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透过对教材中爱情题材的正确解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人生观,从而了解社会,把握人生。
【关键词】爱情题材 引导 高中生 健康人格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7-0112-02
爱情题材的作品,近几年在高中语文教材及读本中频频出现,《边城》中翠翠的情窦初开、《红楼梦》里黛玉因敏感而显得怯懦自卑的爱、《大卫?科波菲尔》中大卫对佩葛蒂无法言语的深情、《氓》中女主人翁对始乱终弃的男子的决绝,以及《孔雀东南飞》中焦仲卿与刘兰芝的“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的坚贞不渝的爱情,都会在同处青春年少的高中学生的心中激起阵阵涟漪,很久才会平复。那么,如何看待,如何引导?这也是不少语文老师都曾面临或正在面对的难题。
爱情是一个极为敏感的话题,过去中学教材一向视为禁区,认为打开这道闸门,让学生探讨赏析爱情话题,学校就不好管理。其实,高中学生的心理、生理都逐渐趋向成熟,他们对爱情题材的作品感兴趣是正常现象,著名作家伯特兰?罗素在《罗素自传》的序言《我为什么而活着》一文中写到“生命意义在于对爱的渴望、知识的探求与对人类所遭受痛苦的怜悯”,“我寻求爱情,首先是因为它使我心醉神迷,这种销魂是如此美妙”,更何况是十七八岁的年轻人呢?
因此,作为老师,如果回避这个问题,那么对学生个性健康的发展、健康人格和健康心理的形成都是不利的。
记得曾经,观摩语文特级教师朱显驹老师的一节公开课,课题就是舒婷的《致橡树》,他的开场白就是:“现在就让我们来谈‘恋爱’吧!”满堂的学生兴奋不已,整个教室瞬间热闹起来。这节公开课学生和听课的老师都非常投入,在朱老师的循循善诱下,同学们认真辨析着“攀附型”“奉献型”“独立平等型”等不同的爱情价值观,用心去体会爱情的喜悦、幸福,明白了“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作为相爱的两个人,应分担不幸和痛苦,风雨同舟、患难与共,当雨过天晴、彩虹环绕,相爱的人最终是共享幸福人生的。同学们在学习中与诗人产生了共鸣,我相信他们也会在心中产生对“独立平等、相互依存、心心相印、甘苦与共”的理想爱情的美好向往。
朱老师的学生是幸福的,他们在学习经典之时,有名师引导着去正确解读、领悟,去发现爱情这一玫瑰色的最美的乐章。
爱情是生活的多层面之一,引导学生解读,可以使学生更全面、更深层地理解人生、透视社会。那么,到底应该怎样引导学生去解读呢?
一、了解人物不同的心理历程,把握作品所揭示的爱的真谛。
爱情是永恒的主题,也是文学创作长盛不衰的主旋律,离开了爱情,许多文学作品就会黯然失色。而诗歌则是人们表达爱情的常见形式,也是诗人诠释爱的主要方式。翻开我国现实主义文学之先河的《诗经》,其篇首便是一支优美的爱情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求之不得,寤寐思服”,这些诗句极细腻地展示了青年男子追求爱情的心理和为了得到爱情的淳朴可爱的行为。读《氓》,学生会对负心薄情的爱情叛逆憎恨不已;读《孔雀东南飞》更会让学生对因旧礼教的迫害而造成的婚姻悲剧有所感悟。
以关注下层劳动人民的困苦窘迫来讽喻朝廷残暴的白居易,通过《长恨歌》唱出了他的爱情观:“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而透过秦观的《鹊桥仙》,我们则可以看出这位士大夫全新的爱情观念:“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他一反常人都渴求的耳鬓厮磨,长相厮守的心态,表达了真爱的坚贞和自信。翻阅爱情经卷,品味爱情百味,柳永惜别情人后,感叹“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李清照则发出“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惋叹;东坡居士那首《江城子》更是写尽了伉俪之间生死不渝的人间真情。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谁曾想到,这位以豪放坦荡著称的士大夫,内心居然也如此柔情。品读这倾心之苦,谁能不为之潸然泪下?又怎能不令青春年少的学生默默垂泪?
