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年的国庆节,我们一家都会以一种很特别的方式来庆祝。这个方式是奶奶一生的遗产之一,也是奶奶的遗嘱。
国庆节这天,我们一家人会做好一桌饭菜,端到张贴有天安门图像的那面墙前,然后由奶奶主持,在餐椅上放上奶奶做好的一双千层底粗布鞋,而后由奶奶发令,全家人齐唱国歌。接着,奶奶会在那双粗布鞋的座位方向放上一双筷子。这些程序完成后,奶奶就会让我们一家人坐下听她讲爷爷的革命故事……听完故事,我们才开始正式吃这顿节日饭。
这在外人眼里可能是个烦琐的程式,可在我们一家人心里,它是很神圣的。
在我很小的时候,奶奶就经常跟我说爷爷闹革命抗日的故事。记得奶奶教我唱的第一首歌,就是爷爷当年最喜欢唱的歌:“叮当,叮叮当,小呀小铁匠,打铁产量高啊,工作忙,造好枪炮,送呀送前方……”爷爷参加革命之前,是村里的一个好铁匠。当年,正值抗战时期,爷爷这个好铁匠就成了为前线打造刀枪的一把好手。后来,爷爷参加了八路军。奶奶说,爷爷走那年,八路军正在陕北一带同日军作战。爷爷走时奶奶才23岁,膝下已有了伯伯和爸爸两个儿子。可为了支援爷爷参军抗战,奶奶一直忍着自己的不舍和泪水送走了爷爷。
送走了爷爷后,村里就掀起了“拥军热”。奶奶是村里的拥军小队长,带领着村里的百十名妇女每天起早贪黑为八路军做鞋、做棉衣、纺线织粗布。为做鞋,奶奶手上的针伤多年没好过,总是血巴巴的。
爷爷参军后就再也没回过家。奶奶天天都惦记着爷爷,每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她就会悄悄地点上老油灯,到和爷爷结婚时拜堂的那个堂屋去祈祷。奶奶说,我做了这么多的鞋, 也不知爷爷能不能穿上一双。可是,奶奶一直等到新中国成立的那一天,也没有等到爷爷回来。后来,政府就給奶奶送来了爷爷的革命烈士通知书,并告诉奶奶说,爷爷是英雄。在一次和日军的遭遇战中,为了掩护大部队突围,爷爷带领了一个排的兵力,阻击了敌人一个昼夜,为大部队的转移赢得了时间,爷爷的那个战斗排仅剩下三个人。爷爷是排长,在那次战斗中牺牲了。政府给奶奶送来战友们保存下来的爷爷的遗物时,奶奶看到有一双粗布鞋。那双鞋是爷爷穿过的,已经烂得没了底,上面沾满了血迹。奶奶抱着那双鞋痛不欲生……
后来,奶奶就在每年国庆节这天,把提前做好的粗布鞋摆放到爷爷的遗像前,领着一家人唱那首爷爷爱唱的《叮当歌》。奶奶说,爷爷没能看到共和国的模样,而我们在这一天得让爷爷听到我们在唱他爱唱的《叮当歌》,爷爷听到这首歌,就会和我们一起庆祝他们用生命换来的美好家园。再后来,奶奶跟着广播学会了唱国歌,以后的国庆节,就让我们跟她一齐唱。奶奶说,你爷爷听到了肯定会很高兴。
奶奶80岁那年,我说:“奶奶,咱去天安门前过一次国庆节吧。”奶奶说:“那敢情太好了,只是一定要带上我给你爷爷做好的那双粗布鞋。”
那天,奶奶在天安门前第一次看到了升国旗唱国歌的宏大场面。奶奶颤抖着身子落泪了,哽咽地说:“要是你爷爷没死该多好……”为了安慰奶奶,我告诉她,爷爷以及和爷爷一样为新中国牺牲的人,都在那座纪念碑上呢,咱去看看他们吧。
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前,奶奶抚摸着那些勇士们的石刻像,自言自语地说:“亮(爷爷的名字)啊!你要在这儿,就过来看看我和你的孙子,我给你带来新鞋了……”奶奶说完话,就让我揭开小布包,把那双粗布鞋放在了纪念碑前的台沿上。
