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总统选举已经持续了一年多。在今后两个月中,民主党的奥巴马和共和党的麦凯恩作为两党推出的候选人将展开一场激烈的政治厮杀。尽管国内经济问题以及由此引发的各种社会问题将成为竞选的中心议题,但是在外交政策方面,中东问题将不可避免地成为政治角逐的焦点之一。
根据各种民调,大多数美国人认为,布什执政八年,把美国引向了错误的方向,而伊拉克战争是布什政府的“战略失误”,“大中东民主计划”也半途夭折。他们希望下届总统使美国回到正确的发展轨道上来。两位总统候选人深知选民的这种求变心态,极力把自己包装成“非布什”形象,迎合选民的革新期盼。然而,如果仔细分析两个候选人竞选以来的言论和举措,人们不难发现,一个是穿自己的新鞋走布什的老路,另一个是拿布什的旧瓶装自己的新酒。布什政府谢幕的中东政策举措,使本党的麦凯恩不太难堪,而穿新鞋的奥巴马也得沿着布什的路走。
布什:中东政策遗产
就布什政府的中东政策而言,“大中东”这个地缘政治概念包括阿拉伯联盟22个成员国以及以色列、伊朗、土耳其、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等国在内的所谓“大中东”国家。在克林顿时期,美国的中东政策可以简单地概括为“遏制两伊,打击真主党和哈马斯”。“9·11”以来,布什政府把恐怖主义和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视为对国家安全的最严重的直接威胁;把伊朗和伊拉克视为“邪恶轴心”国;在用武力推翻阿富汗的塔利班政权后,又以萨达姆政权秘密发展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由,采取“先发制人”的战略入侵伊拉克,推翻萨达姆政权,对伊拉克实行军事占领;同时,以伊朗秘密发展核武计划为借口,对伊朗实施强硬的经济和军事制裁。从第二任期开始,布什政府推行转型外交,制订了“大中东民主计划”,在其认为的非民主的穆斯林国家推广美式民主政治和价值观,遭到这些国家的强烈抵制,反美情绪不断蔓延。
美国的大中东民主计划的核心是“加速中东地区的民主化进程,以此来消除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和恐怖主义滋生的土壤”。然而,美国认定的恐怖组织哈马斯却在巴勒斯坦议会选举中大获全胜。穆斯林兄弟会也在埃及政坛崛起,伊朗总统选举结果让人大跌眼镜,而伊拉克的所谓民主选举也是基于宗教的分野。美国外交关系委员会成员戴维·菲利普斯认为,“中东民主进程的主题已变成了‘反美”’。西方舆论普遍认为,中东民主化进程成了“世俗力量衰落、宗教势力兴起”的过程。这让美国意识到,在中东,最有影响、最具动员能力的政治派别,往往是形形色色的激进伊斯兰组织。如果中东地区举行自由、公正的选举,这些激进的伊斯兰组织无疑将成为中东政坛的主导性力量,使美国和西方国家在中东地区传统的政治盟友和既得利益面临颠覆性挑战。
在伊拉克,教派暴力冲突、反美武装的自杀式袭击、基地组织的恐怖活动有增无减,战争仍在继续,严重妨碍了伊拉克的国家重建。在阿富汗,在美军和北约部队的打击下,塔利班势力不但没有被消灭,反而得到发展和壮大,并成功地在巴基斯坦的西北边境的部族山区建立起作战基地,使阿富汗战争事实上扩延到巴基斯坦。经过7年的反恐战争,阿富汗的中央政府仍然很脆弱,确切地说,阿富汗是在“建国”,而不是“国家重建”。
面对这种尴尬的局面,布什政府启动了谢幕式的政策调整,由军事转向外交,由对抗转向对话。据英国《泰晤士报》2008年6月12日报道,布什现在的目标是给他的后任留下解决中东问题的国际外交活动遗产。布什表示,他在任最后6个月的工作重点是确保在建立巴勒斯坦国等问题上达成协议,留下让下届总统能够顺利开展工作的架构。