可见,引导学生品读诗歌中的爱情篇章,能使学生徜徉在情感的历程中,留下一次次难忘的爱情体验,并从中得到一次次人文主义的熏陶,也为解读更复杂的人生打下基础。
二、了解作品不同的时代特点,感悟其揭示社会的深刻性。
通过引导学生解读分析课文爱情题材的作品,让他们感受人生和光怪陆离的社会现实。
教《雷雨》时,要让学生了解侍萍、繁漪的悲剧是社会的悲剧。我们从中感受纯洁爱情的美好之时,也可以清醒的认识到社会、制度、时代对人性的压抑和扭曲。教《边城》时,要让学生了解翠翠凄美的爱情故事是一种文化的折射。我们可以从中领悟到纯朴的湘西风土人情,也可以从中挖掘更深的文化内涵。作者极力讴歌传统文化中保留至今的美德,是相对于现代传统美德遭到破坏,到处充斥着物欲金钱主义的浅薄、庸俗和腐化堕落的现实而言的。正如沈从文先生所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人性的人生的形式。”
读《罗密欧与朱丽叶》我们就要了解莎士比亚这位文艺复兴时期杰出的剧作家是如何反映进步的人文主义思想的。要让学生明确:罗密欧与朱丽叶本是一对有情人,但是受封建家族世仇的影响,最终有情人难成眷属而双双殉情。他们的悲剧强烈的控诉了封建伦理观念的罪恶,批判了陈旧腐朽的封建意识。而悲剧的结尾,两个世仇之家面对儿女的尸体翻然悔悟,言归于好,则象征着腐朽的封建家族的没落和年轻一代追求爱情追求幸福生活的理想的胜利,象征着作者宣扬的人文主义的理想的胜利。因此,教学这类文章,就不能单纯地解读爱情,而是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引导学生接受更深刻的人文主义教育,最终形成健康的人格。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授者,又是思想的传承者,同时肩负着塑造学生健康人格的神圣使命。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创设一种民主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探讨包括爱情在内的人生和社会问题。教会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感知、学会生活、学会爱,培养他们的健康人格,以及一定层次的审美情趣,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恋爱观,从而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稳、更美好!
【关键词】爱情题材 引导 高中生 健康人格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7-0112-02
爱情题材的作品,近几年在高中语文教材及读本中频频出现,《边城》中翠翠的情窦初开、《红楼梦》里黛玉因敏感而显得怯懦自卑的爱、《大卫?科波菲尔》中大卫对佩葛蒂无法言语的深情、《氓》中女主人翁对始乱终弃的男子的决绝,以及《孔雀东南飞》中焦仲卿与刘兰芝的“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的坚贞不渝的爱情,都会在同处青春年少的高中学生的心中激起阵阵涟漪,很久才会平复。那么,如何看待,如何引导?这也是不少语文老师都曾面临或正在面对的难题。
爱情是一个极为敏感的话题,过去中学教材一向视为禁区,认为打开这道闸门,让学生探讨赏析爱情话题,学校就不好管理。其实,高中学生的心理、生理都逐渐趋向成熟,他们对爱情题材的作品感兴趣是正常现象,著名作家伯特兰?罗素在《罗素自传》的序言《我为什么而活着》一文中写到“生命意义在于对爱的渴望、知识的探求与对人类所遭受痛苦的怜悯”,“我寻求爱情,首先是因为它使我心醉神迷,这种销魂是如此美妙”,更何况是十七八岁的年轻人呢?
因此,作为老师,如果回避这个问题,那么对学生个性健康的发展、健康人格和健康心理的形成都是不利的。
记得曾经,观摩语文特级教师朱显驹老师的一节公开课,课题就是舒婷的《致橡树》,他的开场白就是:“现在就让我们来谈‘恋爱’吧!”满堂的学生兴奋不已,整个教室瞬间热闹起来。这节公开课学生和听课的老师都非常投入,在朱老师的循循善诱下,同学们认真辨析着“攀附型”“奉献型”“独立平等型”等不同的爱情价值观,用心去体会爱情的喜悦、幸福,明白了“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作为相爱的两个人,应分担不幸和痛苦,风雨同舟、患难与共,当雨过天晴、彩虹环绕,相爱的人最终是共享幸福人生的。同学们在学习中与诗人产生了共鸣,我相信他们也会在心中产生对“独立平等、相互依存、心心相印、甘苦与共”的理想爱情的美好向往。
朱老师的学生是幸福的,他们在学习经典之时,有名师引导着去正确解读、领悟,去发现爱情这一玫瑰色的最美的乐章。
爱情是生活的多层面之一,引导学生解读,可以使学生更全面、更深层地理解人生、透视社会。那么,到底应该怎样引导学生去解读呢?