奶奶是三年前的一个冬天去世的,她老人家临去世时还在为做一双新布鞋动针线。奶奶临终告诉爸爸,每年的国庆节一定要记着照奶奶安排的那样过,一定要让媳妇或闺女给爷爷做好一双粗布鞋,一定要给爷爷唱响国歌……
后来,我们一直坚守着奶奶的这个国庆节,每年都做好一双粗布鞋放在主座上,唱国歌,讲爷爷的故事……
(选自《中华活页文选》2016年第10期)
每年的国庆节,作者一家都会以一种很特别的方式来庆祝。这个“很特别的方式”是怎样一种方式呢?往下读,答案自然揭晓,这“很特别的方式”就是每年国庆节都把做好的一双粗布鞋放在家中的主座上,然后唱国歌、讲爷爷的故事。这种方式,是因奶奶而形成的,而且奶奶临终前特意嘱咐过,要“我们”延续下去,所以文章第一段说“这个方式是奶奶一生的遗产之一,也是奶奶的遗嘱”。奶奶去世前,为什么在每年的国庆节到来的时候在餐椅上放上做好的粗布鞋,并让全家人一起唱国歌、向家人讲爷爷的故事?奶奶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表达对爷爷的怀念和敬重,另一方面是为了庆祝国庆节,其中蕴含着对亲人和国家的深厚感情,有着深刻的意义。在写法上,文章先交代国庆节的庆祝方式,再追忆往事(包括爷爷是怎样参军的、爷爷是怎样牺牲的等),按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行文,条理清楚,叙述流畅;结尾又呼应开头,使文章的结构更加完整。粗布鞋是整篇文章的线索,它不仅将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更寄托了奶奶的一片深情。作者一家不仅牢记奶奶的遗嘱,更把爷爷的革命精神传承了下来,形成了良好的家风。
国庆节这天,我们一家人会做好一桌饭菜,端到张贴有天安门图像的那面墙前,然后由奶奶主持,在餐椅上放上奶奶做好的一双千层底粗布鞋,而后由奶奶发令,全家人齐唱国歌。接着,奶奶会在那双粗布鞋的座位方向放上一双筷子。这些程序完成后,奶奶就会让我们一家人坐下听她讲爷爷的革命故事……听完故事,我们才开始正式吃这顿节日饭。
这在外人眼里可能是个烦琐的程式,可在我们一家人心里,它是很神圣的。
在我很小的时候,奶奶就经常跟我说爷爷闹革命抗日的故事。记得奶奶教我唱的第一首歌,就是爷爷当年最喜欢唱的歌:“叮当,叮叮当,小呀小铁匠,打铁产量高啊,工作忙,造好枪炮,送呀送前方……”爷爷参加革命之前,是村里的一个好铁匠。当年,正值抗战时期,爷爷这个好铁匠就成了为前线打造刀枪的一把好手。后来,爷爷参加了八路军。奶奶说,爷爷走那年,八路军正在陕北一带同日军作战。爷爷走时奶奶才23岁,膝下已有了伯伯和爸爸两个儿子。可为了支援爷爷参军抗战,奶奶一直忍着自己的不舍和泪水送走了爷爷。
送走了爷爷后,村里就掀起了“拥军热”。奶奶是村里的拥军小队长,带领着村里的百十名妇女每天起早贪黑为八路军做鞋、做棉衣、纺线织粗布。为做鞋,奶奶手上的针伤多年没好过,总是血巴巴的。