布什政府的中东政策调整,最明显的体现就是重新启动2001年就停顿了的巴以和谈进程。在布什政府的推动下,在2007年11月举行的美国安纳波利斯中东问题国际会议上,巴以双方重启和谈,并承诺争取2008年内达成一项和平协议。布什甚至指望2008年底之前能够实现巴勒斯坦建国的目标。美国国务卿赖斯开展了对中东的穿梭外交,2008年7月对中东的访问是她自安纳波利斯和会以来第七次赴巴以地区促和。然而,迄今为止,巴以仍在定居点、耶路撒冷地位等关键问题上存在重大的分歧。
面对美国国内的反战情绪和伊拉克政府的撤军要求,同时由于联合国对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在伊拉克的行动授权在2008年年底到期,美国希望在此之前与伊拉克达成驻军协议,以使美军今后在伊拉克的驻留合法化。美国国务卿赖斯2008年8月21访问巴格达,就协议中的分歧进行谈判,她表示双方在谈判中都显示了很大的灵活性,并强调,撤军计划需要按照伊拉克的局势发展来定,不能事先设定撤军时间表。伊拉克副外长兼首席谈判代表穆罕默德·哈穆德8月22日表示,根据双方谈判代表达成的安全协议草案,美军将在2009年6月30日前撤出伊拉克主要城市和乡镇,在2011年底前完全撤离伊拉克。他又补充说,美军也可能提前或延后撤离伊拉克。如果伊拉克政府认为有必要,会要求美军继续驻扎伊拉克,部队留驻的时间和规模由两国共同组成的委员会决定。这实际上是模糊了时间表。
在伊核问题上,美国在强调制裁和不放弃军事选择的同时,注重发挥“六国机制”作用,同意欧盟和国际原子能机构与伊朗进行接触;2008年7月17日,欧盟和美、中、俄、法、英、德六国同伊朗在瑞士日内瓦举行伊核会谈,这是美国自伊朗霍梅尼伊斯兰革命以后首次与伊朗接触。在伊朗谈判代表与欧盟代表索拉纳进行谈判时,美国副国务卿伯恩斯也参加了会谈,突破了不与伊朗谈判的立场。
总之,布什政府中东政策的调整既为本党总统候选人的中东政策铺垫,同时也给民主党总统候选人的政策主张釜底抽薪。
麦凯恩:布什政策的翻版
布什理解共和党总统候选人麦凯恩既要维护共和党外交政策的连续性,又不得不与现政府的政策失误保持距离,他承认:“麦凯恩是一位独立人士,他将做出他认为是最好的决定。”
麦凯恩2008年5月15日在俄亥俄州发表演讲时称,如果他当选总统,在2013年1月任期结束前,美国将能在伊拉克取得彻底胜利,美国将能够杀死或抓获“基地”组织领导人本·拉登,并稳定阿富汗局势。他坚信美国4年内可打赢伊拉克战争,届时伊拉克“民主政治”已经建成,大部分驻伊美军能够返回美国,只在伊拉克保留少量驻军。麦凯恩攻击奥巴马关于立即从伊拉克撤军的承诺“不切实际”。
麦凯恩向来是犹太主义和以色列的坚定支持者。麦凯恩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以色列国家存在于恐怖主义组织的巨大威胁之下,更有甚者伊朗人持续不断地鼓吹要把以色列从地图上抹去。”麦凯恩承诺自己“永远不会允许大屠杀的再次发生”。他强调伊朗支持恐怖主义组织的目的是“要毁灭美国”,把美国和以色列捆绑在一起。在共和党预选期间,为了吸引选民,麦凯恩在伊朗、伊拉克等问题上不断放出狠话。他指出,为了阻止“核武装的伊 朗”,美国不惜采取军事行动。为了配合布什政府推动的巴以和平进程,2008年3月19日麦凯恩访问以色列时说,美国政府和国会将继续推动以色列与巴勒斯坦之间的和平进程。
在竞选中,奥巴马时常表示,麦凯恩实际上是在为布什竞选第三届总统任期,麦凯恩的中东政策不过是布什政府政策的翻版。麦凯恩极力否认这种说法。
奥巴马:布什政策的克隆
奥巴马是民主党内初选中涌现出来的一匹黑马。他顺应美国国内政治的潮流,呼应多数选民的心声,举起变革的旗帜,以伊战终结者姿态投入选战。奥巴马表示,他认为伊战是个错误,应当结束这场战争,如果他当选总统,16个月内将从伊拉克撤出美军,使美国战斗部队在2010年年中之前撤出伊拉克。奥巴马在《纽约时报》上发表题为《我的伊拉克计划》一文,指出他不会把美国军队或美国资源作为在伊拉克保持永久基地这一错误观念的“抵押品”。他说,留驻伊拉克的部队将只担负有限的使命,比如打击基地组织的残余势力和确保美国在伊人员的安全。
