金融学),让她在数百名求职者中脱颖而出,成功签约了国内一知名留学咨询公司,拿着每月底薪5000元加提成的收入,鲁昕坦承,“这和大多数应届毕业生比,已经太好了。”
“怎么会想到做一名留学咨询顾问的?”面对疑问,鲁昕向记者娓娓道来自己的职业规划。“大学学了4年的物理,发现自己不是做研究的料,那种纯理论型的课让我实在提不起兴趣,在转专业没能成行的情况下,我又在大二辅修了第二学位——金融学,后来通过参加一些校内活动发现了自己在与人沟通方面比较擅长,大概是亲和力强的原因吧。我想自己也许可以做一名咨询顾问,但目前的专业知识还远达不到做一名金融咨询师的标准。而既能在工作中提升自己专业能力,又能将特长发挥出来的职业可能就是留学咨询顾问了,再加上自己也是刚从学校毕业的,对高校的情况比较熟悉,又愿意与学生群体打交道。所以在今年找工作的时候就特别关注留学咨询公司的招聘情况。”
对于找工作的顺利情况,鲁昕把它归于自己明确的目标和准确的定位。“不过,我也有自己的私心。”原打算出国深造的鲁昕认为自己本科期间的平均成绩还不够优秀,“而且我想在国外读商科,若能申请到好学校必须积累3年左右的工作经验。”对她来说,现在的工作经历正好可以让她把申请出国这项大工程的每一个施工环节弄得清清楚楚。
现在的工作状态让鲁昕很满意,入职后公司将她分到金融文书组,专门负责帮助赴美读研学生的申请文书的制作。“先开始觉得在自己的策划下,能帮助很多学生申请到他们理想的大学是件很有成就感的事,可随着申请者的增多,我发现我们所做‘发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的工作就是给他们制作一件华美的外衣,却忽略了衣服最基本的保暖功能。”鲁昕的神情中多了几分黯然,“这对他们真的好吗?”
最极端的例子发生在去年。“一个学习市场营销专业的女孩带着优秀的GPA、GRE、托福分数来找我们,想让我们给她申请到美国前30名的大学。最终我们帮她申请到了美国常春藤大学——哥伦比亚大学。今年在MSN上的沟通中我们询问这位同学在美国的学习情况,竟然听到她打算退学。原因很简单,就是不能适应美国的学习生活方式。其实,在这位同学来公司咨询的时候,我们就挺惊讶于她如此内向的性格怎么去学市场营销了,一了解才知道这个乖乖女的本科专业是她父母定的,实习经历也是在其父母所开的公司中‘走了过场’,不过这位女同学最大的优势就是成绩一直特别优秀。我们所做的工作就是尽量淡化她的不足并凸显她的长处,可在这美丽的包装后改变不了的,是她不善与人沟通的性格和对市场管理毫无兴趣的事实啊。”对她退学的举动,鲁昕遗憾之外,更多的是对这种现象的担忧。
“现在有太多小孩一进来就对顾问说,我要去前30的学校。仿佛只要成绩够了,剩下的一切都有我们搞定。当我们跟他沟通问他为什么想去美国学金融工程时,小孩张口即来‘进投行,赚大钱。’当我们再次深入问他对投行有哪些了解时,大多数学生都是哑口无言,于是我们接下来的工作就是在一个月内赶出一封个人陈述和三封推荐信,让教授签字盖章,然后等待美国学校的答复。”
相比于对自己的职业规划不清不楚的学生,还有一类学生似乎更让“鲁昕们”伤脑筋——那些认为留学咨询公司理应帮他们打点一切的学生。“有的学生来做咨询时,还没有GRE、托福成绩呢,我就曾经看到过一位同事给她的一位客户打电话,询问对方GRE考试的准备情况,可人家就是不着急,真没办法了。”“那你们还要给他做申请吗?”鲁昕摇摇头,“这种情况我们只能把申请费用退回去,不能继续进行了。”
负责文书申请工作的鲁昕还同记者讲了她的第三个烦恼——负责前期咨询的同事有时不太了解他们能力的范围。“有时,做市场的同事会为了留住顾客做出一些我们力所不及的承诺,比如保证能申请到排名前30的大学,或一定能申请到奖学金等。这反映了同事对申请工作的不熟悉,更重要的是他对顾客的情况了解不到位。这样一来,我们没能帮助学生申请到他理想的学校,只能全额退款,也让我们的努力付之东流。”
鲁昕的困惑其实映射了当下留学热最让人头痛的问题,“为什么出国?”“我的期待能否如愿?”
