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一部电影的叙事视角不只是故事展开的方式,它还是评价视角,叙事者的情感态度、价值立场不只存在于故事中,还通过叙事形式得以体现。一种视角,或许开启了一个被封闭的历史空间和历史想象。电影《南京!南京!》采用日本军人的叙事视角,这无疑是一次大胆的尝试,也因此带来不少误读和质疑。这一新颖的视角让我们看到了历史的背面,获得了“历史真实”和认识我们自己的新的可能性。
【关键词】电影《南京!南京!》 叙事视角 历史真实
回忆或重述历史,是因为当下现实的需要。不同时代,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和立场“叙述”某一段历史,既是对历史的重新阐释和认识,也是对自身和存在的审视和追问。近年来,一些以日军侵华战争为题材的影视作品,试图从不同的角度叙述这段痛苦的历史。导演姜文几年前拍的电影《鬼子来了》就对这段历史的叙述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以懵懵懂懂的民间百姓的眼睛来“看”这场战争和灾难。于是。我们看到面对日本侵略军,中国老百姓常常表现出愚昧、麻木和苟且。对观众来说,这与以往同类题材的电影大不相同。溢出了早已形成的集体性的“阅读期待视野”。由此,引发关于民族、国家、尊严、战争的性质等敏感问题的讨论和争议。但是,这一视角所包含的自我反省和批判的意识却为我们开启了进入历史的另一个视野和通道。可以说。这部电影延续了五四文学所开启的国民性批判的主题,而作为一部历史题材的电影,它更大的意义在于对民间视角的尝试和挖掘,呈现了在历史中个人存在的丰富性和原生性。一部电影的叙事视角不只是故事展开的方式。它还是评价视角,叙事者的情感态度、价值立场不只存在于故事中。还通过叙事形式得以体现。海登·怀特在阐释他的新历史主义理论时,有过这样的论断:不同的叙事视角、结构和形式叙述,赋予历史(事件)不同的意义和阐释,“历史不具备特有的主题”。它是我们的“猜测”,是我们“使用诗歌构筑的一部分”。一种视角,或许开启了一个被封闭的历史空间和历史想象,使我们能够从历史的背面,获得了“历史真实”和认识我们自己的新的可能性。
这场灾难的制造者一日本军人的叙事视角,会给历史叙述带来怎样的效果呢?
几年前就听说了以南京大屠杀的历史为题材的电影《南京!南京!》。据说电影拍摄历时四年。完成以后又因种种原因没有如期公映。在观众的心理上,这部影片成了一个期待。看了电影以后,我有一点明白为何影片迟迟不得公映,影片独特的叙事视角使某些敏感的历史问题变得更加敏感、尖锐。甚至导致对影片的误读和误解。
电影所反映的是日本侵华战争中最惨烈的一幕——南京大屠杀,这是中华民族永远抹不去的耻辱和伤痛的记忆,日本军人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是整个人类的一场灾难!电影的英文名字:City of Life and Death,这个城市记载着人类历史上的悲剧,也时刻提醒人们反省这场悲剧。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反省这段历史?电影用纪录片的方式;黑白影像,真实的历史资料和人物……历史的真实感和沉重感扑面而来。不过,电影的震撼力远不只是影像效果带来的真实,更来自于电影所采用的独特的叙事视角。电影以一个日本军人角川的叙述视角来呈现历史上日军的残暴屠杀和中国军民的反抗,以及战争中个人的毁灭。通过这个日本军人的“眼睛”,呈现了两种历史真实;在血淋淋的历史背面,还有柔弱、渺小、愁肠百结的个人生存。这一大胆的尝试给电影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视野,揭示了历史的背面。使战争的反省更深刻、完整。更具有震撼力。
