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守着孩子过日子,这就是教育(李镇西),这是一位大师对教育的最朴素最真诚的理解,也是一位老师对学生最深切最真诚的情怀。真诚,是教育的本质。乔叟说:“真诚是人生最高的美德。”至诚乃善!君子养心莫善于诚。为人师者,只有真诚对己,才能真心示人。
真诚的反思是善习
一个敢于抗议错误的人,是正走在同所有信仰真理的人结合一起的路上。
当班主任十多年,自认为已有一套完整的系统的班级管理制度,尤其是以发奖的形式为核心的一项奖励措施,每次评比优秀者或进步显著者均可获得一至十元数额不等的奖金。每次发奖,配上《喜洋洋》的民族音乐,领奖者乐在心头,颁奖者喜上眉梢,这样的奖励方式更是从来没被质疑过。
有人说,一个人一直向前走并不难,难的是停下来反思。直到去年收到一封学生的匿名信,才引起了我对这一奖励制度的反思。
信是这样写的:“刘老师,您好!对于您用班费奖励我们是为了激励我们的行为,我很赞同。但在此我想写几个小故事:河内的法国殖民者曾颁布过一条法令,政府给每一户交出死老鼠的人家给予金钱奖励。政府这样做本是想控制鼠灾,但这条法令却导致人们养殖老鼠。还有,1947年,当死海的卷轴被发现时,考古学家们悬赏收集每一张新发现的羊皮纸手稿。结果,为了增加手稿数量,那些羊皮纸被撕碎了。说到这,您也许已经明白了,第一,只要有激励加入游戏或改变了激励方式,人们就会迅速而剧烈的改变自己的行为;第二,人们是对激励做出反应,而不是对激励背后的目的做出反应。也许我们的这些反应,脱离了您的初衷。
为什么一些不合理的奖励机制能够得以延续,那是因为人们心中的盲从和怯弱。但又不仅仅是盲从和怯弱,还有一些人,他们可以通过这些来树立自己的权威。
如果可能,您可以做一位先行者。在鼓励学生时,可以多在心灵上鼓励或给他们的父母打电话报喜,要他们父母给予奖励与信心,那才是最重要的爱。您教了十几年书,经历比我们丰富。我只是您的学生,对您敬畏并爱戴,此封信仅对您的做法提出个人看法与些许建议。我相信您会有更好的鼓励方法,既保留了学生应有的善良与单纯,又加大竞争进步的热情。
——您的学生”
这是一封未署名的信,但从字迹我能辨认出他是谁。“来者不善!”这是我的第一反应。出语不凡,既犀利,又含讽。直觉告诉我,这是对我班主任权威的挑战。教书十多年,头一次碰到。心中有些恼。但读信再三,又不得不佩服他的勇敢,欣赏他的个性。还记得湖南师范大学刘铁芳教授在《教育生活的永恒期待》中这样写到:教育生活的真正品质在于欣赏,而不是苛责。真正的欣赏并不是无视对象的缺点——而是在审美之眼中所呈现出来的他的美好生命存在的可能性。这就要求我们要把每一个突发事件都当做教育契机,且用方法,用技巧,用心智,来完成对他人的教育。
冷静下来思考,他说的怎能完全没道理?这么多年,我始终抱着一种从众的心里,对奖励背后的反应却很少去想。而这种制度是否真的合理,其实学生应该是最清楚的。此时,我真觉得,该把苏轼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生在此山中”改成“识得庐山真面目,只因不在此山中”。于是,心中渐生愧。收好信,没去找他,但已有了一个决定。
再一次发奖时,我改变了原来的单一的奖励方式,变成给家长发表扬短信,给获奖同学特制了奖券。奖券是这样设计的:“某某同学,你本周较上一周某某方面有进步,特发此券,以示表扬。敬请家长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予以鼓励。班主任,刘老师,某年某月某日。”新的奖励方式,果然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其实,有时对或错并不一定泾渭分明。对于一件事,一定要看时机,看对象。我们在作出某一项决定或重复自己一贯的经验做法时,是否想过可以改改,让他更合情,更合理,更有效。我们需要静下心来,真诚的反思自己,并把停下来反思当成一种好的习惯保持下来,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同学生一起成长。
真诚的宽容是善品