奥巴马批评布什政府将注意力放在伊拉克战争上,削弱了美国的安全保障和国际地位。他强调阿富汗局势严重,美应将阿富汗视为反恐主战场,应增加美在阿兵力,承诺向阿富汗增派至少两个战斗旅。奥巴马还表示,如他当选总统,将把从伊拉克撤出的兵力部分派往阿富汗。这表明他扣击恐怖主义的决心。
关于伊朗核问题,奥巴马曾经说过,要以外交的手段解决伊朗核问题。他甚至表示,如果他当选总统,愿在任期第一年内与伊朗等国领导人举行无条件会晤。这一言论曾被竞选对手讥讽为“幼稚无知”。在2008年7月访问中东期间,他强调,如果伊朗拥有核武器,中东乃至世界局势都会发生变化,国际社会必须阻止伊朗拥有核武器,如他当选总统,他将不排除任何选择阻止伊朗拥有核武器,态度明显转为强硬。这显然也是在适应美国国内舆论的主流倾向:虽然他不赞成对伊朗动武,但也要对伊朗保持强大压力。
奥巴马7月22日在约旦首都安曼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如果他当选总统,将从“上任的那一分钟起”致力于寻求巴以和谈的突破性进展。然而,奥巴马仍把哈马斯称为“恐怖组织”,也反对美国前总统卡特在叙利亚会见哈马斯领导人。奥巴马说,美国在中东和平进程的任何参与都必须既承认以色列的安全关切,也关注巴勒斯坦人面临的经济困难。他说,他将继续视以色列为宝贵盟友,“这项政策不会改变”。2008年6月他在美以公共事务委员会上所做的演说中声称,“耶路撒冷将继续作为以色列的首都,它是不可分割的”,其偏袒以色列的态度显而易见。在美国总统大选中,任何候选人都不敢冒犯犹太人,这已经成为美国选举政治的法则。同时也反映出奥巴马担心能否赢得支持以色列的人的选票。
变革声浪中的永恒主题
布什在2008年3月12日举行的共和党筹款会上表示,他将“骄傲地”结束自己的8年总统任期,将把白宫的钥匙交给等待夺得共和党提名的总统候选人麦凯恩。
麦凯恩3月26日在洛杉矶的世界事务委员会上发表外交政策演讲,表示要修正布什政府的单边主义做法,提出了“全球民主同盟”的设想,表示将更多听取民主盟国的意见,采取“协调型”外交政策。尽管强调外交“协调”,但在伊拉克战争、反恐等核心安全问题上,麦凯恩基本上认同布什的现行政策,并表示将基本延续这些政策。
中东的历史表明,不管是民主党还是共和党入主白宫,美国中东政策的框架都不会改变。这个框架由四根支柱支撑:捍卫以色列不动摇;打击以真主党和哈马斯为代表的激进势力不动摇;控制中东石油资源不动摇;由美国主导中东事务不动摇。两位总统提名候选人的文章提出了各自对美国外交政策的思考和主张。从这些文章中,我们可以大致勾画出下一届美国政府的外交政策框架。
在中东政策方面,麦凯恩和奥巴马都主张继续推动中东和平进程,寄希望于温和的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巴斯,实现巴勒斯坦建国,使巴以和平共存。
在伊朗问题上,麦凯恩曾对伊朗放出狠话,奥巴马曾主张与伊朗对话,施以制裁和压力,但他并没有承诺放弃武力。
在伊拉克问题上,两人都在寻求脱身之道。根据布什政府与伊拉克谈判的长期关系协定,美国撤出伊拉克的“时间范围”是2011年底,而麦凯恩提出的是2013年初,奥巴马则是2010年年中。鉴于中东形势的复杂性和美在该地区的重大利益,美国不会在损害其战略利益的情况下匆匆撤走。协议本身也有意模糊了撤军的时间表,给未来的总统留下政策调整的余地。
中东地区是世界最大的石油产地,集中了全球已探明石油储量的三分之二。充斥美国石油巨头的布什政府通过先后两次伊拉克战争,已将除伊朗以外的波斯湾和伊拉克的大部分中东石油资源控制在美国手中。下届美国政府的中东政策到底能在多大程度上实现调整,仍有待观察。但是,抢占中东地缘政治主导权,控制中东油气资源和国际货运航道,是美国中东战略中的永恒主题,这就决定了美国的中东政策很难有根本调整。
