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时期把语文课程性质定位为“综合性、实践性”,对高中语文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语文的学习,不仅是对语文知识的掌握,更强调在活动实践中让学生主动去获取知识。语文综合活动课程的学习提倡为学生创设一种学习情景,使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升语文素养,同时,语文综合活动课程的学习也是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精神、主动探究意识的重要途径。
廣东广雅中学语文科,秉承百年广雅“广博雅正”的教学风格,结合新时代对语文教学的新要求,在构建具有特色的校本课程上,做了大胆的探索与实践。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构建起了课内、课外结合,多种情景、多种任务结合,贯穿语文综合知识,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语文综合活动课程体系。
《史记》,是中华经典名著之一,其精彩的文字叙述、深厚的人文底蕴,历朝历代都是人们阅读的精品。历史有如一条奔流不息的长河,沟通了过去、现在和未来。个体生命,只有汇入这条长河才能获得永恒。“名垂青史”几乎是人生的最大成功,为了“留取丹心照汗青”,仁人志士宁肯舍生取义。人们习惯于在历史中寻找自我:君主效法尧舜,大臣自比诸葛,武将则追踪岳飞。浩如烟海的史籍之中,凝聚着中华民族固有的文化气质,潜藏着他们对宇宙、社会和人生的特有看法。“读史明智·鉴往知来”的《史记》阅读写作活动课程,就是通过一系列的阅读写作活动,让学生了解经典、品味经典、思考经典,并从中汲取丰富的中华文化养料。
一、课程的特征
学校的课程都是校本的,是在执行国家课程的过程中,体现了本校的教育理念和策略。校本课程的设计目标是学生的发展,将学校的教育理念和培养目标、地域和学校特色、本校学生发展的需求等因素自觉地融入国家课程,产生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真正的校本课程。因此,基于学生需要,着眼学生发展,是本校校本课程设计的宗旨。
1.语文性
“读史明智·鉴往知来”的《史记》阅读写作活动课程,首先是语文课程必须要有语文课程的特性。结合《史记》为文言文经典文本,课程教学的目标就是:通过精读《史记》中的文本,梳理积累文学文化常识;巩固与拓展文言文阅读的各类知识与技能;加强诵读与翻译文言文的能力,进一步提升文言文阅读的能力;通过阅读与写作的教学环节,体会文本中的文字魅力与人文精神。课程体现的是语文课的特征,要有“语文”的味道。
2.综合性
《语文课程标准》中为了实现提供给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实践环境,曾多处使用一些如观察、搜集、演出等行为性动词来表述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相关活动的开展。“读史明智·鉴往知来”的《史记》阅读写作活动课程,亦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设计。通过课堂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经典阅读的过程,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通过小课题的研究、课外活动的设计,让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提升收集资料、调查研究、分析并得出结论等各种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合作精神和健全的人格。
3.学术性
在“读史明智·鉴往知来”的《史记》阅读课程的设计中,突出了对学生学术素养的培养。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文本,开阔视野,并使之形成自己的识知,包括深层次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对社会的剖析能力、跨领域学习能力、更广泛的实践能力等。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学习成果,就是学生学术能力的一次提升。
二、课程开展的路径及策略
1.课程开展的路径
结合语文学科的特有性质,在“读史明智·鉴往知来”的《史记》阅读课程教学中,我们以语文学习的核心素养——“读写”为重点,构建课程教学的路径。示意图如下:
