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对于整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其中,很多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乏的事件不断涌出,社会形成重视社会责任感的风气。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成为教育工作者的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是一种道德情感,是对他人、家庭、集体、社会、国家所持有的态度以及应履行的义务。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其实就是在我们的生活中对自己身边的人、事充满无处不在的关注与热情,是一种慢慢养成的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然而现在社会上觉得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意识淡薄,主要表现在重金钱轻道义,重个人轻社会,重个人需要轻社会需要,重物质轻精神等,这样的现象出现的原因在于某些大学生对于社会责任感太大了,自己没有真正的领悟,觉得自己“帮不上忙”,从而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因此,社会责任感的培育受到大家的高度关注,社会责任感应该依托在什么样的载体上才能更好地激发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成为众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难题。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载体丰富多样,不同载体下的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发展态势也不尽相同。大学生志愿服务是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至关重要的载体之一。“志愿服务是大学生勇于担当、 日趋成熟的一种外在表现, 更是源于大学生回馈社会、 承担社会责任的内因驱动。” [1]新形势下,以大学生志愿服务为视角结合国情探讨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具有重要意义。
一、大学生志愿服务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重要意义
当代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他们对于国家和人民是否具有强而有力的社会责任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者中国的未来发展。一个优秀的大学生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理论素养,更重要的是要有强烈的主体意识以及良好的社会责任感。据统计,中国志愿者40%的职业都是大学生,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利用志愿服务作为大学生培养社会责任感的载体,对于大学生责任教育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现状及优化路径
1、增强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意识
正确的意识可以促进实践的实现。大学生在志愿服务领域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在全民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工作仍待改善。有的大学生四年来从未参加过志愿服务,有的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仅限在学校强制要求下,对于真正的志愿服务是要求大学生自愿,可持续地参与志愿服务。笔者在与大学生志愿者的接触下了解到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意识(动机)不强,很多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主动性差,重索取轻奉献;另外,在如今经济发展的市场,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多与金钱挂钩,许多大学生及时参加社会实践,多考虑能拿到的金钱报酬、物质报酬作为自己参与的衡量标准,重物质轻精神;大学生作为一个强烈需要物质独立、精神独立的群体,因此他在衡量社会实践的时候,往往偏向于物质需求。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提到人有五个层次的需求,低层次的需求满足以后,才会有更高层次的需求,大学生作为一个还在父母羽翼下的群体,强烈需要物资独立来达到精神、个体的独立,因此,大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的时候往往会首先选择为自己带来物质利益的社会实践,在这样的前提条件达到以后才会选择参与志愿服务。增强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意识有利于大学生在重个人轻社会、重物质轻精神的错误观念中树立正确的社会责任感。
2、丰富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内容
丰富的志愿服务内容是践行社会责任感的关键点之一。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还受到大学生志愿服务本身的影响。大学生志愿者随着入学时间的延长,出现递减趋势。大学生在大学以前是应试教育,学生时代大多在教室里与书本度过,此时大学生刚入大学,参与志愿服务后对志愿服务的内容失望,出现心理学上的阿伦森效应,导致大学生产生排斥。另外大学生志愿服务有的空洞无趣,旨在走走形式,比如去养老院看望老人,大多大学生去往养老院就是表演节目,当然,这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但节目表演结束以后,大学生大多与自己同学之间相互闲聊,与老人互动不高,一大堆人去拍照然后走人,大作形象过程、面子工程,对于大学生个体参与活动的真正意义没有感受;参与频率不高,不能坚持。有的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走马观花,一学期就参加一次活动,活动之间没有连续意义,大学生很难感受到参与活动的迫切性;有的活动发布内容平淡,意义不清,大学生在参与活动时的工作职责及操作性茫然,大学生无法了解活动的意义,导致参与意向不高。
3、增强高校教育系统对志愿服务的重视