留学是为了赢得就业的能力
“留学集体无意识是危险的时代现象。”——一位人生规划师的感叹
新东方学校副校长、著名留学咨询专家徐小平先生对留学的理解是,留学是为了赢得就业的能力,一种在就业中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对行业、对所服务的社会的一种贡献的能力。这种能力有三种境界:就业竞争力、行业领导力、社会领袖力。他觉得,“很多人忘记了这些基本的东西,只在留学的道路上疯狂的挣扎。把留学视为一个绝对目标、普遍真理,却不去考虑有没有这个能力和必要,投入和产出是否值得。如果能够用更少的时间和投资达到更好的就业,为什么不在国内受教育呢?我就见过从英国、美国回来的硕士月薪挣不到六千元的。”
“在和我当面做过咨询的人中,有百分之八九十对自己出国的目标并不清楚,这是一个危险的时代现象。”他认为留学不是通往幸福的惟一通道,不一定是个人的最佳选择。
为什么会出现留学罂粟花现象?徐小平的解释是:“一是因为我们的教育体制从理论到实践存在着一些弊端,所以出现教育逃亡现象;二是中国急需“某种”人才,就是海归派代表的人才,开放型、英语型、国际型,适应西方企业文化,理解西方思维的人才。”但徐小平认为这种人才虽然在海归派中最集中,但这些特征并不是海归的专利,在国内受教育的人也能达到。
徐小平把很多人盲目出国的灾难性现状称为“留学的集体无意识”,他说希望自己能够浇铸一口留学警世钟,帮助年轻人戒除留学鸦片瘾,避免留学陷阱,寻找真正的人生目标。对于那些想出去呆两年镀层金再回来的人,这位新东方的人生设计师说:“你不一定能镀上金,不一定能建立自己的事业。留学最可怕的误区就在这里。想出去两年镀个金,这种想法是错误的。这里有个投入与产出的问题,是否必要,是否合算的问题。”
徐举例说,上海某大律师,35岁,办了一个律师事务所,赚了很多钱,但因内斗而败走。大律师当时想去英国剑桥大学读法学博士。徐则认为,这位大律师既然已经获得了在中国法律界的杰出地位,也许依然需要不断提升自己,但完全犯不着中断自己的职业生涯出国留学。
“他的留学前景肯定不坏,但他的机会成本太高。”徐小平说,“反正他有钱,是个有经验的大律师,国内又紧缺律师,不如在国内再建立一个新的律师事务所,再利用自己的经验把自己最熟悉的这个法律事务做大。更何况,他不是因为自己的能力被赶走,而只因管理冲突而分开。这位律师应从这场内斗中吸取教训。因此,他根本用不着去剑桥大学,而只需建立自己的事务所去招聘剑桥大学学成回国的法律毕业生就可以了。” 这个例子,说明了徐小平先生的一个基本观点:留学,是为了追求职业以及事业的竞争力。
对于留学归来人员含金量降低,大量的海归变成海待,徐小平说:“他们是盲目留学的追求者、牺牲品。10年前,你要是留学回来的,那就了不得了,现在呢,中国本土已经诞生了一代没有出过国的优秀人士。在这些人面前,很多只在外面念了几年书的留学生相形见绌。”
“人的一生,应该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用在正确的奋斗目标和方向上,而不是放在某种看上去很美,但实际却很恐怖的追求上。”
为什么来美国
“如果你抱着巨大的希望,那你必然失望,若你根本没有想好去做什么,那么你会立刻在新鲜感消失之后走向颓唐。”——一位旅美多年的教授建议
雪冷梅寒的12月从来都挡不住学生申请留学的热情。今年冬天,随着一则名为《我们到底为什么来美国》的帖子在各大留学论坛上热传,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思考留学的真正目的。
“美国给了相对公平的机会,中国人凭借勤奋和聪明,几乎都在或长或短的时间里取得大部分美国人所没有的‘成就’,可是为什么总觉得中国人‘神气’不起来?老美开着破镖客比咱们开奔驰还要威风;老美一家六口吃救济粮,比咱们赚六七万的年薪还要快活。我们抱怨这个国家不能给予我们安全感,的确,要得到和原住民同样的生活条件,新移民的付出相对艰辛得多!别的不说,‘身份’问题就会把人掐得死死的,找工作的第一句,人家先问你是不是公民,然后就问,是不是永久居民?等到你拥有了和老美一样的选举权,也许会忽然发现:世界是空的,因为美国不是你的。美国不是你的,因为你的皮肤不够白;你的言语不够溜;你的牛排不够生。那么,我们到底为什么来美国?!也许你会发现,很多人最初来美国的梦想和今天‘得到’的是截然不同的。”