对于留守南京城的中国军队负隅抵抗,影片并没有用太多的镜头。单是却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从正面狙击、到巷战、再到最后被缴杀。面对势如破竹的日军,他们的抵抗显得微弱乏力,然而那些如浮雕一样激烈悲壮的场面。正体现中华民族可歌可泣的不屈精神。在表现中国军队的抵抗的同时,电影把更多的镜头留给了手无寸铁的中国平民百姓。镜头里黑压压的一大片人群,沉默地席地而坐或者纷纭而立,他们脸上的表情是那么无辜、麻木和沉默,没有太多的惊慌、恐惧和挣扎。当他们被赶到海里淹死,或者被大批击毙、活埋的时候,似乎才意识到死亡的来临,开始恐惧、叫喊,他们显得不知所措、惶惑无助。面对手持精锐武器,横冲直闯、穷凶极恶的侵略者。手无寸铁的普通百姓不论是束手待毙还是拼死反抗都是同样的结果。影片中多次闪过这样的镜头:数量众多的普通百姓等待着日军的“安排”,而三三两两的全副武装的日本军人正警惕地在人群边上巡逻,一多一少,一弱一强的对比,在画面中形成强烈反差的视觉效果。
通过角川的眼睛所“看”到的,是更多的日军攻克南京城以后的暴行。占领南京城以后,日军方面劳军、庆典活动以及日军在德国人拉贝先生的中国难民营中为日军寻找慰安妇,与拉贝、中国难民之间的交涉……。混乱的画面上,大量无辜的平民被屠杀,一车一车的赤裸的中国慰安妇的尸体被运走,以及角川迷茫、困惑的表情。血腥和暴力,屠杀和死亡,惨无人道和无力抵抗,这一切通过日本军人角川的“视角”呈现出来,从侵略者的角度“看”这里发生的一切,更客观、真实,更具有振聋发聩的力量。
角川忧郁、不安、困惑的眼神,沉默、孤独的身影,使他与南京城里发生的滔天暴行拉开了一定的距离。与其他日本兵相比,他的情绪似乎游离于战争之外。通过他的眼睛,呈现的不仅是惊天的暴行和罪恶,还有来自柔弱心灵的反省、忏悔和感伤。通过这一视角,在“历史真实”之外记录了战争背景下,个人存在的丰富、脆弱和无奈。这一视角让我们惊讶。它呈现了历史本身的丰富性;也让我们感觉不舒服,它是那样真实;那柔弱的心灵和身体,同样遭受着创伤和痛苦,与我们并无两样。
正是这一视角让这部电影受到不少质疑和批评,并引起了对影片思想立场的误会和“误读”。有人认为电影用廉价的同情、人性来美化侵略者,为侵略者开脱罪责。如果从电影中两处最令人难忘的、具有震撼力的情节为切入点,作进一步的分析和理解,或许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情节之一,角川和日本慰安妇百合子的故事。还是童男子的角川在百合子那里得到慰藉,当角川满怀着美好的爱情的想象再次见百合子时,角川迷茫、感伤和失望的眼神与百合子已经被折磨得枯萎的、即将死亡的身体和心灵形成对比。这组画面给人强烈的情感冲击力,就好像听到了存在于人类内心深处的某些美好的东西被撕裂、击碎的声音。人世间最美好、最脆弱、最温暖的情感在战乱中得到呵护,瞬间又受到最无情的嘲讽和最残酷的毁灭。角川、百合子——作为柔弱的个体,他们和我们一样也无一幸免地成为这场战争的牺牲品。被扭曲的温情、浪漫,不断地被血腥、暴力、死亡和毁灭的画面所切割,碾碎。在战争的血腥中,不断闪现角川的面孔;在中国慰安妇面前,角川忧郁、迷茫的眼神;当再 次见到百合子时的兴奋激动继而迷茫绝望的面孔;在充满生机的田野中孤独绝望的自杀的背影,还有空白的画面……。电影用一组组长镜头细腻地表现角川内心的困惑、反省、忏悔甚至绝望。这个日本人忧郁和迷茫的目光,似乎具有穿越时间隧道的力量,把屠杀血腥的历史用生动的形象呈现在观众面前,掀起了被战争的血腥和暴力遮蔽的另一面,战争中个人所遭遇的灾难和毁灭。战争的残暴无法容纳那些美好的、脆弱的内心。一切是那么真实、残酷而不可思议。
另一个具有震撼力的情节是“范伟”从容地选择死,把生的希望留给妻子和其他人。当日本军官问他“活着多好!你不想活吗?”,范伟从容地含笑对他耳语“我太太又怀孕了。”面对死亡。范伟从容的笑容中蕴含着希望和幸福,只因为“我太太又怀孕了”。这句简单的话里包蕴着中国人特有的人生态度、不屈的反抗和坚韧的乐观。此时,镜头中那个日本军官的表情是复杂的:绝望、不解、迷惑、对自己家乡亲人的怀念……可能都有。无疑,范伟的从容赴死。摧毁了他内心的某种信念。范伟用死亡证明了活着的虚无和绝望,日本军官活着,但是却没有未来和希望,没有老婆孩子,远离故乡、亲人。这种情绪通过那个日本军官的略带惊讶的、沉默的面部表情和孤独的背影传达出来。导演对这组画面的处理大有深意;孤独的、惆怅的日本军官的面孔和背影处于画面的中心,而背景是被吊在刑柱上的、已经处死的范伟。范伟与日本军官、死亡与生命互为背景,生命的朽腐和死亡的更新够成了反讽。这是人类对生命尊严的捍卫,对信仰的坚守!在他们旁边,镜头闪过一片绿色的、生机勃勃的田野。紧接着,镜头转换为日本军官一个人在麦田边的大水缸里泡澡。这一组镜头通过画面的对比,把人物内心的颓废、绝望和恐慌的情绪细腻的表现出来。这里的电影语言极富意蕴,超越了对战争、暴力和血腥屠杀的简单呈现和阐释,而上升到对人的存在和生命的哲学思考。
