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盲生由于视觉受限,大部分学生都有自卑感,他们感受性相对明眼学生高,而耐受性却较低,微弱的挫折就难以忍受的视障学生有沉重的打击,而对前途、未来失去信心。作为音乐教师,立足于自己的学科教学,发挥学科的优势,帮助视障学生勇敢面对自身残疾、正确认识自己,珍爱自己的生命,成为自信、坚强、热爱生活的人。
【关键词】 盲校 音乐课 生命教育
当今的中国社会提倡和谐,但是社会压力、就业条件、残疾人活动的场所等客观条件却并没有为残疾人提供充分的优惠和保障,以及人们对残疾人的不了解甚至歧视,都让自卑感强,感受性高而耐受性低,微弱的挫折就难以忍受的视障学生有沉重的打击,而对前途、未来失去信心。因此作为从事特殊教育的教师怎样立足于自己的学科教学,帮助视障学生勇敢面对自身残疾、正确认识自己,成为自信、坚强、热爱生活的人就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盲校音乐学科渗透生命教育的可行性。
对于盲生,视觉障碍使他们无法用眼睛感受美好的事物,万千世界中唯有音乐是他们耳朵所能接收到的最多、最美好事物,故而听音乐便成为了盲生普遍的爱好,我们时常可以看见劳动中、闲暇时、睡觉前……都带着MP3听音乐的盲生。在学校各个学科教学中,正是音乐独特的魅力,让音乐教学成为了盲生最喜爱的学科之一,这就为音乐教学中融入生命教育,切实地开展生命教育提供了可能。
二、利用音乐课的内容及形式对盲生渗透生命教育。
1、加强意志品质磨练,提高盲生的耐错能力。
盲生因视力残疾,从致盲的那一天起就倍受家庭、老师、乃至外界的同情和照顾,他们意志品质的果断性、坚持性普遍不强,意志力薄弱。故实施生命教育对他们进行意志品质的磨練就格外重要。而顽强意志品质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速成的,它的形成需要对他们以从小处着手,"滴水穿石"的方式方来培养。器乐声乐学习一般都具有艰苦、疲劳、紧张、以及竞争性强、集体性强的特点,这决定了参与音乐活动的整个过程中总是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想要达到较高水准,若没有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也是难以形成。因此,只要充分发挥音乐具有的意志品质磨练功能就能较好的增强他们的耐挫能力。
如在教盲生学习键盘乐时,旋律简单相近的几个音学生反复练习几次就成功了;教学《野蜂飞舞》这首曲子时,虽然本曲以技术教学为主,但老师利用流畅性、速度等设置障碍,与盲生一起选择自己"目标值"的方法,让他们体会弹奏得更快的同时,明白"困难也是动力,要勇于挑战困难"的道理。音乐教学中老师还可以利用一些歌曲的学习来渗透生命教育。如《苏武牧羊》的教学老师发挥盲生喜欢听故事的特点,声情并茂地讲述了苏武的感人故事后再带领他们学习歌曲,再次从乐曲中深入了解和感受苏武的勇敢顽强和不屈的气节。
2、正确处理他人、社会与自然关系,促使盲生体悟生命的乐趣、关怀生命。
1)演绎不同角色,关爱他人。生命教育追求的是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但我们身边的盲生从小受到家人无微不至的照顾,受到许多社会爱心人士的关爱,得到老师时刻的关注与无私的奉献,而感觉自己是个残疾人理应得到人们的照顾和帮助;再加上他们因视力障碍产生的自卑心理让他们与社会的接触面很小,即便是朋友也大都是盲人,致使大多数盲生普遍比较自私,不会为别人着想。因此通过音乐学科丰富的教学组织形式和多变的角色优势能促使盲生加强与他人的交流互助,进行换位思考,体会他人的不易。多声音乐活动是一种群体活动,在每次活动中都离不开表演者、欣赏者、组织者、服务者等的参与。每个参与者都要按照活动规程的共同要求来操作,需要相互间的尊重,密切配合。因是特殊教育学校班额人数较少的原因,每次活动中老师可以让大多数学生都能去感受不同角色,引导他们"将心比心",试着理解角色。
2)、享受交往乐趣,感受多彩生命。盲生由于行动不便和自卑心理作祟很少主动走出生活的空间,路人的议论都能牵动他们自卑的神经,因而他们脆弱的自尊心让盲生也不愿和明眼人交往,而将自己封闭起来。这样盲生大多只与"同类"交流,造成他们社会交往能力较差,自信心不足,社会适应能力相对较低。如果盲生在声乐或者器乐方面有一技之长,常参加与共建单位的联谊活动,或者与明眼人一起参加各种比赛,在音乐活动中不仅可以让他们愉悦身心,还能展示自己智力以外的一种能力,从活动中找回自信心,找到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多声音乐活动正是以音乐为纽带,促进他们与正常人的沟通与交流,让他们的生活经历更加丰富多姿、从而感受到生命里的阳光、雨露,"认识、欣赏、体悟"生命之美好。
三 、音乐学科教学融入生命教育行之有效的策略。
1、用老师的生命情怀培育学生的"生命"情怀。