该教学体系,亦是充分体现语文活动课程的特点,课内教学与课外教学相结合,以《史记》文本为核心,为学生打造广阔的阅读环境,以各种不同的读写任务驱动学生主动学习,把语文学习的核心素养之一“读”与“写”的培养落实到日常教学当中。
2.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整合与开发教学资源,丰富学习内容是“读史明智·鉴往知来”的《史记》阅读课程教学的一大亮点。
我们以《史记》一书为基本教材,整合各类文本资源,形成了课内、课外学习资料。
精读文本,我们选择了《魏公子列传》《项羽本纪》《李斯列传》《刺客列传》四篇文章,要求学生进行精读,教师在课室上对文章阅读进行指导,包括字词现象、文化常识、人物分析等。
泛读文本,我们从《史记》中也选择了若干文本,配合精读文本的学习内容,拓展学生的视野,加深学生对文本理解的层次。
课外文本,我们编写了《大道雅文·史记人物版》校本教材,精选了关于《史记》人物评论的相关文章集成一本书,给学生阅读与学习。文章有雷建军的《千年解错了“鸿门宴”》《“袴下之辱”何以成为大丈夫行为》,资中筠的《无韵之离骚 ——太史公笔法小议》等共十篇学术论文,以期增强学生阅读与理解理性效应。
举办学术讲座。我们聘请了华南师范大学陈一平教授给同学们“讲《史记》”。
教学过程中,我们极力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开展多种形式语文学习活动,收到了极好的效果。
3.任务驱动,“读”“写”结合
结合教学的目标及其达成的要求,我们设计了以下的“读”“写”任务推动学生的学习。
4.多元评价,展示成果
在对课程进行评时,我们突出了评价主体的多元,由学生、老师、家长共同评价。
同时,重视形成性评价,轻总结性评价;重视小组评价与自我评价,轻教师评价;重视对解决问题方法的评价,轻解决问题结果的评价;重视对创造性的、合作性的、宽容的、勇敢的、坚持的等等个性品质进行积极评价;重视评价的多样性,否定评价的单一性。
积极展示学生学习的成果,开展读书交流会、读书沙龙、各类写作报告会、各类阅读成果展示会、展板、手抄报等各种活动。 三、课程的成果
课程开展后,学生的学生成果令人惊喜,学生写作以下的文字:
如此说来,这种刺杀行为,并不是什么极其特别或是危害尤其多的斗爭手段,大家都知道,大家都能用,玩的就是看谁出其不意老谋深算而已。那么,也不存在什么历史的偶然必然,就像一场战争,谁都没有必胜的把握,谁都不知对方下一刻兵行何处,胜利总不是靠一点小聪明小幸运就能得来的。(学洪欣)
李斯改革的失败更多在于人为的因素:秦二世沉溺享乐、昏庸无能、不理朝政;赵高进谏谗言、诬害忠良;李斯即使一度想作最后的劝谏,却还是屈服于奸臣逆子的威逼利诱,对二世阿谀奉承。此番改革的失败归咎于法制的不完善,如果一个国家靠的是人治而非法治,这个国家又怎么能强盛呢?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忠言的重要性。(曾庆辉)
文字当中,我们看到了学生学习时的全情投入、思考时的思想火花。
此外,课程的开展激发学生学习古文的热情,学生在研讨、提炼观点、分析作品、鉴赏作品等各方面能力上,均得到了有效的提高。
有学生这样写道:
参与本次学习,我学到了许多。通过搜集阅读读各种素材,我才明白,我们不能脱离历史来看待古人。任何人的行为与思想,都一定是和他所处的时代特征紧密联系的。……(周新宇)
很欣喜,通过课程的学习,我们看到了学生的进步!
四、课程教学反思
本课程在实施后,我们也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反思。
首先,要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与写作,必须要有时间的保证。但由于教师的观念和操作上有诸多条件限制所造成的困难,使教师无法保证把更多的时间用于课外的阅读,仍旧采用旧的教学方式进行设计、教学。实践中要反复宣传时间安排和使用的建议,要有案例说明和带动教师自觉地腾出时间安排课外的阅读与写作活动。
其次,语文学科的学科特点,每篇文章都是一个具体的特例,不可能用带有普遍性的“原理”和“规则”去界定和学习,这无疑增加了语文教师的工作量、备课量。许多的课堂都是在“粗阅读”“浅阅读”的状态下进行的,因为教师没有太多的时间来精备课,课堂上也没有保证精阅读的时间。
第三,课外阅读与写作的“活动化”,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即使教师接受了其先进的理念,但由于经验不足,可借鉴的材料少之又少,活动设计和活动组织带来的繁复和艰辛使许多教师不愿意参与设计和实践,他们更希望有充足的资源下进行而不希望腾出时间去实验。
路漫漫其修远兮,求索之路,一直都在我们的脚下!