所以,有日本观众观影以后。不屑地说:没有什么新东西。还是老一套的血腥、屠杀。这从反面说明,这一新视角的价值和力量。关于这场战争性质的认识。日本社会一直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承认侵略战争的罪行。真诚谢罪、反省;否认侵略,拒绝反省、谢罪。近年来,由于日本右翼势力在政治上的壮大。以及新闻媒体推波助澜的宣传。前一种观点得到不少普通市民的认同。可以说。右倾思潮已逐步成为当今日本社会的主流意识。这部电影用一个日本侵华战争中军人的视角。来“看”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他个人所经历的毁灭,就是对这场战争最深刻、有力的反省,也是对日本右翼政治势力有效的回击。
最后。还想说一说电影中弥漫在日军中的恐惧、不安的情绪。虽然日军攻破南京城的势如破竹,几乎没有遇到强有力的抵抗。但是军事上的强势,并未带给他们心理上的安全感,而是导致巨大的恐惧。与中国残余的留守部队的巷战中,那些全副武装的日本兵面对残垣断壁,显得惊魂未定。画面上的日本兵因为一个小小的动静向同伴声嘶力竭地大喊:支那人!支那人!宛如惊弓之鸟,丧家之犬。电影所采用的独特的叙事视角让日军的恐怖心理获得真实而生动的呈现。电影对日军庆典舞蹈的场面作了刻意的渲染,因此引来不少批评和指责。实际上,这组画面也可以看作日军恐怖心理的宣泄和暗示。喜庆的场面与角川忧郁困惑的神情极不协调,整个画面的气氛出现分裂:所谓的大和民族的阳刚气魄和武士道精神。仍然驱散不掉绝望、迷茫和恐惧的情绪。对这一画面的处理,导演陆川从另一个角度做出解释:那是异族文化在我们的废墟上的舞蹈。
南京,死亡之城?耻辱之城?抵抗之城?它记载了人类历史上的最残酷的暴力、血腥、屠杀和死亡,这部视角新颖的电影让这段历史、这座城市变得清晰而具体。
【关键词】电影《南京!南京!》 叙事视角 历史真实
回忆或重述历史,是因为当下现实的需要。不同时代,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和立场“叙述”某一段历史,既是对历史的重新阐释和认识,也是对自身和存在的审视和追问。近年来,一些以日军侵华战争为题材的影视作品,试图从不同的角度叙述这段痛苦的历史。导演姜文几年前拍的电影《鬼子来了》就对这段历史的叙述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以懵懵懂懂的民间百姓的眼睛来“看”这场战争和灾难。于是。我们看到面对日本侵略军,中国老百姓常常表现出愚昧、麻木和苟且。对观众来说,这与以往同类题材的电影大不相同。溢出了早已形成的集体性的“阅读期待视野”。由此,引发关于民族、国家、尊严、战争的性质等敏感问题的讨论和争议。但是,这一视角所包含的自我反省和批判的意识却为我们开启了进入历史的另一个视野和通道。可以说。这部电影延续了五四文学所开启的国民性批判的主题,而作为一部历史题材的电影,它更大的意义在于对民间视角的尝试和挖掘,呈现了在历史中个人存在的丰富性和原生性。一部电影的叙事视角不只是故事展开的方式。它还是评价视角,叙事者的情感态度、价值立场不只存在于故事中。还通过叙事形式得以体现。海登·怀特在阐释他的新历史主义理论时,有过这样的论断:不同的叙事视角、结构和形式叙述,赋予历史(事件)不同的意义和阐释,“历史不具备特有的主题”。它是我们的“猜测”,是我们“使用诗歌构筑的一部分”。一种视角,或许开启了一个被封闭的历史空间和历史想象,使我们能够从历史的背面,获得了“历史真实”和认识我们自己的新的可能性。
这场灾难的制造者一日本军人的叙事视角,会给历史叙述带来怎样的效果呢?