在这则来自美国麻省理工学院BBS的帖子中,作者作为一个妻子,对丈夫十年寒窗苦读获得博士学位感到欣慰,同时也更多地表达了她对夫妇二人是走是留的担忧。这对夫妇一位早年在美国教书的台湾朋友告诉他们,“如果你抱着巨大的希望,那你必然失望,若你根本没有想好去做什么,那么你会立刻在新鲜感消失之后走向颓唐。”
为了父母的期望,为了心中的梦想 ,为了好奇和好强,为了“功成名就”,学生们纷纷踏上了美国的土地。有百分之八九十的人在高唱“国外的月亮就是比较圆”时却忘了自己出国的目标是什么。历史的车轮驶进2010年,人们终于发现了留学竟是悬在人类头上的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它表面安逸祥和,却也充满风险。
现在这柄利剑刺在人们心上。由于美国严酷的签证制度,甚至出现了这样的情况:为追求幸福赴美的学生在得到签证的同时,往往为自己的家庭幸福埋下了苦难的种子——配偶赴美被拒签。不久前,某报纸报道了一个在美国读书的博士,和太太分居10年,在精神崩溃的边缘苦苦挣扎,离婚,然后终于学成归来。以假借奋斗之名牺牲了自己和家人幸福的故事不在少数。
忍受那么多苦难来远离的中国真的那么坏吗?放弃那么多幸福来坚守的美国真的那么好吗?弃绝整整10年人的生活去追求所谓知识、学历,结果得到的成功并不比那些在国内完成了学业、建立了事业的人更有价值。这不是留学,而是“流血”。
规划了别人,困惑了自己
“我们可以帮你只做一件华美的外衣,可暖不暖和只有你自己知道。”——一位留学顾问的迷茫
“我承认,在做留学咨询顾问的这半年来,我的职业素质的培养、专业技能的训练都得到了特别大的提升,但当我给近百位学生做过文书规划并帮助他们成功申请到理想的大学后,却变得越来越迷茫了。”鲁昕是今年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国内名牌大学的优势背景和她优异的双学位学习经历(物理学和金融学),让她在数百名求职者中脱颖而出,成功签约了国内一知名留学咨询公司,拿着每月底薪5000元加提成的收入,鲁昕坦承,“这和大多数应届毕业生比,已经太好了。”
“怎么会想到做一名留学咨询顾问的?”面对疑问,鲁昕向记者娓娓道来自己的职业规划。“大学学了4年的物理,发现自己不是做研究的料,那种纯理论型的课让我实在提不起兴趣,在转专业没能成行的情况下,我又在大二辅修了第二学位——金融学,后来通过参加一些校内活动发现了自己在与人沟通方面比较擅长,大概是亲和力强的原因吧。我想自己也许可以做一名咨询顾问,但目前的专业知识还远达不到做一名金融咨询师的标准。而既能在工作中提升自己专业能力,又能将特长发挥出来的职业可能就是留学咨询顾问了,再加上自己也是刚从学校毕业的,对高校的情况比较熟悉,又愿意与学生群体打交道。所以在今年找工作的时候就特别关注留学咨询公司的招聘情况。”
对于找工作的顺利情况,鲁昕把它归于自己明确的目标和准确的定位。“不过,我也有自己的私心。”原打算出国深造的鲁昕认为自己本科期间的平均成绩还不够优秀,“而且我想在国外读商科,若能申请到好学校必须积累3年左右的工作经验。”对她来说,现在的工作经历正好可以让她把申请出国这项大工程的每一个施工环节弄得清清楚楚。
现在的工作状态让鲁昕很满意,入职后公司将她分到金融文书组,专门负责帮助赴美读研学生的申请文书的制作。“先开始觉得在自己的策划下,能帮助很多学生申请到他们理想的大学是件很有成就感的事,可随着申请者的增多,我发现我们所做‘发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的工作就是给他们制作一件华美的外衣,却忽略了衣服最基本的保暖功能。”鲁昕的神情中多了几分黯然,“这对他们真的好吗?”