(责任编辑 文博英)
根据各种民调,大多数美国人认为,布什执政八年,把美国引向了错误的方向,而伊拉克战争是布什政府的“战略失误”,“大中东民主计划”也半途夭折。他们希望下届总统使美国回到正确的发展轨道上来。两位总统候选人深知选民的这种求变心态,极力把自己包装成“非布什”形象,迎合选民的革新期盼。然而,如果仔细分析两个候选人竞选以来的言论和举措,人们不难发现,一个是穿自己的新鞋走布什的老路,另一个是拿布什的旧瓶装自己的新酒。布什政府谢幕的中东政策举措,使本党的麦凯恩不太难堪,而穿新鞋的奥巴马也得沿着布什的路走。
布什:中东政策遗产
就布什政府的中东政策而言,“大中东”这个地缘政治概念包括阿拉伯联盟22个成员国以及以色列、伊朗、土耳其、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等国在内的所谓“大中东”国家。在克林顿时期,美国的中东政策可以简单地概括为“遏制两伊,打击真主党和哈马斯”。“9·11”以来,布什政府把恐怖主义和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视为对国家安全的最严重的直接威胁;把伊朗和伊拉克视为“邪恶轴心”国;在用武力推翻阿富汗的塔利班政权后,又以萨达姆政权秘密发展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由,采取“先发制人”的战略入侵伊拉克,推翻萨达姆政权,对伊拉克实行军事占领;同时,以伊朗秘密发展核武计划为借口,对伊朗实施强硬的经济和军事制裁。从第二任期开始,布什政府推行转型外交,制订了“大中东民主计划”,在其认为的非民主的穆斯林国家推广美式民主政治和价值观,遭到这些国家的强烈抵制,反美情绪不断蔓延。
美国的大中东民主计划的核心是“加速中东地区的民主化进程,以此来消除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和恐怖主义滋生的土壤”。然而,美国认定的恐怖组织哈马斯却在巴勒斯坦议会选举中大获全胜。穆斯林兄弟会也在埃及政坛崛起,伊朗总统选举结果让人大跌眼镜,而伊拉克的所谓民主选举也是基于宗教的分野。美国外交关系委员会成员戴维·菲利普斯认为,“中东民主进程的主题已变成了‘反美”’。西方舆论普遍认为,中东民主化进程成了“世俗力量衰落、宗教势力兴起”的过程。这让美国意识到,在中东,最有影响、最具动员能力的政治派别,往往是形形色色的激进伊斯兰组织。如果中东地区举行自由、公正的选举,这些激进的伊斯兰组织无疑将成为中东政坛的主导性力量,使美国和西方国家在中东地区传统的政治盟友和既得利益面临颠覆性挑战。
在伊拉克,教派暴力冲突、反美武装的自杀式袭击、基地组织的恐怖活动有增无减,战争仍在继续,严重妨碍了伊拉克的国家重建。在阿富汗,在美军和北约部队的打击下,塔利班势力不但没有被消灭,反而得到发展和壮大,并成功地在巴基斯坦的西北边境的部族山区建立起作战基地,使阿富汗战争事实上扩延到巴基斯坦。经过7年的反恐战争,阿富汗的中央政府仍然很脆弱,确切地说,阿富汗是在“建国”,而不是“国家重建”。
面对这种尴尬的局面,布什政府启动了谢幕式的政策调整,由军事转向外交,由对抗转向对话。据英国《泰晤士报》2008年6月12日报道,布什现在的目标是给他的后任留下解决中东问题的国际外交活动遗产。布什表示,他在任最后6个月的工作重点是确保在建立巴勒斯坦国等问题上达成协议,留下让下届总统能够顺利开展工作的架构。
布什政府的中东政策调整,最明显的体现就是重新启动2001年就停顿了的巴以和谈进程。在布什政府的推动下,在2007年11月举行的美国安纳波利斯中东问题国际会议上,巴以双方重启和谈,并承诺争取2008年内达成一项和平协议。布什甚至指望2008年底之前能够实现巴勒斯坦建国的目标。美国国务卿赖斯开展了对中东的穿梭外交,2008年7月对中东的访问是她自安纳波利斯和会以来第七次赴巴以地区促和。然而,迄今为止,巴以仍在定居点、耶路撒冷地位等关键问题上存在重大的分歧。