1926年3月8日,梁启超因尿血症入住协和医院。经透视发现其右肾有一点黑,诊断为瘤。手术后,经解剖右肾虽有一个核桃大小的肿块,但不是恶性肿瘤,梁启超却依然尿血,且查不出病源,遂被复诊为“无理由之出血症”。一时舆论哗然,矛头直指协和医院,嘲讽西医“拿病人当实验品,或当标本看”。这便是轰动一时的“梁启超被西医割错腰子”案。梁启超毅然在《晨报》上发表《我的病与协和医院》一文,公开为协和医院辩护,并申明:“我盼望社会上,别要借我这回病为口实,生出一种反动的怪论,为中国医学前途进步之障碍。” 梁启超真诚的宽容让我们明白了什么是一个人最好的品德。
有人说:教育不是一条跑道,所有人都向一个目标狂奔,差别只在名次有先后;而是一片原野,容得下跳的,跑的,采花的,在溪边濯足的,容得下什么都不干躺在草地上晒太阳的。我想,这应该就是教育的包容性,教育者对被教育者的宽容。
我们班一寄宿女生,因连续几个晚自习不认真,按班规她将被罚回家走读一星期。但由寄宿改通宿之前老师必须与家长取得联系,为了安全起见。谁知,她为隐瞒违纪真相 ,不让一周才回家一次、在外做生意的父母知道实情,煞费苦心,去火车站,花30元找一过路的中年妇女,冒充她母亲,给我打了电话。因此,当晚我就同意她回家住。
日子就这么平静地过了3天,不料第四天,她母亲突然晚上回家取东西,发现家里亮着灯,开始以为出门时未关灯。但感觉不对,好像家里有人,哪知,该女生刚听到钥匙开门的声音,就迅速躲到了阳台上,看母亲找得着急,实在过意不去了,才出来交代事情的原委。
她母亲一听,简直不敢相信,又急又气,不分青红皂白,就暴打了她一顿,然后拨通了我的电话。言语间没少责怪。她一直很激动,无论我怎么解释。我很无奈,感觉自己特冤。
但她母亲毕竟是一个负责的人。第二天一早就赶到学校,当着我的面,数落自己的女儿:从来不诚实,十句话有九句是假的。话虽有些夸张,但已让我重新认识了这个外表看似文静的女孩。花钱去火车站请陌生人当自己的妈妈,一个高二的学生,她竟然想得出?我不得不“佩服”。 但转念一想,她为什么会有如此惊人之举?是怕家长知道实情后对她严加责罚,还是害怕父母替她担心,出于孝心?抑或是惧怕老师和家长见面后会有更严重的后果?那么,是老师还是家长,曾经在处理孩子问题时是过分苛责,给她心理上造成了厚厚的阴影,使她背上了沉重的思想包袱,从而再也不敢面对错误。还是另有原因?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首先是关怀备至的,深思熟虑的,小心翼翼的去触及年轻的心灵。”而作为家长和老师,在面对孩子的错误时,我们往往采取的是简单甚至粗暴的方法,很少能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因此也就缺乏了对她的理解和宽容。试想,若我当时不罚她读通宿,换一种柔和的教育方式,也许她就不会做出如此荒唐和令人惊骇的事来。每一个孤独而漆黑的夜,她是如何提心吊胆地过完的?我不敢想。乌申斯基说:“如果教育家想从一切方面去教育人,那么就首先从一切方面去了解人。”看来,一个老师,我们只有真心的去了解一个学生,才能真诚的去帮助她,宽容她,才会让他人成长,自己提升。我在自己心中祝愿:宽容兮,归来。
台湾作家张晓风在《我交给你们一个孩子》中这样写到:“世界啊,今天清晨,我交给你一个欢欣、诚实而又颖悟的孩子,多年以后,你将还我一个怎样的青年?” 这是一位家长对教育的期望。本学期,第一周,我们班也召开了一次以“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为主题的班会——暨2013感动班级十大人物颁奖典礼,特别邀请了十位同学的家长和部分任课老师参加,家长在给自己孩子颁奖时的发言和班会最后家长与学生齐唱班歌《怒放的生命》时,整个过程,我们都可以看出,家长的语言,家长的歌声,家长的眼神无不折射出他对教育的期盼,这种期盼又何尝不是我们老师对教育的期望。我们都期望通过教育,能把孩子们自己原有的一些锐气、灵气、勇气不断发扬放大,能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真正的人才。
“真诚是一种心灵的开放。”诚无不动者,修身则身正,治事则事理。作为教育工作者,要时刻把爱心和责任作为我们做事的标杆,应该时刻心存善念,把别人的孩子当成自己的孩子,像父母一样真诚地对他们,用真诚开放自己的心灵,用真诚去打动学生。雷夫认为:我不会强迫孩子改变,我没有这个权利,我的责任是让孩子自己体验和观察,自己得出结论。这就要求我们要学会了解他,理解他,然后真诚地帮助他,宽容他。有时我们还要学会错过孩子的过错,让他从自己的体验和观察中得出结论。我们的学生也许不能成为文学家,艺术家,但他们都会成为父母,所以,我们老师要抱着这一善念,播下温暖她一辈子、光明他一辈子的种子,用父母的眼睛注视他,让他感到温暖。