高校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的重视激励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可持续发展。高校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主导大学生学习的是学校的教学机构。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还需要得到学校的认同与高度重视。高校对于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激励机制有待加强,大学生仅仅在大学生参评奖学金的时候才将大学生的志愿服务进行考核鼓励,而其他时候却没有得到一定的增强作用,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行为需要来自高校的正强化,才能使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作用发挥最大。有的高校通过将志愿服务纳入学分制来激励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得到大学生的积极相应,大学生不再是单纯从平时的考试中拿到学分,更是走出学校,走进社会,通过社会实践,对社会的付出得到学分,这也是学校表达鼓励、激励的一种方式。
4、社会对于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认同
社会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认同是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动力。受助对象对于大学生的志愿服务的评价对于大学生参與志愿服务的作用非常明显,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得到的来自于自身服务对象的赞同对于大学生来说是心理的认可,有利于大学生加深对志愿服务的认识,有利于大学生坚持参与志愿服务;大学生的最终目标是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因此大学生在参与实践活动的另一个因素便是对今后发展的帮助作用,因此,求职单位对于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认同度对于大学生持续参与志愿服务的也起到一定作用,求职单位的企业文化中包含公益活动或志愿服务对于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也会起到促进作用;近年来,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得到许多媒体的报道,对于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起到激励作用。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志愿服务对于社会责任感的培育可以从三个层次上实现。首先,志愿服务的特点是自愿性,而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就是要求大学生自律。因此,从个人的角度来说,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培育了社会责任感的第一层次。其次,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狭义上来说就是帮助弱小群体走出困境,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而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第二个层次便是要求大学生具有同情心,积极关注和关心他人的困难。因此,从服务对象的角度来说,大学生志愿服务培育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精神层面。最后,大学生从细小的志愿服务汇聚成大的社会潮流,从身边每个小事中学习并实践自己的责任感,做到对社会的责任感高于对自己的责任感,而这就是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的最高境界。■
参考文献
[1] 沈洁,陶康乐,陈雪梅. 90后大学生志愿服务动机与社会责任感实证研究[J]. 纺织教育,2006,11(4):339-341.
作者简介:李莉(1991-),女,四川宜宾人,成都理工大学政治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青年思想道德与心理健康研究。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是一种道德情感,是对他人、家庭、集体、社会、国家所持有的态度以及应履行的义务。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其实就是在我们的生活中对自己身边的人、事充满无处不在的关注与热情,是一种慢慢养成的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然而现在社会上觉得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意识淡薄,主要表现在重金钱轻道义,重个人轻社会,重个人需要轻社会需要,重物质轻精神等,这样的现象出现的原因在于某些大学生对于社会责任感太大了,自己没有真正的领悟,觉得自己“帮不上忙”,从而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因此,社会责任感的培育受到大家的高度关注,社会责任感应该依托在什么样的载体上才能更好地激发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成为众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难题。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载体丰富多样,不同载体下的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发展态势也不尽相同。大学生志愿服务是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至关重要的载体之一。“志愿服务是大学生勇于担当、 日趋成熟的一种外在表现, 更是源于大学生回馈社会、 承担社会责任的内因驱动。” [1]新形势下,以大学生志愿服务为视角结合国情探讨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具有重要意义。
一、大学生志愿服务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重要意义
当代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他们对于国家和人民是否具有强而有力的社会责任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者中国的未来发展。一个优秀的大学生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理论素养,更重要的是要有强烈的主体意识以及良好的社会责任感。据统计,中国志愿者40%的职业都是大学生,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利用志愿服务作为大学生培养社会责任感的载体,对于大学生责任教育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现状及优化路径
1、增强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意识