几年前就听说了以南京大屠杀的历史为题材的电影《南京!南京!》。据说电影拍摄历时四年。完成以后又因种种原因没有如期公映。在观众的心理上,这部影片成了一个期待。看了电影以后,我有一点明白为何影片迟迟不得公映,影片独特的叙事视角使某些敏感的历史问题变得更加敏感、尖锐。甚至导致对影片的误读和误解。
电影所反映的是日本侵华战争中最惨烈的一幕——南京大屠杀,这是中华民族永远抹不去的耻辱和伤痛的记忆,日本军人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是整个人类的一场灾难!电影的英文名字:City of Life and Death,这个城市记载着人类历史上的悲剧,也时刻提醒人们反省这场悲剧。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反省这段历史?电影用纪录片的方式;黑白影像,真实的历史资料和人物……历史的真实感和沉重感扑面而来。不过,电影的震撼力远不只是影像效果带来的真实,更来自于电影所采用的独特的叙事视角。电影以一个日本军人角川的叙述视角来呈现历史上日军的残暴屠杀和中国军民的反抗,以及战争中个人的毁灭。通过这个日本军人的“眼睛”,呈现了两种历史真实;在血淋淋的历史背面,还有柔弱、渺小、愁肠百结的个人生存。这一大胆的尝试给电影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视野,揭示了历史的背面。使战争的反省更深刻、完整。更具有震撼力。
对于留守南京城的中国军队负隅抵抗,影片并没有用太多的镜头。单是却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从正面狙击、到巷战、再到最后被缴杀。面对势如破竹的日军,他们的抵抗显得微弱乏力,然而那些如浮雕一样激烈悲壮的场面。正体现中华民族可歌可泣的不屈精神。在表现中国军队的抵抗的同时,电影把更多的镜头留给了手无寸铁的中国平民百姓。镜头里黑压压的一大片人群,沉默地席地而坐或者纷纭而立,他们脸上的表情是那么无辜、麻木和沉默,没有太多的惊慌、恐惧和挣扎。当他们被赶到海里淹死,或者被大批击毙、活埋的时候,似乎才意识到死亡的来临,开始恐惧、叫喊,他们显得不知所措、惶惑无助。面对手持精锐武器,横冲直闯、穷凶极恶的侵略者。手无寸铁的普通百姓不论是束手待毙还是拼死反抗都是同样的结果。影片中多次闪过这样的镜头:数量众多的普通百姓等待着日军的“安排”,而三三两两的全副武装的日本军人正警惕地在人群边上巡逻,一多一少,一弱一强的对比,在画面中形成强烈反差的视觉效果。
通过角川的眼睛所“看”到的,是更多的日军攻克南京城以后的暴行。占领南京城以后,日军方面劳军、庆典活动以及日军在德国人拉贝先生的中国难民营中为日军寻找慰安妇,与拉贝、中国难民之间的交涉……。混乱的画面上,大量无辜的平民被屠杀,一车一车的赤裸的中国慰安妇的尸体被运走,以及角川迷茫、困惑的表情。血腥和暴力,屠杀和死亡,惨无人道和无力抵抗,这一切通过日本军人角川的“视角”呈现出来,从侵略者的角度“看”这里发生的一切,更客观、真实,更具有振聋发聩的力量。
角川忧郁、不安、困惑的眼神,沉默、孤独的身影,使他与南京城里发生的滔天暴行拉开了一定的距离。与其他日本兵相比,他的情绪似乎游离于战争之外。通过他的眼睛,呈现的不仅是惊天的暴行和罪恶,还有来自柔弱心灵的反省、忏悔和感伤。通过这一视角,在“历史真实”之外记录了战争背景下,个人存在的丰富、脆弱和无奈。这一视角让我们惊讶。它呈现了历史本身的丰富性;也让我们感觉不舒服,它是那样真实;那柔弱的心灵和身体,同样遭受着创伤和痛苦,与我们并无两样。