【本文是“广州市广州市教学成果一等奖(培优项目)(证书号:M2015A074)阶段成果】
廣东广雅中学语文科,秉承百年广雅“广博雅正”的教学风格,结合新时代对语文教学的新要求,在构建具有特色的校本课程上,做了大胆的探索与实践。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构建起了课内、课外结合,多种情景、多种任务结合,贯穿语文综合知识,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语文综合活动课程体系。
《史记》,是中华经典名著之一,其精彩的文字叙述、深厚的人文底蕴,历朝历代都是人们阅读的精品。历史有如一条奔流不息的长河,沟通了过去、现在和未来。个体生命,只有汇入这条长河才能获得永恒。“名垂青史”几乎是人生的最大成功,为了“留取丹心照汗青”,仁人志士宁肯舍生取义。人们习惯于在历史中寻找自我:君主效法尧舜,大臣自比诸葛,武将则追踪岳飞。浩如烟海的史籍之中,凝聚着中华民族固有的文化气质,潜藏着他们对宇宙、社会和人生的特有看法。“读史明智·鉴往知来”的《史记》阅读写作活动课程,就是通过一系列的阅读写作活动,让学生了解经典、品味经典、思考经典,并从中汲取丰富的中华文化养料。
一、课程的特征
学校的课程都是校本的,是在执行国家课程的过程中,体现了本校的教育理念和策略。校本课程的设计目标是学生的发展,将学校的教育理念和培养目标、地域和学校特色、本校学生发展的需求等因素自觉地融入国家课程,产生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真正的校本课程。因此,基于学生需要,着眼学生发展,是本校校本课程设计的宗旨。
1.语文性
“读史明智·鉴往知来”的《史记》阅读写作活动课程,首先是语文课程必须要有语文课程的特性。结合《史记》为文言文经典文本,课程教学的目标就是:通过精读《史记》中的文本,梳理积累文学文化常识;巩固与拓展文言文阅读的各类知识与技能;加强诵读与翻译文言文的能力,进一步提升文言文阅读的能力;通过阅读与写作的教学环节,体会文本中的文字魅力与人文精神。课程体现的是语文课的特征,要有“语文”的味道。
2.综合性
《语文课程标准》中为了实现提供给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实践环境,曾多处使用一些如观察、搜集、演出等行为性动词来表述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相关活动的开展。“读史明智·鉴往知来”的《史记》阅读写作活动课程,亦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设计。通过课堂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经典阅读的过程,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通过小课题的研究、课外活动的设计,让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提升收集资料、调查研究、分析并得出结论等各种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合作精神和健全的人格。
3.学术性
在“读史明智·鉴往知来”的《史记》阅读课程的设计中,突出了对学生学术素养的培养。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文本,开阔视野,并使之形成自己的识知,包括深层次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对社会的剖析能力、跨领域学习能力、更广泛的实践能力等。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学习成果,就是学生学术能力的一次提升。
二、课程开展的路径及策略
1.课程开展的路径
结合语文学科的特有性质,在“读史明智·鉴往知来”的《史记》阅读课程教学中,我们以语文学习的核心素养——“读写”为重点,构建课程教学的路径。示意图如下:
该教学体系,亦是充分体现语文活动课程的特点,课内教学与课外教学相结合,以《史记》文本为核心,为学生打造广阔的阅读环境,以各种不同的读写任务驱动学生主动学习,把语文学习的核心素养之一“读”与“写”的培养落实到日常教学当中。
2.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整合与开发教学资源,丰富学习内容是“读史明智·鉴往知来”的《史记》阅读课程教学的一大亮点。