正确的意识可以促进实践的实现。大学生在志愿服务领域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在全民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工作仍待改善。有的大学生四年来从未参加过志愿服务,有的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仅限在学校强制要求下,对于真正的志愿服务是要求大学生自愿,可持续地参与志愿服务。笔者在与大学生志愿者的接触下了解到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意识(动机)不强,很多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主动性差,重索取轻奉献;另外,在如今经济发展的市场,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多与金钱挂钩,许多大学生及时参加社会实践,多考虑能拿到的金钱报酬、物质报酬作为自己参与的衡量标准,重物质轻精神;大学生作为一个强烈需要物质独立、精神独立的群体,因此他在衡量社会实践的时候,往往偏向于物质需求。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提到人有五个层次的需求,低层次的需求满足以后,才会有更高层次的需求,大学生作为一个还在父母羽翼下的群体,强烈需要物资独立来达到精神、个体的独立,因此,大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的时候往往会首先选择为自己带来物质利益的社会实践,在这样的前提条件达到以后才会选择参与志愿服务。增强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意识有利于大学生在重个人轻社会、重物质轻精神的错误观念中树立正确的社会责任感。
2、丰富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内容
丰富的志愿服务内容是践行社会责任感的关键点之一。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还受到大学生志愿服务本身的影响。大学生志愿者随着入学时间的延长,出现递减趋势。大学生在大学以前是应试教育,学生时代大多在教室里与书本度过,此时大学生刚入大学,参与志愿服务后对志愿服务的内容失望,出现心理学上的阿伦森效应,导致大学生产生排斥。另外大学生志愿服务有的空洞无趣,旨在走走形式,比如去养老院看望老人,大多大学生去往养老院就是表演节目,当然,这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但节目表演结束以后,大学生大多与自己同学之间相互闲聊,与老人互动不高,一大堆人去拍照然后走人,大作形象过程、面子工程,对于大学生个体参与活动的真正意义没有感受;参与频率不高,不能坚持。有的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走马观花,一学期就参加一次活动,活动之间没有连续意义,大学生很难感受到参与活动的迫切性;有的活动发布内容平淡,意义不清,大学生在参与活动时的工作职责及操作性茫然,大学生无法了解活动的意义,导致参与意向不高。
3、增强高校教育系统对志愿服务的重视
高校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的重视激励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可持续发展。高校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主导大学生学习的是学校的教学机构。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还需要得到学校的认同与高度重视。高校对于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激励机制有待加强,大学生仅仅在大学生参评奖学金的时候才将大学生的志愿服务进行考核鼓励,而其他时候却没有得到一定的增强作用,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行为需要来自高校的正强化,才能使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作用发挥最大。有的高校通过将志愿服务纳入学分制来激励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得到大学生的积极相应,大学生不再是单纯从平时的考试中拿到学分,更是走出学校,走进社会,通过社会实践,对社会的付出得到学分,这也是学校表达鼓励、激励的一种方式。
4、社会对于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认同
社会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认同是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动力。受助对象对于大学生的志愿服务的评价对于大学生参與志愿服务的作用非常明显,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得到的来自于自身服务对象的赞同对于大学生来说是心理的认可,有利于大学生加深对志愿服务的认识,有利于大学生坚持参与志愿服务;大学生的最终目标是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因此大学生在参与实践活动的另一个因素便是对今后发展的帮助作用,因此,求职单位对于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认同度对于大学生持续参与志愿服务的也起到一定作用,求职单位的企业文化中包含公益活动或志愿服务对于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也会起到促进作用;近年来,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得到许多媒体的报道,对于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起到激励作用。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志愿服务对于社会责任感的培育可以从三个层次上实现。首先,志愿服务的特点是自愿性,而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就是要求大学生自律。因此,从个人的角度来说,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培育了社会责任感的第一层次。其次,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狭义上来说就是帮助弱小群体走出困境,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而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第二个层次便是要求大学生具有同情心,积极关注和关心他人的困难。因此,从服务对象的角度来说,大学生志愿服务培育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精神层面。最后,大学生从细小的志愿服务汇聚成大的社会潮流,从身边每个小事中学习并实践自己的责任感,做到对社会的责任感高于对自己的责任感,而这就是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的最高境界。■
参考文献
[1] 沈洁,陶康乐,陈雪梅. 90后大学生志愿服务动机与社会责任感实证研究[J]. 纺织教育,2006,11(4):339-341.
作者简介:李莉(1991-),女,四川宜宾人,成都理工大学政治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青年思想道德与心理健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