(作者单位:湖南省长沙市铁路第一中学)
真诚的反思是善习
一个敢于抗议错误的人,是正走在同所有信仰真理的人结合一起的路上。
当班主任十多年,自认为已有一套完整的系统的班级管理制度,尤其是以发奖的形式为核心的一项奖励措施,每次评比优秀者或进步显著者均可获得一至十元数额不等的奖金。每次发奖,配上《喜洋洋》的民族音乐,领奖者乐在心头,颁奖者喜上眉梢,这样的奖励方式更是从来没被质疑过。
有人说,一个人一直向前走并不难,难的是停下来反思。直到去年收到一封学生的匿名信,才引起了我对这一奖励制度的反思。
信是这样写的:“刘老师,您好!对于您用班费奖励我们是为了激励我们的行为,我很赞同。但在此我想写几个小故事:河内的法国殖民者曾颁布过一条法令,政府给每一户交出死老鼠的人家给予金钱奖励。政府这样做本是想控制鼠灾,但这条法令却导致人们养殖老鼠。还有,1947年,当死海的卷轴被发现时,考古学家们悬赏收集每一张新发现的羊皮纸手稿。结果,为了增加手稿数量,那些羊皮纸被撕碎了。说到这,您也许已经明白了,第一,只要有激励加入游戏或改变了激励方式,人们就会迅速而剧烈的改变自己的行为;第二,人们是对激励做出反应,而不是对激励背后的目的做出反应。也许我们的这些反应,脱离了您的初衷。
为什么一些不合理的奖励机制能够得以延续,那是因为人们心中的盲从和怯弱。但又不仅仅是盲从和怯弱,还有一些人,他们可以通过这些来树立自己的权威。
如果可能,您可以做一位先行者。在鼓励学生时,可以多在心灵上鼓励或给他们的父母打电话报喜,要他们父母给予奖励与信心,那才是最重要的爱。您教了十几年书,经历比我们丰富。我只是您的学生,对您敬畏并爱戴,此封信仅对您的做法提出个人看法与些许建议。我相信您会有更好的鼓励方法,既保留了学生应有的善良与单纯,又加大竞争进步的热情。
——您的学生”
这是一封未署名的信,但从字迹我能辨认出他是谁。“来者不善!”这是我的第一反应。出语不凡,既犀利,又含讽。直觉告诉我,这是对我班主任权威的挑战。教书十多年,头一次碰到。心中有些恼。但读信再三,又不得不佩服他的勇敢,欣赏他的个性。还记得湖南师范大学刘铁芳教授在《教育生活的永恒期待》中这样写到:教育生活的真正品质在于欣赏,而不是苛责。真正的欣赏并不是无视对象的缺点——而是在审美之眼中所呈现出来的他的美好生命存在的可能性。这就要求我们要把每一个突发事件都当做教育契机,且用方法,用技巧,用心智,来完成对他人的教育。
冷静下来思考,他说的怎能完全没道理?这么多年,我始终抱着一种从众的心里,对奖励背后的反应却很少去想。而这种制度是否真的合理,其实学生应该是最清楚的。此时,我真觉得,该把苏轼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生在此山中”改成“识得庐山真面目,只因不在此山中”。于是,心中渐生愧。收好信,没去找他,但已有了一个决定。
再一次发奖时,我改变了原来的单一的奖励方式,变成给家长发表扬短信,给获奖同学特制了奖券。奖券是这样设计的:“某某同学,你本周较上一周某某方面有进步,特发此券,以示表扬。敬请家长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予以鼓励。班主任,刘老师,某年某月某日。”新的奖励方式,果然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其实,有时对或错并不一定泾渭分明。对于一件事,一定要看时机,看对象。我们在作出某一项决定或重复自己一贯的经验做法时,是否想过可以改改,让他更合情,更合理,更有效。我们需要静下心来,真诚的反思自己,并把停下来反思当成一种好的习惯保持下来,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同学生一起成长。
真诚的宽容是善品
1926年3月8日,梁启超因尿血症入住协和医院。经透视发现其右肾有一点黑,诊断为瘤。手术后,经解剖右肾虽有一个核桃大小的肿块,但不是恶性肿瘤,梁启超却依然尿血,且查不出病源,遂被复诊为“无理由之出血症”。一时舆论哗然,矛头直指协和医院,嘲讽西医“拿病人当实验品,或当标本看”。这便是轰动一时的“梁启超被西医割错腰子”案。梁启超毅然在《晨报》上发表《我的病与协和医院》一文,公开为协和医院辩护,并申明:“我盼望社会上,别要借我这回病为口实,生出一种反动的怪论,为中国医学前途进步之障碍。” 梁启超真诚的宽容让我们明白了什么是一个人最好的品德。