我们教育的对象都是缺萼的花蕾,要让他们感悟生命的意义,绽放绚烂的生命之花更需要老师用自身的生命理念去直接或间接影响学生。因此,老师应走进课堂,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公平地对待学生,不能厚此薄彼,尤其是对于学习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因为他们在练习中肯定会遇到更多困难,老师需多鼓励、多关怀,切实帮助树立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感受到成功的快乐,他们才能积极练习,从而实现生命教育的目的。特别是学生遇到困难想退缩时,若老师能陪上他们一段,并在他们身边予以鼓励,帮助他们闯过 "极限",这会让他们感受更加真切、深刻。
2、调动盲生参与积极性是有效实施生命教育的关键
音乐是一门重在参与的课程,这个"亲身参与性"的主要特点决定了只有让盲生参与到活动中来才能发挥康复功能,因此充分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让他们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活动中来是有效开展生命教育的关键。但音乐活动中,有的喜欢键盘乐、有的喜欢弦乐、有的喜欢民歌、有的喜欢流行乐…教学中老师面对"众口难调"的局面,如何让不喜欢音乐的同学,或不喜欢某项音乐活动的同学都能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因此,教学中老师需要采用多样的教学手段、活泼的教学形式、合理的评价和考核方式等方法调动学生积极到日常音乐教学中来,才能有效实施生命教育。
3、实施生命教育需要做到"润物于无声"。
教学中我们老师都可以发现青春期到来的中高年级盲生,自我意识的增强,逆反心理较为明显,教师的说教、唠叨特别容易引起他们的反感和抵触。因此在音乐教学活动中融入某些生命教育的内容老师要精心准备、设计,但是表现形式却要以一种较为随意、顺其自然的方式来表达。结合教学内容,通过课前或课的结束部分安排几分钟,介绍中外残疾人感人事迹,使学生受到榜样的激励和鼓舞,对他们进行"无声胜有声"的浸润,潜移默化地对他们进行生命教育。
综上所述,盲校音乐学科是实施生命教育的一个重要的基地,它有着其它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其积极的意义和作用已经被越来越多音乐教师认可。但是在音乐学科中融入生命教育不能生搬硬套,需要在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上有所选择,充分调动盲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以"润物于无声"的方式让他们接受教育,感悟生命。
【关键词】 盲校 音乐课 生命教育
当今的中国社会提倡和谐,但是社会压力、就业条件、残疾人活动的场所等客观条件却并没有为残疾人提供充分的优惠和保障,以及人们对残疾人的不了解甚至歧视,都让自卑感强,感受性高而耐受性低,微弱的挫折就难以忍受的视障学生有沉重的打击,而对前途、未来失去信心。因此作为从事特殊教育的教师怎样立足于自己的学科教学,帮助视障学生勇敢面对自身残疾、正确认识自己,成为自信、坚强、热爱生活的人就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盲校音乐学科渗透生命教育的可行性。
对于盲生,视觉障碍使他们无法用眼睛感受美好的事物,万千世界中唯有音乐是他们耳朵所能接收到的最多、最美好事物,故而听音乐便成为了盲生普遍的爱好,我们时常可以看见劳动中、闲暇时、睡觉前……都带着MP3听音乐的盲生。在学校各个学科教学中,正是音乐独特的魅力,让音乐教学成为了盲生最喜爱的学科之一,这就为音乐教学中融入生命教育,切实地开展生命教育提供了可能。
二、利用音乐课的内容及形式对盲生渗透生命教育。
1、加强意志品质磨练,提高盲生的耐错能力。
盲生因视力残疾,从致盲的那一天起就倍受家庭、老师、乃至外界的同情和照顾,他们意志品质的果断性、坚持性普遍不强,意志力薄弱。故实施生命教育对他们进行意志品质的磨練就格外重要。而顽强意志品质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速成的,它的形成需要对他们以从小处着手,"滴水穿石"的方式方来培养。器乐声乐学习一般都具有艰苦、疲劳、紧张、以及竞争性强、集体性强的特点,这决定了参与音乐活动的整个过程中总是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想要达到较高水准,若没有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也是难以形成。因此,只要充分发挥音乐具有的意志品质磨练功能就能较好的增强他们的耐挫能力。
如在教盲生学习键盘乐时,旋律简单相近的几个音学生反复练习几次就成功了;教学《野蜂飞舞》这首曲子时,虽然本曲以技术教学为主,但老师利用流畅性、速度等设置障碍,与盲生一起选择自己"目标值"的方法,让他们体会弹奏得更快的同时,明白"困难也是动力,要勇于挑战困难"的道理。音乐教学中老师还可以利用一些歌曲的学习来渗透生命教育。如《苏武牧羊》的教学老师发挥盲生喜欢听故事的特点,声情并茂地讲述了苏武的感人故事后再带领他们学习歌曲,再次从乐曲中深入了解和感受苏武的勇敢顽强和不屈的气节。