面对美国国内的反战情绪和伊拉克政府的撤军要求,同时由于联合国对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在伊拉克的行动授权在2008年年底到期,美国希望在此之前与伊拉克达成驻军协议,以使美军今后在伊拉克的驻留合法化。美国国务卿赖斯2008年8月21访问巴格达,就协议中的分歧进行谈判,她表示双方在谈判中都显示了很大的灵活性,并强调,撤军计划需要按照伊拉克的局势发展来定,不能事先设定撤军时间表。伊拉克副外长兼首席谈判代表穆罕默德·哈穆德8月22日表示,根据双方谈判代表达成的安全协议草案,美军将在2009年6月30日前撤出伊拉克主要城市和乡镇,在2011年底前完全撤离伊拉克。他又补充说,美军也可能提前或延后撤离伊拉克。如果伊拉克政府认为有必要,会要求美军继续驻扎伊拉克,部队留驻的时间和规模由两国共同组成的委员会决定。这实际上是模糊了时间表。
在伊核问题上,美国在强调制裁和不放弃军事选择的同时,注重发挥“六国机制”作用,同意欧盟和国际原子能机构与伊朗进行接触;2008年7月17日,欧盟和美、中、俄、法、英、德六国同伊朗在瑞士日内瓦举行伊核会谈,这是美国自伊朗霍梅尼伊斯兰革命以后首次与伊朗接触。在伊朗谈判代表与欧盟代表索拉纳进行谈判时,美国副国务卿伯恩斯也参加了会谈,突破了不与伊朗谈判的立场。
总之,布什政府中东政策的调整既为本党总统候选人的中东政策铺垫,同时也给民主党总统候选人的政策主张釜底抽薪。
麦凯恩:布什政策的翻版
布什理解共和党总统候选人麦凯恩既要维护共和党外交政策的连续性,又不得不与现政府的政策失误保持距离,他承认:“麦凯恩是一位独立人士,他将做出他认为是最好的决定。”
麦凯恩2008年5月15日在俄亥俄州发表演讲时称,如果他当选总统,在2013年1月任期结束前,美国将能在伊拉克取得彻底胜利,美国将能够杀死或抓获“基地”组织领导人本·拉登,并稳定阿富汗局势。他坚信美国4年内可打赢伊拉克战争,届时伊拉克“民主政治”已经建成,大部分驻伊美军能够返回美国,只在伊拉克保留少量驻军。麦凯恩攻击奥巴马关于立即从伊拉克撤军的承诺“不切实际”。
麦凯恩向来是犹太主义和以色列的坚定支持者。麦凯恩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以色列国家存在于恐怖主义组织的巨大威胁之下,更有甚者伊朗人持续不断地鼓吹要把以色列从地图上抹去。”麦凯恩承诺自己“永远不会允许大屠杀的再次发生”。他强调伊朗支持恐怖主义组织的目的是“要毁灭美国”,把美国和以色列捆绑在一起。在共和党预选期间,为了吸引选民,麦凯恩在伊朗、伊拉克等问题上不断放出狠话。他指出,为了阻止“核武装的伊 朗”,美国不惜采取军事行动。为了配合布什政府推动的巴以和平进程,2008年3月19日麦凯恩访问以色列时说,美国政府和国会将继续推动以色列与巴勒斯坦之间的和平进程。
在竞选中,奥巴马时常表示,麦凯恩实际上是在为布什竞选第三届总统任期,麦凯恩的中东政策不过是布什政府政策的翻版。麦凯恩极力否认这种说法。
奥巴马:布什政策的克隆
奥巴马是民主党内初选中涌现出来的一匹黑马。他顺应美国国内政治的潮流,呼应多数选民的心声,举起变革的旗帜,以伊战终结者姿态投入选战。奥巴马表示,他认为伊战是个错误,应当结束这场战争,如果他当选总统,16个月内将从伊拉克撤出美军,使美国战斗部队在2010年年中之前撤出伊拉克。奥巴马在《纽约时报》上发表题为《我的伊拉克计划》一文,指出他不会把美国军队或美国资源作为在伊拉克保持永久基地这一错误观念的“抵押品”。他说,留驻伊拉克的部队将只担负有限的使命,比如打击基地组织的残余势力和确保美国在伊人员的安全。