最极端的例子发生在去年。“一个学习市场营销专业的女孩带着优秀的GPA、GRE、托福分数来找我们,想让我们给她申请到美国前30名的大学。最终我们帮她申请到了美国常春藤大学——哥伦比亚大学。今年在MSN上的沟通中我们询问这位同学在美国的学习情况,竟然听到她打算退学。原因很简单,就是不能适应美国的学习生活方式。其实,在这位同学来公司咨询的时候,我们就挺惊讶于她如此内向的性格怎么去学市场营销了,一了解才知道这个乖乖女的本科专业是她父母定的,实习经历也是在其父母所开的公司中‘走了过场’,不过这位女同学最大的优势就是成绩一直特别优秀。我们所做的工作就是尽量淡化她的不足并凸显她的长处,可在这美丽的包装后改变不了的,是她不善与人沟通的性格和对市场管理毫无兴趣的事实啊。”对她退学的举动,鲁昕遗憾之外,更多的是对这种现象的担忧。
“现在有太多小孩一进来就对顾问说,我要去前30的学校。仿佛只要成绩够了,剩下的一切都有我们搞定。当我们跟他沟通问他为什么想去美国学金融工程时,小孩张口即来‘进投行,赚大钱。’当我们再次深入问他对投行有哪些了解时,大多数学生都是哑口无言,于是我们接下来的工作就是在一个月内赶出一封个人陈述和三封推荐信,让教授签字盖章,然后等待美国学校的答复。”
相比于对自己的职业规划不清不楚的学生,还有一类学生似乎更让“鲁昕们”伤脑筋——那些认为留学咨询公司理应帮他们打点一切的学生。“有的学生来做咨询时,还没有GRE、托福成绩呢,我就曾经看到过一位同事给她的一位客户打电话,询问对方GRE考试的准备情况,可人家就是不着急,真没办法了。”“那你们还要给他做申请吗?”鲁昕摇摇头,“这种情况我们只能把申请费用退回去,不能继续进行了。”
负责文书申请工作的鲁昕还同记者讲了她的第三个烦恼——负责前期咨询的同事有时不太了解他们能力的范围。“有时,做市场的同事会为了留住顾客做出一些我们力所不及的承诺,比如保证能申请到排名前30的大学,或一定能申请到奖学金等。这反映了同事对申请工作的不熟悉,更重要的是他对顾客的情况了解不到位。这样一来,我们没能帮助学生申请到他理想的学校,只能全额退款,也让我们的努力付之东流。”
鲁昕的困惑其实映射了当下留学热最让人头痛的问题,“为什么出国?”“我的期待能否如愿?”
留学是为了赢得就业的能力
“留学集体无意识是危险的时代现象。”——一位人生规划师的感叹
新东方学校副校长、著名留学咨询专家徐小平先生对留学的理解是,留学是为了赢得就业的能力,一种在就业中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对行业、对所服务的社会的一种贡献的能力。这种能力有三种境界:就业竞争力、行业领导力、社会领袖力。他觉得,“很多人忘记了这些基本的东西,只在留学的道路上疯狂的挣扎。把留学视为一个绝对目标、普遍真理,却不去考虑有没有这个能力和必要,投入和产出是否值得。如果能够用更少的时间和投资达到更好的就业,为什么不在国内受教育呢?我就见过从英国、美国回来的硕士月薪挣不到六千元的。”
“在和我当面做过咨询的人中,有百分之八九十对自己出国的目标并不清楚,这是一个危险的时代现象。”他认为留学不是通往幸福的惟一通道,不一定是个人的最佳选择。
为什么会出现留学罂粟花现象?徐小平的解释是:“一是因为我们的教育体制从理论到实践存在着一些弊端,所以出现教育逃亡现象;二是中国急需“某种”人才,就是海归派代表的人才,开放型、英语型、国际型,适应西方企业文化,理解西方思维的人才。”但徐小平认为这种人才虽然在海归派中最集中,但这些特征并不是海归的专利,在国内受教育的人也能达到。
徐小平把很多人盲目出国的灾难性现状称为“留学的集体无意识”,他说希望自己能够浇铸一口留学警世钟,帮助年轻人戒除留学鸦片瘾,避免留学陷阱,寻找真正的人生目标。对于那些想出去呆两年镀层金再回来的人,这位新东方的人生设计师说:“你不一定能镀上金,不一定能建立自己的事业。留学最可怕的误区就在这里。想出去两年镀个金,这种想法是错误的。这里有个投入与产出的问题,是否必要,是否合算的问题。”
徐举例说,上海某大律师,35岁,办了一个律师事务所,赚了很多钱,但因内斗而败走。大律师当时想去英国剑桥大学读法学博士。徐则认为,这位大律师既然已经获得了在中国法律界的杰出地位,也许依然需要不断提升自己,但完全犯不着中断自己的职业生涯出国留学。
“他的留学前景肯定不坏,但他的机会成本太高。”徐小平说,“反正他有钱,是个有经验的大律师,国内又紧缺律师,不如在国内再建立一个新的律师事务所,再利用自己的经验把自己最熟悉的这个法律事务做大。更何况,他不是因为自己的能力被赶走,而只因管理冲突而分开。这位律师应从这场内斗中吸取教训。因此,他根本用不着去剑桥大学,而只需建立自己的事务所去招聘剑桥大学学成回国的法律毕业生就可以了。” 这个例子,说明了徐小平先生的一个基本观点:留学,是为了追求职业以及事业的竞争力。
对于留学归来人员含金量降低,大量的海归变成海待,徐小平说:“他们是盲目留学的追求者、牺牲品。10年前,你要是留学回来的,那就了不得了,现在呢,中国本土已经诞生了一代没有出过国的优秀人士。在这些人面前,很多只在外面念了几年书的留学生相形见绌。”
“人的一生,应该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用在正确的奋斗目标和方向上,而不是放在某种看上去很美,但实际却很恐怖的追求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