一、了解人物不同的心理历程,把握作品所揭示的爱的真谛。
爱情是永恒的主题,也是文学创作长盛不衰的主旋律,离开了爱情,许多文学作品就会黯然失色。而诗歌则是人们表达爱情的常见形式,也是诗人诠释爱的主要方式。翻开我国现实主义文学之先河的《诗经》,其篇首便是一支优美的爱情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求之不得,寤寐思服”,这些诗句极细腻地展示了青年男子追求爱情的心理和为了得到爱情的淳朴可爱的行为。读《氓》,学生会对负心薄情的爱情叛逆憎恨不已;读《孔雀东南飞》更会让学生对因旧礼教的迫害而造成的婚姻悲剧有所感悟。
以关注下层劳动人民的困苦窘迫来讽喻朝廷残暴的白居易,通过《长恨歌》唱出了他的爱情观:“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而透过秦观的《鹊桥仙》,我们则可以看出这位士大夫全新的爱情观念:“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他一反常人都渴求的耳鬓厮磨,长相厮守的心态,表达了真爱的坚贞和自信。翻阅爱情经卷,品味爱情百味,柳永惜别情人后,感叹“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李清照则发出“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惋叹;东坡居士那首《江城子》更是写尽了伉俪之间生死不渝的人间真情。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谁曾想到,这位以豪放坦荡著称的士大夫,内心居然也如此柔情。品读这倾心之苦,谁能不为之潸然泪下?又怎能不令青春年少的学生默默垂泪?
可见,引导学生品读诗歌中的爱情篇章,能使学生徜徉在情感的历程中,留下一次次难忘的爱情体验,并从中得到一次次人文主义的熏陶,也为解读更复杂的人生打下基础。
二、了解作品不同的时代特点,感悟其揭示社会的深刻性。
通过引导学生解读分析课文爱情题材的作品,让他们感受人生和光怪陆离的社会现实。
教《雷雨》时,要让学生了解侍萍、繁漪的悲剧是社会的悲剧。我们从中感受纯洁爱情的美好之时,也可以清醒的认识到社会、制度、时代对人性的压抑和扭曲。教《边城》时,要让学生了解翠翠凄美的爱情故事是一种文化的折射。我们可以从中领悟到纯朴的湘西风土人情,也可以从中挖掘更深的文化内涵。作者极力讴歌传统文化中保留至今的美德,是相对于现代传统美德遭到破坏,到处充斥着物欲金钱主义的浅薄、庸俗和腐化堕落的现实而言的。正如沈从文先生所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人性的人生的形式。”
读《罗密欧与朱丽叶》我们就要了解莎士比亚这位文艺复兴时期杰出的剧作家是如何反映进步的人文主义思想的。要让学生明确:罗密欧与朱丽叶本是一对有情人,但是受封建家族世仇的影响,最终有情人难成眷属而双双殉情。他们的悲剧强烈的控诉了封建伦理观念的罪恶,批判了陈旧腐朽的封建意识。而悲剧的结尾,两个世仇之家面对儿女的尸体翻然悔悟,言归于好,则象征着腐朽的封建家族的没落和年轻一代追求爱情追求幸福生活的理想的胜利,象征着作者宣扬的人文主义的理想的胜利。因此,教学这类文章,就不能单纯地解读爱情,而是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引导学生接受更深刻的人文主义教育,最终形成健康的人格。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授者,又是思想的传承者,同时肩负着塑造学生健康人格的神圣使命。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创设一种民主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探讨包括爱情在内的人生和社会问题。教会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感知、学会生活、学会爱,培养他们的健康人格,以及一定层次的审美情趣,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恋爱观,从而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稳、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