奥巴马批评布什政府将注意力放在伊拉克战争上,削弱了美国的安全保障和国际地位。他强调阿富汗局势严重,美应将阿富汗视为反恐主战场,应增加美在阿兵力,承诺向阿富汗增派至少两个战斗旅。奥巴马还表示,如他当选总统,将把从伊拉克撤出的兵力部分派往阿富汗。这表明他扣击恐怖主义的决心。
关于伊朗核问题,奥巴马曾经说过,要以外交的手段解决伊朗核问题。他甚至表示,如果他当选总统,愿在任期第一年内与伊朗等国领导人举行无条件会晤。这一言论曾被竞选对手讥讽为“幼稚无知”。在2008年7月访问中东期间,他强调,如果伊朗拥有核武器,中东乃至世界局势都会发生变化,国际社会必须阻止伊朗拥有核武器,如他当选总统,他将不排除任何选择阻止伊朗拥有核武器,态度明显转为强硬。这显然也是在适应美国国内舆论的主流倾向:虽然他不赞成对伊朗动武,但也要对伊朗保持强大压力。
奥巴马7月22日在约旦首都安曼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如果他当选总统,将从“上任的那一分钟起”致力于寻求巴以和谈的突破性进展。然而,奥巴马仍把哈马斯称为“恐怖组织”,也反对美国前总统卡特在叙利亚会见哈马斯领导人。奥巴马说,美国在中东和平进程的任何参与都必须既承认以色列的安全关切,也关注巴勒斯坦人面临的经济困难。他说,他将继续视以色列为宝贵盟友,“这项政策不会改变”。2008年6月他在美以公共事务委员会上所做的演说中声称,“耶路撒冷将继续作为以色列的首都,它是不可分割的”,其偏袒以色列的态度显而易见。在美国总统大选中,任何候选人都不敢冒犯犹太人,这已经成为美国选举政治的法则。同时也反映出奥巴马担心能否赢得支持以色列的人的选票。
变革声浪中的永恒主题
布什在2008年3月12日举行的共和党筹款会上表示,他将“骄傲地”结束自己的8年总统任期,将把白宫的钥匙交给等待夺得共和党提名的总统候选人麦凯恩。
麦凯恩3月26日在洛杉矶的世界事务委员会上发表外交政策演讲,表示要修正布什政府的单边主义做法,提出了“全球民主同盟”的设想,表示将更多听取民主盟国的意见,采取“协调型”外交政策。尽管强调外交“协调”,但在伊拉克战争、反恐等核心安全问题上,麦凯恩基本上认同布什的现行政策,并表示将基本延续这些政策。
中东的历史表明,不管是民主党还是共和党入主白宫,美国中东政策的框架都不会改变。这个框架由四根支柱支撑:捍卫以色列不动摇;打击以真主党和哈马斯为代表的激进势力不动摇;控制中东石油资源不动摇;由美国主导中东事务不动摇。两位总统提名候选人的文章提出了各自对美国外交政策的思考和主张。从这些文章中,我们可以大致勾画出下一届美国政府的外交政策框架。
在中东政策方面,麦凯恩和奥巴马都主张继续推动中东和平进程,寄希望于温和的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巴斯,实现巴勒斯坦建国,使巴以和平共存。
在伊朗问题上,麦凯恩曾对伊朗放出狠话,奥巴马曾主张与伊朗对话,施以制裁和压力,但他并没有承诺放弃武力。
在伊拉克问题上,两人都在寻求脱身之道。根据布什政府与伊拉克谈判的长期关系协定,美国撤出伊拉克的“时间范围”是2011年底,而麦凯恩提出的是2013年初,奥巴马则是2010年年中。鉴于中东形势的复杂性和美在该地区的重大利益,美国不会在损害其战略利益的情况下匆匆撤走。协议本身也有意模糊了撤军的时间表,给未来的总统留下政策调整的余地。
中东地区是世界最大的石油产地,集中了全球已探明石油储量的三分之二。充斥美国石油巨头的布什政府通过先后两次伊拉克战争,已将除伊朗以外的波斯湾和伊拉克的大部分中东石油资源控制在美国手中。下届美国政府的中东政策到底能在多大程度上实现调整,仍有待观察。但是,抢占中东地缘政治主导权,控制中东油气资源和国际货运航道,是美国中东战略中的永恒主题,这就决定了美国的中东政策很难有根本调整。
(责任编辑 文博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