有人说:教育不是一条跑道,所有人都向一个目标狂奔,差别只在名次有先后;而是一片原野,容得下跳的,跑的,采花的,在溪边濯足的,容得下什么都不干躺在草地上晒太阳的。我想,这应该就是教育的包容性,教育者对被教育者的宽容。
我们班一寄宿女生,因连续几个晚自习不认真,按班规她将被罚回家走读一星期。但由寄宿改通宿之前老师必须与家长取得联系,为了安全起见。谁知,她为隐瞒违纪真相 ,不让一周才回家一次、在外做生意的父母知道实情,煞费苦心,去火车站,花30元找一过路的中年妇女,冒充她母亲,给我打了电话。因此,当晚我就同意她回家住。
日子就这么平静地过了3天,不料第四天,她母亲突然晚上回家取东西,发现家里亮着灯,开始以为出门时未关灯。但感觉不对,好像家里有人,哪知,该女生刚听到钥匙开门的声音,就迅速躲到了阳台上,看母亲找得着急,实在过意不去了,才出来交代事情的原委。
她母亲一听,简直不敢相信,又急又气,不分青红皂白,就暴打了她一顿,然后拨通了我的电话。言语间没少责怪。她一直很激动,无论我怎么解释。我很无奈,感觉自己特冤。
但她母亲毕竟是一个负责的人。第二天一早就赶到学校,当着我的面,数落自己的女儿:从来不诚实,十句话有九句是假的。话虽有些夸张,但已让我重新认识了这个外表看似文静的女孩。花钱去火车站请陌生人当自己的妈妈,一个高二的学生,她竟然想得出?我不得不“佩服”。 但转念一想,她为什么会有如此惊人之举?是怕家长知道实情后对她严加责罚,还是害怕父母替她担心,出于孝心?抑或是惧怕老师和家长见面后会有更严重的后果?那么,是老师还是家长,曾经在处理孩子问题时是过分苛责,给她心理上造成了厚厚的阴影,使她背上了沉重的思想包袱,从而再也不敢面对错误。还是另有原因?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首先是关怀备至的,深思熟虑的,小心翼翼的去触及年轻的心灵。”而作为家长和老师,在面对孩子的错误时,我们往往采取的是简单甚至粗暴的方法,很少能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因此也就缺乏了对她的理解和宽容。试想,若我当时不罚她读通宿,换一种柔和的教育方式,也许她就不会做出如此荒唐和令人惊骇的事来。每一个孤独而漆黑的夜,她是如何提心吊胆地过完的?我不敢想。乌申斯基说:“如果教育家想从一切方面去教育人,那么就首先从一切方面去了解人。”看来,一个老师,我们只有真心的去了解一个学生,才能真诚的去帮助她,宽容她,才会让他人成长,自己提升。我在自己心中祝愿:宽容兮,归来。
台湾作家张晓风在《我交给你们一个孩子》中这样写到:“世界啊,今天清晨,我交给你一个欢欣、诚实而又颖悟的孩子,多年以后,你将还我一个怎样的青年?” 这是一位家长对教育的期望。本学期,第一周,我们班也召开了一次以“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为主题的班会——暨2013感动班级十大人物颁奖典礼,特别邀请了十位同学的家长和部分任课老师参加,家长在给自己孩子颁奖时的发言和班会最后家长与学生齐唱班歌《怒放的生命》时,整个过程,我们都可以看出,家长的语言,家长的歌声,家长的眼神无不折射出他对教育的期盼,这种期盼又何尝不是我们老师对教育的期望。我们都期望通过教育,能把孩子们自己原有的一些锐气、灵气、勇气不断发扬放大,能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真正的人才。
“真诚是一种心灵的开放。”诚无不动者,修身则身正,治事则事理。作为教育工作者,要时刻把爱心和责任作为我们做事的标杆,应该时刻心存善念,把别人的孩子当成自己的孩子,像父母一样真诚地对他们,用真诚开放自己的心灵,用真诚去打动学生。雷夫认为:我不会强迫孩子改变,我没有这个权利,我的责任是让孩子自己体验和观察,自己得出结论。这就要求我们要学会了解他,理解他,然后真诚地帮助他,宽容他。有时我们还要学会错过孩子的过错,让他从自己的体验和观察中得出结论。我们的学生也许不能成为文学家,艺术家,但他们都会成为父母,所以,我们老师要抱着这一善念,播下温暖她一辈子、光明他一辈子的种子,用父母的眼睛注视他,让他感到温暖。
(作者单位:湖南省长沙市铁路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