爷爷参军后就再也没回过家。奶奶天天都惦记着爷爷,每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她就会悄悄地点上老油灯,到和爷爷结婚时拜堂的那个堂屋去祈祷。奶奶说,我做了这么多的鞋, 也不知爷爷能不能穿上一双。可是,奶奶一直等到新中国成立的那一天,也没有等到爷爷回来。后来,政府就給奶奶送来了爷爷的革命烈士通知书,并告诉奶奶说,爷爷是英雄。在一次和日军的遭遇战中,为了掩护大部队突围,爷爷带领了一个排的兵力,阻击了敌人一个昼夜,为大部队的转移赢得了时间,爷爷的那个战斗排仅剩下三个人。爷爷是排长,在那次战斗中牺牲了。政府给奶奶送来战友们保存下来的爷爷的遗物时,奶奶看到有一双粗布鞋。那双鞋是爷爷穿过的,已经烂得没了底,上面沾满了血迹。奶奶抱着那双鞋痛不欲生……
后来,奶奶就在每年国庆节这天,把提前做好的粗布鞋摆放到爷爷的遗像前,领着一家人唱那首爷爷爱唱的《叮当歌》。奶奶说,爷爷没能看到共和国的模样,而我们在这一天得让爷爷听到我们在唱他爱唱的《叮当歌》,爷爷听到这首歌,就会和我们一起庆祝他们用生命换来的美好家园。再后来,奶奶跟着广播学会了唱国歌,以后的国庆节,就让我们跟她一齐唱。奶奶说,你爷爷听到了肯定会很高兴。
奶奶80岁那年,我说:“奶奶,咱去天安门前过一次国庆节吧。”奶奶说:“那敢情太好了,只是一定要带上我给你爷爷做好的那双粗布鞋。”
那天,奶奶在天安门前第一次看到了升国旗唱国歌的宏大场面。奶奶颤抖着身子落泪了,哽咽地说:“要是你爷爷没死该多好……”为了安慰奶奶,我告诉她,爷爷以及和爷爷一样为新中国牺牲的人,都在那座纪念碑上呢,咱去看看他们吧。
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前,奶奶抚摸着那些勇士们的石刻像,自言自语地说:“亮(爷爷的名字)啊!你要在这儿,就过来看看我和你的孙子,我给你带来新鞋了……”奶奶说完话,就让我揭开小布包,把那双粗布鞋放在了纪念碑前的台沿上。
奶奶是三年前的一个冬天去世的,她老人家临去世时还在为做一双新布鞋动针线。奶奶临终告诉爸爸,每年的国庆节一定要记着照奶奶安排的那样过,一定要让媳妇或闺女给爷爷做好一双粗布鞋,一定要给爷爷唱响国歌……
后来,我们一直坚守着奶奶的这个国庆节,每年都做好一双粗布鞋放在主座上,唱国歌,讲爷爷的故事……
(选自《中华活页文选》2016年第10期)
每年的国庆节,作者一家都会以一种很特别的方式来庆祝。这个“很特别的方式”是怎样一种方式呢?往下读,答案自然揭晓,这“很特别的方式”就是每年国庆节都把做好的一双粗布鞋放在家中的主座上,然后唱国歌、讲爷爷的故事。这种方式,是因奶奶而形成的,而且奶奶临终前特意嘱咐过,要“我们”延续下去,所以文章第一段说“这个方式是奶奶一生的遗产之一,也是奶奶的遗嘱”。奶奶去世前,为什么在每年的国庆节到来的时候在餐椅上放上做好的粗布鞋,并让全家人一起唱国歌、向家人讲爷爷的故事?奶奶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表达对爷爷的怀念和敬重,另一方面是为了庆祝国庆节,其中蕴含着对亲人和国家的深厚感情,有着深刻的意义。在写法上,文章先交代国庆节的庆祝方式,再追忆往事(包括爷爷是怎样参军的、爷爷是怎样牺牲的等),按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行文,条理清楚,叙述流畅;结尾又呼应开头,使文章的结构更加完整。粗布鞋是整篇文章的线索,它不仅将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更寄托了奶奶的一片深情。作者一家不仅牢记奶奶的遗嘱,更把爷爷的革命精神传承了下来,形成了良好的家风。