2、正确处理他人、社会与自然关系,促使盲生体悟生命的乐趣、关怀生命。
1)演绎不同角色,关爱他人。生命教育追求的是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但我们身边的盲生从小受到家人无微不至的照顾,受到许多社会爱心人士的关爱,得到老师时刻的关注与无私的奉献,而感觉自己是个残疾人理应得到人们的照顾和帮助;再加上他们因视力障碍产生的自卑心理让他们与社会的接触面很小,即便是朋友也大都是盲人,致使大多数盲生普遍比较自私,不会为别人着想。因此通过音乐学科丰富的教学组织形式和多变的角色优势能促使盲生加强与他人的交流互助,进行换位思考,体会他人的不易。多声音乐活动是一种群体活动,在每次活动中都离不开表演者、欣赏者、组织者、服务者等的参与。每个参与者都要按照活动规程的共同要求来操作,需要相互间的尊重,密切配合。因是特殊教育学校班额人数较少的原因,每次活动中老师可以让大多数学生都能去感受不同角色,引导他们"将心比心",试着理解角色。
2)、享受交往乐趣,感受多彩生命。盲生由于行动不便和自卑心理作祟很少主动走出生活的空间,路人的议论都能牵动他们自卑的神经,因而他们脆弱的自尊心让盲生也不愿和明眼人交往,而将自己封闭起来。这样盲生大多只与"同类"交流,造成他们社会交往能力较差,自信心不足,社会适应能力相对较低。如果盲生在声乐或者器乐方面有一技之长,常参加与共建单位的联谊活动,或者与明眼人一起参加各种比赛,在音乐活动中不仅可以让他们愉悦身心,还能展示自己智力以外的一种能力,从活动中找回自信心,找到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多声音乐活动正是以音乐为纽带,促进他们与正常人的沟通与交流,让他们的生活经历更加丰富多姿、从而感受到生命里的阳光、雨露,"认识、欣赏、体悟"生命之美好。
三 、音乐学科教学融入生命教育行之有效的策略。
1、用老师的生命情怀培育学生的"生命"情怀。
我们教育的对象都是缺萼的花蕾,要让他们感悟生命的意义,绽放绚烂的生命之花更需要老师用自身的生命理念去直接或间接影响学生。因此,老师应走进课堂,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公平地对待学生,不能厚此薄彼,尤其是对于学习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因为他们在练习中肯定会遇到更多困难,老师需多鼓励、多关怀,切实帮助树立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感受到成功的快乐,他们才能积极练习,从而实现生命教育的目的。特别是学生遇到困难想退缩时,若老师能陪上他们一段,并在他们身边予以鼓励,帮助他们闯过 "极限",这会让他们感受更加真切、深刻。
2、调动盲生参与积极性是有效实施生命教育的关键
音乐是一门重在参与的课程,这个"亲身参与性"的主要特点决定了只有让盲生参与到活动中来才能发挥康复功能,因此充分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让他们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活动中来是有效开展生命教育的关键。但音乐活动中,有的喜欢键盘乐、有的喜欢弦乐、有的喜欢民歌、有的喜欢流行乐…教学中老师面对"众口难调"的局面,如何让不喜欢音乐的同学,或不喜欢某项音乐活动的同学都能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因此,教学中老师需要采用多样的教学手段、活泼的教学形式、合理的评价和考核方式等方法调动学生积极到日常音乐教学中来,才能有效实施生命教育。
3、实施生命教育需要做到"润物于无声"。
教学中我们老师都可以发现青春期到来的中高年级盲生,自我意识的增强,逆反心理较为明显,教师的说教、唠叨特别容易引起他们的反感和抵触。因此在音乐教学活动中融入某些生命教育的内容老师要精心准备、设计,但是表现形式却要以一种较为随意、顺其自然的方式来表达。结合教学内容,通过课前或课的结束部分安排几分钟,介绍中外残疾人感人事迹,使学生受到榜样的激励和鼓舞,对他们进行"无声胜有声"的浸润,潜移默化地对他们进行生命教育。
综上所述,盲校音乐学科是实施生命教育的一个重要的基地,它有着其它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其积极的意义和作用已经被越来越多音乐教师认可。但是在音乐学科中融入生命教育不能生搬硬套,需要在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上有所选择,充分调动盲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以"润物于无声"的方式让他们接受教育,感悟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