我们以《史记》一书为基本教材,整合各类文本资源,形成了课内、课外学习资料。
精读文本,我们选择了《魏公子列传》《项羽本纪》《李斯列传》《刺客列传》四篇文章,要求学生进行精读,教师在课室上对文章阅读进行指导,包括字词现象、文化常识、人物分析等。
泛读文本,我们从《史记》中也选择了若干文本,配合精读文本的学习内容,拓展学生的视野,加深学生对文本理解的层次。
课外文本,我们编写了《大道雅文·史记人物版》校本教材,精选了关于《史记》人物评论的相关文章集成一本书,给学生阅读与学习。文章有雷建军的《千年解错了“鸿门宴”》《“袴下之辱”何以成为大丈夫行为》,资中筠的《无韵之离骚 ——太史公笔法小议》等共十篇学术论文,以期增强学生阅读与理解理性效应。
举办学术讲座。我们聘请了华南师范大学陈一平教授给同学们“讲《史记》”。
教学过程中,我们极力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开展多种形式语文学习活动,收到了极好的效果。
3.任务驱动,“读”“写”结合
结合教学的目标及其达成的要求,我们设计了以下的“读”“写”任务推动学生的学习。
4.多元评价,展示成果
在对课程进行评时,我们突出了评价主体的多元,由学生、老师、家长共同评价。
同时,重视形成性评价,轻总结性评价;重视小组评价与自我评价,轻教师评价;重视对解决问题方法的评价,轻解决问题结果的评价;重视对创造性的、合作性的、宽容的、勇敢的、坚持的等等个性品质进行积极评价;重视评价的多样性,否定评价的单一性。
积极展示学生学习的成果,开展读书交流会、读书沙龙、各类写作报告会、各类阅读成果展示会、展板、手抄报等各种活动。 三、课程的成果
课程开展后,学生的学生成果令人惊喜,学生写作以下的文字:
如此说来,这种刺杀行为,并不是什么极其特别或是危害尤其多的斗爭手段,大家都知道,大家都能用,玩的就是看谁出其不意老谋深算而已。那么,也不存在什么历史的偶然必然,就像一场战争,谁都没有必胜的把握,谁都不知对方下一刻兵行何处,胜利总不是靠一点小聪明小幸运就能得来的。(学洪欣)
李斯改革的失败更多在于人为的因素:秦二世沉溺享乐、昏庸无能、不理朝政;赵高进谏谗言、诬害忠良;李斯即使一度想作最后的劝谏,却还是屈服于奸臣逆子的威逼利诱,对二世阿谀奉承。此番改革的失败归咎于法制的不完善,如果一个国家靠的是人治而非法治,这个国家又怎么能强盛呢?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忠言的重要性。(曾庆辉)
文字当中,我们看到了学生学习时的全情投入、思考时的思想火花。
此外,课程的开展激发学生学习古文的热情,学生在研讨、提炼观点、分析作品、鉴赏作品等各方面能力上,均得到了有效的提高。
有学生这样写道:
参与本次学习,我学到了许多。通过搜集阅读读各种素材,我才明白,我们不能脱离历史来看待古人。任何人的行为与思想,都一定是和他所处的时代特征紧密联系的。……(周新宇)
很欣喜,通过课程的学习,我们看到了学生的进步!
四、课程教学反思
本课程在实施后,我们也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反思。
首先,要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与写作,必须要有时间的保证。但由于教师的观念和操作上有诸多条件限制所造成的困难,使教师无法保证把更多的时间用于课外的阅读,仍旧采用旧的教学方式进行设计、教学。实践中要反复宣传时间安排和使用的建议,要有案例说明和带动教师自觉地腾出时间安排课外的阅读与写作活动。
其次,语文学科的学科特点,每篇文章都是一个具体的特例,不可能用带有普遍性的“原理”和“规则”去界定和学习,这无疑增加了语文教师的工作量、备课量。许多的课堂都是在“粗阅读”“浅阅读”的状态下进行的,因为教师没有太多的时间来精备课,课堂上也没有保证精阅读的时间。
第三,课外阅读与写作的“活动化”,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即使教师接受了其先进的理念,但由于经验不足,可借鉴的材料少之又少,活动设计和活动组织带来的繁复和艰辛使许多教师不愿意参与设计和实践,他们更希望有充足的资源下进行而不希望腾出时间去实验。
路漫漫其修远兮,求索之路,一直都在我们的脚下!
【本文是“广州市广州市教学成果一等奖(培优项目)(证书号:M2015A074)阶段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