正是这一视角让这部电影受到不少质疑和批评,并引起了对影片思想立场的误会和“误读”。有人认为电影用廉价的同情、人性来美化侵略者,为侵略者开脱罪责。如果从电影中两处最令人难忘的、具有震撼力的情节为切入点,作进一步的分析和理解,或许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情节之一,角川和日本慰安妇百合子的故事。还是童男子的角川在百合子那里得到慰藉,当角川满怀着美好的爱情的想象再次见百合子时,角川迷茫、感伤和失望的眼神与百合子已经被折磨得枯萎的、即将死亡的身体和心灵形成对比。这组画面给人强烈的情感冲击力,就好像听到了存在于人类内心深处的某些美好的东西被撕裂、击碎的声音。人世间最美好、最脆弱、最温暖的情感在战乱中得到呵护,瞬间又受到最无情的嘲讽和最残酷的毁灭。角川、百合子——作为柔弱的个体,他们和我们一样也无一幸免地成为这场战争的牺牲品。被扭曲的温情、浪漫,不断地被血腥、暴力、死亡和毁灭的画面所切割,碾碎。在战争的血腥中,不断闪现角川的面孔;在中国慰安妇面前,角川忧郁、迷茫的眼神;当再 次见到百合子时的兴奋激动继而迷茫绝望的面孔;在充满生机的田野中孤独绝望的自杀的背影,还有空白的画面……。电影用一组组长镜头细腻地表现角川内心的困惑、反省、忏悔甚至绝望。这个日本人忧郁和迷茫的目光,似乎具有穿越时间隧道的力量,把屠杀血腥的历史用生动的形象呈现在观众面前,掀起了被战争的血腥和暴力遮蔽的另一面,战争中个人所遭遇的灾难和毁灭。战争的残暴无法容纳那些美好的、脆弱的内心。一切是那么真实、残酷而不可思议。
另一个具有震撼力的情节是“范伟”从容地选择死,把生的希望留给妻子和其他人。当日本军官问他“活着多好!你不想活吗?”,范伟从容地含笑对他耳语“我太太又怀孕了。”面对死亡。范伟从容的笑容中蕴含着希望和幸福,只因为“我太太又怀孕了”。这句简单的话里包蕴着中国人特有的人生态度、不屈的反抗和坚韧的乐观。此时,镜头中那个日本军官的表情是复杂的:绝望、不解、迷惑、对自己家乡亲人的怀念……可能都有。无疑,范伟的从容赴死。摧毁了他内心的某种信念。范伟用死亡证明了活着的虚无和绝望,日本军官活着,但是却没有未来和希望,没有老婆孩子,远离故乡、亲人。这种情绪通过那个日本军官的略带惊讶的、沉默的面部表情和孤独的背影传达出来。导演对这组画面的处理大有深意;孤独的、惆怅的日本军官的面孔和背影处于画面的中心,而背景是被吊在刑柱上的、已经处死的范伟。范伟与日本军官、死亡与生命互为背景,生命的朽腐和死亡的更新够成了反讽。这是人类对生命尊严的捍卫,对信仰的坚守!在他们旁边,镜头闪过一片绿色的、生机勃勃的田野。紧接着,镜头转换为日本军官一个人在麦田边的大水缸里泡澡。这一组镜头通过画面的对比,把人物内心的颓废、绝望和恐慌的情绪细腻的表现出来。这里的电影语言极富意蕴,超越了对战争、暴力和血腥屠杀的简单呈现和阐释,而上升到对人的存在和生命的哲学思考。
所以,有日本观众观影以后。不屑地说:没有什么新东西。还是老一套的血腥、屠杀。这从反面说明,这一新视角的价值和力量。关于这场战争性质的认识。日本社会一直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承认侵略战争的罪行。真诚谢罪、反省;否认侵略,拒绝反省、谢罪。近年来,由于日本右翼势力在政治上的壮大。以及新闻媒体推波助澜的宣传。前一种观点得到不少普通市民的认同。可以说。右倾思潮已逐步成为当今日本社会的主流意识。这部电影用一个日本侵华战争中军人的视角。来“看”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他个人所经历的毁灭,就是对这场战争最深刻、有力的反省,也是对日本右翼政治势力有效的回击。
最后。还想说一说电影中弥漫在日军中的恐惧、不安的情绪。虽然日军攻破南京城的势如破竹,几乎没有遇到强有力的抵抗。但是军事上的强势,并未带给他们心理上的安全感,而是导致巨大的恐惧。与中国残余的留守部队的巷战中,那些全副武装的日本兵面对残垣断壁,显得惊魂未定。画面上的日本兵因为一个小小的动静向同伴声嘶力竭地大喊:支那人!支那人!宛如惊弓之鸟,丧家之犬。电影所采用的独特的叙事视角让日军的恐怖心理获得真实而生动的呈现。电影对日军庆典舞蹈的场面作了刻意的渲染,因此引来不少批评和指责。实际上,这组画面也可以看作日军恐怖心理的宣泄和暗示。喜庆的场面与角川忧郁困惑的神情极不协调,整个画面的气氛出现分裂:所谓的大和民族的阳刚气魄和武士道精神。仍然驱散不掉绝望、迷茫和恐惧的情绪。对这一画面的处理,导演陆川从另一个角度做出解释:那是异族文化在我们的废墟上的舞蹈。
南京,死亡之城?耻辱之城?抵抗之城?它记载了人类历史上的最残酷的暴力、血腥、屠杀和死亡,这部视角新颖的电影让这段历史、这座城市变得清晰而具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